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阿里雲、谷歌雲……超級雲計算玩家為何偏愛自研雲?

今天雲計算這股連接、挖掘數據的颶風,早已闖出最初醞釀風暴的互聯網圈,滲進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為變革傳統行業的強大驅動力。

據Gartner的報告顯示,2018年公有云服務市場預計將增長21.4%,達到1864億美元,到2021年達到3025億美元。公有云收入預期還要增長,但Gartner預計增長率將從2018年起穩定下來,反映公有云服務將在更廣泛的IT支出組合中獲得日益主流的地位和成熟度。

而云計算的廣闊前景也令這個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眾所周知,雲服務為客戶提供了更低的成本,每家雲廠商的價格也幾乎沒有差別,但縱觀全球市場,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以及谷歌GCP一路高歌猛進:2018年這四家科技公司佔據了全球核心雲計算市場約56%的份額,這一勢頭還在繼續,據高盛預計,2019年四家公司的份額將達到84%。可以預見,這些廠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依舊是絕大多數上雲企業的第一選擇。

而在這份成績的背後,這幾家雲計算巨頭有一個共同特點——無一例外都走得是自研路線。


AWS、阿里雲、谷歌雲……超級雲計算玩家為何偏愛自研雲?

自研雲的價值

自研雲,顧名思義,就是指從零開始搭建底層構架,形成完全自主可控的雲計算系統。從無到有的過程相當艱辛,但成長空間和潛力也更大。

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和甲骨文這樣的傳統數據庫公司合作,一方面需要全面開放自己的業務和數據不說,另一方面新時代下互聯網公司的快節奏、快響應、快研發、與業務運維並肩開發等特點,已經超越了甲骨文公司等上一代IT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公司機制。而對於開源技術來說,不同的開源數據庫只適用於特定的業務場景,由不同的開源社區“各自為戰”式主導各自的技術方向,互聯網公司需要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拼接不同的開源數據庫到一個大系統中,這無疑也不利於長期發展。因此選擇走全面自研的方向,是一種最辛苦卻最具長期投資價值的選擇。

在這一點上,在國內雲計算市場穩居頭把交椅的阿里雲無疑是最好的例子。

2007年是阿里電商蓬勃發展的一年,隨著業務的瘋狂增長,阿里巴巴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來突破商業的天花板。這讓阿里巴巴下定決心要做“雲計算”和“數據”的戰略。

這時問題就來了:買設備還是自研雲計算?這成為阿里巴巴生死攸關的問題。事實上,國外的月亮不會更圓,IBM等傳統硬件商的設備已經難以經受中國幾億量級的考驗。

阿里巴巴最後還是決定走自研路線,集合整個集團的技術力量做一件大事——自主研發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這個充滿想象力名字的背後,包含了他們對於未來的美好願望。

當然研發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期間,阿里金融作為阿里雲的第一個客戶,陪著阿里雲走過了最艱難的試錯過程,王堅博士回顧往事時,直言最難的時候,80%的工程師出走,內外都在質疑,自主研發究竟能不能讓阿里雲走下去。

對於阿里自研雲計算等新一代IT技術,馬雲也曾在採訪中說:“網上很多人批評說我被王堅忽悠了,這個雲計算要把5000臺計算機合在一起,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想也沒想,從預算、人頭、資金,我們一路投,最後我們走了出來”。


AWS、阿里雲、谷歌雲……超級雲計算玩家為何偏愛自研雲?

如今十年過去,阿里雲已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雲服務商,從“雙十一”到春運,都有飛天穩定計算的身影。而曾經提供設備的IBM,則早在2017年就被甩在身後。

值得一提的是,“飛天”還拿下了2017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該獎項設立15年來第一個特等獎,如今自研的飛天雲計算系統,已走到世界各個角落,為全球企業賦能雲計算能力。

而從阿里雲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雲計算這條路上,付出和回報是對等的。

“拿來主義雲”VS自研雲

其實雲計算市場上一直有拿來主義雲和自研雲兩大陣營。在18年的云溪大會上,阿里雲副總裁李津語出驚人,他表示:“中國只有兩種雲,一種是拿來主義的雲,一種是自主可控的飛天雲。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遠。”而“兩種雲”的表述迅速引起業界熱烈討論。

所謂的“拿來主義雲”是指依靠OpenStack、CloudStack等第三方軟件搭建雲平臺,成為入局雲計算較晚,或IT軟件研發實力較弱的公司的選擇,國內的EasyStack、雲途騰、華為雲等是這種開源架構的堅定支持者,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前期不需要太多技術投入,就能在雲計算上迅速形成競爭力。

但是在實踐中,“拿來主義雲”很快暴露出沒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就拿OpenStack來說,在雲計算發展的初期,企業花費很少就可以在OpenStack上搭建小規模的雲平臺。但是隨著雲計算領域的發展,OpenStack種種硬傷就被暴露出來,例如,OpenStack在應用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支持,往往對企業的技術要求較高;不同OpenStack廠商的技術方面也存在衝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兼容;在技術服務方面,缺少明確的技術支持,往往讓很多企業在出現問題後不能夠快速的解決問題等等,讓眾多企業交足了“學費”。

此前與OpenStack關係密切的Rackspace在2104年還是全球第三,到2016年已經掉出前五,還有HP、思科等企業也都停止提供基於OpenStack的雲服務,這裡也可看出OpenStack確實天花板有限。

而作為新時代的“生產力”,雲計算已經成為新基礎設施與新重型裝備。雲之上運行著政務、金融等核心關鍵業務,安全性穩定性要求極高。相較而言,在自主可控與可持續發展上,自研雲的優勢可以說非常明顯,因此這也是為什麼自研雲會成為雲計算市場主流玩家的選擇。

而全球雲計算市場頭部玩家排名變化,也應證了這一觀點。從圖中不難看出,IBM、rockspace這樣的硬件雲節節敗退,逐漸被微軟、阿里巴巴、谷歌這樣的自研雲所取代。

AWS、阿里雲、谷歌雲……超級雲計算玩家為何偏愛自研雲?

很多企業都明白自研雲的優勢,但在因為各種成本和風險選擇難以邁出關鍵的一步。有道是“風物長宜放眼量”,在雲計算領域,拿來主義絕對是行不通的,完全用別人的技術構建的社會基礎設施,很難支撐整個社會的變革。

之於全球市場,中國雲的崛起之路才剛剛開始。不難預測,雲計算未來的發展將更加考驗每一家雲提供商在技術、服務、生態和創新等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誰的核心技術強,誰的對外依賴程度低,將決定最後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