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與屠呦呦的諾貝醫學獎,誰對中國的影響更大?

好郝問情


莫言

這個問題要分對中國還是對世界。

對世界來說,屠呦呦的貢獻更大。因為,還有許許多多的比我們國家更貧窮的人,也許就承受某種病痛。好比當初青黴素的發現,可以治療梅毒還有其他疾病一樣,也許曾經是,不治之症,現在卻能夠醫好,這不是莫大的貢獻嗎?

對中國來說,我覺得莫言在文學上的諾貝爾獎更有價值,諾貝爾獎只能頒給在世的人。但是,筆者覺得中國有太多學文造詣好的人,比如魯迅,郭沫若,冰心,錢鍾書,沈從文等等,太多太多了,他們真值得這個獎,只不過沒有機會去參評。莫言拿的這個獎是對中國文學的一種肯定,證明我們可以,一點不弱於國外。鼓勵我們國人繼續創作,希望我們國家還能再出來更多的莫言,魯迅這麼牛逼的文人!

喜歡的朋友麻煩點個贊,或者關注我私聊。謝謝!


微微一盞茶


我雖掛了個退休工人的“頭銜”,骨子裡實在還是個鄉野村夫的“思維”,或日“素質”。常被師範校長位子上退休的父親指責,罵到我六十四歲那年才不罵了,因為他終於走了。

我是鄉下爺爺奶奶帶大的,新中國同代人。噴我也沒關係,望八的年紀了,啥沒經歷過? 文學我只認定魯迅先生第一,醫藥只認李時珍。

諾貝爾名氣大,與中國人生老病死沒甚痛癢關係,提起他的獎來、充其量也就是吃飽喝足後、大家亂哄哄去看場熱鬧的“社戲”,還是中國人不甚了了的番邦洋戲...“百多年”終於也弄了一兩個中國人上臺參演,就興奮得屁顛屁顛語無倫次,甚至惹得官太太貴婦人們去拔莫言老家院子裡的草、剝他家老屋糊牆的土,奉回家給兒子們泡水喝..生養不出“莫言”就胡整個“小莫言”出來、好揚名,圈錢。真是《豐乳肥臀》一堆蠢《蛙》,丟盡中國人祖宗十八輩子臉了!!! 這是“精神”方面的;吃的呢?袁隆平大爺的大米飯把中國人撐成神經病了,難怪他老人家會說“後悔”! 有幾人聽入耳了?關注了?深思了?

我說中國人只服餓,一飽就作邪,作禍,什麼妖蛾子都沉渣泛起,黃賭毒腐拐詐騙,七毒俱全,還在沾沾自喜不知今夕何夕。諾貝爾是好人,但他死多年了沒法說話,如果還在,他會把這獎扔太平洋去。汙煙瘴氣聲色犬馬、追名逐利至死不悟,瞧瞧把個地球和人類整成啥模樣了?!

真正的《諾獎》獲得者和未獲得者,最終都是帶著深深的懊悔和憂心走的!.他們已經預料,人類最終會毀於人類自己的手,叫不回頭了,如你們。




枯木齋


屠呦呦的成就吊打莫言。

莫言雖然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國內讀過的又有幾個人?他的小說有幾個人看過?除了《紅高粱》誰知道?還不如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來的深刻。他的文學成就只能說為國爭光,僅此而已。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教授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意味著中國終於打破了中國人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的魔咒,改寫了中國在諾貝爾科學獎領域“零”的記錄。

屠呦呦是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她帶動國際抗瘧領域工作的新進展,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而屠嗷嗷的醫學成就是造福全人類的。這是本質區別。

所以說,屠呦呦院士吊打莫言。但是大家也要看到,術業有專攻。諾貝爾雖然政治性很強,不夠公正,但依然是文學界和科學界最高獎項,他倆都是各自領域的巔峰人物。


米君說史


謝謝你的提問。我就說三個問題吧。

中國的諾貝爾獎夢

在新的世紀裡,中國突然榮獲兩個世界最高榮譽獎----諾貝爾醫學和文學大獎。

這是可以舉國歡騰的榮譽盛事。不想獲得這份榮譽,肯定是不對的,想獲得這個獎的背後,無疑是非常艱苦的付出,而且是最有人類創造意義的付出,獲得這份獎的價值,也是向全世界宣告了一次巨大的人類貢獻,所以,諾貝爾獎真的不是平凡的獎。


但是,自從諾貝爾獎設立的那一天,似乎就註定,中國與這份榮譽是毫無關係的。所以,我們只能看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的諾貝爾獎在歐洲,在美洲,甚至在我們的近鄰日本拿走,而我們一個泱泱大國,居然是諾貝爾獎的零國家之一,所以,曾經為人類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中國,有一種情結就叫諾貝爾獎!

在中國人心目中,如果獲得諾貝爾獎,那是一種無尚的榮光。


但是,無論科學還是文學,中國與世界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我們非常清楚的。

必須的奮鬥,意外的榮譽

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可以說是非常遲到的一個獎。

他領導的“青蒿素”課題研究,從六十年代開始,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成果。給他獲獎已經是耄耋之年的21世紀了。可以說,這個獎是想都想不到的。

但是,這個獎歸來了,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貢獻的認可和支持,我們完全應該感到光榮。


屠呦呦為了完全國家交給的任務,在條件非常差的環境下,刻苦攻堅,親自在自己身上做試驗。困難的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的。她為科學事業工作的精神,與居里夫人一樣,令人感動,也令世界感動。

文學的自卑與文學的歡騰

如果說科學上我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幾率是0.1%我們也不會奇怪,但是,難道文學上,我們也只有0.1%那是我們無論如何也是無法接受的。

因為,中國是一個文學世界大國,有悠久偉大的文學歷史傳統。

就是新文化的文學傳統,也非常偉大,印度文學家泰戈爾可以有諾貝爾獎,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


所以,從魯迅時代,我們已經在積極努力,希望能夠躋身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列的國家。

但是,不幸這個夢想沒有 在魯迅這一代人的身上實現,而是在新的世紀,在莫言身上實現了這個夢想。

莫言先生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這個世界級文學殊榮的作家,從此,打破了中國在科學文學領域沒有諾貝爾獎的歷史。

扭曲的屈辱與珍貴的榮譽

但是,中國這兩個諾貝爾獎,除了對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基本沒有什麼爭議。

莫言的文學獎卻引來褒貶不一的種種議論。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扭曲心理了。

比如題主的提問,應該屬於這種心理。所以,我想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科學與文學的適用範圍是不一樣的。




偉大的魯迅先生本來就是想救人才學醫的,但是,他發現中國人病好治,唯有靈魂不好治。

比如魯迅描寫的偉大文學形象阿Q的各種毛病,我們至今還沒有治好呢!

可是,像《藥》裡的肺病我們早已可以治癒了。

這就是說,文學的與醫學都是治病的,但是,分別治療的是肉與靈。

藥物無法治療靈魂,而肉體需要藥物救命。

所以,我們不能只有肉圖的治療而沒有靈魂的醫療。

也許有人說,不好的“文學”還是傳染病呢!比毒藥更有害。


當然,不好的“文學”很壞,但是,大多數文學是沒有害的。

我們需要的文學,不是有害,也不是無害,而是要對靈魂的健康精神的強大有用的文學。

真正好的文學是給人帶來力量和希望的精神食糧。

所以,不是哪個對實際有用影響大的問題,而是要創造給人類有希望的力量和信心。

我想文學與醫學都不能缺失。


千千千里馬


我也來蹭蹭熱度,簡單說幾句。

莫言和屠呦呦雖然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但莫言是基於他的文學成就而獲獎,屠呦呦是緣於她的醫學成果而折桂。要論他們誰對中國的影響最大,我倒覺得,一個文學領域,一個醫學領域,他們是不能相提並論、同日而語的,儘管他們的獲獎對於中國的影響都非常之大。


我是秀峰觀世界,一個愛說兩句的生活領域創作者,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就點個讚唄!祝大家天天好心情!


秀峰觀世界


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屬於文學獎項,對於提高讀者的精神層次有所幫助,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屬於醫學和科技獎項,對於提高人類的生命質量和生存狀態有所幫助,它們分屬不同的學術領域,都在各自的領域裡對人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難評價哪一個更好。

我一直秉持這樣一個觀點,人在生存方面的需求要大於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對於莫言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和屠呦呦獲得的諾貝爾醫學獎,哪個事件對中國的影響大,我更傾向於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

莫言是我國的本土作家,他潛心寫作很長時間,他的作品初期偏向於中國傳統寫作模式,後來收到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影響,其寫作方向逐漸轉向魔幻現實主義寫作,也就是採用魔幻的形式對現實主義題材進行創作,他先後創作了《蛙》、《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等一系列作品。

莫言的寫作方向很接地氣,大都屬於鄉土題材,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方式在中國乃至世界來說都不常見,這給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憑藉作品《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終結了中國作家在此領域的空白,同時給中國讀者以及世界範圍內的很多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和精神享受。

屠呦呦是我國醫學方面的專家,她在中西醫研究方面有著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她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是創制了新型的抗瘧藥物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這項技術可以有效降低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尤其是貧窮國家、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屠呦呦憑藉此項技術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是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這是我國迄今為止醫學領域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我國在中藥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將我國的中藥成果成功推向了世界,造福越來越多的人。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人類精神方面有所貢獻,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人類科學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有所貢獻,兩相對比,我認為屠呦呦的貢獻更大。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大家留言討論,發表不同看法。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三腳貓學功夫,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謝謝。


三腳貓學功夫


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與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比較,誰對中國的影響力大?題目說的是對中國的影響力,對於這一問題,可明確地回答,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影響力更大。理由有下面幾點。

第一,所謂影響力,有正面影響力與負面影響力之分。莫言的作品有渲染民族醜的一面以給洋人看的嫌疑,這雖然給人們的心靈以極大的衝擊,卻給國民帶來一種羞辱感,不但不能增加民族自信心,反而會使民族自信心受到打擊。而屠呦呦獲得的諾貝爾醫學獎,是國內的中國人獲得的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第一人,而且其研究的領域屬中醫藥領域,具有積極的正面影響,鼓勵了國人的鬥志,增加了民族的自信心。

第二,莫言獲的諾貝爾獎是文學獎,屬人文類科學藝術,而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是醫學獎,屬自然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獲獎對國人的影響更具有深遠影響。

第三,中國正在向世界強國挺進,更需要自然科學技術有大的突破,來推進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因而自然科學成就對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更有作用。

第四,從實際情況看,社會上更歡迎屠呦呦獲獎。

因而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比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的影響力更大。

這裡再補充一點,影響力與知名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影響力是能改變人觀念和給人以力量的。娛樂界的明星知名度很高,但能說他們影響力大嗎。人們看娛樂界的人和他們的作品,是在消遣,是在消磨時光。娛樂國人也無可厚非,但專撿不好的地方去娛樂洋人,就失去了作者的品德了。看了某人的作品,總感覺為了功利,似猴子在街頭上賣藝。



春日之虎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諾貝爾獎一直是中國人的一個心結,其實很多人都沒有想明白,諾貝爾獎的評選是受到西方政治左右的,不是獨立的。要不然,奧巴馬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不覺得好笑嗎?二戰以後,只有美國在全世界範圍打仗,他的總統總能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評選,並不是你有了成就,就可以馬上參選的,這點從屠呦呦獲獎就能看出來,中間間隔了幾十年。而且很多基礎領域的研究本身可能幾十年才會取得看得見的成果,中國到2019年才成立70週年,中間還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所以,我們科技人研究的時間和條件都很有限。這些都是原因。

相信未來,中國獲獎很快就會井噴式的出現,要不然美國也不會千方百計的打壓中國的科技。我們看到的是貿易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至於莫言的文學獎對我們的影響,恰恰提現了,中國內部還有很多人在配合西方搞事情,就像最近老畢好像也要復出一樣。值得大家警惕。

所以說兩人獲獎,對中國人的影響很重要,一個是反面的,一個是正面的,就是中國還未掌握國際話語權,另一個就是中國的科技成果正在嶄露頭角。



嫑圐圙烎


在諾獎還沒公佈之前,有多少人聽過屠呦呦的名字?恐怕沒幾個!連莫言的名字也不是很響,只記得《紅高粱》是他寫的。

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成功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舉國歡呼!“躲在深山無人知”的偉大科學家屠呦呦才為人所知。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有多少科學家至今仍在“埋頭搞學問”?我們不得而知!

科學家最可貴的品質是“不拋頭露臉、默默無聞地奉獻”。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遠都保持著一顆晶瑩剔透之心!

我們尊重、敬佩屠呦呦就在於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永遠只知道要幹什麼,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唯有科學攀高峰”。

莫言是一位作家,作家要衝鋒在前,總會拋點頭露些臉,但莫言都比一些所謂的“名作家”都低調許多。

在很多重要的作協會議,他也不顯山不露,你根本就不知道有個叫莫言的作家!

張藝謀把他的小說搬上了銀幕,我們也只知道主演鞏俐和導演張藝謀。這種低調也成就了莫言,他可以清心寡慾靜下心來創作。

低調做人,用心做事。是莫言與屠呦呦的共同品質。他們都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屠呦呦的青蒿素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瘧疾治療藥物”。餘華說莫言可以拿十以上的“茅盾文學獎”,因為他最差的作品都達到了這個水準。陳忠實說莫言獲諾獎是實至名歸,中國作家的驕傲與光榮。

整天呱呱叫的麻雀是沒捨本事的,大雁、鳳凰不怎麼出聲,但我們都記住了她們都願意讚美她們,因為她們是“實幹家”。

至於莫言、屠呦呦誰貢獻大?他們並不在乎,他們只知道“風雨兼程”。









英雄拒絕黃昏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在尋找瘧疾治療新方法上取得了真正的突破和轉折,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引起對抗瘧新藥品的研製和發展,該藥品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將過去15年瘧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迎來“遲到的榮譽”由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歷史性跨越。

簡單的語言或許表達不出屠呦呦的巨大成就,用數據展示最為直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估計有2.16億瘧疾病例,2010年為2.37億,2013年為2.1億。2016年,對於1-59月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腹瀉和瘧疾是首要死亡原因。可以說青蒿素的發現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萬人的生命。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是:《蛙》

《蛙》是中國當代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小說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樸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創作背景

《蛙》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初版於2009年。

《蛙》選擇題材是鄉村醫生與計劃生育,不是莫言特意要寫這個敏感的題材,莫言是被姑姑接生到人間,所以莫言寫小說,總想有一天要把姑姑寫到小說裡,而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必須涉及到。

雖然說諾貝爾獎的各個獎項應該是相互平等的。但是個人感覺還是徒勞屠呦呦。的獎項更有分量。因為屠老師的獎是一個遲到的獎,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完成的成果,而且那個時候條件艱苦,設備撿漏,而且,這個研究成果的影響不只是國內,而是在全世界的廣泛應用。可以說是醫療水平進步。

而莫老的文學獎,個人認為只是讓世界知道中國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畢竟這個時代不是魯迅棄醫從文的時代,他的作品也並非會影響一代人的三觀。所以個人認為屠老的更有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