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格律诗为何并没有取代古体诗?

尹鹤翔


近体格律诗为什么要取代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称只是相对而言的,仅仅是诗歌的一种分类而已。依据表现题材的不同,还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等,也可依据时期划分为先秦诗经、汉魏乐府、六朝民歌么。谁又能取代谁呢!

之所以有所谓的近体诗(格律诗),是因为在齐梁时期,发现了汉语的四声规律,并加以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到唐朝时期诗歌格律基本定型。为了有别于唐以前的诗歌,就称为近体诗或者格律诗了。

近体诗形成之时乃至今日,都有写作古体诗歌的。近体诗与格律诗两者关系并非你死我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就象我们的一日三餐,不能因为说只吃猪肉,而不食牛羊果蔬吧。

正因为此,才有唐诗宋词元曲之盛。


农夫934813


问题:近体格律诗为何并没有取代古体诗?


前言

近体诗的雏形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这以前的诗都被归为古体诗,在这以后,则是古体诗和近体诗并存。

一、近体诗的发展

近体诗在齐梁时期的永明体,渐渐完备了对仗、平仄的规则,在唐朝初期又规范了黏连的要求。在唐高宗时期,近体诗并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中,为了中第作官,所以读书人不得不把近体诗作为必学课程。

加上唐朝出现了一大批的 优秀诗人,沈宋、文章诗友,李杜、王孟、韩柳、元白.........于是这种诗体在唐朝达到了顶峰。

古代读书人必学作诗,作诗必学近体,学诗成了传统教育的固定科目。从此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近体诗都是启蒙的教育内容之一。

我们今天知道的白话文作家们如胡适、鲁迅、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个个都是旧体诗诗人,只不过很多人的旧体诗并没有他们的其他著作有名罢了。

七律《书 怀》闻一多

天高地迥势巍峨,斗室谁甘坐婆娑?胜景贪看随日好,余年不计去时多。
闻鸡志壮犹起舞,引吭情豪欲放歌,四海翻腾风雨骤,思投碧浪化微波。

【沁园春·春游】胡适

寂寞春三,雨雨风风,过了清明。有香车宝马,风鬟雾鬓,拈花笑语,道是新晴。十里垂杨,四郊麦秀,斜日微风闲听莺。蓦回首,看绿阴曲径,中有人行。青青绿上孤茔。又杜宇枝头三两声。念斗鸡走马,个人如画,断坟三尺,云满春塍。风景依然,韶华不再,莫教寻春负此生。归去也,且及时行乐,说甚飘零。

二、关于古体诗

古体诗就是指不讲究格律的旧体诗,在平仄四声之前自然不存在什么格律,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诗人们开始研究四声,渐渐形成了新的诗体:近体诗。

但是诗人们并没有放弃旧体诗,在唐朝,诗人们既作近体诗,也坐古体诗,例如李白的蜀道难、静夜思、将进酒.....杜甫的望岳、丽人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结束语

近体诗的出现,只是增加了一种诗体而已,并不是完全替代了以前的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的拘束,有很多人更细化作古体诗,例如李白、李贺等人,他们的古体诗成就远远高于其近体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中国古诗的两大组成部分。

初唐诗人制定格律后产生了近体格律诗,因为格律诗相对于千变万化的古体诗更加适合入门和科举考试,得到了官方的支持,所以风头一时无两。

近体格律诗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增加了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让诗更加精美,音律更加清朗,不会出现各种无规范的音病,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是有选择性、非强制的进步。

也就是说近体诗只是在诗歌中形成一种更加细致、格式化的体式,以此区分于古体诗。从诗以言志、诗以言情的内容表现上来说,并没有比古体诗高出多少,甚至由于格式的限制,变得没有古体诗那么灵活。

民间大量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并不在乎平仄格律的严谨。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认同格律,而是将抒发感情和合律作诗区分得比较清楚。后来词牌兴起之后,所谓“词牌别是一家”也是如此。文人对诗的大情怀书写和词的小情调抒发,心里和下笔是区分很清楚的。直到苏轼和辛弃疾等人才打破诗词的概念,促成了诗词风格的合流。

严格来讲,那种自由的古体诗还是没落了的。它的没落是在于它本身的古拙意境随着人类社会的精细、精致化而无法回归。唐以后的古风,其实有两个走向,一个就是律古,就算不守平仄格式,不一韵到底,但是文字句式整饬,不再有杂言、长短句。

另外一个就演变成了“诗余”,从乐府歌行体直接生出了“宋词”这另一个辉煌的格律体。宋词除了押韵比近体诗宽松之外,平仄字数可是死死地,对音乐的附着也是很紧密的,只是音乐经过隋唐大融合,胡乐不断入侵汉化,近现代全球音乐文化大融合,产生宋词、元曲、现代诗、歌词这些长短、随性的新文体是历史必然。

这个就好像咱们打麻将吧,从民间兴起,流行,然后现在有人整理出一整套竞技规范,将这个作为一种运动规则,促进世界麻将运动的发展。有很多竞技高手,但是会不会替代民间以打麻将为娱乐的各种各样的地方式打法呢?肯定不会。在老百姓手里,肯定是怎么好玩怎么来,但是不会和竞技麻将发生冲突,偶尔也会产生竞技麻将高手去冲击比赛也不一定。而竞技麻将中好的规则也会下行对大众娱乐麻将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竞技麻将永远取代不了民间麻将。大家都是打麻将,各打各的就是了。

近体诗和古体诗大概也是如此,你玩你的平仄格律高大上,我写我的自由浪漫意无边,并没有冲突。作为格式定型的近体诗,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身局限性,无法取代自由表达的古体诗作品,但是也可以坚守自己的道路,古体诗也无法取代。

至于现代人写的所谓“古风”(古体诗),大都是想写古诗,又不愿意钻研格律,写出一些似古非古的东西,堆砌一些辞藻,自己图一乐而已。

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愿意钻研格律的写近体诗,不愿意的就写古体诗,别写了古风自己却标个“七绝”、“七律”就好。虽然近体诗没有取代古体诗,也不代表可以随意混淆这其中的界限。说不定发展到某一天,平仄格律彻底消亡,就随便大家怎么搞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不过我个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他出现的理由,只要能写出彩,都能耀古扬今!


李白善古风,成了诗仙,杜甫善律,成了诗圣!这里面应该是有一个【度】,不按格律写出的不一定是古风,有可能是打油,因为没有深度,肤浅!死套格律,硬凑典故也不一定是妙律绝诗,有可能是天书鬼谱,因为没人能看得懂,更别提心领神会,怡心怡情!

诗却一定要讲意韵,有韵为诗,意韵双佳为上,无之则顺口溜,数来宝而已!个人浅见,请多指教!🙏🙏🙏


随春且看归何处


三论平仄

诗的平仄安排,貌似使诗读起床有声音的高高低低的抑或扬的规律性变化,但这种读音的高低变化并不好听,毫无增加诗的声美效果,它跟音乐是两回事 ,根本没有配上美妙音乐时的好听作用,只是声音强度的有 规则变化,没有乐的效果,说是有规则变化,实是反复重复的声音强度的循环变化,使人听得枯燥无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那声情并茂的诗朗诵,使人完全沉浸在诗的美妙意境中,这种效果,是靠播音员的诗朗诵水平,与诗的平仄安排没有关系。所以,诗的平仄安排,没有起到使诗朗诵的声美作用,它只起坏作用,那就是妨碍写诗时自由选择字、字组的作用,从而妨碍诗的意境美发挥。所以,写诗要平仄,完全是无厘头的庸人自扰!毫无有益作用!是古人的错误设计。


万里云220500985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弄明白什么叫古体诗,什么叫近体诗。

古体诗应该是指包括古诗(一般指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而近体诗一般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它与现代诗不同。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字数。古体诗一般没有固定的字数,如诗经,楚辞、乐府等等。而格律诗却有严格的字数。如五言绝名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2.句数。古体诗的句数没有固定的要求。而格律诗却有严格固定的句数,如绝句必须是四句,律诗必须是八句。

3.平仄。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严格要求。格律诗却要求很严格,平仄必须按照要求来。

4.用韵。古体诗用韵相对比较宽,格律诗的押韵位置却是固定的。

5.对仗。古体诗基本没有要求,律诗却有明确要求。如律诗除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外,颔联和颈联是一定要对仗的。

正因为律诗格律极严,它要求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等,所以写起来难度更大,有时常常因为一个字的押韵问题,影响全篇,甚至影响了全诗的意思。

有人称写格律诗为“带着镣铐跳舞”,可见那份不自由和艰难。这大概就是格律诗无法取代古体诗的原因。




木简有声



土木tutututuabc123


我被你的问题给弄糊涂了,近体格律诗与古体诗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概念,没有谁能取代谁的道理,只是写作者之兴趣所至而已。

近体(格律)诗原本就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前人在总结古体诗创作时,觉得对诗词加以一定的规范,以及统一使用相应的韵调,并营造出那种如同音乐般抑扬顿挫的美音感觉,所以就有了平仄对仗等律条对诗词加以约束。

写古体诗与写近体诗相对而言就容易多了,只要你掌握了韵部,写作时有一定的意境,诗的字句长短以及平仄音调不受制约,可任意发挥。而近体诗则相对难得多了,要想学会写近体诗没下一番苦功是很难办到的,所以现在有些人在发牢骚,认为写格律诗相当于人给自身戴上了镣铐,举步维艰。但当自己有了一定的诗词写作水准时,你会感觉到近体诗的诸多美感,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律协调会让人百读而不厌,如身临其中之感觉!


手机用户62277769735


这个问题我觉得真的挺有深度,有关于古体诗由于我不甚了了,所以真的不太敢发言!那么既然受邀回答了我也就暂且妄言一二吧!

问题大概是这样提的,为什么近体诗没有取代古体诗?

首先,我个人觉得近体诗对于格律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而古体诗相对要求松散一些。由于古体诗的字数多变,形式也多变化!那么它就有先天的一种优势存在,既方便吟哦易于入音律!所以极易在大众间传播。大家都知道其实我们古代的诗词很多都是类似于当下歌词一般的存在的。这种现象至宋元时期到达巅峰。

那么说完了古体诗的优势,相对应的则必然是近体诗的劣势了。昨天我回答了有关格律的一个问题中就说过,近体诗既格律诗的题材形式是相对很单一的。仅限五七言,五七律而已。虽然历朝的大家高手,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均力求变化,使之乐感不断的增强,以求变新。但是终究也难以完全替代古体诗,到了宋元以后更是在民间基本为词曲而基本代之。但是无论古体诗还是宋词元曲也均无法完全替代格律诗,我认为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因为格律诗是科举中的必须选项!

正因为双方均无发取代彼此,也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无比绚烂璀璨的诗词歌赋,无比绚烂璀璨的中华古典文化!

以上仅为一家之陋言,以期抛砖引玉而!


津门不周山下


外行问题。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审美观点,和价值观念。诗歌也不例外。

古体诗词创造过辉煌成就。但古体诗绝对不是诗歌的终点。古体诗词适应那个时代,但不能包罗未来。一种体裁,一种表现方法,一种审美方式怎么可能固定而不求发展?现代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语汇环境,知识结构等等都和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怎么可以削足适履?

有些人总抱着旧坛子不放,妄自菲薄。否定现代,都不是真懂诗歌。

叶公好龙,徒增笑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