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如今我們去網師園時,在闊家頭巷會路過被老蘇州稱為沈尚書故居的沈德潛故居,同時我們也會注意到這門口還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蘇州崑劇傳習所”的字樣,很少有人知道,再過兩年(2021年),這個傳奇的名字將迎來她的百歲生涯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說到崑劇(崑曲)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多數朋友恐怕也就止步於“聽說過”了。作為百戲之祖,明清時期崑劇一度備受追捧,一大批文人墨客成為狂熱的票友。

不過風光了兩百年後,到了近代這種藝術形式就漸漸走向了衰落,因為大眾更喜歡熱熱鬧鬧的表演,比如一招一式大開大合的京劇,像崑劇這樣的水磨腔,一個唱腔要吟上半天、連綿不絕的戲曲,自然就被大眾以“太長不聽”的理由冷落了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對於民國初年崑劇的慘淡境遇,曾在蘇州九如巷長大的張家四姐妹的“二姐”張允和作為一名資深崑劇迷,曾專門做過這樣的記錄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同一年中先後死去。為了國喪,全國的大城市停止了各種戲劇和其他文娛活動。蘇州城裡,“文全福班”(又叫“坐城班”)也無法演出崑曲。這樣一來,整個戲班斷了生活來源,不得已和“鴻福班”(又叫“江湖班”)合作,大家走江湖去。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張允和(左)


這幫老藝人們最後一場戲在蘇州養育巷附近的長春巷出演,據顧篤璜先生的回憶,儘管這場戲名家薈萃,但“戲裝破舊,藝人潦倒”,演出後不久全福班就徹底解散,崑劇眼看就要銷聲匿跡了。

在這個生死時刻,一批人站了出來。

1921年,蘇州、上海的一批崑曲大家,在上海紡織工業實業家穆藕初的鉅額資助下,攜手集資,在蘇州桃花塢附近的五畝園開辦了崑曲歷史的第一所學校——崑劇傳習所,招收清貧子弟,提供膳宿等,為崑劇傳承培養最關鍵的一代人才。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蘇州崑劇傳習所舊址桃花塢五畝園


傳習所前前後後共招進的約七十名學員,當時的課程也安排充實而講究:早晨吊嗓,上午練拳術、身段排練和學習文化。下午背曲文和拍曲子。音樂課則每天發笛子,必須會吹笛子,其他樂器可以自選。

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淘汰,最終出師的一共四十四人。名字裡都從此嵌著一個“傳”字,表達創辦者志在傳承崑曲藝術。而這批學員也的確為繼承和發展崑曲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顧傳玠


這傳字輩裡有一位顧傳玠,我們在介紹張氏四姐妹的故事裡也曾介紹過他。扮相清秀,神采奕奕,音調清麗委婉,在當時的崑劇界出類拔萃,也因此他與同樣熱愛崑曲的張家大姐張元和最終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佳話。

後來因為戰亂等緣故,桃花塢五畝園的傳習所也一度荒廢,到了1981年11月,在紀念崑劇傳習所誕生六十週年之際,崑劇界人士在蘇州相聚,決定重建崑劇傳習所。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第二年,“蘇州崑劇傳習所”就在顧篤璜先生的倡議下重新設立,最終就在網師園旁的沈德潛故居里重新開始了延續600多年的低吟淺唱。

如今這裡每週二、週六都會向曲友們開放,週日還是曲友們自由拍曲的時間,時不時傳來的聲音也會引得遊人的駐足,園林旁的崑曲聲,沒有比這再有蘇州情調的事了。


蘇州崑劇傳習所,百戲之祖起死回生的地方


而在桃花塢的舊址,幾年前蘇州市政府斥巨資按原貌修復,如今在這裡可以看見一座蘇州範的黑白建築,門楣由崑劇大師俞振飛手書磚刻的“崑劇傳習所”字樣。

蘇州崑劇院就在一街之隔的地方,在唐伯虎曾笑看桃花的地方,《牡丹亭》、《長生殿》的婉轉曲調,還在等待著越來越多知音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