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紫釵記·吹臺避暑》載曰:“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軍之事。”對結拜雙方的長輩行八拜之禮,結為金蘭之好,即為所謂的八拜之交。相傳八拜之交中的八拜是由八個著名的交友典故、十七個歷史人物組成。

第一拜:知音之交——俞伯牙與鍾子期

《列子 · 湯問》記載,春秋時期,楚國人俞伯牙精通琴藝,而且他還能音隨意轉,將大自然的動態融入到自己的琴聲中,只是苦於沒有人能聽懂自己琴聲的意思,感到十分孤寂。

話說一天晚上,伯牙乘船遊覽夜景。崇山峻嶺,映射水面,伯牙心中澎湃,思緒萬千,便彈起琴來,悠悠琴聲飄入一樵夫耳間。伯牙見有人聽其琴聲,隨即邀樵夫上船。

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伯牙彈奏讚頌高山偉岸的曲子,樵夫曰:“雄偉壯哉,猶如泰山之高聳乎”。

伯牙又彈奏形容波濤大海的曲子,樵夫復曰:“波濤洶湧,浩蕩不絕,彷彿看到滾滾流水匯入無邊的大海情景”。

伯牙喜曰:“知音也!”,從此,伯牙與樵夫鍾子期結為知音之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在鍾子期的墓前演奏了人生中最後一支曲子,之後便盡斷琴絃,終不復鼓琴。

第二拜:刎頸之交——廉頗與藺相如

《史記 · 廉藺相如列傳》載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和“繩池之會”有功,被趙王封為上卿。此舉遭到廉頗的嫉妒,廉頗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理應居第一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官位卻比自己高,於是決定要重重地羞辱藺相如一番。藺相如得知此事,便處處躲避廉頗,不與之見面。

藺相如的門客知道此事後,紛紛提出要走。藺相如問其原因,答曰:“我們跟隨您,是因為敬仰您的君子之風,可現在面對狂妄的廉頗,您卻選擇忍氣吞聲。”藺相如聽了笑著答道:“秦王比廉頗將軍厲害吧,我連秦王都不怕,更不會怕廉頗。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守衛著趙國,我不能為了小小的私人恩怨而不顧國家的安危啊!”。

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廉頗聞聽,既感動又慚愧,於是便有了“負荊請罪”的千古美談。從此,二人便結為刎頸之交。

第三拜:膠膝之交——陳重與雷義

東漢年間,豫章郡有兩位捨己為人、品德高尚的君子,同時二人又是至交密友,此二人便是陳重和雷義。《後漢書 · 獨行列傳》記載,時人都以“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稱頌陳重和雷義的友情。後來便有了成語“陳雷膠漆”來比喻雙方友情深厚。

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第四拜: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史記 · 管仲傳》記載,管仲曾說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帶兵打仗,進攻時總是躲在後面,撤退時卻跑在最前面。於是士兵們便都看不起他,也都不願意跟隨他。於是鮑叔牙為他解釋說:“管仲這樣做是為了能夠侍奉家中的老母親,並不真是怕死。”這其實是鮑叔牙故意替管仲掩蓋缺點,覺得他是一個人才。管仲聽說後便說到:“父母生了我,鮑叔牙最瞭解我啊!”就這樣,管仲和鮑叔牙結為生死之交,世人稱之為管鮑之交。

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人們常以“管鮑之交”指代與朋友之間相互信任的關係。管仲和鮑叔牙的深厚友成為了一段家喻戶曉的佳話。

第五拜:捨命之交——羊角哀與左伯桃

戰國時期,羊角哀和左伯桃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二人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偶遇暴雪天氣。由於沒有料到會有這樣的狀況,二人穿的衣服都很單薄,而且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能讓朋友能夠活命,把糧食和衣服都留給了羊角哀,自己則選擇了自殺。從此以後,友誼深厚的朋友也可稱作“羊左”。

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第六拜:雞黍之交——元伯與巨卿

據《後漢書 · 獨行列傳》記載,範式字巨卿,山羊郡金鄉縣(今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人;張劭字元伯,汝南郡(河南省汝南縣)人,二人年少時同在太學讀書,因此結為好友。

後二人讀成歸鄉,臨行時範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後便去你家拜訪,問候尊親和令郎”。同時,二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時間。轉眼間,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把此事告訴母親,讓母親為摯友準備飯食。

母親說:“你二人已經分別兩年,這麼長時間過去了,而且你們相隔千里,你怎麼如此相信這個約定呢?”。

張劭說:“巨卿是非常守信用的人,定然不會違背約定”。

母親說:“若真是如此,我便為你們準備酒宴”。到了約定的時間,範式果然如期而至。二人升堂互拜,開懷暢飲,喝得盡興後才相告而別。自此,人們便以“雞黍之交”來形容朋友之間誠實守信、一諾千金。

第七拜:生死之交——劉備、關羽和張飛

對於桃源三結義的劉關張,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三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生共死,結為生死兄弟。

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第八拜: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

《後漢書 · 禰衡傳》語云:“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三國時期,有一個叫禰衡的人才華橫溢,但性格孤傲,有一些孤芳自賞。禰衡覺得孔融比較有才華,於是便拜孔融為師,孔融也覺得禰衡頗有能力,二人相處融洽,不久便成為摯友。當時的禰衡十五歲,孔融卻已年近四十,故此世人稱二人為忘年之交,意為沒有年齡差距的友情。

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以上便是“八拜之交”由來的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最近有朋友問我說,怎樣與朋友交往?曾國藩用“八交,九不交”解釋了交友的原則,本人以為比較靠譜,朋友們可參考一下。

八拜之交中“八拜”的由來:八個著名歷史典故、十七位古人
讀乏味的書,作趣味的文。———最新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