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人口大國,相比中國,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和前景如何?

funnyapp


印度工業化目前還是卡在兩個問題上:

  1. 土地改革。

  2. 勞動法改革。

  3. 統一稅賦。

統一稅賦是做的最好的,但是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勞動法改革是可以去慢慢發展,但是土地改革是硬骨頭,不是說印度沒有意識到這個情況,莫迪政府在2013年曾經力推土改,但是無疾而終。實際上歷任印度領導人都是高度重視土地改革。


印度獨立以後,國大黨內部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以印度總理尼赫魯為代表的,認為印度需要土地改革,通過土地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的變化,另外一種意見是印度第一任總統普拉沙德,他們認為土地改革不是印度獨立所必須的,印度計委當年明確指出:

我們傾向於認為在國內經濟,政治,社會的條件下,這樣的法律可能不會制定,即便是制定,恐怕也不能實施


雖然尼赫魯力推土地改革,也勉強通過了土地改革法案,但是力度減小了很多,農業政策變成了以增產為核心的政策,實際上中國人都知道,土地改革絕對不僅僅意味著增長,糧食增加多少,而是會進一步促進工業化,進一步把整個國家從農業國轉向工業國做準備。


建國後的印度土地改革漏洞百出,當時的農業部長德西默克曾經不止一次的主張保護富農利益,1954年印度發放的土地調查表格漏洞百出,表格是鄉政府的會計填寫,而當時的印度,這些有點知識,會認字的會計們和農村地主同屬於一個利益集團,導致土地改革弄虛作假不斷。


1972年的土地上限法令同樣也是如此,當時的印度國大黨再一次妥協,而自由黨,社會民主陣線之類的黨派代表地主利益,反對法令實施,當時被否決的修正案比如說:禁止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佔有土地,降低擁有土地上限,建立土地委員會之類的,實際上這些法案如果通過了,效果要好的多,一個不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大量土地的,是什麼人?基本上就屬於食利階級,實際上是柴明達爾制的翻版。


印度獨立的時候,印度的土地,柴明達爾制佔了57%,萊特瓦爾制佔了38%,馬哈瓦爾制佔了5%,柴明達爾制是典型的土地剝削制度,簡述一下:

在柴明達爾制下,土地所有層級分為多層,如果大致分下可以分為下面四層:

  1. 包稅地主

  2. 繳租地主

  3. 永佃戶

  4. 佃農

這四個階層把土地一層一層的轉包,一直轉包到佃農,佃農才是從事生產的,前三個階層是蹭蹭轉包土地獲利。

同樣的,城市也有所謂的“柴明達爾制”,印度土改之前,在城市1.5%的人口擁有55%的土地,前804個印度最大的地主佔有了印度25%的土地,這些由前三個階層構築起來的人在印度獨立後建立了自己的選票基地,對於農村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以及有依附性的選民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幾乎沒有政黨敢於得罪他們。


同時,為了讓農村票倉能夠對這些食利階層依附,大家可以想一下,他們是願意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票倉脫盲,還是更願意讓這些人保持文盲狀態?當然是更願意讓這些人保持文盲狀態。


土地改革是對於一個國家重塑,絕對不是說國家拿走土地這麼簡單,土改會促進工業化,而工業化會促進一個國家的社會和政治的向前發展,實現一個正向循環,印度的城市和農村的食利階層導致印度農業和工業的成本增加,這是壞事,讓食利者有慾望有衝動讓更多的人保持文盲狀態,壞種加壞,而工業化可以推動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的需求,推動一個國家脫盲,一個完全文盲的工人是不能勝任工廠工作的,哪怕是大家看不起的富士康。


同時土地改革帶動的工業化,還牽扯到外商投資,這意味著印度可以有更多的就業崗位,為印度發展帶來資金。進一步的城市化,可以讓印度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聚居,可以改善印度人生活條件,工業化需要高度的配合,又有利於打破印度長期以來的種姓隔閡。


不是說印度領導人不知道土地改革的好處,幾乎每一任印度領導人都清楚,但是他們都無力推動改革。


李建秋的世界


我的看法:印度工業化,任重而道遠,印度需要一個有魄力的領導人,對印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從現實來看,很難。

印度具有成為下一個中國的潛力,印度媒體和印度人民,熱衷於中印之間的對比。近些年,印度經濟增長速度確實很快,就增速來說,已經超過中國。印度的工業基礎薄弱,但是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印度企圖繞過工業化,依靠服務業來推動經濟增長,雖然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沒有工業化的支撐,第三產業猶如鏡花水月,沒那麼真實。


我們先來看看印度的優勢:

一,龐大的人口數量,

中印都是人口大國,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現在印度人口也達到了13億人之多,以印度現在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超越中國即將成為現實。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只要國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今後經濟超過美國也並非難事。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印度的人口結構比更為合理,印度的平均年齡是27歲,而中國已經達到了37歲,中國的人口面臨老齡化的問題,現在的人力資源成本也比印度高了許多。

二,適宜的國土面積

印度的面積為298平方公里,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因為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原因,印度的農業生產比中國更具有優勢,可耕地面積比中國還高。

三,良好的國際形勢,印度在南亞一家獨霸,周邊多是小國,雖然和巴基斯坦的糾紛幾十年沒有解決,但是巴基斯坦體量太小,明顯和印度不是一個級別的,國際上,美國、俄羅斯等都有意無意的拉攏印度,至少不會和印度成為對手。



說完優勢,再來看一下印度的劣勢:

1、印度沒有將人口數量優勢轉變為人口紅利,人口素質低,中國改革前期的發展,更多依靠的是國家和集體力量,以國家動員的方式開展現代化建設的,在這個過程中,老一輩人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巨大的犧牲,這種做法在印度是無法實現的,現階段印度廣大的農村情況,類似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需要以國家力量做一場改良運動,提高農村的基礎教育水平,動員廣大農村地區參與到工業化進程中,才能不斷的改善基礎設施,為工業化鋪平道路。

2、印度的國家制度,導致他的執行力要打一個大大的折扣,印度實行聯邦制,且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對於基層管理力量弱,行政效率低,即便印度領導人決心改革也會面臨重重阻力,更容易因為領導人的換屆而造成政策的中斷。

3,印度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被廢除,但是在社會上仍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種姓制度只考慮本種族的利益,對整個經濟發展不利,而低種姓的人習慣受苦,逆來順受,限制束縛了他們創新精神,拼搏精神。種姓制度成為很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

4,印度面臨著宗教問題和地區低強度的衝突,地方各自為政,導致印度社會遠遠沒有中國穩定,對於想要投資印度的外資,都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除了一些城邦經濟體如新加坡,還沒有不經過工業化直接現代化的例子,印度要想實現現代化,必須踏踏實實的先實現工業化,慶幸的是,我們中國正走在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地緣天下


這麼多中國人關心印度已經說明印度未來必定要強勢崛起。


霜星伴月


一句話,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前景暗淡。


aa金兔


熱帶地區無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