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陽謀嗎?

qzuser227254840


陰謀與陽謀都是謀略,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用的謀略,差別就在於陽謀使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手段,用身邊的一切條件來引導局勢的發展,而陰謀則不一樣,是通過一些欺騙的手段,也就是通過害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歷史上,有兩個很著名的人,一個是張良,擅長使用陽謀,另外一個是陳平,擅長使用陰謀,陳平自己也說了,因為自己施展了太多的陰謀,自己的後代子孫是富貴不了幾代的。

那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陽謀呢?

主父偃的推恩令,秦朝使用的是郡縣制,而漢朝開始是封異姓王為諸侯王,這個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畢竟這些只是暫時的合作者,他們對大漢江山肯定是垂涎三尺的,所以劉邦先後將這些異姓諸侯王給平定了。

接著,劉邦大封自己的親戚們為諸侯王,漢文帝、漢景帝又封了新的諸侯王,但新的問題也來了,這些諸侯王的地盤大,實力也大,具備與朝廷抗衡的實力,而漢景帝聽了晁錯的建議,對他們進行削藩,但結果就是吳楚七國之亂的爆發。

雖然最後,周亞夫平定了吳楚七國的叛亂,但是要怎麼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呢?這時候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以前的諸侯國只能由嫡長子繼承,而現在呢,是由諸侯王的兒子們繼承。

這樣有四個好處,一,諸侯國一分為幾,變成幾個諸侯小國,那麼實力自然是大減,二,有別於削藩令,對諸侯王來說,並沒有奪走諸侯王的封地,諸侯王比較容易接受,只是分給一個兒子,還是多個兒子的區別。

三,幾個兒子之間心不齊,能夠互相制衡,心不齊,比較不容易一起造反,四,封地越來越小,只要沒有繼承人,或者因為一些過錯、罪過而失侯,朝廷是能將這些封地收回的。就這樣,推恩令一出,就解決了幾十年積累下來的諸侯國勢力過大的問題。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為什麼能在眾諸侯裡勝出,除了他個人的能力與魅力之外,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採納了毛玠的建議從洛陽迎漢獻帝至許都,那麼曹操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雖然這時候東漢朝廷已是名存實亡,但是畢竟漢獻帝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曹操可以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做很多事情,比如封賞、征伐、招攬人才,天下諸侯雖然不服曹操,但是也無計於事,所以後來大家都想打到許都那邊去,搶回漢獻帝。


歷史簡單說


陽謀就是,我把所有的計策和謀略全部告訴你,你早就知道自己會這麼敗,會什麼時候敗,但是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中國歷史上最為精彩的一次陽謀,當屬毛主席偉大的《論持久戰》。

一,《論持久戰》是光明正大的謀略,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戰爭時期,一個國家、一個軍事政治集團的戰略戰術規劃,這都是絕對保密的情報。可是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則是一開始就在《新華日報》上連載,就是說,共產黨能看到《論持久戰》,國民黨抵抗派能看到《論持久戰》,國民黨投降派也能看到《論持久戰》,就連我們的的對手日本帝國主義,也能看到《論持久戰》,當然,還有英美這些旁觀者綏靖者,也都能看到《論持久戰》。

毛主席用七天七夜時間寫完的這5.5萬字的小冊子《論持久戰》,關注中國抗日戰爭的人,全都能看到。甚至,毛主席認為,知道理解甚至能夠運用《論持久戰》的人越多,中國抗戰的希望就越大!

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告訴中國人——瞧!只要這麼幹,絕對能打敗日本人!

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告訴日本人——瞧!我就是要這麼幹!你只能慢慢接受失敗的命運!

二,《論持久戰》是有效的陽謀,是敵人無法破解的陽謀。

《論持久戰》中,毛主席客觀分析了中日兩國國力對比,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得不到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支持與同情。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結論很簡單,中國的抗日戰爭,不能速勝,不會亡國,註定是持久戰。

《論持久戰》中,毛主席高瞻遠矚提出了抗日戰爭三階段論: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尤其是對武漢會戰後中日進入相持階段的論述,應驗十分準確。日本沒有偉大的戰略家,沒有人針對性提出解決策略,就順著這個劇本走下去,最終失敗。到1944年,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敵後力量已經發展壯大,不斷壓縮日軍生存空間,不斷收復縣城。

《論持久戰》中,毛主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毛主席認為,廣泛發動群眾,把群眾組織起來,團結是抗戰力量源泉,因此,不能抓兵,不能買兵,而要促使百姓主動參軍。毛主席還說,要用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多種方式消耗敵人,積小勝為大勝,最終發動反攻消滅敵人。

這些,日軍全都知道,但,全都無法破解!

三,不理解《論持久戰》的人,後來都成了失敗者。

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理解了《論持久戰》,在抗日最前線的炮火中拯救了上億中國人民,在人民的支持下發展了百萬大軍,從缺槍少炮的6萬孤軍弱旅,變成了保家衛國的鋼鐵洪流。

國民黨中的投降派,讀不懂《論持久戰》,在抗日相持階段就投降了日軍,建立起南京偽國民政府,成了為日軍掠奪戰爭資源、殘害抗日誌士的哈巴狗。

國民黨中的抵抗派,讀不懂《論持久戰》,或者讀懂了不敢用,抗日戰爭的8年時間,前四年節節抵抗苦撐待變,珍珠港事變後,開始積極反共,坐等勝利。最終,這些溫室裡養著的軍隊,三四年就被全部瓦解,逃到了臺灣。

國民黨中少數的開明派,讀懂了《論持久戰》,也支持《論持久戰》,在抗日的這條洪流中,投入了共產黨的懷抱。

日軍中,讀不懂《論持久戰》的多數人,佔盡優勢的情況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沒有長遠規劃,不斷被削弱,最終徹底失敗。

日軍中,讀懂《論持久戰》的少數人,做不了主,只能隨大流,一塊陪葬。即便能做主,也找不到破解的辦法。

從《論持久戰》寫成並發表的那一刻,中國抗戰必勝的局面已經奠定!

歷史知事


毛澤東主席一輩子沒有玩過陰謀,他的每一個戰略都是陽謀。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讓一切來犯之敵,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

得民心者得天下,毛主席融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和他們成為一個整體,凝聚成一股堅不可摧的人民力量,從農村真正的包圍了城市。

而國民黨反動派重視的是權利,所以他們黨內派系鬥爭嚴重,蔣介石系,汪精衛系,李宗仁系,他們互相明爭暗鬥,爭權奪利。

所以孟良崮戰役,整編七十四師在友軍部隊消極救援中徹底失敗。



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懂得放棄,敢於放棄,才能獲得。

舍與得之間,毛主席的軍隊讓出一個又一個城市,國民黨反動派興奮的得到了一個又一個城市。

得到一座城市,你必須要分兵守一座城市,慢慢的將主力部隊分散,然後僅剩的力量在運動戰中,又被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這是不是陽謀,我明晃晃的把城市送給你,你很高興的接受了,沒有一點陰謀成分存在。

然後你打敗仗了,不能怪我送你城市導致你失敗吧?

就毛主席這樣的陽謀,值得我們十萬分的佩服!


舊史風


陽謀是針對陰謀而言的,就是說在做一件事之前,先光明正大的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告訴對手。你可以針對我的謀略想計策,但是,你能不能贏得了我,那就看我們之間的真本事了。

我覺得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主席,就是運用陽謀的高手。

土地革命時期,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就是典型的一個。

那時候國民黨的力量很強大,幾乎中國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掌握在國民黨的手中。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發表了相反的言論,他告訴我黨要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只要我們堅持這個路線,就會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可以說這種想法,在國民黨反動派看來,是有點滑稽的。

畢竟貧窮的農村什麼都沒有,即使佔領了農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可是,他們忽略了一點,無論什麼時候,人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與擁護,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毛澤東當時就是看中了這一點,然後就有了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逐漸地我黨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了,國民黨反動派還是沒有意識到佔領農村的重要性,他們對我黨依然是圍追堵截。

最終,共產黨發展成了燎原之勢,靠著群眾對力量與支持,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

抗日戰爭時期的《論持久戰》也是典型的一個。

論持久戰就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公開發表的言論。

這件事毛澤東是告誡中國廣大同胞們,中國的抗日戰爭是要做長期戰鬥的打算的,中國不可能亡國,也不可能速生。

但是,有一點是知道的,我們絕對不會失敗,我們對日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正義的戰爭永遠都不會敗。

也許,當初日本人看到了這些內容會嗤之以鼻,可是,經過後來的驗證,八年的艱苦抗戰,中國迎來了最終的勝利。

這時候可能日本人才意識到毛澤東當初到正確性。所以,當一個人告訴你怎麼打的時候,你未必能看得懂。

也許這才是最高明的打法,自己能看得懂,別人看不懂的打法。

所以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這才是比偉大更大的偉大。


史學達人


要說到歷史上著名的“陽謀”,我首推漢武帝時期提出的“推恩令”。

歷史上有很多數不勝數的“陰謀”,甚至可以說中國歷史的發展就是一部陰謀史的發展。但也從不缺乏正大光明的陰謀,就是當著你的面耍你,你還沒辦法,把陰謀詭計實施是在陽光下,俗稱陽謀。

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中,著名的陽謀有很多,比如毛主席在抗戰時期提出的《論持久戰》,當面鑼對面鼓的提出全國抗戰的策略就是跟日本帝國主義慢慢耗,中國地廣人多,縱深長,就欺負小日本資源有限,兵力不足,總有一天耗死你,而日本人也沒辦法,雖然知道這是個天大的陰謀,卻一點辦法沒有。


另外一個最著名的陽謀就是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

漢朝至無賴皇帝劉邦建國登基後,就逐漸的分封了很多的諸侯國,沒辦法,劉邦的兒子多。經過幾代的發展,諸侯國越來越多,而且軍事、經濟實力也越來越強大了,整個漢朝的郡縣和人口居然有一多半在諸侯國的手上了,這對一箇中央集權政權來說非常的不利。比如漢景帝時期的齊王劉濞,坐擁山東地區,不但軍事強大,而且經濟非常富裕,甚至可以私鑄錢幣,而中央政府拿他沒有辦法。

諸侯國的日益強大對中央政權的威脅越來越大,到漢景帝時期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了,外有匈奴侵邊,內有諸侯鬧事,再這麼發展下去,皇帝有可能要換人。漢景帝決定削藩。

這些諸侯國本就心生不滿,自己有錢有實力,皇帝要削他們的藩,不如直接反了吧,於是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搞得漢景帝差點就給推下了臺,連自己的老師晁錯都可以殺了,最後在周亞夫等一幫老將的努力平亂下才平息了七國之亂。可以想象諸侯國的威脅有多大。

漢景帝死後,漢武帝劉徹登基了,這是個雄才大略的主,大家可能只對他抗擊匈奴的功績瞭解得更多些。我認為漢武帝最大的功勞是逐步廢除諸侯國制,而改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這個制度後來一直被歷代王朝使用。

而實現這個目的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陽謀——推恩令。

漢武帝劉徹登基後,面臨著漢景帝一樣的局面,諸侯國眾多,而且各個都逐步發展很快,中央在對抗北方匈奴捉襟見肘,而各個諸侯國卻在後方利用安穩局勢埋頭髮展,這樣下去,沒幾年估計又得來一次七國之亂了。

漢武帝的重臣主父偃給劉徹出了個主意——推恩令。

大概意思就是,原來諸侯國的分封和繼承是諸侯國王死活,由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及整個諸侯國,其他的兒子無論嫡子,庶子都是新任諸侯王的臣民,諸侯國的勢力沒有收到絲毫的影響,無非是換了個人而已,而這種繼承又是鐵飯碗,劉邦時期就定下的。

實行推恩令後,就要求各個諸侯國可以把自己的領地分封給諸侯王的各個兒子,不分嫡庶,讓每個劉姓子孫都能享受到皇室給他們的恩賜,讓每個兒子都有自己的一塊實際的封地。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陽謀。各個諸侯王都很清楚,擺明了是朝廷要分化,瓦解相對強大的諸侯國,但又不得不去執行,因為推恩令不但是朝廷的聖旨,更是因為推恩令讓諸侯王的各個兒子心裡有了希望,可以不分嫡庶的分得一塊封地,大家都可以過一把當王的癮,哪怕一塊封地就一兩個郡縣的地盤。

諸侯王要是不樂意,甚至起兵造反,不說前面七國之亂的例子擺在那裡,就拿諸侯王的兒子們都不同意,朝廷有封地給咱們,我們憑什麼提著腦袋去給嫡長子打江山,用不著朝廷來解決,諸侯王的兒子們都能把他鬧死。誰讓那些諸侯王沒事兒就搞娛樂,生了那麼多兒子呢。

於是困擾大漢王朝幾十年的尾大不掉的諸侯國問題,就被完美的解決了。而從詭計學來說,能把一個敵我的矛盾轉化成敵人內部的矛盾,並最終瓦解對方,簡直可以說是中國權謀藝術的頂峰。


沉墨I方之城


陽謀?說起陽謀,不管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比的上中國!

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古今中外歷史上不管是曾經出現、還是一直存在的國家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決策,能比的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絕對沒有!!

試問在所有國家的歷史中,有哪個陽謀,能像中國的改開一樣取得如此巨大和顯著的成效?能對當今和未來世界產生如此巨大和深徹的歷史性影響?沒有!

想當初,從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時,中國環視世界格局和審視自身發展,大膽決策,毅然向世界宣佈中國將實施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已經走過了整整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在這將近半個世紀的探索和摸索中,中國人民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從零學起、做起,到如今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影響和惠及的豈止是幾代中國人?也極為深刻地影響了世界人民和世界格局!

尤其最近幾年以來,中國在經濟、軍事、航空航天、製造、能源、科技、工程、材料……等諸多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獲得井噴式成果,其中大部分成果都是趕超或國際領先,其中一部分如超算、動車、量子、激光、工程……等等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可謂一騎絕塵、令世界驚歎!短短几十年間,使得原先那個一窮二白的中國,躍升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和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

試問,還有哪個國家可以用所謂的陽謀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變化?沒有!

因為,只有幾千年深厚文化積澱中國智慧和中國人民才能做到!由此,世界亦更加堅信,中國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將對世界發揮更為廣泛和深遠影響!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當年西天如來主持的大雷音寺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雙百“運動,俗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於是,經學院裡一下熱鬧起來,大夥積極響應。特別是其中EMBA班級表現的尤為突出,金蟬子就是其中一位學員,其品學兼優,經律通曉的非常,成績優異,得到全院師生們一致認可。又因身兼學生會主席一職,必須要起一個表率,在號召的響應下奮筆疾書,什麼“經學院領導層集體貪墨挪用公帑”,什麼“個人私生活極其混亂,亂搞男女關係”,什麼“極個別領導利用手中公權樹立個人反動學術權威”……大字報貼滿學院各個樓道。結果呢?金蟬子啊!~你攤上大事嘍!


旭日東昇38030061


陽謀其實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計謀,而由於各種原因,即使對方看出了最終目的,也沒有辦法應對。相較於陰謀,陽謀雖然光明正大,但卻通常令對方無可奈何;陰謀則不同,陰謀一旦被對方識破,效果必將大打折扣。我來舉三個著名的陽謀例子。

孫臏:圍魏救趙、圍魏救韓

這是典型的陽謀例子,也可稱之為攻敵必救或圍點打援。

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鄲戰場,而孫臏則建議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逼魏軍回師自救,邯鄲之圍逐解。齊軍則在魏軍的必經之路桂陵地區設伏,以逸待勞,最終大敗魏軍。

圍魏救韓:公元前342年,龐涓再次率領10萬大軍,1000輛兵車分水泥路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援。齊軍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逼魏都大量,再度迫使魏軍回師自救,韓國之圍再解。齊軍再度在魏軍必經之路設伏,並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在馬陵將魏軍10萬人殺的潰不成軍,殺死了魏將龐涓,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連續兩次用相同的方式的作戰,魏國和龐涓即使看出了孫臏的目的,但卻不得不“中計”,因為他們不敢賭,大梁一旦丟了,他們打再大的勝仗也於事無補。

漢武帝、主父偃:推恩令

這同樣是典型的陽謀,西漢初年由於各地諸侯王勢力逐漸增大,已經嚴重威脅了朝廷的統治,於是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漢武帝於是施行,最終瓦解了諸侯王的勢力。

推恩令的內容說起來其實很簡單,總結起來就兩條:一是由嫡長子繼承製改為諸子繼承製,原本只有嫡長子具有封國的繼承權,而在“推恩令”下,嫡長子只擁有繼承諸侯王封號的資格,而封地則由諸侯王的兒子們共同繼承。二是除了嫡長子繼承的封地擁有自主權外,其餘繼承封地的列侯全部歸於各郡管轄。

這種情況下,不僅成功將朝廷和諸侯的矛盾轉移成為了諸侯內部矛盾,且導致各地諸侯王的封地越來越小,而封到土地的諸侯子孫則由於全部納入了各郡的管轄,地位僅同於縣,同樣加大了朝廷的直屬地區。

各地諸侯王即使有聰明者,能夠看出漢武帝的最終目的也無可奈何,一是由於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諸侯王中實力最大的幾位要麼被徹底擊敗,要麼封地已經被拆分,不足以和朝廷對抗。二是此舉雖然在削弱諸侯王的實力,但對各地諸侯除嫡長子之外的子孫來說確實個天大的利好,他們是紛紛支持的。所以,各地諸侯也只能選擇接受。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沮授給袁紹的建議,毛玠為曹操提供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此外最早賈詡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國家以徵天下”。

通過天子這塊“招牌”,曹操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而且各地諸如袁紹、馬騰、韓遂、孫策、呂布等大諸侯也不得不選擇奉詔,例如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荊州牧劉表雖然據地自保,卻仍然不得不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漢廷,貢獻不絕。

曹操通過“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義”,面對從許昌發出的詔令,各諸侯即使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無奈選擇接受。因為一旦選擇不奉詔,那麼便成了真正的“漢賊”,不僅會被群毆,還會失掉人心,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其實像以上這樣的陽謀例子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香茗史館


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

這是當年朱元璋的策略,是謀士朱升給他出的注意。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面對紛紛雜雜的局面,怎樣在元朝的打擊之下成長起來,並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朱升給他出了這個注意。

深挖洞,廣積糧,就是做好儲備,悶聲發財。

積蓄能力,擴充地盤,不稱王,也就不成為打擊目標。

這其實很淺顯的道理。

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因為這要面對貪慾啊,光儲備不享受,那有啥意思啊,特別是稱王,一旦有了勢力,你不想稱王,你手下還不幹呢?你當了皇帝,他們也就有了更大的官職和錢財。

當年有人勸曹操稱帝,曹操就說,這是要把我放到火上烤啊。

朱元璋也做到了。

看看他的對手。

徐壽輝,1351年稱帝,1360年陳友諒殺了徐壽輝後稱帝。

張士誠1353年稱帝、

基本上都是沉不住氣,有點基礎就趕快當皇帝。

朱元璋不是,一直到1368年,把對手都快消滅光了,這才弄死韓林兒稱帝。


錦翼


諸葛疑兵空城計

仲達依願縱孔明

且說諸葛亮北伐中原,令馬謖(字幼常)鎮守街亭,馬謖拒不依從諸葛亮制定的軍事計劃進行部署,致街亭戰略要地失守,使蜀軍從戰略上轉為劣勢,魏軍隨時可截斷蜀軍退路而使蜀軍全軍覆滅。諸葛亮頓足長嘆:“大勢去矣,此乃我之過也!”為確保蜀軍安全退回蜀中,諸葛亮在帳前下達命令:“張苞、關興,你們二人各帶三千人馬,在武功山小路兩側佈置疑兵。如果魏軍來到,敵眾我寡,切不可戰,只大聲擊鼓吶喊,用疑兵之計嚇退他們即可。隨後,奔陽平關,撤回蜀中!”張苞與關興各率三千人馬依計行事,諸葛亮匆忙安排城內剩餘人馬拔寨撤離暫且不提。

司馬懿自取得街亭後,一路不停的殺奔西城而來。一路之上,司馬懿心中暗自盤算著:“老夫行動如此神速,此時的諸葛亮一定是拋棄了輜重行李,糧草及馬匹和車輛,帶著殘兵敗將正在倉皇逃回蜀中的路途上。我只有儘快趕到西城,以防諸葛孔明安排人馬放火燒燬糧草及輜重行李等物,以便儘可能多從蜀軍那裡得到一些軍需物資。” 想到這裡臉上流露出一絲得意的表情。

再說諸葛亮正準備撤離西城,探馬匆匆來報十餘次,皆稱:“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已迫近西城,即刻將到!”諸葛亮的中軍營地在彈丸之地的西城,易攻難守。城中人馬由張苞和關興各帶走三千,已無可派的武將和兵士,只剩下一些文官及兩千老弱病殘,實在無法迎戰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局勢陡然緊張,城內蜀軍人心惶惶。諸葛亮心想戰是不可能的,逃也不可能,寬闊的大路上司馬懿率大軍沿途迎面殺來,剩下狹窄的道路坑窪難行。而且輜重行李多,馬匹、車輛少,慌亂逃走,定被魏軍鐵騎追殺殆盡。諸葛亮鎮定了一下緊張的心情,登上城樓向遠處眺望。果見西北方向塵土飛揚,隱約可見飄擺的旌旗和飄搖的繡帶,這十五萬大軍正在鋪天蓋地如潮水般湧來。

為了穩定軍心,諸葛亮對身邊的文官們說:“我在進入西城前就在城內設下伏兵十萬,目的就是生擒司馬懿,因事關機密而未讓你們知道,現在已經是時候了,該讓你們知道了。現在你們去傳令,城內偃旗息鼓!兵士一律隱蔽,不得聲張暴露,違令者,斬!東南西北四面城門大開,令二十幾名老弱兵士扮成百姓,灑水掃街,須神形自若。如遇魏軍,不可有退避之意,須一如既往!”眾文官紛紛依令行事。諸葛亮身披鶴圖道袍,頭戴綢布便帽,兩小童子一個侍琴、一個俸香爐,隨諸葛亮登上城樓,諸葛亮令童子擺琴焚香。然後端坐於城樓上,先閉目沉思,又緩睜雙眼,虛視遠方,隨後安然自得的撫起琴來。

此時,司馬懿已率大軍兵臨城下。前軍見狀不解,報於司馬懿。司馬懿心想:“莫不是兵士們看花了眼?諸葛亮難道沒有拋棄輜重行李,糧草及馬匹和車輛帶著殘兵敗將倉皇逃走?”急忙下令三軍“暫停城下,切勿攻城!”司馬懿縱馬來到城下,眺望城樓之上。確見諸葛亮笑容可掬地端坐在城樓之上悠然撫琴,左童捧寶劍;右童持塵尾。城門內外,二十餘百姓灑掃街道,神態自若,行為如常,而城內卻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動靜。

司馬懿看了有些意外,原想自己來到西城後諸葛亮早就倉皇逃走了,可現在卻還在西城,而且還在城樓上旁若無人的撫琴,似乎還自我陶醉在琴韻中。司馬懿時而仰首雙眼緊盯諸葛亮的面孔,仔細察顏觀色,時而側耳認真聆聽諸葛亮撫琴之韻律,時而又低頭凝神沉思著。忽然,司馬懿面帶懼色的下令:“退兵四十里!”魏軍又潮水般的退去。直到看不到西城時,司馬懿才下令停止後退,並當著眾將士說:“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從不冒險,而今大開城門,誘我入城中計。我與孔明交戰已久,豈能被他矇蔽。”。此時,魏軍剛好在武功山,忽聽山坡後殺聲四起,旌旗飄搖,鼓聲震天,張苞和關興依計從道路兩側的山坡上殺出。魏軍大亂,行走在後面的兵士丟盔棄甲,紛紛拋下兵器盾牌,倉皇逃走。司馬懿對身邊的將領大呼道:“大軍速退至街亭!剛才若不是老夫退兵四十餘里,必中諸葛孔明之計也!”隨後縱馬而去。

回到營寨大帳中,司馬師不解的問司馬懿:“父親一直緊盯諸葛亮仔細察顏觀色,認真聆聽諸葛亮撫琴,並沒有發現其他異常情況,為何忽然神色大變下令退兵呢?”司馬懿冷笑道:“為統帥、大將之人,須知相依相存之道也。為父早已看出諸葛亮的空城之計,不過,我們不能將諸葛亮生擒。魏主並不信任你我父子,如果沒有諸葛孔明伐魏,魏主豈能重用你我父子,你要記住,兔盡犬烹之道理。如果西蜀沒有孔明,你我父子在魏主眼裡也就失去了價值。為父今天是有意要放走諸葛亮,不過不能明而為之。魏主在軍中部署著耳目,今日之舉只是在眾將士和那些魏主的耳目面前做做樣子矇蔽魏主罷了。”說到這裡,司馬懿臉上表露出發自內心深處而且不易被人察覺的得意。

再說諸葛亮見司馬懿帶兵退去四十餘里,長鬆了一口氣,急忙點齊輜重行李,糧草及馬匹和車輛率老弱殘兵撤出西城,一路不停的撤回蜀中。事後有人和諸葛亮談起此事,諸葛亮笑道:“兵法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司馬懿知我用兵謹慎,從不冒險,故未敢貿然進入城中。”可司馬懿為何要退兵四十里呢?這是諸葛亮對司馬懿百思不得其解之處。

這正是:錯用幼常失街亭,司馬親率大軍臨。諸葛疑兵空城計,仲達依願縱孔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