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酒桌

中國有四大酒都:貴州仁懷、江蘇宿遷、山西汾陽、四川宜賓,這幾大酒都都有各自享譽全國,乃至國際的名酒,但為何卻沒有山東呢?

孔夫子的酒桌

山東人愛喝酒,但似乎並沒有特別出名的酒,要知道山東的酒文化是來源於尊天、敬地的祭祀禮儀。我國古代“祭必飲,飲必祭”,酒被認為通神、通靈。祭祀之禮也被稱為“吉禮”,為六禮之尊。

祭祀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儀式之一,祭祀中必須飲酒,為了表示足夠的敬意,有時還會往酒裡滴入自己的鮮血。由此可見山東酒文化的地位的重要了,可現實卻是山東現在已落後於其他幾個以酒聞名的城市了,說到這裡就必須說說山東人的酒桌。

孔夫子的酒桌

山東的膠東(包括煙臺和威海)人的酒量是比較大的,這在山東都是公認的。我過去經常出差去那裡,每次總能體會到膠東人的酒量,在那裡一杯就是一泡,一次就是一泡,經常弄得我很是狼狽。

膠東人是這樣喝的,他們是主陪控制全場,先帶酒,全部都喝,副陪再帶,這時一般是一次一泡,完了每個人如果敬酒,總是全桌人一起喝,這時可以是全喝,也可以隨意.這樣全桌人其實喝酒的量都是平均的,差不多時主陪會叫飯,吃飯後就結束。

孔夫子的酒桌

膠東還有一個特點,喝酒會先上一些麵食,比如一盤餃子、一盤包子,這樣吃點飯喝酒會比較不容易醉,主陪再叫飯時就是一人一碗麵條了,這樣大部分人都會吃飽。總起來說是主陪控制全局,基本上時間不會很長。

再說說魯中大部分地方的風俗,可能會有些出入,但一般都是主陪帶三個,副陪帶三個,這三個是全桌都同喝的,如果是白酒,一般主陪副陪帶完就是一杯或兩杯白酒了,杯子多是三兩三大小的,一杯或兩杯視當時桌上人的酒量現場定。

孔夫子的酒桌

我也曾見過主陪帶12次乾掉一杯的,號稱喝12個月。啤酒一般就是一次一杯。一般情況下,兩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紅耳赤、腳下升雲。這個時候,主人宣佈禮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注意了,這個自由活動可不是真的讓你出去活動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一般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第一輪是主賓與主人,次賓與主陪,依此類推。

孔夫子的酒桌

但這才是最麻煩的,主陪從主賓開始,一個一個的敬酒,叫打一圈,副陪從次賓開始一個一個的敬酒也打一圈。其他的人視情況而定,一般也從每個人左右手開始一個一個的打一圈。打圈時就不一定是一次幹一個了,白酒多半是一口反正只要兩個人同意即可,啤酒一般都是一口一個,總之請客與被請的雙方,(自己人當然不會灌自己人)如果一方人少,會喝多的。

所以一般的公平起見雙方都會勢均力敵。當然每個人都會為了禮貌,敬主賓的,這樣主賓一般是最容易喝醉的人。

孔夫子的酒桌

但是與膠東的風俗不一樣的是,這裡控制進程的是主賓,一般應由主賓要求上飯,主陪才可借坡下驢,否則這酒席的時間只能拖得很長。

當然也有例外,但如果主賓喝多了,不同意上飯而且羅羅(濟南話,類似羅嗦)的人比較多的情況我也見過,只能是酒席無限延長至深夜,或是主人也可以是其他的人跳出來說我們開始第二場,可以吃烤羊肉串、練歌房、或者洗澡泡腳而定。其實這個流程下來清醒的也不太多了。

孔夫子的酒桌

我自己覺得,魯中的習俗不合理的地方在於,一主賓是每個人都比較尊敬都要敬也最容易喝醉的一個角色,卻要把踩剎車的權利給他;但是他也只有要求權,沒有決定權,必須他和主陪同時有此意。

二是打圈實在是應該改掉,按照我們禮儀之邦的規矩,一敬就要兩個,沒有一個之說,所謂好事成雙麼,一圈下來,不醉的不多而且浪費時間,一般來講,半圈就已醉了,一圈就只能羅羅了,所以搞的酒場時間漫長,與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實在是不相符。

孔夫子的酒桌

除了一些禮儀性的筵席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外,一般酒席時間要超過3小時,五六點鐘開始,十一二點結束是正常。所以我比較咱贊成膠東的習慣,一是速度比較快,1-2小時結束;二是比較公平,全桌人喝的差不多,而且可能與他們的經濟發展快有關,他們不太勸酒。

我想我有些理解膠東的經濟為什麼發展的比較快了,因為他們的思路好,看他們的酒風就知道他們制定每一個規則都會考慮到速度和公平,提倡共同致富。魯中的酒風有些複雜,有些繁瑣,有些小心眼和互相制約,所以魯中很少有特別富裕的村莊。

孔夫子的酒桌

山東人素善飲,天下皆知,喝酒的禮儀也十分繁瑣複雜,雖是酒文化的表現,但有不少去山東做客的朋友卻不是太適應,並發現山東人其實論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論飲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東北人。

其實山東也有很多不愛喝酒的人以及酒量不行的人,只是必須挨個的敬酒搞的好像很能喝一樣。喝酒本是件愉快的事,卻搞得很痛苦,所以保持文化原貌是好的,但還是要與時俱進才好啊。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