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经开区龙背街道青龙村:一个“软弱涣散”村的美丽嬗变

走进渭南经开区龙背街道青龙村,一条条水泥村路穿村而过,一户户农家小院整洁干净,一垅垅庄稼满目苍翠,田间地头,花前树下,遇到的每一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热情和喜悦。

然而,在几年前,青龙村却是有名的“落后村”、“软弱涣散村”。“基础设施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用水都保障不了;村风民风差,邻里间不和睦,过事儿大操大办不说,还有人打着各种旗号乱收费;产业发展弱,全村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村民们守着几亩土地过日子……”提及过去的青龙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学文深有感触。几年时间过去了,青龙村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树新风、兴产业,成为了“先进村”、“文明村”,还被推荐申报市级卫生村,实现了从软弱涣散村到美丽富裕村的华丽“嬗变”。

抓队伍 凝聚起强大发展合力

青龙村位于渭南经开区龙背街道办东2公里处,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2580人,党员88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多年来村级班子不齐,各项工作一直没有起色,尤其是在村级管理、村容村貌、村风民风等建设上问题突出,群众反应强烈。2011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两委”班子迟迟确定不了人选。

不能让青龙村继续软弱涣散下去了!”龙背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意识到,要想改变青龙村“软弱涣散”的面貌,必须要紧抓该村“两委”班子。

落后不容忽视,改变迫在眉睫。龙背街道党工委为该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指导村民开展选举,最终几名平时在村里群众基础好,为人公道正派、工作能力突出的人进入“村两委”,配齐了班子。

“村里面貌要得到改变,必须要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陈学文说,带着上级党委和村民的信任,陈学文与88名党员逐一进行了谈话,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对村里发展的建议,同时还结合党的政策与村里实际和党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让党员在思想上团结了起来。

统一了思想,还要建章立制。对此,青龙村党支部制定了出台了干部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厘清了村干部的职责权限,树立起了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明确了工作方法和要求。此外,青龙村还结合实际制定了学习制度,将每月5日定为“统一活动日”,每次活动日上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每逢上级党委出台了政策文件,都会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并及时通过党员干部传达给村民。

通过强化管理和学习,党员干部学会找差距、比不足、强能力、增干劲,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先进性和模范性也极大调动起来,结合村内工作开展,每名党员都安排了任务,切实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举措,我们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质的提升,村两委干部齐心干实事,有效推动了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陈学文说。

强基础 绘就村美人和新图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随处堆,人人都皱眉”,这是对青龙村原来道村容村貌的真实写照。多年来,该村主干道年久失修,其它巷道全部是土石路,碰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无法行走。特别是在村容环境方面,村民卫生意识薄弱,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房前屋后被柴草包围,严重影响到了村民生产生活。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成为青龙村刻不容缓的一件事。在青龙村“两委”班子的争取下,上级拨付资金对村里道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同时村里还建起了垃圾转运处,生活生产垃圾有了固定堆放的地方。为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村里还设置有11名保洁员,每天定时清理垃圾、打扫卫生。

环境变好了,村民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以来,该村党员干部带头清扫街巷,村民们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清除柴草杂物,村民享受到了环境整治带来的成果,也逐渐形成了讲卫生、护环境的好习惯。“最近几年我村风气不好,别的不说,哪家过个事儿,执事的都会让主家出‘劳务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四、五千,随礼还得收‘登记费’,群众对此苦不堪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出面刹住这股歪风。”在一次支部党员会上,老党员陈秋芹建议说。说干就干,青龙村“两委”立即安排党员干部进行走访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该村通过村民集体,决议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青龙村还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村里谁家过事,我们就派党员干部去做宣讲。”陈秋芹回忆说,一开始有群众存在抵触情绪,但听得多了、见得多了,慢慢就改变了观念,自觉遵守,村里风气慢慢扭转变好。

青龙村“两委”还以扫黑除恶为契机,给群众做动员、讲政策,一些历史遗留的侵占集体财产等问题得到彻底的处理。

为巩固发展成果,青龙村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个人创建,将个人美德、社会公德与村级发展统一起来,实现村民间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

都想“自己说了算”,结果“谁也说了不算”,这是导致青龙村“软弱换撒”的根源,人心不齐事难办,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如今,通过抓住党建这个发展的“牛鼻子”,夯实了发展基础,凝聚起了民心民力,让青龙村不断在美丽富裕文明的路上阔步前进。

兴产业 共同走上脱贫致富路

 “今年计划种植10亩红萝卜,行情好的话能卖上5万元。”谷雨时节,一场久违的春雨后,让青龙村的田间地头跟洗过一样清新、干净,趁着雨歇的空当,青龙村村民袁民仓到地里查看春玉米的长势。据他介绍,春玉米收获后就可以种上一季红萝卜,春节前后就能上市销售。

渭河岸边的青龙村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远近闻名的红萝卜优生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引导,该村红萝卜都是零星的种植,农业产业以玉米、小麦为主,折算成收入一亩地能挣2千元。

守着金窝窝过着穷日子,深深的触动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群众为什么不愿意种?一是传统观念束缚,二是怕担风险。在充分认清产业优势和了解市场行情后,青龙村首先做通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积极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种,由于赶上了好行情,大规模种植的第一年每亩就卖到了8000元,村民的积极性一下被带动起来了。

群众相信党员,党员就不能让群众失望。为了发展好红萝卜产业,在种植上,村里请来专业农技人员和种植能手为群众做技术指导,同时积极动员懂市场、会经营的种植大户为种植户提供市场信息,畅通销售渠道,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青龙村还成立起“青龙村红萝卜产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利用上级拨付资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种植,对于贫困群众,采取土地入股形式进行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能通过务工获得一份收入。“目前,我们已经流转土地80亩现行试点建立红萝卜产业园区,按照发展规划,后期我们将建设200亩产业园区,同时还将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注册‘青龙红萝卜’品牌,将红萝卜发展成我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陈学文说。

如今在“党建+产业”模式下,青龙村发展红萝卜 1000余亩,年产值50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