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世上最偉大的小說,至今讀它一寸寸都是活的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戰爭與和平》:世上最偉大的小說,至今讀它一寸寸都是活的

文|江徐


如果不是某平臺邀請我共讀,我想自己這輩子都不太可能翻開《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籍。

一來,知道它是本大部頭著作,耗費時間太長;二來,想當然地以為這部著作不管內容還是風格,都不符我胃口。一開始,作品中那些俄國人冗長的、對不上閱讀習慣的姓名,著實讓我感到頭疼,為此硬著頭皮讀下去。

可是,越讀到後面,越對張愛玲一句話感同身受。她曾在一篇散文中這樣評價這部文學名著:“至今我們讀它,依然一寸寸都是活的。

《戰爭與和平》:世上最偉大的小說,至今讀它一寸寸都是活的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

眾所周知,《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史詩級的長篇小說,但是作者本人並不這樣認為。

“它不是長篇小說,更不是長詩,更不是歷史紀實。《戰爭與和平》是作者希望也能夠通過一種形式來表達的東西,它現在藉以表達的就是這種形式。”

的確如此啊,何必非得把動人的故事界定個真假虛實?品讀它就是了。何必非得把世上一些美好的情感進行對錯輸贏的評判?感受它就夠了。

偉大的文學家有兩類,一類,在艱難困頓的境遇中留下千古名著;一類,在安然舒適的環境裡寫出傳世佳作。司馬遷、曹雪芹屬於前者;出生在19世紀中期俄國貴族家庭的列夫·托爾斯泰,便屬於後者。

閱讀之前,我知道它是一本大部頭著作。閱讀之後,才知道它原來是如此的卷帙浩繁,風起雲湧。《戰爭與和平》,由列夫·托爾斯泰構思13年之久,在優越的生活環境裡,用5年時間持續寫作,之後又通過7次易稿,才得以呈現給世界文壇的財富。整部作品共計13萬字,大大小小的人物共有五百餘人。

《戰爭與和平》:世上最偉大的小說,至今讀它一寸寸都是活的

電影《戰爭與和平》劇照

它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沿著1805至1820這十五年的時間軸擴展開去,描寫了19世紀初期俄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重大歷史事件。在這樣一一幅氣象恢宏的時代畫卷之上,作者著重塑造出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描寫了這幾個家族中年輕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以及年輕人與時代之間的生死沉浮。

讀到後來,我想起曹雪芹的《紅樓夢》。兩位隔了千山萬水,又在時間上差了一個世紀的文學大師,他們的著作卻如此相似——都是通過四大家族的興衰反映一個時代變遷,都是通過四大家族中青年男女的理想與愛情反映人性的灰暗與光輝。

大時代,大家族,大人物,可是,我在恍惚間讀出了一點“小”。故事裡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爭辯、在沉思、在擔憂、在生病、在思念、在痛苦、在期盼、在離愁別恨,各種各樣……閱讀似海,時而深深沉入其中,又不知不覺跳出故事,冷眼旁觀。

《戰爭與和平》:世上最偉大的小說,至今讀它一寸寸都是活的

電影《戰爭與和平》劇照

所以,有時候會突然覺得這些人物很可笑,在文字的世界做戲,卻不自知。只要我合上書本,他們一切的美麗與哀愁全都失去立體形象。可是,只要我讀著,只要我打開書,一行行文字默看下去,他們就在我面前認真忘我地做戲。也許正因為這份不自知,他們才會忘乎所以地悲歡離合。人生之所以如戲,是因為演員自己的忘記。

我看他們在字裡行間忘情出演,這些處於“低處”的有情人,在虛幻裡做戲,他們正面、負面的情感雜上帝看來想必都是無謂,也是可愛可憐的。一切都是很可笑。他們以為整個生活整個世界廣袤無邊,在造物主眼前,他們其實是一群被裝置在小盒子裡的小玩偶,在那全情地笑著、哭著、痛著、愛著……

這樣讀著,這樣想著,彷彿真正擁有生命的不是我,而是託翁筆下那些人物。喜歡毛姆對文學價值的看法:基本上就是借文字為媒介的人生的表現,也是為了消遣。

《戰爭與和平》:世上最偉大的小說,至今讀它一寸寸都是活的

電影《戰爭與和平》劇照

《戰爭與和平》是諸多世界文學大師心目中的大師之作。列寧稱它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屠格涅夫稱它是“偉大作家的偉大作品”,以至於讀它“勝過讀幾百部有關民族學和歷史的著作”。毛姆力薦它,認為“以後不會有人再寫這樣的文學鉅著了,稱之為史詩也毫不為過。”《2000部世界名著展評》中它的評價是:“即使我們一生中拒絕任何小說,但也不能不讀《戰爭與和平》”。

讀書,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件事。在這巨幅畫卷上,我看到的是一個個有骨有氣、有血有肉的人物,還有他們情深意重千迴百轉的情感。

這些人物,在那樣動亂時代下產生的思想昇華,比如娜塔莎對真愛的認知、安德烈對死亡的理解、皮埃爾對生活意義的追尋等等,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這些人物思想上的昇華、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是賈寶玉出家式的覺悟。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呢?閱讀的最佳體驗又為何?書中有一個小人物,在戰場出生入死的間隙,說出這樣一句話:生活的本質是愛情。

《戰爭與和平》:世上最偉大的小說,至今讀它一寸寸都是活的

電影《戰爭與和平》劇照

不論在哪個時代、哪種境況下,永不過時的,是對愛的渴望、人性的覺知、對真理的探求。就像作者針對此部作品時代特徵不夠鮮明這一質疑的回答:“

在那個時代也有愛情、忌妒、對真理的追求、德行以及對情慾的貪戀;也有深奧的精神生活,在上層社會有時甚至表現得比現在更為雅緻。

我想,張愛玲所說的“一寸寸都是活的”,大概就在於此吧。

作者寫的雖是“戰爭”與“和平”,卻涵蓋了權利與鬥爭、生存與死亡、理性與感性、物質與精神、背叛與寬容。由於女性閱讀的習慣,我更喜歡細品關於“和平”的內容,因為這部分內容更關乎情感與人性中柔美的方面。

戰爭是動,和平是靜。

故事是殼,思想是魂。

平靜如水的,恰是孜孜以求的。

看不見的,恰是可以永恆的。

《戰爭與和平》:世上最偉大的小說,至今讀它一寸寸都是活的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