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阳谋吗?

qzuser227254840


阴谋与阳谋都是谋略,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用的谋略,差别就在于阳谋使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手段,用身边的一切条件来引导局势的发展,而阴谋则不一样,是通过一些欺骗的手段,也就是通过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历史上,有两个很著名的人,一个是张良,擅长使用阳谋,另外一个是陈平,擅长使用阴谋,陈平自己也说了,因为自己施展了太多的阴谋,自己的后代子孙是富贵不了几代的。

那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阳谋呢?

主父偃的推恩令,秦朝使用的是郡县制,而汉朝开始是封异姓王为诸侯王,这个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毕竟这些只是暂时的合作者,他们对大汉江山肯定是垂涎三尺的,所以刘邦先后将这些异姓诸侯王给平定了。

接着,刘邦大封自己的亲戚们为诸侯王,汉文帝、汉景帝又封了新的诸侯王,但新的问题也来了,这些诸侯王的地盘大,实力也大,具备与朝廷抗衡的实力,而汉景帝听了晁错的建议,对他们进行削藩,但结果就是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

虽然最后,周亚夫平定了吴楚七国的叛乱,但是要怎么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候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以前的诸侯国只能由嫡长子继承,而现在呢,是由诸侯王的儿子们继承。

这样有四个好处,一,诸侯国一分为几,变成几个诸侯小国,那么实力自然是大减,二,有别于削藩令,对诸侯王来说,并没有夺走诸侯王的封地,诸侯王比较容易接受,只是分给一个儿子,还是多个儿子的区别。

三,几个儿子之间心不齐,能够互相制衡,心不齐,比较不容易一起造反,四,封地越来越小,只要没有继承人,或者因为一些过错、罪过而失侯,朝廷是能将这些封地收回的。就这样,推恩令一出,就解决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为什么能在众诸侯里胜出,除了他个人的能力与魅力之外,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采纳了毛玠的建议从洛阳迎汉献帝至许都,那么曹操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这时候东汉朝廷已是名存实亡,但是毕竟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曹操可以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做很多事情,比如封赏、征伐、招揽人才,天下诸侯虽然不服曹操,但是也无计于事,所以后来大家都想打到许都那边去,抢回汉献帝。


历史简单说


阳谋就是,我把所有的计策和谋略全部告诉你,你早就知道自己会这么败,会什么时候败,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次阳谋,当属毛主席伟大的《论持久战》。

一,《论持久战》是光明正大的谋略,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战争时期,一个国家、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的战略战术规划,这都是绝对保密的情报。可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则是一开始就在《新华日报》上连载,就是说,共产党能看到《论持久战》,国民党抵抗派能看到《论持久战》,国民党投降派也能看到《论持久战》,就连我们的的对手日本帝国主义,也能看到《论持久战》,当然,还有英美这些旁观者绥靖者,也都能看到《论持久战》。

毛主席用七天七夜时间写完的这5.5万字的小册子《论持久战》,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人,全都能看到。甚至,毛主席认为,知道理解甚至能够运用《论持久战》的人越多,中国抗战的希望就越大!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告诉中国人——瞧!只要这么干,绝对能打败日本人!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告诉日本人——瞧!我就是要这么干!你只能慢慢接受失败的命运!

二,《论持久战》是有效的阳谋,是敌人无法破解的阳谋。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客观分析了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结论很简单,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速胜,不会亡国,注定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抗日战争三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尤其是对武汉会战后中日进入相持阶段的论述,应验十分准确。日本没有伟大的战略家,没有人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就顺着这个剧本走下去,最终失败。到1944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力量已经发展壮大,不断压缩日军生存空间,不断收复县城。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毛主席认为,广泛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团结是抗战力量源泉,因此,不能抓兵,不能买兵,而要促使百姓主动参军。毛主席还说,要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多种方式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发动反攻消灭敌人。

这些,日军全都知道,但,全都无法破解!

三,不理解《论持久战》的人,后来都成了失败者。

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理解了《论持久战》,在抗日最前线的炮火中拯救了上亿中国人民,在人民的支持下发展了百万大军,从缺枪少炮的6万孤军弱旅,变成了保家卫国的钢铁洪流。

国民党中的投降派,读不懂《论持久战》,在抗日相持阶段就投降了日军,建立起南京伪国民政府,成了为日军掠夺战争资源、残害抗日志士的哈巴狗。

国民党中的抵抗派,读不懂《论持久战》,或者读懂了不敢用,抗日战争的8年时间,前四年节节抵抗苦撑待变,珍珠港事变后,开始积极反共,坐等胜利。最终,这些温室里养着的军队,三四年就被全部瓦解,逃到了台湾。

国民党中少数的开明派,读懂了《论持久战》,也支持《论持久战》,在抗日的这条洪流中,投入了共产党的怀抱。

日军中,读不懂《论持久战》的多数人,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长远规划,不断被削弱,最终彻底失败。

日军中,读懂《论持久战》的少数人,做不了主,只能随大流,一块陪葬。即便能做主,也找不到破解的办法。

从《论持久战》写成并发表的那一刻,中国抗战必胜的局面已经奠定!

历史知事


毛泽东主席一辈子没有玩过阴谋,他的每一个战略都是阳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一切来犯之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

得民心者得天下,毛主席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和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人民力量,从农村真正的包围了城市。

而国民党反动派重视的是权利,所以他们党内派系斗争严重,蒋介石系,汪精卫系,李宗仁系,他们互相明争暗斗,争权夺利。

所以孟良崮战役,整编七十四师在友军部队消极救援中彻底失败。



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懂得放弃,敢于放弃,才能获得。

舍与得之间,毛主席的军队让出一个又一个城市,国民党反动派兴奋的得到了一个又一个城市。

得到一座城市,你必须要分兵守一座城市,慢慢的将主力部队分散,然后仅剩的力量在运动战中,又被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这是不是阳谋,我明晃晃的把城市送给你,你很高兴的接受了,没有一点阴谋成分存在。

然后你打败仗了,不能怪我送你城市导致你失败吧?

就毛主席这样的阳谋,值得我们十万分的佩服!


旧史风


阳谋是针对阴谋而言的,就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先光明正大的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告诉对手。你可以针对我的谋略想计策,但是,你能不能赢得了我,那就看我们之间的真本事了。

我觉得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主席,就是运用阳谋的高手。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就是典型的一个。

那时候国民党的力量很强大,几乎中国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掌握在国民党的手中。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发表了相反的言论,他告诉我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只要我们坚持这个路线,就会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可以说这种想法,在国民党反动派看来,是有点滑稽的。

毕竟贫穷的农村什么都没有,即使占领了农村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无论什么时候,人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毛泽东当时就是看中了这一点,然后就有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逐渐地我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是没有意识到占领农村的重要性,他们对我党依然是围追堵截。

最终,共产党发展成了燎原之势,靠着群众对力量与支持,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也是典型的一个。

论持久战就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言论。

这件事毛泽东是告诫中国广大同胞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要做长期战斗的打算的,中国不可能亡国,也不可能速生。

但是,有一点是知道的,我们绝对不会失败,我们对日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永远都不会败。

也许,当初日本人看到了这些内容会嗤之以鼻,可是,经过后来的验证,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这时候可能日本人才意识到毛泽东当初到正确性。所以,当一个人告诉你怎么打的时候,你未必能看得懂。

也许这才是最高明的打法,自己能看得懂,别人看不懂的打法。

所以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这才是比伟大更大的伟大。


史学达人


要说到历史上著名的“阳谋”,我首推汉武帝时期提出的“推恩令”。

历史上有很多数不胜数的“阴谋”,甚至可以说中国历史的发展就是一部阴谋史的发展。但也从不缺乏正大光明的阴谋,就是当着你的面耍你,你还没办法,把阴谋诡计实施是在阳光下,俗称阳谋。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中,著名的阳谋有很多,比如毛主席在抗战时期提出的《论持久战》,当面锣对面鼓的提出全国抗战的策略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慢慢耗,中国地广人多,纵深长,就欺负小日本资源有限,兵力不足,总有一天耗死你,而日本人也没办法,虽然知道这是个天大的阴谋,却一点办法没有。


另外一个最著名的阳谋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

汉朝至无赖皇帝刘邦建国登基后,就逐渐的分封了很多的诸侯国,没办法,刘邦的儿子多。经过几代的发展,诸侯国越来越多,而且军事、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大了,整个汉朝的郡县和人口居然有一多半在诸侯国的手上了,这对一个中央集权政权来说非常的不利。比如汉景帝时期的齐王刘濞,坐拥山东地区,不但军事强大,而且经济非常富裕,甚至可以私铸钱币,而中央政府拿他没有办法。

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越来越大,到汉景帝时期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外有匈奴侵边,内有诸侯闹事,再这么发展下去,皇帝有可能要换人。汉景帝决定削藩。

这些诸侯国本就心生不满,自己有钱有实力,皇帝要削他们的藩,不如直接反了吧,于是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搞得汉景帝差点就给推下了台,连自己的老师晁错都可以杀了,最后在周亚夫等一帮老将的努力平乱下才平息了七国之乱。可以想象诸侯国的威胁有多大。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刘彻登基了,这是个雄才大略的主,大家可能只对他抗击匈奴的功绩了解得更多些。我认为汉武帝最大的功劳是逐步废除诸侯国制,而改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个制度后来一直被历代王朝使用。

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阳谋——推恩令。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面临着汉景帝一样的局面,诸侯国众多,而且各个都逐步发展很快,中央在对抗北方匈奴捉襟见肘,而各个诸侯国却在后方利用安稳局势埋头发展,这样下去,没几年估计又得来一次七国之乱了。

汉武帝的重臣主父偃给刘彻出了个主意——推恩令。

大概意思就是,原来诸侯国的分封和继承是诸侯国王死活,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及整个诸侯国,其他的儿子无论嫡子,庶子都是新任诸侯王的臣民,诸侯国的势力没有收到丝毫的影响,无非是换了个人而已,而这种继承又是铁饭碗,刘邦时期就定下的。

实行推恩令后,就要求各个诸侯国可以把自己的领地分封给诸侯王的各个儿子,不分嫡庶,让每个刘姓子孙都能享受到皇室给他们的恩赐,让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一块实际的封地。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各个诸侯王都很清楚,摆明了是朝廷要分化,瓦解相对强大的诸侯国,但又不得不去执行,因为推恩令不但是朝廷的圣旨,更是因为推恩令让诸侯王的各个儿子心里有了希望,可以不分嫡庶的分得一块封地,大家都可以过一把当王的瘾,哪怕一块封地就一两个郡县的地盘。

诸侯王要是不乐意,甚至起兵造反,不说前面七国之乱的例子摆在那里,就拿诸侯王的儿子们都不同意,朝廷有封地给咱们,我们凭什么提着脑袋去给嫡长子打江山,用不着朝廷来解决,诸侯王的儿子们都能把他闹死。谁让那些诸侯王没事儿就搞娱乐,生了那么多儿子呢。

于是困扰大汉王朝几十年的尾大不掉的诸侯国问题,就被完美的解决了。而从诡计学来说,能把一个敌我的矛盾转化成敌人内部的矛盾,并最终瓦解对方,简直可以说是中国权谋艺术的顶峰。


沉墨I方之城


阳谋?说起阳谋,不管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的上中国!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古今中外历史上不管是曾经出现、还是一直存在的国家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决策,能比的上中国的改革开放!绝对没有!!

试问在所有国家的历史中,有哪个阳谋,能像中国的改开一样取得如此巨大和显著的成效?能对当今和未来世界产生如此巨大和深彻的历史性影响?没有!

想当初,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中国环视世界格局和审视自身发展,大胆决策,毅然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摸索中,中国人民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学起、做起,到如今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影响和惠及的岂止是几代中国人?也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人民和世界格局!

尤其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军事、航空航天、制造、能源、科技、工程、材料……等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获得井喷式成果,其中大部分成果都是赶超或国际领先,其中一部分如超算、动车、量子、激光、工程……等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可谓一骑绝尘、令世界惊叹!短短几十年间,使得原先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跃升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试问,还有哪个国家可以用所谓的阳谋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变化?没有!

因为,只有几千年深厚文化积淀中国智慧和中国人民才能做到!由此,世界亦更加坚信,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将对世界发挥更为广泛和深远影响!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当年西天如来主持的大雷音寺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双百“运动,俗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于是,经学院里一下热闹起来,大伙积极响应。特别是其中EMBA班级表现的尤为突出,金蝉子就是其中一位学员,其品学兼优,经律通晓的非常,成绩优异,得到全院师生们一致认可。又因身兼学生会主席一职,必须要起一个表率,在号召的响应下奋笔疾书,什么“经学院领导层集体贪墨挪用公帑”,什么“个人私生活极其混乱,乱搞男女关系”,什么“极个别领导利用手中公权树立个人反动学术权威”……大字报贴满学院各个楼道。结果呢?金蝉子啊!~你摊上大事喽!


旭日东升38030061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我来举三个著名的阳谋例子。

孙膑:围魏救赵、围魏救韩

这是典型的阳谋例子,也可称之为攻敌必救或围点打援。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邯郸之围逐解。齐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地区设伏,以逸待劳,最终大败魏军。

围魏救韩:公元前342年,庞涓再次率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水泥路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齐军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率军直逼魏都大量,再度迫使魏军回师自救,韩国之围再解。齐军再度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伏,并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在马陵将魏军10万人杀的溃不成军,杀死了魏将庞涓,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连续两次用相同的方式的作战,魏国和庞涓即使看出了孙膑的目的,但却不得不“中计”,因为他们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

汉武帝、主父偃:推恩令

这同样是典型的阳谋,西汉初年由于各地诸侯王势力逐渐增大,已经严重威胁了朝廷的统治,于是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汉武帝于是施行,最终瓦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推恩令的内容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就两条:一是由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继承制,原本只有嫡长子具有封国的继承权,而在“推恩令”下,嫡长子只拥有继承诸侯王封号的资格,而封地则由诸侯王的儿子们共同继承。二是除了嫡长子继承的封地拥有自主权外,其余继承封地的列侯全部归于各郡管辖。

这种情况下,不仅成功将朝廷和诸侯的矛盾转移成为了诸侯内部矛盾,且导致各地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而封到土地的诸侯子孙则由于全部纳入了各郡的管辖,地位仅同于县,同样加大了朝廷的直属地区。

各地诸侯王即使有聪明者,能够看出汉武帝的最终目的也无可奈何,一是由于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王中实力最大的几位要么被彻底击败,要么封地已经被拆分,不足以和朝廷对抗。二是此举虽然在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但对各地诸侯除嫡长子之外的子孙来说确实个天大的利好,他们是纷纷支持的。所以,各地诸侯也只能选择接受。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毛玠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此外最早贾诩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

通过天子这块“招牌”,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而且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大诸侯也不得不选择奉诏,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

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其实像以上这样的阳谋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香茗史馆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当年朱元璋的策略,是谋士朱升给他出的注意。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面对纷纷杂杂的局面,怎样在元朝的打击之下成长起来,并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朱升给他出了这个注意。

深挖洞,广积粮,就是做好储备,闷声发财。

积蓄能力,扩充地盘,不称王,也就不成为打击目标。

这其实很浅显的道理。

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因为这要面对贪欲啊,光储备不享受,那有啥意思啊,特别是称王,一旦有了势力,你不想称王,你手下还不干呢?你当了皇帝,他们也就有了更大的官职和钱财。

当年有人劝曹操称帝,曹操就说,这是要把我放到火上烤啊。

朱元璋也做到了。

看看他的对手。

徐寿辉,1351年称帝,1360年陈友谅杀了徐寿辉后称帝。

张士诚1353年称帝、

基本上都是沉不住气,有点基础就赶快当皇帝。

朱元璋不是,一直到1368年,把对手都快消灭光了,这才弄死韩林儿称帝。


锦翼


诸葛疑兵空城计

仲达依愿纵孔明

且说诸葛亮北伐中原,令马谡(字幼常)镇守街亭,马谡拒不依从诸葛亮制定的军事计划进行部署,致街亭战略要地失守,使蜀军从战略上转为劣势,魏军随时可截断蜀军退路而使蜀军全军覆灭。诸葛亮顿足长叹:“大势去矣,此乃我之过也!”为确保蜀军安全退回蜀中,诸葛亮在帐前下达命令:“张苞、关兴,你们二人各带三千人马,在武功山小路两侧布置疑兵。如果魏军来到,敌众我寡,切不可战,只大声击鼓呐喊,用疑兵之计吓退他们即可。随后,奔阳平关,撤回蜀中!”张苞与关兴各率三千人马依计行事,诸葛亮匆忙安排城内剩余人马拔寨撤离暂且不提。

司马懿自取得街亭后,一路不停的杀奔西城而来。一路之上,司马懿心中暗自盘算着:“老夫行动如此神速,此时的诸葛亮一定是抛弃了辎重行李,粮草及马匹和车辆,带着残兵败将正在仓皇逃回蜀中的路途上。我只有尽快赶到西城,以防诸葛孔明安排人马放火烧毁粮草及辎重行李等物,以便尽可能多从蜀军那里得到一些军需物资。” 想到这里脸上流露出一丝得意的表情。

再说诸葛亮正准备撤离西城,探马匆匆来报十余次,皆称:“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迫近西城,即刻将到!”诸葛亮的中军营地在弹丸之地的西城,易攻难守。城中人马由张苞和关兴各带走三千,已无可派的武将和兵士,只剩下一些文官及两千老弱病残,实在无法迎战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局势陡然紧张,城内蜀军人心惶惶。诸葛亮心想战是不可能的,逃也不可能,宽阔的大路上司马懿率大军沿途迎面杀来,剩下狭窄的道路坑洼难行。而且辎重行李多,马匹、车辆少,慌乱逃走,定被魏军铁骑追杀殆尽。诸葛亮镇定了一下紧张的心情,登上城楼向远处眺望。果见西北方向尘土飞扬,隐约可见飘摆的旌旗和飘摇的绣带,这十五万大军正在铺天盖地如潮水般涌来。

为了稳定军心,诸葛亮对身边的文官们说:“我在进入西城前就在城内设下伏兵十万,目的就是生擒司马懿,因事关机密而未让你们知道,现在已经是时候了,该让你们知道了。现在你们去传令,城内偃旗息鼓!兵士一律隐蔽,不得声张暴露,违令者,斩!东南西北四面城门大开,令二十几名老弱兵士扮成百姓,洒水扫街,须神形自若。如遇魏军,不可有退避之意,须一如既往!”众文官纷纷依令行事。诸葛亮身披鹤图道袍,头戴绸布便帽,两小童子一个侍琴、一个俸香炉,随诸葛亮登上城楼,诸葛亮令童子摆琴焚香。然后端坐于城楼上,先闭目沉思,又缓睁双眼,虚视远方,随后安然自得的抚起琴来。

此时,司马懿已率大军兵临城下。前军见状不解,报于司马懿。司马懿心想:“莫不是兵士们看花了眼?诸葛亮难道没有抛弃辎重行李,粮草及马匹和车辆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走?”急忙下令三军“暂停城下,切勿攻城!”司马懿纵马来到城下,眺望城楼之上。确见诸葛亮笑容可掬地端坐在城楼之上悠然抚琴,左童捧宝剑;右童持尘尾。城门内外,二十余百姓洒扫街道,神态自若,行为如常,而城内却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

司马懿看了有些意外,原想自己来到西城后诸葛亮早就仓皇逃走了,可现在却还在西城,而且还在城楼上旁若无人的抚琴,似乎还自我陶醉在琴韵中。司马懿时而仰首双眼紧盯诸葛亮的面孔,仔细察颜观色,时而侧耳认真聆听诸葛亮抚琴之韵律,时而又低头凝神沉思着。忽然,司马懿面带惧色的下令:“退兵四十里!”魏军又潮水般的退去。直到看不到西城时,司马懿才下令停止后退,并当着众将士说:“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冒险,而今大开城门,诱我入城中计。我与孔明交战已久,岂能被他蒙蔽。”。此时,魏军刚好在武功山,忽听山坡后杀声四起,旌旗飘摇,鼓声震天,张苞和关兴依计从道路两侧的山坡上杀出。魏军大乱,行走在后面的兵士丢盔弃甲,纷纷抛下兵器盾牌,仓皇逃走。司马懿对身边的将领大呼道:“大军速退至街亭!刚才若不是老夫退兵四十余里,必中诸葛孔明之计也!”随后纵马而去。

回到营寨大帐中,司马师不解的问司马懿:“父亲一直紧盯诸葛亮仔细察颜观色,认真聆听诸葛亮抚琴,并没有发现其他异常情况,为何忽然神色大变下令退兵呢?”司马懿冷笑道:“为统帅、大将之人,须知相依相存之道也。为父早已看出诸葛亮的空城之计,不过,我们不能将诸葛亮生擒。魏主并不信任你我父子,如果没有诸葛孔明伐魏,魏主岂能重用你我父子,你要记住,兔尽犬烹之道理。如果西蜀没有孔明,你我父子在魏主眼里也就失去了价值。为父今天是有意要放走诸葛亮,不过不能明而为之。魏主在军中部署着耳目,今日之举只是在众将士和那些魏主的耳目面前做做样子蒙蔽魏主罢了。”说到这里,司马懿脸上表露出发自内心深处而且不易被人察觉的得意。

再说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退去四十余里,长松了一口气,急忙点齐辎重行李,粮草及马匹和车辆率老弱残兵撤出西城,一路不停的撤回蜀中。事后有人和诸葛亮谈起此事,诸葛亮笑道:“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知我用兵谨慎,从不冒险,故未敢贸然进入城中。”可司马懿为何要退兵四十里呢?这是诸葛亮对司马懿百思不得其解之处。

这正是:错用幼常失街亭,司马亲率大军临。诸葛疑兵空城计,仲达依愿纵孔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