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为什么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

朱八戒CC


这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值得大家去思考。

文明和文化都是积累出来的。从大的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文明,是随着他的历史发展不断沉积才形成的。对比而言,每一个个体的人,要有文化就要不断的积累。而这种积累除了在书本上之外,还有社会经历。书本上获得的,这个是有字的书。这是理论层面上的。但并不是说书读多了就一定有文化。没有实践经历,很多文化知识都是空谈。或者没有实践经历过,很多内容也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经历这是无字的书。有多少经历获得多少经验。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就是生动的描绘了读书与经历,或者说与实践的关系。读书要靠实践来验证。实践要靠读书来指导。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成就一个真正有文化,有内涵的人。

社会上经常会有人说读书无用。这是没把书读明白,或者说这是无字的书没读明白。多读书永远都会有用。重要的是你读过书要反思。不思考不反思,读再多的书,经历再多也没有用。也就是说,读书与经历之间还有一个反思的结合过程。很也有这样一些人,书读得也很多,经历的也很多。可是就是不明白书与经历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佛教修行,一边要看佛经,一边要身体力行。看佛经和身体力行就是读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但是有很多的和尚也读了很多经,也有很多刻苦的实践修行。可是还是没有悟出来很多道理。原因就是这个中间的反思与结合没有沟通好。所以,读书既要读有字的书,也要读无字的书。而且有字和无字之间怎么转换,也要反复思考。





地下文物看历史


有字书是人认识事物后,所形成的对事物的理解。它的优点在于,观点的易于传播,及让不了解的人,有一个先期的印象。缺点是,凡是认识都有倾向,不完整。

无字书则是事物本身。在事物本身的运作过程中,验证有字书对事物本身的了解程度。以此较正有字书与事物本身间的差异。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因此就要在不断的观察中,修正自己的认识。

如果把有字书作为理论,无字书就是验证理论的实证。

读书为了明理,但最重要的是验证理是不是有谬误。以达到这个理是不是真的那么明的认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


手机用户65279297145


读书仅仅是传播交流形式,关键是效果:体悟(无字之书)!否则白忙活(无用),甚至是背负(反而自限)!


全乙枝


有字之书指的是书面形式,无字之书指的是精神上的


不懂装机的装机小助手


文化和休养的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