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向唐朝求婚,李世民直接拒絕,為何又把文成公主嫁過去了?

裴紅義


李世民在平定周邊的敵人之後,很多國家都前來進貢,其中就有吐蕃。但是吐蕃來進貢不是風平浪靜的,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聯姻。眾所周知,聯姻是弱國向強國示好的一種方式,李世民如果答應了吐蕃使者的求婚,那不是說明自己在向吐蕃示好嗎?作為盛唐的統治者,李世民自然是拒絕了吐蕃的請求。



那為什麼李世民到了後面,又把文成公主給嫁過去了呢?


松贊干布在繼位之後西藏北部和青海大部的叛亂,並且還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政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松贊干布就是西藏曆史上的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當上皇帝之後,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也是一定安定,在歷史上被稱為“貞觀之治”。當時唐朝的國際地位非常高,長安城裡的留學生絡繹不絕。



因此,松贊干布非常向往唐朝的文化,希望通過聯姻這種方式來加強雙方的交流。


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婚遭到拒絕之後,吐谷渾的使者卻成功了,松贊干布就以為是吐谷渾的使者從中作梗,於是松贊干布就發兵滅了吐谷渾並且還佔領了唐朝的西域地區。李世民知道之後,立刻派大軍前往鎮壓,松贊干布則立即退出西域地區,並且再次向李世民求婚。此時的唐朝也才剛剛穩定,並不合適和吐蕃進行持久戰,於是在無奈之下就把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的外嫁主要是因為唐朝的實力不濟,剛剛穩定下來的唐朝沒有辦法去攻打具有相同實力的吐蕃王朝,為了唐朝能夠持續性的發展,所以李世民不得不把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為了唐朝的繁榮,也只好犧牲掉自己一生的幸福。


奔跑的佑子


和親是隋唐時期中原政權羈縻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一貫政策,但不會輕易把公主嫁過去的,雙方要經過幾輪的討價還價,各方面條件具備了才會答應。

考慮這個問題不要想後來唐王朝和吐蕃的200年戰爭,而是要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雙方實力。李世民時期,雙方雖然有摩擦,但總的來說是歷史上關係最好的時期,文成公主入藏為雙方帶來了三十年的和平。

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後,唐王朝和吐蕃之間發生了這些事情:

貞觀八年,吐蕃第一次派遣使者來到了長安,在雙方還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吐蕃看到突厥和吐谷渾都試圖與唐王朝和親,也提出了求娶公主的要求,理所當然的被李世民拒絕。

這方面吐谷渾給吐蕃帶了一個不好的開頭,貞觀初年,吐谷渾對唐王朝並不友善,吐谷渾王派遣使者為自己的兒子求婚,李世民雖然同意這個位於青海的傳統勢力的和親要求,但要求吐谷渾王親自到長安迎接,吐谷渾王卻說自己身體不好來不了,李世民就下詔書取消了婚約。

之後,吐谷渾王縱兵入侵中原,被李世民派遣段志玄擊敗攆回了青海,在多次派遣使者交涉都未得到吐谷渾王明確的認錯表示後,貞觀九年李世民派遣李靖滅了吐谷渾,吐谷渾王死,舉國投降成為大唐羈縻勢力,李世民重新任命吐谷渾王,並繼續鎮守青海。

吐蕃當時剛剛統一,勢力正處在上升勢頭,既垂涎於吐谷渾的土地,又想借機向唐王朝展示實力。於是在貞觀十二年,吐蕃攻擊吐谷渾,在青海一帶大肆劫掠,並率二十萬大軍在松州(現四川松潘)邊境駐軍,再次派遣使者來求娶唐朝公主,放出話來,不嫁公主就要入侵大唐。

之後吐蕃進攻松州,當地唐朝守軍迎戰戰敗,唐王朝吃了一點小虧。李世民於是以侯君集為帥,整軍五萬來迎戰。在侯君集大軍尚未就位之前,先鋒牛進達就已經與吐蕃接戰,在松州城下夜襲吐蕃營寨,斬首千餘級。松贊干布大為驚懼唐軍的戰鬥力,於是從松州和青海退兵並派遣使者請罪,三方恢復了之前的態勢。

之後吐蕃再次派遣使者求婚,這次李世民同意了吐蕃的要求,吐蕃也提高了雙方往來的規格,派遣吐蕃大相祿東贊來到長安,獻金五千兩、大批珠寶作為聘禮。

貞觀十五年,李世民才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送親使是文成公主的親生父親李道宗,吐蕃方面除了祿東贊一路陪同,松贊干布也到柏海(青海瑪多)迎接,對李道宗行子婿之禮甚是恭敬,對中原文化也非常仰慕,吐蕃開始算是大唐的藩屬國。

文成公主入藏之後的吐蕃和唐王朝進入了蜜月期,文成公主帶來了大批的工匠、書籍、作物種子等,為中原先進文化在吐蕃傳播做出重要貢獻,大批吐蕃子弟也得以入長安留學。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一直享有最高地位,布達拉宮就是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建的。

雙方的蜜月期一直維持了近三十年,李世民和松贊干布相繼去世,祿東贊成為吐蕃實際掌權者。在統一青藏高原之後,祿東贊把注意力再次轉向了吐谷渾,並把自己的餘生幾乎都放在了與唐王朝爭奪這塊土地上,而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無能丟掉了吐谷渾,這才是唐王朝與吐蕃不和的開始,以及唐王朝對吐蕃戰略優勢喪失的開始。

如果李治和武則天能夠保住吐谷渾,後面大唐和吐蕃的二百年戰爭幾乎沒有可能發生。

李世民是因為畏懼吐蕃才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麼?

這段時間發生了這些事情,唐王朝並未佔到什麼大便宜,後世網文就有說李世民是因為被吐蕃打怕了才答應和親的要求。對於這種觀點,我認為這就是無知小人的胡言亂語,思維方式和正常人明顯有差別。

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和親是隋唐時期的一貫國策。從漢朝開始,以和親名義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建立關係是經常的事情,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古代,能在對方的心臟安插一批自己人,對了解異族政權是有一定幫助的。在女性地位不高的古代,一個女子遠嫁異域的命運並非當時關注的重點。

中原政權不會因為雙方有姻親關係而放棄對周邊的擴張,同樣少數民族政權也不會因此而停止對中原的入侵。有了這層關係,只是雙方多了一條聯繫的通道,就如美蘇、中美之間設立元首熱線一樣,並非誰怕了誰,與誰的實力更強、誰更佔主動無關。和親公主既非人質、也非外交官,只是在國與國之間赤裸裸的叢林法則表面上加了一層姻親關係的輕紗,對雙方政治關係的影響微乎其微。

有了這種姻親關係,中原政權在所謂的道義上更佔主動,並且能以朝貢的方式開展商品貿易。和親之後,異族政權往往會表示名義上的臣服,接受中原政權的官職任命,這就屬於中原政權的藩屬國,進入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當中。雙方可以以朝貢為名進行商品貿易,用絲綢之類的奢侈品換取中原缺少的畜牧製品和馬匹,這對於生產力發達的中原政權是有利的。另外,以後再有入侵或者不服管束的情況發生,中原政權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予以反擊,至少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這樣做。

總之,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付出了成為唐王朝藩屬國、對唐王朝開放貿易、接受中原技術和文化在吐蕃傳播,以及雙方停止軍事對抗的多方面代價。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唐王朝尚未把吐蕃當做要滅亡的首要敵人,這個結果對唐王朝是非常值得的。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