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城外漁梁壩:古建專家稱它媲美都江堰,這裡還是“徽商之源”


傍晚時分,日暮光斂。古徽州城城邊的漁梁壩,古老的漁梁壩橫垣在練江上,在落日的餘暉裡顯得靜謐而又幽遠。

漁梁壩位於歙縣徽州古城鎮城南,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漁梁壩始建於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為我國現存僅有的古代石質滾水壩。

漁梁壩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具備灌溉、行舟、放筏、抗洪等多種功能。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餘。

漁梁壩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精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如此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至今牢固如初。著名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說:“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四川的都江堰相媲美!”

壩是水上之梁,有梁蓄水,便有魚可漁。於是,便稱為“漁梁”之稱。有了漁梁壩,伴隨而來的,就有了人流物流的匯聚,圍繞漁梁壩的功能,繁衍發展成為江畔交通商貿集鎮,漁梁古鎮應運而生。


漁梁壩北側便是漁梁古鎮。空中俯視,漁梁古鎮像一條大魚貼著江邊,漁梁街貫穿是全鎮沿江東西走向,彷彿是大魚的脊椎骨,南北垂直衍生出的十數條巷子則是魚骨刺。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壩。

漁梁老街沿街是典型的徽派建築,走在街上可以看到純粹的民情風俗。

這裡是平民的聚集地。反映在建築上,沒有了徽州傳統的“忠孝禮節”牌坊,少見高牆大宅和庭院深深。漁梁街上最有特色的就是建築物的開放式立面,臨街而建的二層小樓亦店亦宅,底層面街多為整面的木鋪板門,平時打開可以運貨經商,洪水來臨還可以洩洪。居民逢大水時便把前後木板全部拆下,只剩房屋框架受水衝擊,大大加強了房屋的洩洪能力。當洪水退去,清掉屋內泥沙,再裝上木板門檻,又可正常生活。


漁梁壩在明清兩代400多年之久的徽商發展歷史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古徽州陸路交通十分不便,當地的大小商賈只能依靠水運資源,從新安江上最大支流練江中放排出水,再轉入新安江,把商品貨物輸送到江浙乃至全國各地。作為新安江最上游、規模最大的漁梁壩,商徽中的十之八九都是由此走出徽州的。可以說,如果沒有漁梁壩,也就沒有徽商的輝煌。

明清時期直至現代公路開通前,漁梁壩熱鬧非凡,壩下最多時停靠300餘艘船隻,水路交通的繁榮刺激著漁梁古鎮的發展,最終使這一帶形成一個熱鬧的商業街市,號稱徽商四大行當的鹽、茶、木、典當諸業,在商業街上都有許多店鋪。

至20世紀60年代,漁梁商業街仍有船行、客棧、貨棧等店鋪100餘家。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和交通工具的更替,商業貿易逐漸向縣城轉移,漁梁古鎮的才開始衰落。

如今的漁梁壩,洩洪防旱的功能依舊,但商旅行船的作用已經基本消失,只有作為旅遊光的遊船在江面上行駛。依稀提醒人們這裡曾經熱鬧的過去。

傍晚的漁梁壩,附近的居民在壩上休閒散步,孩子們快樂地戲水玩耍。

夜幕降臨,伴著練江水滾過漁梁壩的濤聲陣陣,漁梁古街燈火闌珊,整個老街在寧靜的氛圍中散發著古樸的生機。

一位老婆婆在門口擺了家人在江裡捕撈的魚在賣。古鎮沒有嚴重的商業化,雖然也初步進行了商業開發,白天對遊客收取30元門票,但是古鎮通向外部的出口較多,逃票也不困難。下午6點下班後可以自由出入。

千百年歲月磨光稜角的花崗巨石,佈滿青苔的江邊小巷石階。走在上面,彷彿在丈量著歷史滄桑的悠長。

漁梁老街,尋常人家的平凡生活。

漁梁壩唱晚,交匯著媲美都江堰的精妙,徽商之源的輝煌,靜心聆聽品味,令人回味陶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