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农村的宴席上,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棒奔霸


红白喜事本是农村大事,在以往的农村宴席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每当邻家有人结婚或者的时候,大家都很热情,在婚宴中忙前忙后,好似自家有喜事一般。那时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条件一般,婚宴上有酒有肉,可以痛快的吃喝,满足人们的味蕾。甚至有人喝得酩汀大醉,以此来表达对新娘新郎的祝福之意。但是现在的婚宴,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婚宴上的喜酒基本上无人动而且很少见到醉酒之人。这一现象的转变,究竟是为什么呢?通过总结,有如下观点可以解释这一问题:

1. 因工作繁忙,不能酒驾开车。众所周知,农村里的青年不是外地工作,就是出门打工,呆在村里的机会特别少,如果遇见村里的红白喜事,大家就会请假回村追礼,如果距离远的,就会匆匆折返,因为安全问题,所以不能过度饮酒,再加上当下是一个快节奏时代,人们为了工作而忙碌其中,这些红白喜事只是为了过个场面,对现在的人来说,似乎没那么大的意义。

2. 因喝酒出事,劝酒之人负有连带责任。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村里的相亲都格外重视,尤其是大喜之日,劝酒之人不在少数,但有些人天生对酒精过敏或者过度饮酒危及生命,这时候劝酒之人要负连带责任。近几年在农村宴席中,因饮酒过度丧失生命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一些宴席之中就不会有大肆喝酒的现象发生。

3.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生活已奔小康。以前的农村,发展缓慢,吃喝不比当今,只有在一定的节日或者宴席之上才有丰盛大餐,但现在即使没有宴席,每天也像过年,喝酒自然是家常便饭,而且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身之道,所以饮酒过度必然伤身,为了自己的的身子也不敢肆意饮酒。

4. 为了个人颜面。以前在农村,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人喝醉了耍酒疯,尤其是在红白喜事上,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不仅给自己丢人,还会让家人蒙羞。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不喝酒。

以上4点原因足以说明在现在的宴席上,为什么喝酒的人越来越少,快节奏的生活已让人们身心疲惫,所以喝酒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精神层次的寄托。

农事农忙


小时候在宴席上经常看到好几桌人吃的很慢,喝酒是一瓶接着一瓶,而现在为什么在农村的宴席上,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农村人在外打工多了,喝酒就很少了。

以前农村里的人很少外出打工,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一天下来累的很,多数人都喜欢喝口小酒,觉得喝点就能够褪去疲劳。而每逢有宴席时,喜欢喝酒的就会坐在同一桌上,基本上都会喝很多,你劝我我劝你,喝醉的很多。


2,注意身体健康,喝酒少了。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各种疾病也多了。人们对喝酒也会有一定的意识,同时假酒也多了。为了身体健康也很少喝酒了。大家都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会喝那么多了。

3,开车的人多了,防止酒驾不喝酒。

以前车少,对酒驾的惩罚也不健全。而现在不同,学开车的人越来越多,车子也便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有辆车。宴席上都驱车过来的,为了安全,大家都会自觉的不喝酒了。



4,喝酒出事,同桌劝酒连带责任。

现在的法律法规健全,如果喝酒出了人命,同桌的一个也跑不掉,尤其是劝酒的。而且现在农村老人比较多,谁也不会知道哪个人因为喝酒多了会出事。

还有好多原因,希望大家一起讨论,谢谢关注、点赞。


浅浅素缕


之前看了一个新闻,或许是农村宴席上喝酒少的原因吧。有个中年人参加了一对新人的喜宴,宴席从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农村讲究,所以中午吃了喝了,还没有尽兴的话,晚上可以接着来。结果这个中年人就放心大胆的喝了,因为高兴,别人劝阻也没用,可能是替朋友开心吧。结果最后喝的醉醺醺的就出门了。结果寒冬腊月,距离自己家就2公里的路程变成了人间和天堂的距离,因为喝醉酒了,在路上摔倒了,第二天发现的时候已经被冻死了。


这虽然是个意外,但是喜事变丧事,多么的不幸,最关键的是他替朋友开心,结果搭上了自己命,这多划不来,所以说喝酒误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连命都能误,更别说事儿了。


除此之外,现在农村的宴席上,虽然会准备很多酒,但是喝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第一是因为近些年农村人都富裕了,大多人不是开车就是骑摩托车,所以司机占了大部分,如果喝酒,那基本上就开不了车,路途遥远也没办法回去的。第二、是现在大家时不时都有自己的饭局,以前过喜事才能喝点小酒,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喝,也犯不着沾谁的光了。毕竟也不是什么好酒。


曾经还有个例子,就是一家人吃完喜酒,男的喝了点酒,但是执意要开车,结果一家四口直接开到了河里,全部都溺亡了。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我想这个男的一定会买,但是没有。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这种参加宴席喝酒出事的人吗?欢迎分享


老王侦查记


我是小鱼,我来回答。

在我的记忆里,以前的人都很喜欢喝酒,不说其他的,我们隔壁村喝酒直接致死的就有好几个人。说句不夸张的话,盖个简易厨房结束了都得喝好几箱酒。我们家后面有个人,喝酒几十年,现在感觉他整个人都傻乎乎的,他做任何事都比别人慢半拍,周围人都说他喝酒把小脑烧坏了。说个他的事例,这里简称他老韩,有一天老韩去小卖部买酒喝,给了十块钱,卖家找不开,去屋里找零钱,等回来的时候问他:“叔,你怎么不拿酒啊。“这时老韩拿出空酒瓶说:”拿了,已经喝完了。“我举的这两个例子都是起码五六年前的例子。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喝酒越来越少了呢?

其实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经济好了,家家都有活钱了,不用像以前一样没闲钱买酒,只能等到别人办宴席的时候大喝一场解解酒瘾。

2.喝酒误事!喝酒误事!喝酒误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真的是误事啊,有很多人喝醉之后不想回家睡觉,而是耍酒疯。我已故的小叔以前喝完酒之后就喜欢拿副碗筷在自家大门口敲,整的像个要饭的似得(我小婶说的)。而且也会错过很多重大决策,所以说现在的人很少喝酒,特别是工作时间。

3.现在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命金贵了,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酗酒伤身。

4.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很多都在外面打工,家里面很多都是老幼妇孺,这些人并不是喝酒的主力军。

5.现在农村宴席,很多都是开车来的,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最后在说一个我身边刚刚发生的一件关于喝酒的事。三四天前,邻村的四个小青年挣了点钱,在一起喝了点酒然后半夜开车去县城唱歌,在半路上出了车祸。四人当场死亡两人,一个被从天窗里甩了出去,脊椎骨末端断了,估计下半生瘫痪,还有一个属于轻声,都缝了三十多针,身上多处骨折,他们几个最大的才31岁,死的那两个今天才办的丧事。所以说喝酒坚决不能开车。<strong>

我是小鱼,以上几点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关注我。


小鱼想吃肉


记得小时候爸爸他们喝酒都是猜枚喝,喝酒也是小酒盅。喝酒聊着不亦乐乎。还有以前农村得红白喜事都是自己找人做菜,菜上得慢,吃一次席能从中午吃到下午。我们那里有个规律,先是上菜,然后是几个汤,一般菜上完了要问主客,要不要上汤,意思就是要不要吃饭,主客觉得没尽兴是不能上汤的,直到主客发话。那喝酒猜枚的,这个桌猜完还要到下桌去,这叫过圈。主家要是没有几个本家人过圈的话会被人笑话说是不懂礼法。而且走亲戚时间还要找陪客的,不找的话也是自己要好的朋友或是本家。


下面就说下没什么现在喝酒的少了:

1由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有空都去干活挣钱,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参加宴席,有的直接钱到就完事了。

2社会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选择开始多样化,不管是红白喜事,还是朋友同学聚会,村里有包桌的,还有可以去饭店,也不用再找厨师了,而且那家伙上菜贼快了,一溜烟就完了,跟流水线一样,而且主家不用请人帮忙。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见面老远打招呼,现在面对面有时间也只是点下头,更有甚者不说话的也好多。关系越处越远,怎么在一起喝酒?就是在一起也是充满了虚情假意,没啥意思了!

4现在出门开车最经常不活了,喝酒出事的也太多了,但是法律管得严,一旦出事,全部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也就没人去喝酒喝劝酒。

5年青一代的很多不会猜枚,就会一口闷,没几杯就歇菜了。说到这里,还想说是农村的一些东西断档了,没有了传承,精髓不在了。


6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注意身体了。


自己抛砖引玉,欢迎交流,把家长的习俗写出来交流。


天能电池客服经理


我小时候,大约就是1985-1992这段时间吧,豫北村里宴席喝酒特别流行。特别是喜宴,更加疯狂。那时的喜宴都兴陪客。一桌7个人,主家会安排一个陪客的。陪客需要能说会道、能喝酒,职责就是陪着女方人员喝酒,最好把他们人人都喝大,才叫尽职尽责。劝酒手段很多,有时候也令人生厌。

宴席刚开始,是文喝,就是陪客主持,一一认识一下,就得过一圈。到上热菜了,就开始武喝,敬酒的,罚酒的,猜拳行令的。五魁首,六六六,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场喜宴能从12点多吃到两点多三点。厨房也会刻意减慢上菜节奏。少数酒疯子,还容易趁醉发疯,本来和和气气的酒桌因此而吵架打架的也不在少数。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影响了农村。城市都是两点半上班,哪里有功夫喝到两点半?上菜也变得逐渐迅速,时间短了,自然就喝得少了。后来,干脆不安排陪客。一桌7人,全都是娘家人,自己喝自己的。没有对台人物来唱戏、挤兑、拼酒,自己人自然都是量满即止。

我2006年结婚时候,娘家亲戚都是市里的,开车到村里,好多人还要回去上班。就一个劲儿催促上菜快,催得厨师都忙不过来了。这边男方的人总感觉太快了,吃喝不尽兴。这就是农村与城市的差别。

现在的农村与城市基本同质化,一旦开席,菜便如流水般布上,留的吃饭时间少了。现在猜拳的也不见了,因为都是自己人一桌。姐夫小舅子猜拳斗酒很正常,但谁见过兄弟俩猜拳?

宴席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从慢生活的农村化向快生活的城市化转变的过程。


云端浪子94


农村宴席,曾经是最为热闹的场合,为了吃酒,有的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然后跟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把酒言欢,路远了就在主人家休息一晚再回,关系好的或是直系亲属,还会小住几天,吃着团员饭、喝着家乡酒,摆着龙门阵。宴席上,喝酒的人们能喝几个小时直到深夜。如今再也看不到这种场景了。

那为什么说现在农村宴席很少再见到有人喝酒呢?

为了健康,喝酒的人越来越少

记忆中,跟父辈一般大的人,喝酒没有2斤不下桌,喝酒都是用土陶碗。记得有一次村里三个叔叔到我家找我爸玩,那个时候没电视,打扑克是常见的消遣方式,通过升级定输赢,一晚上四个人10斤酒只剩下了空壶,随着他们这代人逐渐老去,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胃病跟三高,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再见到喝酒的,更不用说大碗喝酒了;

为了安全,喝酒的人越来越少

以前,农村宴席,是难得的相聚时刻,有的长途跋涉,都是步行,为了缓解疲劳及相聚的美好心情,喝酒成了大家的共同选择,如今,多数人吃宴席都是来去匆匆,而且都是开车,为了安全,宴席上不喝酒;

劝酒及同饮负连带责任,喝酒的饿越来越少

过去,在农村喝酒有种习惯,就是喜欢劝酒,这也是各地的酒文化,有的酒量有限但是碍于面子硬着头皮喝,结果出事的很多,曾经隔壁村就有一位乡亲喝酒,回家的路上倒在了稻田里再也没能起来。如今,只要是喝酒出现事故,同桌饮酒的人及劝酒的人都会受到连带责任,同时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劝酒及在饭桌上喝酒的越来越少;

以上几点是毛哥结合家乡喝酒的现状分析,酒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为了健康,还是少喝或不喝,你觉得呢?


下坝毛哥


我也是农村老家的,别的地方情况不清楚,就说说我家福建南部山村的情况。

我16年结婚,就喝的是很少,有些桌,一瓶酒都没开。

总结一下是以下2个方面为主要原因:

一、喝酒的人变少了。农村酒席主要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同村的乡亲父老;另一类是外宾,从其他地方过来的亲戚朋友。第二类人因为需要驱车过来,不论几轮的,喝酒总不好。第一类人会喝酒的,酒席上也照样喝,喝酒的人变少的原因是现在农村人很大一部分都外出打工,除非关系很亲近的,同村结婚的,大都没有回来参加的。

二、健康方面的考虑。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农村酒席上的白酒,正常供应的都是普通白酒。除非主人家有钱阔气,供应好酒。这类白酒在我们那人们喝的少,我们那喝酒的人,正常都喝自酿的大米酒,度数在二三十度左右的。啤酒也少了,原因是经常听说那谁谁一喝啤酒身体哪里就出问题、尿酸高等等,所以啤酒很多人也不喝了!

其他原因欢迎大家补充讨论!


特立独行的阿猩


现在农村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大鱼大肉随时有吃,市面上的各种物资应有尽有,人们生活在物资饱和的状态下,自然对婚宴酒席失去兴趣!

现在农村喝酒的人没有以前多,这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效显著,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过去因为缺食少衣,所以每逢红白喜事座无虚席,场面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还记得奶奶过世在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全村每户叫来一人帮忙操办丧事!晚上请来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一到深夜就要烧水下面条给所有看热闹的群众吃。那时烧的柴火,通常按排两个专业人员在那下面条,一锅接着一锅的下,有时直接下到面条清底才收场!

那时的生活艰难,下的面条也是清汤寡水,所以精壮劳力一碗面下肚也无及于事,吃两碗面条的大有人在,时至今日大人们排在锅旁等面条吃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回想过去展望未来,真的是天壤之别!



旭凹


是有这种情况,其实,不光农村是那样,城里也一样,婚宴上喝酒的越来越少了。每次参加婚礼都能看到各桌的精包装白酒都没开封,参加婚礼的大都是象征性地喝点啤酒,也都喝不太多。关键现在酒桌上拼酒、劝酒风险太大,成本也高,一旦有谁在桌上脑出血西去,株连全桌人。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婚宴上都有不少喝醉的,喝完白酒再喝啤酒,那时候时兴桶装生啤酒,都是成盆往桌上端,二大碗倒酒,端碗就是干,那时没有私家车,没有开车的,大都是骑自行车,不管喝多少,也能骑着自行车回到家,酒醒想不起来怎么回的家,也很少听说有酒桌上喝过去的,即便真有酒桌喝酒出事了,也不会牵连一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