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被蒙古攻破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诗悠帆


关于战争和人生,成吉思汗最大的理解就是,把敌人杀光,掠夺他们的财产,把他们的妻女占为己有!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蒙古的军队,就如同披着人皮的野兽一样,在作战中,凡是遇到抵抗,必定就会屠城,所谓的纪律,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然而,凶猛的蒙古军队来到了临安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却如同变了一个人一样,主帅伯颜就如同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老学究一样,屡次三番整饬部队,严禁部队私下掠夺,蒙古军人的军纪也远远好于南宋的守城军队。

完全没有刚刚在常州屠杀了数十万宋人的刽子手的形象。

常州的悲剧与临安的宁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常州人面对异族的进攻,进行了殊死抵抗,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奏鸣曲。


蒙古军队对于常州的暴行,早就把身在临安的宋朝实际统治者谢太后的胆都要吓破了,作为一个女人,害怕血腥,害怕杀戮,这原不算什么过错,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元首,一个还拥有上百万军队的执政太后,没有直面敌人刀锋的勇气,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觉悟,面对异族的侵略,面对敌人的屠刀,没有丝毫的气节,只知卑颜屈膝,这和600年后的那位老太太有什么区别呢?

她怎么对得起为了维护她的封建统治,她的帝国而与异族侵略者浴血死战的勇士们?

这些对于谢太后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江山你们要拿去,皇位你们要拿去,老身早就厌倦了天天装出一副坚强的样子的生活,老身只想平平安安的度过余生。归根到底人家只是一个女人,不是一个领袖。


在谢太后的支持之下,临安这座千年古城,成了不设防的城市,40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蒙古军人如同旅行一般,进入了这座大宋王朝的陪都!由于没有抵抗,所以蒙古军人没有选择屠城。

屠城是为了恐吓,吓阻敌人,使得他们心生恐惧,不再愿意抵抗,屠城的对象是那些民族的脊梁,是那些民族不屈的脊梁,就像那些被屠杀的常州人民一样,他们虽然生活过得低贱,甚至可以说衣不裹体,食不果腹,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是无比高贵的,远比那些临安城里的所谓太后,所谓宰相,所谓大将军高贵。

死在蒙古人屠刀下的都是真正的勇士!而放眼临安,没有一个梗着脖子反抗的强项令,每一个人都是一幅谄媚的笑容,蒙古军人没有看到一个挺着脊梁的人,面对这群已经失去了灵魂的人,蒙古士兵们也没有了杀戮的快感与欲望。

临安的陷落,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反而是激起了中华儿郎的血气,大宋王朝最后的抵抗,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谢太后直到最后虽然被蒙古军队吓得怕得要死,但还是残存最后一丝理智,她安排了宋恭帝的两位兄弟在陆秀夫等忠臣的保护下离开了临安逃往福建,大宋的最后反击就此展开。

尽管天不遂人愿,崖山之战让无数人黯然垂泪,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慨然赴死的背影,突然变得无比高大,这些人或稚嫩,或老迈,或有力的肩膀托起的却是整个民族不屈的精神!

尽管南宋最后的大臣们能力存在争议,个性有些偏执,但我们后人应该牢记这些名字他们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他们和临安的那些人不是一路人,临安的人是“明白人”,而他们是固执冥顽、不识时务的人。

真的希望每逢国破家亡之时,能少一些“明白人”,多一些这样顽固不识时务的人,因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历来现实


在说临安投降之前,先说一下常州大屠杀。

江苏地区自古富庶之地,地处沿海,是北方政权夺取天下的屏障。加上江苏乃是文风昌盛之地,文人武将更有傲骨傲气,在中国历史之上,扬州、南京、嘉定、苏州、常州都曾是血流成河。当年伯颜一路打到常州,常州知州逃窜,城内投降。而正当伯颜打算进攻杭州的时候,常州却反悔了,拒绝投降。蒙古军对复叛之人深恶痛绝,立刻派二十万大军围城待发,任命的知州姚听向杭州求援,城中只有民兵义军把守。南宋派麻士龙、张全前来支援,张全半路逃跑,麻士龙英勇牺牲。

伯颜并非一开始就下令屠城,他曾派遣汪良臣前往劝降,姚听杀汪良臣还将其一锅蒸了。蒙古军开始屠城,常州守城官民全军覆没,留下了数百妇女儿童作为奴隶,这是他们向来的习惯,史学家估算这一场浩劫大约有3万壮士牺牲,。元军屠杀常州百姓十分残忍,不仅将人尸混合泥土修筑堡垒,还将不计其数的尸体扔进铁锅之中熬成人油,倒进陶罐之中,再抛向守军将他们烫伤烫死。

现在我们再来看临安的情况。宋遗民汪元量曾作诗一首,称赞伯颜来到临安却没有杀人,伯颜甚至没有让百姓改冠易服,进驻的士兵和当地人买卖还可以使用旧币。西湖志之中记载,当地人感念伯颜的不杀之恩,还为他就见了祠堂,名为忠武王庙。

作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常州城在一个月之内被攻陷,常州留守的壮士皆成了元军刀下鬼。太后知道只要临安反抗,后果肯定和常州一样,最受灾的只会是百姓。她深知无力回天,在文天祥极力要求守城的情况之下,她默默做了开城的决定,只要元军不杀临安百姓。

临安城外驻守着40万的南宋军队,他们生怕南宋政府投降之后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发动了一场暴动。在这场暴动之中,一部分南宋士兵将尚还在幼年的赵昺兄弟俩带离杭州打算东山再起,而另一部分却乘着城内混乱抢夺百姓的财产。

当蒙古军军纪齐整地来到临安时,这这里一盘散沙的南宋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古军顺利将城中混乱的局势给控制住,杭州已不是南宋首都,皇室的财产被蒙古军一车车运送出来。伯颜尽量指定安定化的政策,让大多数的南宋旧臣恢复原职,在他们的统治之下,临安竟然比南宋政权统治之下更加繁荣。

对比于当年对金国完颜家的屠戮,蒙古人攻陷临安之时已非野蛮民族,他们将南宋王室接到上都,对他们大宴招待,并且竭力保障他们的生活,只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再让他们回到南方。


木剑温不胜


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被蒙古军围攻长达五年之久的战略重镇襄阳城陷落了。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孤军奋战了五年,此时已经对宋廷感到绝望,元军统帅、参知政事阿里海牙乘机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且折箭为誓。吕文焕见守军矢尽援绝,军心涣散,不断有人出城投降蒙军,于是献城出降,苦守襄阳五年的英名尽付东流。

军事重镇襄阳沦陷,是南宋灭亡的前兆。吕文焕被忽必烈授予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都督等要职,仍驻守襄阳。次年,这位南宋降将又被任命为荆湖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备受重用。

襄阳既下,一批文武大臣请求派军继续南伐。《元史》记载:谋臣徒单公履向忽必烈建议说:“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此其时矣”。忽必烈非常赞同。至元十一年(1274)一月,忽必烈召集阿里海牙、阿术、史天泽、姚枢等人商量伐宋事宜,最后确定以同知枢密院事伯颜为统帅指挥大军攻宋。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世袭军事贵族,是当时南征蒙古军队中的最高军事长官之一。至元十一年九月,蒙古伐宋大军在襄阳会师,随后兵分三路,浩浩荡荡杀向南宋的统治核心——江南。

伯颜和阿术统中路军,循汉江直扑郢州(湖北钟祥),以万户武秀为前锋。蒙军抵近郢州时,侦悉到宋军戒备森严,便绕过郢州围攻下游的黄家湾军堡,并一举拔除之。大军继续前行,抵达沙洋,派人劝降南宋守将王虎臣、王大用,遭二将严词拒绝,伯颜大怒,命架起“回回炮”攻城,轰塌城墙一角,元军鱼贯而入,屠城,军民无一幸免。接着继续往南攻取新城,宋将边居谊率部精血守城,拼死抵抗,给蒙军以巨大杀伤,后力战不支,城破,三千宋军将士与蒙军进行了激烈巷战,全部被杀,边居谊率全家举火自焚。十一月,元军杀到复州(湖北天门),知州翟贵献城投降。伯颜率军攻取蔡甸(今汉阳)。

同年十二月,宋元两军对峙于汉口江岸,元军攻势犀利,势如破竹,大败宋军,攻陷阳逻堡,长江南北两岸全部被蒙古军占领。蒙军攻城拔寨,连连告捷,宋军士气低落,鄂州、汉阳、德安的守将均未作像样抵抗,纷纷献城迎降,都统程鹏飞更是率全军投降元军。

至元十二年(1275)春天,黄州、蕲州(都在今天的湖北境内)、江州、南康军(在江西境内)、安庆、池州、太平、无为、巢县、和州(都在安徽)等地的南宋守将相继投降。

在此期间,南宋奸相贾似道为了掩盖自己的误国罪责,召集十三万精兵开至芜湖,摆出一副与元军誓死决战的样子。但他刚到前线就立即派人到蒙军大营中求和。

伯颜对使者说:“未渡江时,议和入贡则可。今沿江诸郡皆内附,欲和,则当面来议也” 。贾似道无奈,又不敢单刀赴会,只好硬着头皮准备一战。贾似道命孙虎臣率七万人马驻守丁家洲(安徽铜陵北),夏贵率水军战船二千五百余艘横亘大江中,想凭借绝对优势兵力阻截元军。二月中,两军相遇,仅鏖战一日,宋军便溃败下来,贾似道逃往扬州,夏贵、孙虎臣也都各自逃命去也。

丁家洲防线被元军攻破后,长江下游再无宋军设防,元军一路顺江而下,如入无人之地。二月底,元军前锋已经逼近建康(今南京)。是年三月到十月,元军陆续攻取并收降了很多地方,《元史》记载:“江东诸郡皆下” 。

一二七五年十一月,伯颜兵分三路,约期会师于南宋行在(临时首都)临安(今杭州)城下。他亲自率中军由镇江攻常州,因守军激烈抵抗,城破后,元军屠城。十二月,攻克无锡。宋恭帝赵显年仅五岁,由谢太后摄政,她派使臣柳岳携书前来请求议和退兵,伯颜要求必须无条件投降,否则绝不退兵。谢太后无奈,只得同意。

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十八,南宋小朝廷派大臣向伯颜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二月五日,小皇帝赵显正式出降,忽必烈改临安(杭州)为两浙大都督府。立国149年的南宋王朝至此灭亡。因南宋君臣主动乞降,临安附近没有大规模战事发生,因此繁华富庶的临安城以及城内居民幸运地逃过一劫。之后,南宋境内虽然还有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尤其是退守岭南的宋军残余抵抗尤其激烈,但都不能改变被蒙古人彻底征服的最终结局。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蒙古灭南宋,其军队之中,有大量汉人。可以说蒙古军队当时差不多算是一支汉人为主的部队。

而且最重要的是蒙古人在此之前,已经主动汉化多年,并不像金国崛起这般野蛮。


如果翻阅元史可以发现,汉人官员在元朝待遇都十分不错,而且推行的是一种相对包容开放的统治。

元朝尊重所有种族的文化和宗教,同时不限制读书人的思想,更是不限制科举内容。

这些都导致了元朝中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文化融合,当时应该算是文化比较昌盛。

蒙古人的统治,基本上接受了宋朝那一套,也就是士大夫治理国家。但是元朝唯一的缺点也是太宽松。

因为宽松到皇权无法限制贵族权利,这使得贵族耗费了大量的财富,最后导致了元朝的崩溃。

但是元朝没有让汉人剃发易服,没有搞思想禁锢,他们更像是无为而治,只不过这一套不适合他们原有的内部制度罢了。

而当年攻打临安的时候,蒙古军队讲究的是安定,军纪比金兵好太多,正是因为这种军队文化,使得蒙古可以横扫天下。


事实上蒙古人攻破临安之后,让南宋官员继续任职,迅速恢复了临安的繁华。因为蒙古人害怕来自汉人的反扑。

这些政策,都是蒙古军中的汉人官员制定,他们了解汉文化,了解汉人百姓。同时也知道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才会优待南宋皇室。

如果蒙古人像金人一样,那么蒙古军队必然崩溃的更快,因为金国的所作所为,充斥着野蛮性,这是得不到民心的。

纵观蒙古的崛起,也并非是全依靠武力,就拿征服西夏一般,蒙古就尊重西夏人的文化和宗教,以换取他们的信任。

在蒙古人统治西夏的年间,西夏一度比以往更繁荣,因为蒙古人奖励耕种,对百姓干扰少。且开放宗教,制定法律。

不得不说当时蒙古能够崛起,一方面是因为武力强大,一方面是蒙古主动学习。从而剔除了游牧民族存在的一些缺陷。

野蛮和文明,战马弓箭与马头琴,蒙古大军就是如此。讲究军纪,团结一致,作战凶猛。野蛮中有文明的痕迹,文明又保留着野性。


小司马迁论史


蒙元帝国与南宋的战争从1235年开始直到1279年结束,前后近半个世纪。1273年,随着南宋王朝设在长江中游的重镇——襄樊被元军占领,整个战场主动权就落入元军之手。元世祖忽必烈于是决定趁此有利时机,一举消灭南宋。

曾经参加过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战役的伯颜担任主帅,蒙古帝国元勋、当年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的速不台之孙阿术为副帅,于1274年7月率20万大军从襄阳出发,取道汉江进入长江水道,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东挺进。元军的进展十分迅速,至当年12月前扫荡从襄阳至鄂州之间长江沿岸的宋军据点。又在长江中下游安徽段的丁家洲和焦山大败南宋宰相贾似道和勤王军大将张世杰所部,彻底消灭了南宋王朝最后一支完整的战役军团。接下来,元军主力部队风卷残云般掠过美丽富饶的江南大地,沿途宋军纷纷开城投降,绝望之下的南宋朝廷决定向元军求和。

实际上,自伯颜出师襄汉以来,南宋就不断求和。元军出于麻痹宋军的考虑,有时候也会同意,派几个使者南下。但是大部分人都被沿途一些誓死抵抗的宋朝地方官杀掉了。这种和出尔反尔没什么两样的做法令伯颜十分恼火,好像南宋是专门诱杀使者。所以在元军兵临临安城之前,所有宋朝的求和行为都被伯颜以“宋人无信,唯当进兵”八个字予以拒绝。

直到兵临临安城下时,伯颜这才听从一位宋朝降将的话,为了防止南宋皇室携带城中的巨额财富逃跑,这才允许求和。

但是此时的南宋朝廷已经是病急乱投医了,什么昏招都想得出来,将已故不久的抗元名将吕文德追封为郡王。原因十分滑稽,因为充当元军向导和先锋官的正是以吕文德的堂弟吕文焕为首的吕氏家族,希望通过给吕文德封王的举动能让在元军中有一定地位的吕氏家族成员在元军面前给南宋朝廷说点好话。

这个荒唐举动除了被当做笑柄当然不起任何作用。眼见着别无他法之际,临安城中南宋朝廷的官员开始大量逃亡。很多人为了逃亡,居然匪夷所思的贿赂言官来弹劾自己,然后由朝廷启动相关降撤职程序,以此来避免因逃跑而被朝廷追捕的麻烦。主持朝政大权的太皇太后谢道清目睹官员逃亡的情景,痛心疾首之余,还是让宰相陈宜中想尽办法与伯颜求和,只要能够保留南宋社稷,任何条件都可以答应。陈宜中先是派宗正少卿陆秀夫作为全权代表前去,伯颜倒也答应了,反正是缓兵之计,但是又提出南宋方面表示诚意需要派宰相前来。陈宜中是个怕死鬼,生怕有去无回,干脆不去了。于是双方和谈破裂,元军开始向临安进军了。

就在南宋朝廷陷入绝境之时,身为首都市长的文天祥提出,趁着临安城还没有被完全包围之际,皇室成员应尽快迁出临安向南方撤退。即便皇帝不撤,皇帝的两个哥哥:9岁的赵昰、6岁的赵昺也必须立即转移。

于是,赵昰和赵昺被封为益王和广王,在陆秀夫护送下先行转移到福建。

剩下以太皇太后谢道清为首的皇室成员本来不想走,但是在陈宜中不断唆使下也准备转移。双方商量好是一起走,只可惜,陈宜中在临走前因为打包自家的财产耽搁了一天,又忘了通知太皇太后。结果一怒之下的谢道清以为大臣们欺负她干脆不走了。

这样一耽搁,彻底失去了转移的机会,元军已经兵临城下了。绝望之下,太皇太后谢道清决定向元军投降。1276年2月初五,4岁的宋朝皇帝宋恭帝率留在临安城的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带着传国玉玺和投降诏书正式向伯颜投降。伯颜在接受了投降诏书后发表了“谕天下州郡降附”的檄文后,率领元军开进了临安城。

出人意料的是,从1210年成吉思汗开始进攻金国时起,持续70多年东征西讨、灭国40的蒙古人所过之处都会有毁城、屠城的野蛮行径。远有金朝都城中都、西夏都城中兴府、花剌子模都城撒马尔干、斡罗斯都城莫斯科、阿拔斯都城巴格达,近有前不久攻下的常州,哪一个不是杀得尸横市井、血满街衢。但是临安城这座13世纪世界上最繁荣的大都市之一却幸免于难,元军只是以一小队人马象征性的进城接受,还派兵驻守南宋皇宫,护卫生病在床的太皇太后谢道清。然后从容接受南宋朝廷的户口版籍、册宝仪仗、车辇御乘、礼乐祭器、图书珍玩等器物。3月,伯颜率队进入临安,押解着宋朝皇室除尚在病中的谢太后的全部成员、官僚集团、太学生等一行数千人连同先前封闭造册的一应物品沿着大运河北上前往元朝都城——大都。

实事求是的说,在历朝历代的亡国君臣中,南宋皇室算是比较幸运的了。相比150年前同样被敌国俘虏的他们先祖宋徽宗、宋钦宗,蒙古贵族并没有像当初女真人那样让他们搞牵羊受降这些丑态毕露的行为,还是对他们进行了相对妥善的安置。


大将军威武K


元朝伯颜在南宋临安并没有攻城战,由于南宋谢太后和宋恭帝投降,伯颜也没有对临安屠城。但在元军去临安的路上,遭到了常州的顽强抵抗,伯颜下令对常州屠城。

伯颜在入临安之前

伯颜原来是伊儿汗国旭烈兀的部将。旭烈兀派伯颜来见忽必烈,报告西征的情况。忽必烈见了伯颜大为高兴,将他留下,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1274年,忽必烈让伯颜带兵伐宋,曾告诫伯颜:宋朝的曹彬是个仁将,征伐南唐时,不好杀人,而平定江南,朕希望你以曹彬为榜样,好好干!

1275年,伯颜相继在长江沿线获得大胜,有阳逻堡之战、丁家洲之战、焦山之战。三大会战后,南宋在长江布防的荆湖、淮西、淮东战线,均被元朝摧毁。

伯颜在忽必烈的批准下,并没有扫荡淮西夏贵、淮东李庭芝的部队(两淮宋兵仍有十万之众),而是从建康出发,兵分三路直取临安。

伯颜屠常州

常州一开始投降了元朝,后来守城的宋军又复叛,伯颜大怒,下令攻城并屠城。常州地方志记载,伯颜大屠杀后,常州只剩下四百余妇女儿童。当时常州有三万男丁,全部人口在十万以上。考虑到战前逃走的人口,伯颜在常州应该屠杀了2-3万人。

伯颜入临安

当时的宋庭,是老太后和小皇帝,满朝文武也拿不定主意如何是好。

南宋当时唯一的机会,是整个朝廷学宋高宗赵构,驾船从海上南逃到福建泉州,有效保存实力和大宋的旗帜。

此时的伯颜已有大量河船,在长江上已屡败南宋水师。但伯颜的海船还不行,在海上追不上南宋朝廷的海军。

伯颜抓不到南宋小皇帝,只能回军攻打两淮。

这时南宋可命令淮西夏贵、淮东李庭芝攻打伯颜的后路,同时在湖南、江西、浙江等地组织兵力抵抗。伯颜如果不小心应对,重蹈金兀术的覆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伯颜扣押了来谈判的文天祥,派忙兀台、范文虎先入临安,治都督府事,舞照跳,店照开,也没有羞辱南宋皇室。

但小规模的烧杀淫掠还是有,元军索取宫女时,就有上百个南宋宫女跳水自杀。

但伯颜派人搜集了南宋皇宫的各种典籍和宝玩。伯颜本人并没拿什么东西,北还见忽必烈时,元朝宰相阿合马在15里外先见伯颜索贿。伯颜没什么东西可送,只好把自己玉钩丝带取下来送给阿合马。阿合马很生气,就诬告伯颜在临安取走了玉桃盏,结果导致伯颜被忽必烈免职。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1276年,是南宋德祐二年,元朝至元十三年,南宋君臣刚刚过了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新年,正月初三,就传来了嘉兴府守将开门投降的消息。

正月十九日,历史性的一天,蒙古骑兵进入临安,偏安150年的南宋走到了终点。

临安城破之际,情景如何呢?

一、太皇太后谢太后为首的投降派

正月十八日,元军的前锋游骑兵抵达临安北关。太皇太后谢太后被迫派遣监察御史献上传国玺主动投降,降表曰:

“宋国主臣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点评:把亡国黑锅扣到了已经死了的贾似道身上。)

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点评:正式表示南宋在所有控制领土放弃武力抵抗。)

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 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点评:幻想忽必烈能够给南宋一个儿皇帝的待遇,即以藩属国的身份继续偏安江南。)

二、以文天祥为首的坚决抵抗派

在正式投降前,为了给赵宋留一线希望。谢太后在文天祥、陈宜中的鼓励下,册封宋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8岁的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4岁的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同时,下诏张世杰等断后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带军暗中保护益、广二王赵与檡等赵宋皇族人员以及杨亮节(杨淑妃之兄,国舅)、杨镇(谢道清之侄,宋理宗驸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宫庭机构撤离临安。

此外,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

点评:正因为有这样的策划,才有了三年后让无数人垂泪的“崖山之役”,十万官民同日跳海,中华文明之光就此黯淡。

三、赵宋朝廷寄予厚望的大臣和军队

正月初五,谢太后任命吴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当天,在慈元殿下诏“宣麻”公告时,朝堂之上居然只有六名文官到场。(唐、宋任免宰相、对外战争等重大事件,皆由翰林学士以麻纸书写皇帝诏令,在朝廷宣布,称宣麻。)

相比而言,城破之际,宋廷决定放罢学校,让学生离京逃命而去,可是太学等三学学生誓死要与社稷共存亡。

同一天,临安城外的戍兵一散而空。

点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宋朝一直以厚待士大夫著称,真到了亡国之际,很多饱读圣贤书的文人表现,实在让人汗颜。

四、普通临安居民

南宋投降后,元军统帅伯颜发现临安城中骚乱,乱兵抢劫杀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再次下令严禁元军士兵入城,并派遣吕文焕携带黄榜安抚临安军民,要求各家门前贴“好投拜”三字以示归顺大元。

后来,在给忽必烈的上书中,伯颜得意的称,“九衢之市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谢太后也说,“今大兵在城,三宫不惊,九庙如故,百姓安堵。”宋遗民汪元量的诗云,“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尘廛。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

点评:总体来看,临安城破之后,元军没有屠杀,基本上做到了不扰民,不害民。

五、余音

三月十三日,南宋幼帝、皇太后全氏以及载有南宋皇室成员、外戚、大臣、太学生等数千人的船队在虎视眈眈的元军监视下,前往南宋绝大多数100多年来从未涉足的遥远北方。

船队出发之际,船上人人凄凄惨惨,岸边的百姓痛哭流涕。曾经亲身参与这次北上的汪元量写诗描述道,“丞相催人放急舟,舟中儿女泪交流。淮南渐远波声小,犹见扬州望火楼。”

点评:南北宋的历史,总是让人痛苦、无奈,欢迎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观点。


小奔说史


自贾似道督军十三万大败于丁家洲后,南宋王朝都城临安的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1275年2月,伯颜大军已经进驻芜湖的时候,南宋王朝以谢太后为首的朝廷高层才真正确实了丁家洲之战的败绩和贾似道等随军高级将领已败逃扬州。(当时贾似道为挽回局势,曾屡屡遣使与伯颜商议求和,但均被拒绝)。朝堂上谢太后以陈宜中主持大局,然这位油滑官僚,除了奏请诛杀贾似道、没收其家产外,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了。

三月初,伯颜军进抵建康(今南京),守将徐旺荣不发一箭就全军归降,其它镇江守将石祖忠、江阴守将李世修、滁州守将王应龙、广德守将令狐曁等也纷纷投降,常州守将赵与鉴则深夜潜逃,唯有一个无锡知县阮应得出战元军水师,兵败投水自尽。。。。

三月四日,谢太后下罪己诏,令右丞相陈宜中督军据守独松关一线,同时下诏南方各省勤王。这时却又发生了元使被误杀的事件,原来在吕文焕等降将的建议下,忽必烈以廉希贤、严忠范为使,让伯颜以五百士兵护送,前往临安与南宋朝廷洽谈和议,结果使者们在独松关被南宋守将张濡掩杀,导致两位使者一位被擒、一位伤重死亡,至此求和大门终于彻底关闭。

当时元朝朝廷上下对是否迅速灭宋还有争议,因为扬州、泰州等城一直坚守不下,导致元军有后顾之忧,唯统帅伯颜力主一鼓作气攻灭临安,为此他还亲回大都与忽必烈商榷,最终坚定了忽必烈汗的决心。十月底,伯颜回到大营、晓谕诸将,十一月九日,元军兵分三路,分别自建康、江阴、镇江出师,直扑临安。这时张世杰、文天祥等地方勤王军已有部分到达,但南宋缺乏统筹指挥,遂导致各自为战的局面,元军在潭州(今南昌)、常州均与宋军激战,其中常州护国寺僧兵五百英勇抗敌,全部牺牲。。。。

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终于抵达临安城北,谢太后以临安知府贾余庆等去伯颜大营乞和,但伯颜态度很坚决,必须无条件投降。十八日晚,眼见无望的陈宜中等朝臣趁乱逃出城去,而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将也纷纷因本部人马南窜,临安几成空城。二十日,伯颜方知道临安城内宋军已撤,遂派遣吕文焕进城安民,并以忙古歹率甲士入宫守卫,禁止元军各部及其它乱军进城,故被一时传颂为“仁义之师”。二十三日,伯颜领诸将进城检视并指派各将分驻地点,二十四日,宋恭帝率剩余的朝臣正式出宫门投降。


史海悠游闾春晖


临安城是投降的,不是被蒙古攻破的。

蒙古军队的规矩是抵抗被攻破的屠城,主动投降的没事,哪怕主动投降之前你抵抗了也没关系,只要不是被打的守不下去被迫投降就行。而且蒙古人确实遵守了这个规矩,即使是坚持抵抗了四十年的襄阳城和钓鱼城,主动投降之后蒙古人也没有屠城,需知钓鱼城守军还打死过一个蒙古大汗呢。

所以临安城因为主动投降,并没有受到破坏。当然,小规模的奸淫掳掠还是免不了的。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公元1276年正月初四的临安城,没有往年过年时的烟花爆竹,大元统帅伯颜方统领的6万大军已顺利过了独松关抵达临安城北。而临安城内,守城大将徐旺荣正在派心腹李世修(原为江阴守将,不战而降后混进城说服瓦解朝臣)将家人35口及无数家财由600多兵丁护送星夜出临安前往广州。这时的谢太后在诛杀了贾似道没收了万贯家财解了恨安了民心后,已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大年初一,镇江守将石祖忠不战而降,临安以西以北已全部归元。从早上到饷午,太监敲了五遍登闻鼓,这是朝廷最危急时发出的一级红色警报,可上朝议事的只有三人,够品级能拿主意的只有徐旺荣。其实,都想投降,可谁都不愿先说出囗。城内的文武高官在做什么呢?是在战前准备吗?非也。大都在收拾家产(金银)偷偷出城自寻出路,当兵的也脱下军装乘机抢劫一两个大户后化装成平民三五人一组溜之大吉,这种局面进行了整十天,而这十天,谢太后干什么呢?私下与伯颜方协商纳绛事宜。从开始有条件投降,到最后无条件乞降,差点跪地求饶,伯颜方均不允准。实力就是话语权。因为此前宋军误杀了元朝的和谈大使。正月十五元宵节,临安大街死一般寂静。当晚,徐旺荣擅自打开了北门,元军约一千人先头部队进入临安城,接管了城防,这时才清点发现,城内的南宋守军已不足200人。正月二十四日,南宋朝廷文武百官在谢太后懿旨列队举行仪式隆重欢迎元军入城,至此,临安完全陷落。整个过程没有呐喊没有巷战没有百姓恐慌没有鸡飞狗跳,也没有元军的烧杀奸淫劫掠,一切好象和从前一样,正月二十五日,小商贩出现在了街头,粮店开门迎客,一斗大米还是三贯半。只有一个例外:小皇帝不见了!原来是被一个叫做陆秀夫的大臣背着偷偷跑出城,南下广州了,有人说,这是谢太后授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