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劍《人類源流史》東亞古代民族∶漢族與中華諸帝國5

麟劍《人類源流史》東亞古代民族∶漢族與中華諸帝國5

漢族與中華諸帝國5

五、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1)黃巾之亂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佈各地。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例如益州牧劉焉割據巴蜀,藉由五斗米道首領張魯佔領漢中[35] ,切斷與朝廷的關係。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的局面。

188年漢靈帝駕崩,戚宦之爭又起。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弟陳留王劉協。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幷州丁原帶兵增援。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2)董卓亂政

董卓為了奪權,開始剷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他促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的丁原奪得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將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最後董卓廢黜並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並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為了迴避其鋒芒,於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併火燒舊都洛陽。其間,關東聯軍只有孫堅、曹操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不久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其間涼州馬騰與韓遂等也率軍逼近長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於長平觀擊敗馬騰等人。195年,由於李傕與郭汜等人內部不和,發生內鬥,分別挾持獻帝與大臣,長安陷入一片戰亂。7月,漢獻帝離開長安,開始東歸洛陽。李傕與郭汜等人又聯合起來,追擊獻帝。而後漢獻帝派人與李傕、郭汜講和才停止追擊。196年獻帝輾轉流亡,回到已成廢墟的舊都洛陽,隨後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以漢獻帝脅迫其他諸侯,史稱“挾天子以令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將伍習殺死。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領段煨等關中諸將討伐李傕,李傕被誅殺,至此關中初定。

(3)群雄割據

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中央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死。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後,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手抵禦曹操。孫堅在攻打劉表據有的襄陽時戰死,其子孫策投奔袁術後向他借兵,帶領孫堅舊部於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並等待時機北上中原。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成”,最後被曹操及劉備攻滅。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馬騰、韓遂等人則於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展勢力。公孫瓚擊敗劉虞後雄踞幽州,最後被袁紹滅亡。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兗州,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著奪其領地徐州,最後被曹操於下邳抓獲處死。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為徐州牧,但先後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後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約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曹操奉立東逃的獻帝於許昌後,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群雄;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康,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4)三足鼎立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佔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呂蒙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222年,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5)三分歸晉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后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在264年孫皓即位後,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