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帝王,自己為什麼不稱帝?

213年,曹操將女兒曹憲、曹節、曹華三姐妹同時入宮中,封為夫人。214年,並封為貴人。他把漢獻帝的皇后廢掉,將她囚禁而死。他要漢獻帝立曹節為皇后,漢獻帝只得依從。漢獻帝可以說是最悲情的皇帝,過著傀儡的生活,一生命苦。在出生不久自己的母親就被毒死,最終被董太后撫養長大,九歲就被董卓要挾裡為皇帝,後來落入他人之手,開始顛沛流離。

最後被他接到許都,雖然穩定的生活有了,但都受制於人,漢獻帝一直不甘心做傀儡皇帝,想方設法要誅殺他。但是事情最終敗露,大臣都被曹操殺死了,還把伏皇后幽禁,漢獻帝的兩個皇子也被毒酒毒死。曹操為啥把曹憲、曹節、曹華嫁給帝王,而自己不稱帝呢?

曹操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帝王,自己為什麼不稱帝?

其一,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其根基屬於儒家思想範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術,嚴刑峻法,史載甚明,這構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側面。此即“撥亂刑為先”。

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處於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並在禮法並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譎詐之能。如果他篡漢的話,他認為有違法禮教,所以沒有篡漢。

曹操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帝王,自己為什麼不稱帝?

其二,曹操注重實用主義,並不看重虛名。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這一選擇讓他在軍閥混戰中處於極大的優勢。他的這種實用主義還表現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則是不問出身,唯才是舉,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幫助他奠定了霸王功業。

他本身就是是一個志向遠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輕時即打算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然而生逢亂世、朝政廢弛,才華得不到發揮,因而走上了軍閥爭戰的道路。因為曹操注重實用主義,並不看重虛名。因此,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統一天下,安邦定國,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於他實現這個目的,什麼方法都可以用。

曹操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帝王,自己為什麼不稱帝?

其三,曹操覺得可以控制皇帝,就沒有必要自立。由於皇帝在他手裡,他可以借皇帝之口對其他諸侯進行干涉。君不見三國眾多的老狐狸,卻只有袁術傻頭傻腦的公然自立。結果袁術就成了眾矢之的。他代天子討伐袁術,所有諸侯都聲援他。出不出兵相助是一回事。

佔盡道義是另一回事。有袁術的前車之鑑,其他諸侯誰還敢不識時務?可反過來一想,曹操一旦廢帝自立。那他就成了口誅筆伐的國賊。一些別有用心的諸侯就會借為漢報仇而討伐他,侵佔他的勝利果實。這更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雖說曹操當時的實力已經很牛逼了。但他也明白,好漢架不住拳多。他也不想四面楚歌。

曹操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帝王,自己為什麼不稱帝?

其四,是對女兒的疼愛,把女兒嫁給帝王,也是希望有個依靠。而且曹節卻是一位非常好的皇后,看著自己的丈夫每天都活在父親的打壓下,她的心裡也特別的難受因此她與丈夫站在一邊來抵抗自己的父親,所以事後才會被世人所讚揚。直到最終曹丕篡位後她與劉協兩人一直在一起自到終老,最終也合葬在一起。

傳說曹節見山陽百姓流離失所,貧病飢寒,田園荒蕪,百廢待興。曹節就鼓勵劉協脫下官服,換上布衣,深入民間,將過去在宮中學習的精湛醫術,救死扶傷,拯救黎民百姓。

就這樣,劉協做了一個鄉村醫生。曹節夫婦常到雲臺山一帶採藥,施醫救民,被百姓譽為“龍鳳醫家”。而今,在百家巖景區的石碑上,還雕刻有“漢獻帝行醫圖”。

那時,遇有災荒年景,曹節夫婦便下令減免賦稅,和山陽百姓一起節衣縮食,共渡難關。幾年時間,山陽百姓休養生息,重建家園,昔日的窮山惡水大為改觀。百姓們為報答曹節夫婦的恩情,爭相奉送土產鮮果等物品以表心意,但往往被婉言謝絕。

曹操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帝王,自己為什麼不稱帝?

220年曹操去世,傳說曹節夫婦私下裡交流時因提及曹丕的無情而想起他,曹節提醒劉協應該想到他的老丈人的一些好處,尤其是劉協曾三次要除掉他。儘管他殺了伏皇后等人,但他到死都沒殺劉協,也沒稱帝取而代之,反而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他。

曹操的行為,不僅使漢朝江山在風雨飄搖中又延續了20多年,還使劉協因這種特殊的關係保住了性命。曹節為了紀念父親,讓自己的子女改稱外公為“魏公”或“魏爺”。因為曹節深受山陽百姓擁戴,故而人們大都效仿他們稱呼外公為“魏公”或“魏爺”。

同年十月,其子曹丕襲魏王位。曹丕授意華歆去逼獻帝讓位。曹皇后怒斥華歆,華歆只好退出宮去。第二天又逼獻帝將帝位禪讓給曹丕。並以武力威脅,向曹皇后索要璽印,曹皇后無奈,將璽印擲於欄板之下。

面對兄長曹丕篡位,她極為憤怒,高喊:“老天有眼,決不讓你長久!”漢獻帝被趕到偏遠的山陽縣,封為山陽公。曹皇后也改為山陽公夫人。所以,直到臨終前,曹操也沒有代漢稱帝,而是把這麼一個重任留給了他的繼任者曹丕,至死也仍是以周文王自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