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閒得“只能在病床上掙扎著打蒼蠅”的日子裡,隆美爾一直在等待元首給他安排新的征戰使命。這位常年生活在硝煙血火中的納粹名將,很不習慣於終日無所事事——在1944年6月的諾曼底反登陸戰中,隆美爾被盟軍的炸彈擊中,顱骨粉碎,失去了左耳和左眼,此後一直臥病在床。

但他不知道,這將是其生命中最後一段悠閒時光。

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隆美爾標準像(圖)

1944年10月14日12點,在德國符騰堡邦赫爾林根村的家中,隆美爾的等待,終於有了讓他大為意外的結果:希特勒的副官布格多夫將軍來拜訪了。他事先已通知隆美爾,稱要準備談一談他“未來的職務”問題,結果卻帶來了蓋世太保。

這一次,希特勒讓人送來的不是委任令。作為納粹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出現,就意味著隆美爾將被逮捕或處死。事實確是如此,他們包圍了隆美爾的家——一輛大卡車擋在隆美爾外出的必經路口,連周邊慕尼黑和斯圖加特之間的公路也被封鎖。

當初懷才不遇多年的隆美爾,得希特勒青睞調任元首大本營警衛營營長,而後一展抱負名震世界時,或許不會想到,他們的緣分,竟會以這樣一種方式畫上句號。

【被賞識與被記恨】

在1938年調到希特勒身邊時,隆美爾的職業軍人生涯已有20多年。

這位中學校長的兒子,身形矮小、體格柔弱,然而性情剽悍兇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孤軍楔入敵後,以一名軍官、13名士兵的代價,俘虜意軍8000多人。這令他收穫了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隆美爾對這枚勳章至為珍愛,終其一生都沒有把它摘下來過。

此前,隆美爾曾屢屢以各種精妙戰術以弱克強,贏得戰鬥勝利,然而勳章卻至少有兩次與他失之交臂——

第一次,勳章頒發給了另一位有深厚背景的軍官。隆美爾很失望,出於對自己榮譽的重視,他在戰後強烈要求軍方修改戰史,並作出補充報告,說明他本人在這次戰鬥中是如何的英勇。

第二次,隆美爾勝利完成許諾了勳章的戰鬥任務後,掏出早就準備好的手帕,把滿是硝煙塵土的脖子擦得乾乾淨淨,等待掛上勳章。但勳章最終還是給了另一位更有背景的同僚。

直到這次戰鬥勝利,勳章終於垂青了不屈不撓的隆美爾中尉。這是一個追求榮譽和聲望到了近乎偏執程度的人,有時會把別人的功勞忽略不計,而全部加在自己頭上。多年後,隆美爾已成元帥,卻依然有這樣的怪癖:巡視戰場時,如果哪個地方缺少照相機,他就很少去,他更喜歡去那些媒體經常報道的地方。

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北非戰場上的隆美爾

為了榮譽,隆美爾還屢屢抗命、自行其是,多次與同僚、上司反目成仇。結果是,隆美爾當了十多年的上尉,一直難獲升遷。直到他在軍校戰術教官任上寫的《攻擊中的步兵》一書走紅。

該書先後再版十餘次,並被譯成多種文字,連後來的美國名將巴頓,當時也以能背誦該書部分章節為榮。在軍事氛圍濃厚的德國,隆美爾由此成為青年偶像,並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將其提拔到身邊。

發現隆美爾才能的同時,希特勒也發現了隆美爾對聲望和榮譽的熱衷,並很好地利用了這種心理。一部彩色電影記錄了希特勒檢閱儀仗隊的情景:戴著鋼盔、矮小瘦弱的隆美爾緊跟在希特勒身後,把希特勒襯托得特別高大。

某日,希特勒外出巡視,告訴隆美爾,他的車最多隻準跟6輛車。然而當時馬路兩旁,已擠滿了帝國高官們的轎車,高官們都想跟希特勒一起出遊。根據希特勒的命令,隆美爾讓前面7輛車通過後,便命令其他車輛停止前進。面對那些高官、將軍的謾罵,隆美爾很乾脆地轉身調來兩輛坦克,擋在了馬路中間。

事後,隆美爾執行命令的堅決令希特勒大為讚賞:一年後,隆美爾沒有經過總參謀部的培訓,就直接破格晉升少將。然而,這次被隆美爾羞辱的眾多高官中,也有希特勒辦公室主任馬丁·鮑曼,這個內心狠毒、陰暗的帝國大內總管,從此記恨上了隆美爾。

【孤僻的將星】

1940年2月,希特勒根據隆美爾的請求,將其任命為裝甲兵第七師師長。此前,德軍在突襲波蘭之戰中的完美表現,令德國人一洗巴黎和會以來被壓抑的屈辱感,隆美爾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名有抱負又尤其渴望榮譽的德國軍人,他迫切地想上戰場,同時也是對元首“帶領德國復興偉大事業”的致敬。

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隆美爾與希特勒

不過,隆美爾的這支部隊,是當時德國裝備最差的裝甲師,因為參謀總部很多人都不相信隆美爾有能力指揮裝甲師。但事實是,隆美爾在此後閃擊西歐的作戰中,指揮裝甲部隊以閃電戰術急進,衝在最前面,進展神速、挺進最遠。

短短6個星期中,隆美爾部以傷亡2000人的極微弱代價,俘獲法軍97000多人,從比利時一直打到了法國西海岸。第七裝甲師從此被人稱為“魔鬼之師”,隆美爾本人則獲希特勒接見,被授予一級鐵十字勳章。

戰場上的隆美爾神勇無畏,他經常胸佩勳章暴露在坦克頂上,用斬釘截鐵的手勢發號施令,還用萊卡相機拍下慘烈的戰鬥。士兵在距他不足一米處中彈倒地,他卻若無其事地用馬鞭敲擊坦克炮塔,繼續指揮衝鋒。

然而,當隆美爾把這種無畏帶入其他領域,尤其是人際關係中時,便成了目中無人、自行其是,這隻會給他帶來嫉妒和仇敵,使得他的升遷總是很困難。西歐戰事結束後,他又被調離一線到總參謀部任職,直到1941年2月6日。

這天,隆美爾奉命來到希特勒辦公室,接受了去北非挽救敗局的使命:德國的意大利盟友在北非與英軍作戰半年多,連遭慘敗,已經損失了10個師。隆美爾接受任命時,希特勒用滿懷希望的目光看著他,向他點頭致意,並緊緊握著他的手。

2月12日,隆美爾帶著兩個師到達北非前線。偵察飛行後,當即決定“最好的防禦就是攻擊”。德國統帥部給隆美爾的命令,原本是“防禦已有地區”,但從來只依照自己意志行事的隆美爾,照例不予理會。

3月底,他趁英軍裝甲師趕回埃及、剛接防的澳大利亞師戰鬥力較弱的有利時機,發起了猛烈進攻。在戰術詭譎多變的隆美爾面前,英軍措手不及,不到兩個星期就後退了四百英里,半年多來的戰果喪失殆盡。此後英軍繼續潰退,到6月間,德軍已逼近英軍的北非大本營開羅。

【高傲的下巴】

隆美爾的名字由此被世界各大媒體爭相提及,人們經常在報刊上看到一個臉上有著高傲的下巴,時不時戴一副有機玻璃眼鏡的德國將軍——因為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詐、詭秘的微笑,以及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他被稱為“沙漠之狐”。

他被塑造成超脫於政治的軍事天才,以致人們幾乎忘記他納粹將領的本質。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曾讚歎說:“我們遇到了一位非常勇敢善戰的對手。如果撇開戰爭造成的破壞不談,他是一位偉大的將領。”

但,到達職業生涯的巔峰期隆美爾,也即將無可挽回地到達了命運下行的拐點。

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隆美爾與蒙哥馬利,宿命的對決

【抗命與失寵】

1942年7月,隆美爾晉升陸軍元帥:在上尉軍銜滯留12年後,他從少將升到元帥只用了3年時間。但隆美爾到底沒能贏得北非戰場的勝利。這是因為,德軍主力被牽制在日漸吃緊的蘇德戰場,希特勒不願再抽兵援助北非分戰場。如此一來,隆美爾不得不停止進攻,在阿拉曼轉入守勢。而這時,他的對手也已換成老辣穩重的蒙哥馬利。

1942年11月,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以僅有的5萬軍隊和550輛坦克,與蒙哥馬利的19.5萬軍隊和1029輛坦克決戰失敗,被迫撤軍,這是北非戰場再度逆轉的拐點。

此時,隆美爾已堅定地認為,北非戰場已無勝利的可能。除了希特勒不願增兵外,非洲軍團賴以生存的地中海補給線也已不再起作用,因為盟軍已經破譯了德國密碼,然後將德國軍艦一艘艘擊沉。然而,也正在這時,希特勒卻從柏林發來指令,讓非洲軍團“堅持下去”。隆美爾沒有聽從,他痛罵一貫尊敬的元首“簡直是瘋了”。性格孤僻、傲慢、專橫的隆美爾,在一切由他支配的情況下,是優秀並有獨立見解的戰場指揮官,但當受到過分約束時,他就會變得難於駕馭。

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阿拉曼,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圖)

隆美爾的職業生涯也由此急轉而下

在北非,隆美爾先同德國空軍鬧翻,繼而和墨索里尼發生激烈衝突。眼看著一年多來自己的一萬名士兵、九名將軍在北非陣亡,他與希特勒的衝突終於爆發,甚至當面向希特勒怒吼:“唯一能做的是撤出非洲!”

最終結果是,隆美爾再次違抗了統帥部的命令,決定撤軍,整個撤退距離數千公里。為了讓隆美爾停止撤退,希特勒多次召見他,但北非戰場的形勢終究已無可挽回。

1943年3月,隆美爾被調回大本營。他對兒子曼弗裡德說,他已經失寵了,並認為在目前已不會被安排任何重要位置。不過希特勒還是授予了他棟樹葉鑽石勳章,同時命他免職療養。

隆美爾感覺到自己失寵,不僅僅是因為他屢次在軍事戰略上抗命,還有另外的原因——他雖然尊敬元首,但還是拒絕執行希特勒下達的處決令。許多從德國逃出來的政治犯,到法國的外國軍團中作戰,希特勒曾命令隆美爾將非洲軍團俘獲的這些人就地槍決,但隆美爾卻對這道命令置之不理。

隆美爾和古德里安、曼斯坦因等納粹名將類似,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雖然都是納粹戰車的強力駕馭者,但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

從北非回國後,隆美爾對納粹暴行有了更多瞭解,他厭惡地稱:“納粹頭頭們的手都不乾淨。”當他的兒子曼弗裡德想參加黨衛軍時,隆美爾怒不可遏:“絕對不行!希姆萊(黨衛軍頭目——編者注)的集體屠殺在斷送德國。”

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諾曼底前線的隆美爾(圖)

【煎熬與忠誠】

更為嚴重的是,此時,隆美爾已意識到德國會輸掉整個戰爭。曾經讚揚希特勒“曠世奇功”的隆美爾,成了德國國防軍中敢於向元首直言的少數高級軍官之一。回國時,他就對希特勒說:“這場戰爭我們打不贏!”希特勒生氣地回答:“有我在,任何人也休想媾和!”

在兩人漸漸疏遠的同時,希特勒仍對隆美爾的軍事才能多有依賴。於是,在1943年8月,希特勒又起用隆美爾,任命他為駐意大利北部集團軍司令。1943年12月,又將其調任駐法國的B集團軍群司令。雖然隆美爾已認定德國會失敗,但還是以飽滿的精力和熱情,開始執行新任務。

《隆美爾的神話》一書作者雷米確信,當時的隆美爾處於矛盾之中:對現實形勢的估計和對希特勒的忠誠,令他備受煎熬。與此同時,一貫惡劣的人際關係令他的處境雪上加霜。雖然在北非的傳奇戰績,使他成了第三帝國26名元帥中最年輕的一位,但正如他給妻子的信中所寫:“晉升使我超過大批戰友,無疑引來許多嫉妒。”

隆美爾這個集團軍群司令,並未得到相應的部隊。戈培爾也在日記中稱:“他們不願隆美爾指揮太多的軍隊。他們嫉妒他。”隆美爾認定,英美盟軍最可能從比利時延伸到索姆河的海岸線登陸,主張在此地段配置裝甲師。但他的上司不同意他的意見,而且不斷地把駐法國的裝甲師調往東線。這樣,隆美爾連對能否阻止盟軍登陸,也漸漸失去了信心。

在1944年6月6日盟軍從諾曼底登陸、攻入法國後,隆美爾就成了希特勒的強力反對者。他先是向希特勒當面請求政治解決,在一次高級軍政人員會議上,他不顧希特勒的制止,幾次提出考慮“整個局勢”,結果被希特勒逐出會場。

半世紀後,雷米在為他的《隆美爾傳記》查找檔案時,發現了長期保存在民主德國檔案館中的材料。這些材料證明,當時隆美爾已經很接近反抗希特勒,比眾所周知的還要接近:諾曼底登陸戰後,隆美爾決定開放西線迎接盟軍,以期儘早結束戰爭。

雷米認為,因為隆美爾的威望,他想做到這件事並非不可能,而如果他成功的話,“盟軍將在3~5個月內佔領魯爾區,戰爭很可能在1944年8月底結束”。如此一來,能夠倖存下來的德國士兵或許會多出幾百萬——戰爭最後10個月,有270萬德國士兵陣亡,這相當於從1939年到1944年夏的德國士兵陣亡人數總和。

遺憾的是,7月17日,隆美爾乘車視察前線返回途中被盟軍飛機炸成重傷,搶救三天才恢復知覺,從此失去了對西線戰事的掌控。

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刺殺希特勒爆炸現場

【意外失敗的刺殺】

三天後,在東普魯士拉斯登堡的狼穴——希特勒秘密大本營中,戰鬥英雄施陶芬貝格上校帶頭策劃的“七月陰謀”失敗:他們將炸彈帶入會場企圖炸死希特勒,一舉推翻納粹政權。

此時,德國國防軍中有許多中高級軍官,對於納粹向人民犯下的可怕罪行感到驚愕,他們認為這樣做違反了道德。施陶芬貝格上校也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前一年才在北非受傷,失去了右手臂、左手兩個手指以及一隻左眼。盟軍從法國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後,他和參與暗殺策劃的軍官們都相信,拯救德國的唯一方法,就是消滅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然後儘早和盟軍達成停戰協議。

他們決定暗殺希特勒,但這項任務至為艱鉅。因為行蹤神秘的獨裁者總會最後一刻更改計劃,他有被害妄想症,他相信在他一生中一定會發生一次暗殺事件。

這群暗殺行動共謀者中,只有施陶芬貝格能通過正常渠道接觸德國獨裁者,於是他成了唯一的任務執行者。1944年7月20日早晨,施陶芬貝格飛往“狼穴”。他在公文包裡放了兩枚定時炸彈。“狼穴”一位負責接待的副官發現他的皮包非常重,施陶芬貝格神態自若:“我們有很多事情要談。”

會議中,施陶芬貝格與20多名軍官一起站到桌子旁邊,趁大家專注聽取發言時,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離希特勒的腿約兩米遠。此時是12時37分。再有5分鐘,皮包裡的炸彈就要爆炸了。而後,施陶芬貝格以要打緊急電話為由溜了出去。

12時42分,炸彈準時爆炸。一聲巨響後,24名與會者中4人當場死亡。

看見會議室頂上冒出的濃煙和火舌後,施陶芬貝格迅速飛往柏林。按照預定計劃,他的共謀者會在切斷狼穴的一切通訊以前,先發電報給位於柏林的納粹德國國防軍總部,確認希特勒死亡消息。

只要一收到這個消息,弗利德利·歐布利特將軍和艾瑞克·佛洛姆將軍就會發動政變。而施陶芬貝格抵達柏林後,會聯手艾文·馮·魏茲萊本元帥共管軍隊,路德維格·貝克將軍則出任政府首腦。同時,他們應該已經控制住廣播電臺,發電報給所有軍區,宣佈接管政權的消息。

但希特勒只受了點輕傷,雖然看起來很狼狽:頭髮燒焦、大腿燒傷、耳膜震壞。原來,炸彈爆炸前,施陶芬貝格身旁的一位軍官俯身到桌上,想更清楚地看地圖,發現那隻鼓鼓囊囊的皮包礙事,就把它挪了下位置。這樣一來,炸彈和希特勒之間就隔了一個厚底座。

氣急敗壞的希特勒隨即展開了血腥報復,處決了5000人,這些人大部分沒有直接參與暗殺。施陶芬貝格則被槍決,其他共謀者慘遭“蓋世太保”酷刑,然後用鋼琴上的金屬絲吊死,或者用鐵鉤鉤死。

【誣陷】

隆美爾得知刺殺希特勒失敗的消息後,面色蒼白,表示厭惡和不可寬恕。他對來看他的克盧格元帥說:“瘋狂!真不可思議,竟然對元首下毒手!誰也不會同意這樣幹。”

其實,他與這個反希特勒集團有聯繫,但他一直不主張暗殺希特勒,認為可以通過說服的方法使之改變觀點;如果說服不了,則主張把希特勒交給德國法庭公審。隆美爾曾對兒子曼弗裡德說:“我們現在所要努力的方向,就是設法讓西方的敵人佔領整個中歐,而不讓俄國人進入我們的國界。”

由於主張不盡一致,加上後來意外受傷,隆美爾並不知道施陶芬貝格們的具體暗殺計劃。但是自殺未遂的主謀之一、駐法軍事總督馮?施圖爾納格爾將軍,躺在手術檯上神志不清時,喃喃地道出了隆美爾的名字。後來又有人在秘密警察的監獄中受不了酷刑,指認隆美爾曾參與7月20日的陰謀,他複述隆美爾的原話:“告訴柏林的人,他們可以指望我。”

憑藉著這句無從查考真假的證詞,那雙在黑暗中始終窺視著他的眼睛,流露出了興奮——馬丁·鮑曼,5年前被隆美爾羞辱過的人,終於等到了復仇的機會。

9月末,馬丁·鮑曼在一份印有“帝國秘密事務”字樣的呈文中,指控隆美爾曾說“暗殺成功後他將領導新政府”。這顯然是誣陷。希特勒相信了這份報告。他想起來,刺殺案事發5天前,隆美爾還曾致函,批評他的戰爭領導策略,請求他思考停戰。而且,反希特勒集團中的許多軍官,是隆美爾的老戰友和下級,隆美爾又曾親自向希特勒請求釋放那些人。

隆美爾還曾對他的前參謀長斯派達爾痛罵希特勒:“那個病態的撒謊者現在已經完全瘋了!他正在對7月20日案件的謀反分子發洩他的虐待狂!他不會就此罷手的!”

這些細節都被秘密警察掌握。在看望了隆美爾的第二天,斯派達爾就被捕了。

斯派達爾的證詞也不利於隆美爾。他說他的下屬霍法克已經把暗殺之事告訴了他,他又及時地報告了隆美爾,而隆美爾沒有上報。不管這一證詞合不合乎邏輯,對於那些想整隆美爾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隆美爾之死:賜他自盡與國葬的元首,和帝國一起死去,沒有葬禮

隆美爾遺容

【賜死】

10月初,希特勒下定了處死隆美爾的決心,指令馬丁?鮑曼、德軍總司令凱特爾、坦克上將古德里安、坦克中將寇徹海姆等人組成軍事法庭。因為隆美爾糟糕的人緣,以及法庭成員對希特勒和馬丁?鮑曼的恐懼,沒有人願替隆美爾說句公道話。

不過,考慮到隆美爾的威望,希特勒決定讓他體面地死去。10月14日,希特勒派副官和蓋世太保送毒藥給隆美爾:“陸軍元帥隆美爾被指控謀害元首。”並傳達了希特勒的允諾:如果服毒自盡,將對他的叛逆罪嚴加保密,併為他舉行國葬,其親屬可領取陸軍元帥的全部撫卹金。否則,他將受法庭審判。

隆美爾選擇了前者。他最後一次擁抱了妻子,然後穿上皮大衣、戴上帽子,拿上元帥權杖,並習慣性地帶上房門備用鑰匙緩步出門。猶豫片刻後,他又把鑰匙放在兒子曼弗裡德的手裡:“也許今天晚上我就死了,這一劫在所難逃……”

而後,隆美爾坐上了一輛開到門前的黑色奔馳車中。汽車駛出500米後,在一個有礫石坑的小樹林裡停下,布格多夫將軍要求助手和司機離開。5分鐘後,他們回來了:“我看到隆美爾坐在汽車後座上,顯然生命垂危。他毫無知覺地癱倒,抽噎著……他嘴裡還殘留著氰化鉀。”而後,納粹官方宣佈“隆美爾陸軍元帥在途中中風去世”。

10月16日,希特勒專程給隆美爾的妻子發電報:“……隆美爾元帥的英名,與他在北非的英勇戰績一樣,都將永垂不朽!”10月18日,希特勒下令為隆美爾舉行國葬,陸軍元老倫德施泰特元帥致悼詞稱:“他的心屬於元首。”悼詞沒有說錯,隆美爾一直把一份列舉了元首錯誤決定的備忘錄帶在身邊,他始終沒有放棄說服希特勒的念頭,直至他被迫服毒自殺的那天。

曼弗裡德後來對父親一生的總結是:“英雄的光環、沙漠戰爭、騎士精神、對手的認可,在正義一方留下了悲劇性的結局。”

隆美爾國葬後半年,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一起死亡,沒有葬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