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贞观之治?

王超行侠仗义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好大喜功,不懂得体恤民情,因此常把隋朝当作一面镜子,李世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开创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施政纲领,推动了唐初农业发展的大幅度提高,从而为其经济行业带来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过去集市交易的传统是“日中为市”,贞观年间由于交易的频繁,城市里出现了“夜市”, 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之人遍布海内,民间涌现出许多家财万贯的大商人。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初年全国人口不到300万户,一匹弲能换一斗米,但到了贞观4年,一斗米仅四,五钱。仅仅4年的时间 唐王朝的社会财富剧增,秩序安定,无论人们出行多远,都不用带太多干粮,酒馆 旅店即使在边还地区也不愁没有客源。

贞观时期,李世民善于笼络和使用人才,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唐太宗继承并发展和健全的科举制度,使它成为贞观时期选拔人才的一个主要途径。不少有才之仕无需凭借门第就可以进入官场,而且还有机会担任尚书,宰相之类的官职,科举制度让大批人才进入政府机构加强了政权,使他们为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

他除了求贤若渴,善用人才以外,其从谏如流在史上也有很好的口碑,李世民常说 :“直言鲠义 致天下太平 ”

在武德九年,李世民下令征兵依照当时的《唐律》 年满21岁的人才能征召,但封德彝建议:凡是18岁以上,高大健壮者也可以入选,但魏征连续4次驳回了诏令不予签发,李世民怒责魏征,魏征却反驳说:“陛下不是说要以诚信治天下吗?《唐律》是国家根本,不能因个人喜好而朝令夕改,如果失信于民 以后怎么能够以诚治天下?”



唐太宗转怒为喜,并不认为魏征驳了自己的面子, 于是当即废除了这道诏令。

唐太宗李世民很重视农业,他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推广和改进农业技术,同时还注意兴修水利,他还规定耕地开垦多,百姓家家有余粮的州,县,给予地方官奖励和升迁,凡治理不善,百姓流离乞讨的州,县地方官则要受罚和免职,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一律严惩。

李世民在重视农业的同时,也注重商业的发展,唐朝不但不歧视商人,还给予商人们许多便利条件,连波斯,大食,商人也纷至沓来,还有阿拉伯人 波斯人 日本人也穿梭往来于唐朝个大都市,给唐朝社会带来了生机和商业繁荣。

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核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通常一个政令的形成,必须有宰相在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而唐太宗特别规定,在诏书发布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只有门下省“附署”后的诏书,才能成为国家正式法律,然后再交由尚书省执行。

唐太宗给自己设置这一道门槛,有效的防止了决策的盲目性,减少了由于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帝王也只有开创“贞观盛世”的李世民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申报七十七载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乱世,从大随的覆亡中吸取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在他统治之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政治,发展经济,使封建国家达到前所未有的大治。“贞观之治"在封建社会享有盛誉。它主要表现在善于选拔贤才和广开言路、勇于纳谏两个方面。唐太宗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他从不要求人们把他的话当圣旨,而是善于量才录用;他虚己待人、让大臣自由发表政见,从谏如流。贞观之治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大,唐太宗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下面苍茫大地从《资治通鉴》中撷取几个小故事,让文友们窥斑以见豹。

故事一:

贞观元年正月初三,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我过去受委任,掌征伐大权,大破刘武周,民间制作此曲,虽不能表现文治教化的雍容大方,但是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用神圣的武力平定海内,哪里是文治教化所能比拟的。世民说:平定乱世要用武功,守住帝业要用文治,文治武功的运用各自服从当时形势的需要,你说文治不及武功,此话错也!封德彝叩头谢罪。

故事二:

太宗令封德彝举荐人才,许久未果。太宗责问他,封德彝答曰: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在当今世界无奇才罢了!太宗接着说:君子用人象使用器具一样,取其所长。古代使天下大治的人才,难道是君主向别朝去借的吗?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发现人才,怎能冤枉一世的人呢?封德彝无言以对,只好惭愧地谢罪。

故事三:

世民告诉萧瑀(太子少师):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良弓十几张,自以为无出其右。最近拿给制弓的匠人看,匠人说:木头的心不直,就会使木头的纹路跟着斜,弓虽强劲,但射出的箭必不直。我这才觉悟到以前辩弓很不精明。我是用弓箭平定天下的,认识它还不够全面,何况天下事情纷繁复杂,难道能都了解吗?于是下令给京城任职官员,凡五品以上的都要到中书省轮值。世民频繁接待他们,向他们了解民间疾苦和政治得失。

故事四:

魏征相貌平平,但极有胆量和谋略,善于说服皇帝改变错误的主意。 他每次冒犯龙颜,尽力规劝;有时遇到皇上大发脾气,魏征神态自若,皇上只好为他收敛怒气。一次,魏征向太宗请假祭扫祖坟,回来说对太宗说:听说陛下要登终南山,行装已整理完毕,而一直未成行,何也?太宗笑曰:开始有此打算,但怕你生气,因此中止了。世民曾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架在肩上,正好望见魏征来了,连忙把鹞鹰藏怀。谁知那天魏老头报告的事情特多,持续良久未停,这只鹞鹰竟闷死在世民怀里。



故事五:

世民问魏征:做皇帝的怎样才能明辨是非,怎样做就会昏庸糊涂?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虞舜从四面八方观察问题,心中十分明了;从四面八方听取意见,消息畅通无阻,因此共工、鲧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促使他在望夷宫被杀;梁武帝偏信朱异,促使他在台城受侯景侮辱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在扬州行宫彭城阁的温室被部下缢死!因此皇上能从多方面听取采纳意见,那么大臣们不能堵塞皇帝的视听,而能使下面的情况及时反映上来!世民听毕,说“善"!

故事六:

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撤职,他自己诉说是秦王府老人。太宗可怜他,想复其职。魏征劝谏:秦王府旧人甚多,这样做,恐怕人人要依靠皇帝对他的私恩来违法乱纪,而使干好事的大臣害怕。世民从谏如流,告诉庞相寿:我旧日是秦王,是一府之主;现是天下之主,不能偏私。说罢,令人拿出一些帛送给他,打发他走。相寿只好含泪告辞。

故事七:

李世民问侍臣:创业和守成哪个困难?房玄龄说:草创大业开始,和群雄举兵,用武力争胜而后使他们臣服,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谁不是从艰难中取得天下,在安逸中失掉天下,守成难!世民说:玄龄和我一起百死一生打天下,所以知道创业的难。魏征和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骄奢淫逸,所以知道守成的难。创业再难,已成历史,守成之难,正应该和各位谨慎对待!太宗清醒如斯!


苍茫大地顾炜斌


贞观之治,是西方史学家唯一无争议的中国历史时代。连日本清和天皇都是李世民的粉丝,并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贞观六年岁末,唐太宗准许2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并办理后事。次年九月(古时秋后行刑)全部回还”。白居易为此还专诗颂扬:“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囚徒来归狱”。由此可见贞观之治的魅力。大家不要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情节,《旧唐书·本纪》、《资治通鉴》都有明确记载的。白居易离贞观年代最近(100多年),他的颂诗应该比史书更具说服力。

“贞观之治”往往与“开元盛世”被人们并称为大唐的两个盛世。实际上两朝之间还是有差距和区别的,严格的讲,贞观之治还算不上盛世,它的亮点主要在一个“治”字上。否则,史学家就不会称为“贞观之治”了。

治分文武,先论文治。在体制和制度上,应该说李世民没有大的创新,基本沿用和革新了前朝的大部分制度。但李世民的执行力应该说是前朝二帝所不具备的,甚至是空前的。对大家耳熟能详的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完善科举……等政策,在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

重点突出一下贞观之治的“河清海晏“,这也是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本问题。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时代,这应该是贞观之治最值得称道的政绩。这一政绩在《二十五史》里敢说是空前绝后的。更为叫绝的是李世民没有像后生朱元璋那样严刑酷法,而是皇帝垂范、德律并典。把专制统治推向了一个人性化的高峰。“怨女三千出后宫”就是最好的佐证。

大唐王朝继承了前朝的“三省六部制”,但李世民把“三省”实行分权制:中书省发令、门下省审令、尚书省执行…… 这种互相制约和监督的运作方式,类似于现代民主国家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制” …… 进一步说明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啊。李世民还规定自己的诏书须由门下省“副署”后生效(对皇权进行制约)。在中国的《二十五史》里,也只有李世民拥有如此智慧和胸襟。

论武治,李世民更是千古一帝。平突厥、定吐蕃、收西域、征讨高句丽…… 详情就不列举了。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到玄阙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乌兹别克、东到吉林通化,率土之滨,皆唐国土。

盛哉,太宗之烈也!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欧阳修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司马光



琴岛牧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他在位期间,出现国泰民安,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所以史称“贞观之治”。

隋末唐初期间,由于天下大乱加上连年征战,导致社会遭受严重破坏,民生凋敝,人口锐减,隋朝被灭后留给刚刚建立的唐朝一个大烂摊子,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改革创新,纠正前朝弊端,调整国家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轻摇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稳定社会秩序,回复生产发展。唐太宗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经常用前朝皇帝做反面教材,时刻警诫自己和他的大臣们,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唯才是举,例如任用房玄龄为相,后期仍用长孙无忌,杨师道皆为正直廉洁之仕,还有李靖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李建成的旧部魏徽、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身边一大堆人才。

于此同时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注重人才选拨,他求贤若渴,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扩大应试范围和人数,这样涌现出大批人才,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智慧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宗重用人才,而且虚怀纳谏,营造出十分清明的政治氛围,他扩大谏官的权力,鼓励大臣直谏。唐太宗在位23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以魏征最为出名,他一人所谏高达200余事,数十万言,切中时弊,对改革朝政很有积极的帮助。

唐太宗李世民的各项政策,使官吏廉洁,社会安定,老百姓丰衣足食,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中兴大好局面,即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王朝将近300年的基业






历史兴趣爱好者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迎来了海清河晏的盛世景象。李世民统治之下的大唐,政治精明,民风淳朴,文化经济高度繁荣,唐朝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因为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所以他的统治也被称为是“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哪位皇帝

  唐朝历史上总共统治了290年的时间,这期间经历了二十个皇帝,在这二十个皇帝的统治之下,唐朝先后出现了两次盛世景况,一次是唐太宗统治下的贞观之治,一次是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李渊开国以来,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唐朝在他的统治之下,也迎来了第一个天下长安,海清河晏的太平局面。

  唐太宗在位期间,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魏征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政治上如此,在经济和军事上亦是如此。李世民统治之下的大唐,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边疆稳固,百夷来附。



玖兮傻丫头2


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其实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的年号。

武德九年(公元622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第二年的年号为贞观。

在李世民登基后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事。

一,由于靠政变上台,为了防止太子及齐王的下属反叛和抵触,采取了怀柔安抚和宽大的政策,赦免并启用了一些有能力和谋略的原太子的下属,如魏征,王珪等,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二,调整高层,机构改革。将原秦王府旧属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等安插到自己身边担任重要职务,对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的官员给予贬谪和罢免,中央官员由2500人精简到640人,中央政权的调整堪称为古今机构改革的优秀典范。

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实行租庸调法,放宽服役者的年龄,严格服庸时间的计算方法,免除租税,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人口,改善人民生活。

四,去奢省费,厉行节俭。停建宫中亭台楼阁,裁减宫女,从原有上万人,裁减至五千人。官吏们也上行下效,廉洁俭约之风盛行。

五,减轻刑罚,制订《贞观律》和《唐律疏议》,慎重执法,避免滥杀无辜,从贞观元年到贞观四年,全国只有二十九人被判死刑。

六,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魏征本是原太子李建成的谋臣,但唐太宗仍然委以重任,并虚怀纳谏,使贞观时期的官员大都德才兼备。

贞观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达到了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


致远


玖兮傻丫头2

2小时前 · 历史领域创作者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迎来了海清河晏的盛世景象。李世民统治之下的大唐,政治精明,民风淳朴,文化经济高度繁荣,唐朝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因为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所以他的统治也被称为是“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哪位皇帝

  唐朝历史上总共统治了290年的时间,这期间经历了二十个皇帝,在这二十个皇帝的统治之下,唐朝先后出现了两次盛世景况,一次是唐太宗统治下的贞观之治,一次是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李渊开国以来,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唐朝在他的统治之下,也迎来了第一个天下长安,海清河晏的太平局面。

  唐太宗在位期间,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魏征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若李建成当上皇帝,李世民结局会如何?还会有贞观之治吗?

为什么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帝王,还不能称为千古一帝?

怎么看待康乾盛世?


无知小人丑恶


在隋朝末年,杨广昏庸而且穷奢极欲,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世民也参加了,目睹了农民起义的威力。这件事给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意义。以后,他做了皇帝后,就经常和部下谈前朝的灭亡原因,吸取教训。他比喻,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谁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他勤奋政事,励精图治。他也重视用人制度,精心挑选大臣,高官。比如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及戴胄等。都是当时的厉害人物。

他还非常听下边官员的纳谏,因此及时的纠正错误,修明政治。他还注意执法,要臣下按法律办事。

在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很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几年以后,社会就恢复如初,得到空前的繁荣,历史称,“贞观之治”。


历史英雄事迹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李世民当政期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国家强盛,是封建王朝历史中一个著名的“治世”,受后代历史学家推崇的时期。李世民有这样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之前的隋朝,就有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当时经济非常繁荣,并且军事也很强大,但却二世而亡。李世民生于豪门望族大家之中,有机会接近隋朝的政治中心,对其败亡原因有自己认识,在其以后从政时可做警鉴。并且李世民家族乃是汉化较深的鲜卑族人,兼容并蓄了传统汉文化的优点和鲜卑族尚武开放的精神,在朝代更迭之际长期在战争中,也能对基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感受,故在其以后执政期间执行相对宽松的驭民之策。但最主要的一点还在个人,李世民本人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不仅自己军事、政治才能突岀,还能招揽四方人才为己用。不论前朝的李靖,还是太子府的魏征,其他义军队伍的徐世绩秦琼程知节尉迟恭苏定方,都最后招至麾下。并且开国后善待功臣,与之同治天下共享荣华,这一点上可与汉光武帝刘秀相媲美。


原氏之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

唐太宗是大唐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同心同德,君臣协力,共同治理天下。

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教训,爱惜民力,关心天下百姓,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发展。

采取了一系列合理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君臣通力合作,政治清明,天下安定,国家欣欣向荣,百姓丰衣足食,史称贞观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