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爸妈经常说“不要”,孩子反而“偏要”

01

前阵子,好爸爸Kispa在网上发起了一个萌娃吐槽挑战赛,征集孩子们对自家爸爸的吐槽。

最后发现,爸爸们对宝宝们说的最多的,不是“宝宝我爱你”,而是各种充满指令性的禁令。

“不许吃冰淇淋!”

“不要睡懒觉!”

“不要滚草地!”

为什么爸妈经常说“不要”,孩子反而“偏要”

虽然父母总是满口的“不要、不许”,但很多时候,孩子不仅不会乖乖照着指令做,还会感到烦躁、不解、抗拒,“故意”与父母对着干。

02

为何说了那么多次不要,孩子却“偏要”

为何我们千叮万嘱,让孩子不要做的事,孩子反而要去做。他们是听不懂、记不住,还是压根就是故意跟我们作对的?

其实,孩子真的不是故意跟我们作对的,只是我们在“下达指令”的方式出了问题。

(1)每一次重复“不要”、“不许”,都是在反复提醒

去广场玩,正碰到同事把儿子打得哇哇哭。因为他反复告诉儿子刚买的小汽车很贵,要小心,不要摔。结果,儿子拿过来不久就噼里啪啦地摔了好几次,就这样,刚买了一天不到的小汽车就这样报废了。

我问孩子:这么好的小汽车,你为什么要把它摔坏呢?

孩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抽泣着说:爸爸嘱咐说不让摔,我本来也不想摔,可不知怎么回事,就经常摔。

其实,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经历。越叮嘱自己不要犯错,却越容易犯错。原来,人类的大脑的特殊构造,让我们自动忽略抽象的否定词语,记住具体形象化的内容。

同事每重复一次“不要摔车车”,都是在强化“摔车车”这个行为,让虎虎忍不住要去摔。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教授开创的“白熊实验”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魏格纳教授让参与人员闭上眼睛,放松心情,自由地去想象任何事情,但是一定不要想白色的北极熊。

而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的参与人员无一例外都想到了那只白色的北极熊。

很多父母都希望下达禁令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改掉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殊不知,越是缺乏耐心的教导,越容易使坏习惯加剧。

为什么爸妈经常说“不要”,孩子反而“偏要”

(2)父母的禁令违反了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走向“叛逆”

对于很多父母来讲,好奇和探索,意味着“不听话”,意味着“制造麻烦”,还意味着“危险”,于是便成了难以纵容的“叛逆”。

所以,一方面出于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孩子,很多父母会习惯性地用下达禁令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杜绝孩子“叛逆”的源头。

父母觉得狗狗会咬人,身上有细菌,便呵斥孩子:“不许碰狗狗”。

然而,孩子本就对狗狗这种动物存有好奇心,父母的禁止反而加重了他的好奇心。在父母在顾着发布禁令,并没有教导好孩子如何与狗狗相处的情况下,孩子冒然去侵犯狗狗,反而更容易受到狗狗的攻击。

别说他还是个孩子,就算大人,遇到越是不让做或想的事情,反而越想要去做。

更何况,那本就是他成长过程本应去接触、去体验、去探索的。

为什么爸妈经常说“不要”,孩子反而“偏要”

(3)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更容易“分心”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个上学日的早晨,你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嘱咐孩子自己穿好外套和鞋子。等你收拾完,准备带孩子去学校了,发现孩子正埋头玩他手中的玩具,外套还在沙发上,鞋子还躺在地上。

放学接孩子回到家里,你让孩子自己把书包放到房间的书桌上,不要随便扔在沙发上,可是无论你叮嘱了多少次,孩子还是会把书包随手丢到沙发上。

其实,这时候,孩子很可能并没有听到你的叮嘱。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掌握专注能力的前额皮质还没有发育完全,这就导致了他们很容易分心。

你苦口婆心地重复了很多遍“把书包放到书桌上,不要丢到沙发上”,以为孩子听进去了。事实上孩子很可能正在经历“非盲性注视”,也就是说他正在分心于其他事情上,对于你提及的事情,他缺乏关注的意识。

03

怎样说,孩子才肯听

亲子节目《我要好爸爸》的嘉宾烈儿宝贝说,当了妈妈以后才知道育儿专家口中“理智”和“冷静”都是理想状态。面对自控力不够的儿子,担心他玩剪刀等各种危险物品,烈儿宝贝总会忍不住给他定下各种规定。

有一次,幼儿园进行防拐演习,没有任何防备心理的儿子轻易就被小姐姐拐走了。烈儿宝贝吓坏了,每天都忍不住跟儿子啰嗦上几百遍“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许给陌生人开门”。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听进去你的叮嘱呢?

(1) 忍不住说“不要”时,请告诉孩子“不要”理由

李诞讲过这么一个案例,他有个朋友整天跟儿子说“不许吃冰淇淋”,却从不解释不能吃的原因。儿子特别想吃啊,却又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吃,急坏了只好跑去问李诞:为啥我爸不让我吃冰淇淋啊。

李诞也懵逼:做父亲的自己不告诉儿子为什么不能吃,丢给我,万一我使坏故意跟他说,因为你爸爸不爱你呗。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明白,这些严厉或啰嗦的叮嘱,背后的意义。

为什么爸妈经常说“不要”,孩子反而“偏要”

所以,如果改不掉动不动就说“不要”的习惯,那就蹲下来,耐心跟他解释,为什么“不要、不许”,解释多几遍了,孩子慢慢就懂了。

(2)用“要”代替“不要”,告诉他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正如上文所说的,家长每一次说“不要”、“不许”反而是在提醒孩子那件事情的存在。

另一方面,当一个人说否定的事情时,情绪一般是比肯定要激烈的,激烈的情绪不仅会加深孩子对该事物的印象,还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感到烦躁不安,久而久之,对亲子关系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反地,当我们说肯定的事情时,不仅可以让孩子只关注到正面的事情,在对话的过程中情绪也较为平稳,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为什么爸妈经常说“不要”,孩子反而“偏要”

不希望孩子大吵大闹吵到别人时,可以跟他说:你看叔叔阿姨们都很累了,我们小点声,让他们休息一会好不好。

希望孩子不要睡懒觉,直接跟他拉钩约定好起床的时间:说好了,明天7点就要起床,拉钩了就要遵守约定哦。

(3)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当地放手,不给予过多的限制和要求

孩子毕竟是个孩子,他对新鲜的事物都有好奇心。

与其各种阻拦,不如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尽情地去“玩”、去“闹”,保留孩子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就拿“蹦床”这项运动来说,很多孩子都喜欢“蹦床”,但大多数父母出于孩子的安全考虑,会直接禁止孩子玩这项运动。

其实适当的“蹦床”运动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所以与其拦着捆着,不如带他去专业的运动场所。让他在安全的环境中“蹦床”,既能消耗他的精力,保住他的这点乐趣,还不会破坏你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如果我们总是出于安全的担忧,或怕孩子惹麻烦,定下各种各样的“不要”、“不许”,不仅会影响到亲子关系,还会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遗憾。

正如节目中一个奶爸所说的:

作为孩子的爸爸,我更需要做的是带孩子去疯,去开心。让他以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更多的是开开心心的事情,而不只是这个不要、那个不要。

为什么爸妈经常说“不要”,孩子反而“偏要”

所以,各位老父亲老母亲,学着放手吧,孩子需要成长,而我们只要站在背后,守护他们的安全就够了。

END

作者 | 王小辞,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情感、育儿作者,背靠一位爱人,怀抱一只橘猫,手握一杆笔,爱我所爱,写我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