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杂交稻”取代“常规稻”,会面临哪些危害?

想要黄昏与你伴


提要:农业小知识:杂交稻和自交稻品种那一个更好?

我的观点是,无论黑猫白猫,只要是能够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同样,无论杂交稻还是常规稻,能够经受住市场考验的水稻就是好的水稻。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混血人长的会非常漂亮。原因就在于混血人的父母亲缘关系较远,父方和母方较为优秀的基因都能够表达出来,这个在生物研究过程中叫做杂交优势。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在天龙八部里面王语嫣与“表哥”从小青梅竹马,这个在当今社会看来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而在古代的中国则非常常见,这也就是所谓的“近亲结婚”,父方和母方的基因有四分之一来自同一对夫妻,也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姥爷外婆。随着社会科学的普及,小孩子都知道近期结婚生出的孩子得先天性疾病的概率会非常大。

人类尚且如此,水稻亦是如此。如果让亲缘关系较近的水稻连年种植,结果必然是水稻自然的退化,单个基因的来源必然会让水稻失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优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一品种连年种植原本的抵抗力也会大打减弱,因为物种进化过程中,不进则退。

以此类推,再来看你们家每年都种植的玉米,我国每年几千万亩的玉米种植,全部采用的“杂交种”,正是因为玉米杂交种的优质表现,在市场上自然取代了常规的玉米品种,也正是因为玉米杂交种的高产表现,让全世界的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升。

任何问题的看待都要从正反两反面来看。杂交稻对常规稻来说好处多多。杂交稻产量高,刚才我们提到,杂交稻利用的就是父母两方较远的亲缘关系,培育出了“孩子”在市场进行销售,这样的“孩子”个大,量高。仅仅是增产这一项,就让大部分的科学研究者趋之若鹜,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研究工作,不就是为了“增产”两个字而服务的吗?

杂交水稻对常规稻来说也有许多不可弥补的缺点。最大的缺点便是不可留种,这个跟玉米种子不能留种的道理是一样的,留种后代出现品种性状分离,高矮不一,产量下降。回归父母本形状。

第二个缺点便是育种成本较大。水稻是雌雄同体,杂交育种是把父本、母本种在一起,只有想办法把母本的雄性部分失效,才能接受来自父本的花粉,这样的操作经过袁老以及大量科学研究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获得突破性发展,但是与常规稻种子相比仍然相差几倍的劳动投入,所以,杂交稻成本自然比常规稻价格要高上许多。

常规稻、杂交稻,只是育种方式的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对基本知识的缺乏导致一些人认为杂交稻里面加入了“断子绝孙”基因,这种天方夜谭的说法在知识获取如此便利的今天仍然大量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的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其实每一项科学的普及都伴随着根深蒂固、冥顽不化的反科学为之伴随。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无不被歪曲甚至是阉割。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对一项问题的质疑,只有深入、正确的了解了杂交稻的一些列原理和技术,再发表反对看法,才是真正推动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式。切勿让“科学成为愚昧的婢女”这种令人寒心的现象成为社会的主流。

所谓的常规,其实是在人们心理接受之后的常规。如果有一天杂交水稻像杂交玉米一样被人们所接受,那么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品种也自然就极为“常规了”。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这是李昌平致袁隆平的信继续发酵啊!

李昌平无疑是红极一时的人物,毕竟一位地方一把手给总理写信为农民呼喊是必须给予尊重的。随后李昌平下海,获得一系列社会头衔以及创办一些机构,应该说还不是不错的。但是其七年前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却充满争议。因为信中说杂交水稻种子不能留种不是真种子,常规稻种子才是真种子,并列举各种彼此的所谓利弊。信很长,但有报纸只等了缩减版,但这几天在今日头条上有账号登了全文再次掀起热议。

我个人和以前别人批驳其观点的说法一样,那就是李昌平关于杂交水稻种子不是真种子的说法是外行人说法。李昌平是经济学硕士,虽然和三农问题有很多交集,但更多是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去谈三农问题,关于杂交水稻种子的观点也是如此。就因为不能留种农民需要年年买种子就不是真种子了?

农业生产除了风调雨顺外,良种是重中之重的关键因素。贫瘠之地也许可以通过水肥调节可以来保障农业生产顺利高效进行,但是种子不行你就怎么折腾都不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种子是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内外因良性互作出高产高质量农产品。

杂交优势在农作物增产增质方面巨大贡献是无疑的,否则玉米水稻的杂交种也不会脱颖而出成为目前的主流品种。当然,杂交种也不是万能的,没有杂交种不行,比如小麦就是自交系品种可以留种。但李昌平的说法无疑是外行说,题主问的杂交稻替代常规稻是否有害也是看了李昌平的文章才问的吧,答案是没有!


柳小庆


我觉得李说的有道理

我从五年前就想着给自己家里弄点常规种子,不管是蔬菜还是粮食,但是跑了好多地方,就是没有,只能种一代,记得六年前,我和我老爸在自家果园里,种了十来窝土豆,结果是只开花,不结果,更离奇的是有一窝开花后有一朵花长了一个青疙瘩,我不知道那是啥玩意,最后挖土豆,十来窝只挖出来了十几个土豆,最大的鸡蛋大,小的没有鹌鹑蛋大,后来去杨凌农高会,也没弄到常规的种子,一直到现在。

虽然说现在国家政策福利都好,但是现在农村很多土地种的是经济作物,种粮食作物的很少,特别是我们陕西关中北部,基本上都是苹果园,已经不种小麦和其他的农作物了,不是苹果园就是花椒园,种粮食已经没有空闲土地了,我想留点常规种子,做应急,就是找不到,特别是蔬菜种子,现在很多蔬菜种子种不活,我买了油麦菜种子,没出一棵苗,南瓜种子种了不结果,西红柿种了长不大,果园地理现在唯一有的蔬菜就是十几年前种的两行韭菜和自家撒的土香菜(芫荽),其他的,都不咋滴。

李的忧心是有道理的,如果万一发生什么大面积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农民吃不饱,是要出大事情的,给农民手里留点常规种子,没有坏处的。我支持李的观点,也只有种过地的农村人才知道常规种子的重要性。

不吹不黑



镜尘


杂交稻取代常规稻,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好多年了,所谓的“危害”无非是担心常规稻种源因此而灭失。由于大多数人对杂交稻、常规稻、转基因水稻的概念认识模糊,有这种担忧也可以理解,但事实是杞人忧天了。


什么是常规稻?在我们还没有种植杂交稻之前,所有种植在田里的水稻都是常规稻。常规稻是由野生稻经过很多年驯化而成的,就如家养的猪、鸡也是由野猪、野鸡驯化的结果一样。常规稻品种特性各不相同,有的产量高但经不起风吹,遇大风有可能大量减产或绝收;有的味道超好却产量太低;有的产量、口感都不错,但很容易生病……每一个品种都有它独特的优点,也有它致命的缺点!怎样才能让水稻既抗病又抗倒伏,口感好又兼具高产量呢?于是杂交水稻应运而生了。


杂交稻是由两个常规稻品种通过杂交的方式培育出来的,这里面的知识就比较专业了,限于篇幅简单点说。每一个常规稻品种都可以作为父本,同时也可以作为母本,通过父本和母本传花授粉的结合,就可以产生出兼具父母本两个品种优点的新一代杂交种子。如一个品种产量高但遇风即倒,一个品种产量很低但茎杆粗壮,这两个品种杂交后,它们的后代就可能是一个兼具父母优势的抗倒伏、高产的品种。这里为什么说“可能”?因为一个组合(父本和母本)是否能兼具强强优势,需要至少三五年的观察对比。一个成功杂交稻品种能在大田推广种植,历时三五年算运气爆表,十年八年稀松平常,有的甚至一二十年还在探索发掘中。这也就是杂交稻种子价格不菲的原因。


我们知道,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就是说它既有雌花也有雄花,通过自身就可以繁衍后代。而杂交就必须去除母本的雄花,人工去雄是一个繁琐而浩大的工程,大面积制种几乎不可能!人工去雄必须在水稻抽穗吐蕊、上午八九点钟杨花之前进行,用镊子将一株稻穗中的每一粒种子的雄花夹出来并收集好,乱扔有可能太阳出来后花粉飞扬而失败。每粒种子有几条雄花,每穗有百十粒,如果一穗中有一条雄花遗漏必然前功尽弃。去雄后让父本的花粉与其授粉,再套袋防止串花,一个人一天(只有两个小时能操作)也弄不了几穗!


袁隆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不仅仅因为他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更因他的专业知识发明(或发现)了“水稻不育系”。不育系的出现代替了人工去雄,使水稻杂交制种技术如虎添翼。简单说一下水稻的“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1、不育系:自身不育,不借助别的花粉到老只是空壳。

2、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可以产生后代,并且能保持后代也具有不育的特性,也就是说第二年种植出来没有其它花粉介入仍是空壳。在整个制种过程中,保持系的作用是繁殖不育系,以备来年提供给恢复系作为大面积制种。保持系自花授粉还是保持系,保持系也是常规稻。

3、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可以恢复不育系的生殖功能,它们的后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杂交稻种子。恢复系也是常规稻。


我们知道,杂交稻的优良性状只能保持一年,这并不是说我们把自己种出来的杂交稻谷留作种子就颗粒无收。二代的特点是“优良性状不稳定”,有可能持平、略差或差得多,为了避免差得多的风险,我们只能选择只种一代种子来止损。这不是农业科技研究人员为了种子公司的利益为难农民朋友,而是科学技术使然,这一点大家要有理性的认识,不要乱喷。


从反转基因到现在,已经有人在质疑杂交稻了,之所以质疑杂交稻,理由就是“不好吃”。这类人不是没有科学常识就是没有市场经济认知,抑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农业专家、种子公司和广大农民都必须追求高产量的杂交稻种子,那时的大米确实不好吃。但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很多家庭的餐桌上,米饭只是象征性的一点点,开始追求口感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业专家、种子公司、农民都开始顺应市场的需要做出调整,谁守旧(一味地追求高产)谁就会被市场淘汰!没见现在的大米口感好些了吗?追求口感将是今后杂交水稻的终极目标,农业科学工作者们正在不遗余力努力着。



至于常规稻种子会不会消亡,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每一家农科院(所)都有若干常规稻品种,拥有常规稻品种越多,制出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种子的几率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成为行业霸主,谁愿意砸掉自己的饭碗?有条件的去看看农科院(所)的实验田,十来亩一块的田,几平方米就是一个对照品种,而这样的实验田不是一块两块!有的水稻看上去就像杂草,根本没什么谷粒;有的高而细,看似弱不禁风;有的矮而粗,有尺把深的水就会给它造成灭顶之灾……这些其貌不扬的水稻就是杂交稻的鼻祖。有些品种也许几十年都没发挥出它的优势,但今天没发挥不代表明天也不能发挥,南方发挥不了不代表北方也发挥不出来,在亚洲用不上,非洲可能就是它的乐土。不管现在有无利用价值,这些品种都会一直保留下去,不会让其消亡。有些与我们毫不相干的植物国家都要保护,说是要保留植物的多样性,何况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稻呢?



我们吃黄瓜丝瓜时,是不是有时会感觉很苦?那是一种返祖现象,就是说它的祖先原本就是苦的,不苦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驯化的结果。所有进化过程中的动植物包括人都有返祖现象,返祖就是退化。一个常规稻品种经过多年栽种也可能退化,产量和口感不如从前。如果你钟情于一个常规稻品种,你要做的是防止它退化,专业术语叫“提纯复壮”。怎么做呢?大田栽插之后,观察它的每一个生长期,选出分蘖不多不少、拔节不高不低、穗大粒多的植株,八成熟时单独收割,去除稻

穗基部未成熟的秕粒,晒干(避免暴晒)扬净保存,以备来年作种。如图

年年如此这般,良种的优势才能得以保留,其它作物常规品种提纯复壮也大体如此。

也许有朝一日,我们的杂交稻品质会超过常规稻,又或许我们来不及等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优质的常规稻种子就有可能像土猪、柴鸡一样推向市场。


顺礼成章LSL


昕瑞生态是南方农村人,在当地农村,只种水稻,不种小麦,水稻是当地的主粮。记得小时候(90年代)就种植的是常规水稻,但90年代末杂交水稻进入当地农村,由于其产量高,杂交水稻渐渐普及。现在,当地农村已经没人种植常规水稻,都是杂交水稻,可以这么说,在昕瑞生态当地农村杂交水稻已经取代了常规水稻。

常规水稻产量低,是最大的痛点,也是被杂交水稻取代的主要原因。在昕瑞生态当地农村,90年代家家户户养猪,养猪主要是为了积肥,“养猪不挣钱,抬头望望田”。猪粪肥田,稻谷碾米喂猪,谷糠喂猪,这就是在90年代当地的生态种植养殖的典范。但是当时的常规水稻亩产量才300~500斤左右,在96年当地农村有人尝试种植了杂交水稻,同样的种植管理,那时的杂交水稻亩产量达到800斤左右。那时农村男女老少大部分都留在农村,以种粮卖粮增加家庭收入。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亩产量高近一倍,产量更高能有更多粮食可以卖,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杂交水稻种植。在2003年,当地农村已经没有人种植常规水稻,全部改种杂交水稻,那时的杂交水稻亩产量可以达到900~1000斤。

现在,杂交水稻在昕瑞生态当地农村,已经完全取代了常规水稻。现在想种常规水稻却已经没有常规水稻种子。杂交水稻不能留种,而杂交水稻种子价格年年上涨。

其实杂交水稻的种子价格上涨,并不会增加过多的种植成本,最大的种植成本是农药、化肥、除草剂。从2000年化肥的价格(那时主要用农家肥很少人使用化肥,尿素等化肥才20多块钱一百斤),现在尿素已经涨到110元(2018年当地的价格),整整涨了五六倍。

由于杂交水稻的普及,农药化肥的滥用,现在,当地农村的杂交水稻病虫害非常严重,不用化肥农药就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现在的杂交水稻亩产1100斤左右,如果不用化肥农药亩产量也许只有五六百斤,甚至更少,与以前(90年代)农家肥种植的水稻产量差不多了。

现在的杂交水稻亩产量虽然高,但是口感明显与常规水稻不一样。更重要的是,现在杂交水稻农药化肥残留过多,不但对生态造成破坏,还对人体健康有害。现在农村不能养猪了(饲料喂养的猪粪重金属超标,农村土法养猪被禁止),很难回到以前生态种植水稻生态养殖生猪了。


昕瑞生态


杂交水稻农民不能留种就是最大的问题,生命之本掌控在资本利益集团手里就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农民种田成本越来越高,种田不如打工,种田的越来越少,资本家承包田地越来越多,以后粮食会和房子一样,价格多少,涨跌都是利益集团说了算,大米30元一斤,你买不买?不买你能抗几天?老百姓买不起房可以租房子,等老百姓买不起粮食怎么办?


瘦瘦熊猫20


第一,杂交稻取代常规稻不会发生。杂交稻和常规稻各有优缺点。不同条件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是农民的自由,也是农民的智慧。例如,早籼稻多选常规稻,因生育期短,杂交稻不易发挥高产潜力;东北粳稻基本为常规稻,因杂种优势在粳稻中不明显。

第二,万一杂交稻完全取代了常规稻,会发生什么后果?什么后果也没有。

那只能说杂交稻育种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各种条件下都优于常规稻。玉米杂交种已经基本取代了常规种,如果一定问后果,那就是玉米多得不得了,卖不上价钱!

这个话题的起因还是那个李昌平。当年给总理写信,反映农村的困境,做了一件好事。后来给袁隆平写信,呼吁袁隆平放弃杂交稻,恢复常规稻,因文章常识性错误太多,文章基本诉求也有问题,袁老没答复。

李昌平一个主要担心是等常规找不到了,一旦发生战争,用什么种地?。这显然是幼稚。首先常规稻面积一直在50%左右,2亿亩,怎么找不到?其次,杂交稻结的稻谷到了战争年代也能做种子,怎么会没有种子种地?

李拿一个产量高、种子使用少却已经灭绝的“胡选”(姓胡的农民选的常规稻品种)论证常规稻高产。说实话,农民育种家育成的品种并没有受歧视。上市公司“登海种业”的李登海就是农民育种家。“胡选”没有被认可自有其缺陷,怎么能证明比杂交稻还高产?

所以,相信科学,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至于战争,国家有种子储备库。即使种子库被毁了,只要有粮食,就能种地。再有哇,连种子库都能被人毁,那你也太小瞧咱的能力啦!


种田博士后


如果杂交稻取代常规稻,有什么危害?

杂交稻取代常规稻有什么危害?这是什么意思啊。杂交水稻是很正常的啊,杂交和转基因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的。

我们现在吃的常规的水稻,也是通过杂交之后再经过性状分离的过程而筛选出来的品种,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啊。而且杂交水稻替代常规水稻是个必然的过程。即便是东北的常规粳稻,现在也在研究杂交种了。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危害的话就是农民不能自己留种了。因为杂交水稻留种在继续种植会出现性状分离而减产的情况。其实这也是正常的,老百姓都自己留种子,那么种子公司的种子卖给谁去,他们不也得追求效益最大化吗?而且推广杂交稻不见得就是要完全的抛弃常规稻,因为常规稻也是可以作为育种材料参与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的。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李昌平提出的所谓“杂交稻”与“常规稻”之争,其实只是一种说话的切入点,把袁老爷子提出来,确实有吸引眼球之嫌(显然,李昌平达到了他的目的,但是也引来很多误解)。李昌平提出的,希望引起广泛关注的事情,其实就是种子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杂交或者常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自行留种,杂交水稻其实也是可以留种的,并不是每年都要从原始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否则种子公司每年那有那么多种子卖。所谓杂交作物,或者转基因作物,不能留种,其根本原因是种子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比如,有一种手段叫做“绝育”,孟山都还有一种手段,叫做“种子终结者”)。种子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根本上就是为了实现种子的垄断,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种子是不是普通商品?需不需要立法加以控制,如果完全由国家经营种子,那完全是计划经济,未必行的通。赋予种子一定比例的留种功能,让农民具有抗衡种子垄断的一定能力,恐怕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这就是李昌平想要说的事情。想当初,我们为了解决住房问题(种子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增加住房供应(提高粮食产量),我们彻底放开住房市场,所有的房子都是商品房,还大量提供银行贷款来支持购买住房。多年下来,我们的房价已经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担的了,现在你再怎么说“房子是用来住的”,已经为时已晚,根本回不去了。种子也是一样,当种子公司,特别是寡头种子公司,彻底垄断种子市场,种子价格大幅上涨,从而使粮食价格大幅上涨,老百姓买不起粮食的时候,再说“种子是用来种田的”,或者“粮食是用来吃的”,很可能也为时已晚。李昌平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控制或者解决种子现已形成的垄断趋势,这可是大是大非的问题,相信袁老也赞成李昌平的观点。


zcjing


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个人认为常规稻产量低,但可以自留种子,而杂交稻产量高,无法自留种子。当然,杂交稻绝不是那些人口中的“转基因水稻”。所以,袁隆平不能替那些别有用心者背“转基因水稻”的黑锅。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让人难以忘却。那个时候,很少有买种子的说法或者机会。一般就是自己留种,大人们在田地里给苞谷施肥锄草,总是会东瞅瞅西望望,把那些涨势特别好,颗粒饱满,枝干粗壮的多培土,多施肥了,即使到了收割的时候,也要将这些留在田地里,让他们长得时间久一点,长得“老一些”。收回家后也是分开晾晒,分开储存,目的当然是为了来年点种。最让人说道的是,在山区,不一定都是风调雨顺,比如点种苞谷,种子点进土里之后,遇到不下雨,土壤墒情差,不易出苗,这个时候就要补种,种子从哪里来?就从墙上挂着的,楼上堆着的苞谷棒子抹(剥的意思)下来,作为种子补种,照样出苗结子。而以后有了杂交种之后,这种做法就消失了,就是因为杂交种子不能留种,他不结子或者结子很少!(图片来自网络)

杂交稻也是一样。育苗不成功或者出苗率低,补苗也得重新买种,一旦种子站没有了该种子,只能等其他人栽秧剩下的秧苗,假如秧苗也短缺,田就只能该种其他或者荒着。

不能自己留种,是其最大的“危害”,那转基因就不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