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讓梨,56歲卻因不孝被殺,孔融的父母無恩論到底有多大影響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甚至幾千年來,它都會被作為孩童的啟蒙故事。在《三字經》中亦有“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的話。無論放在哪個時期,孔融讓梨的故事都會被解釋為“孝道”。

4歲讓梨,56歲卻因不孝被殺,孔融的父母無恩論到底有多大影響

但偏偏是4歲就懂得孝道的孔融,卻在56歲時因為不孝被殺了。理由是他發表了一篇“父母無恩論”的文章,《後漢書》原文中明確寫著孔融的原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大意是:父親有什麼需要感激的?他不過就是為了情慾發洩才有了你。母親有什麼需要感激的?她不過就是個容器,物品從容器裡取出來,難道物品應該感激容器?

4歲讓梨,56歲卻因不孝被殺,孔融的父母無恩論到底有多大影響

後話我們暫且不提,僅當年的這一言論,就足以置孔融於死地了——事實是,曹操將孔融殺了,罪名中就有一條是“不孝”——當然,曹操殺孔融也是積怨已久,“不孝”只不過是個由頭而已。

說回“父母無恩論”,它不僅在當時震驚四方,在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也產生了不小的爭論。贊同者也不在少數,比如胡適就曾在《我的兒子》中寫道:“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衣物,並不是帶你的恩誼。

4歲讓梨,56歲卻因不孝被殺,孔融的父母無恩論到底有多大影響

這段“父母無恩論”,其實也並非孔融原創,只不過是孔融將其彙總發表了而已。在孔融之前,王充就在《論衡》中提到,“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慾動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不僅國內有過這類思潮,就連國外也產生過這種想法。比如古希臘詩人所說的“汝曷不思汝父何以得汝乎!”,英國詩人也曾有過“何故生我?我初未乞求誕生也”,英國也有像胡適一樣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這一觀點的“汝不必感我誕育為人,正如我不謝汝惠臨出世。俗見多妄,每以孝私繩子女,吾生平絕口未嘗道之。”(翻譯人:錢鍾書)

4歲讓梨,56歲卻因不孝被殺,孔融的父母無恩論到底有多大影響

無論是從父母的角度,還是從子女的角度,或者像孔融一樣從客觀的角度來論證“父母無恩”,最終都是以“情慾”開始,以“無意”結束的。似乎所有人都是意外懷孕的產物。

無一例外的是,所有贊成“父母無恩論”的都是已為人父、人母者,其初心或許都是對子女的疼愛——我愛你,所以不願成為你的累贅;我愛你,所以希望你除了孝道以外,還應該有更重要的東西。

或許就像胡適所說: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