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稱帝,是偶然還是必然?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李淵第二子)和李建成(李淵長子)在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的政變,李世民誅殺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第四子),逼迫李淵封其為皇太子。三天後又逼李淵退位,封為太上皇,自己稱帝,年號改為貞觀。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稱帝,是偶然還是必然?

李世民半生征戰,目的性很強——為了皇位。用一句今天非常流行的話說:他出走半生,是為了歸來不再是少年。那麼,差點與皇位擦肩而過的李世民究竟是怎樣奪權的?聞者驚心的玄武門之變,又是怎樣得以實現的呢?

一、英勇善戰、戰功赫赫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太原造反就是李世民的策略,才讓李淵建立唐朝。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帶兵橫掃瓦崗軍、消滅王世充等各地分割的勢力,統一天下。根據各種史料記載,看得出唐朝的天下是兩個皇帝共同打下來的——不僅有開國皇帝李淵,更有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稱帝,是偶然還是必然?

二、知人善用——十大功臣

李世民的成功跟他知人善用是分不開的,玄武門政變,這十個人功不可沒——文有:長孫無忌、侯君集;武有:尉遲敬德、獨孤彥雲、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杜君綽、鄧仁泰、李孟嘗。文臣出謀劃策,武將征戰沙場,才為李世民打下這大唐的江山。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稱帝,是偶然還是必然?

李世民出身於行伍,不僅膽略過人,還有政治家的謀略。他非常推崇曹操提出的“天地間,人為貴,將賢則國安”的重人思想,堅信以人為本,為基石的理念,來維護身邊的朝臣,這也為後期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定地基礎。

三、二子爭儲,李淵優柔寡斷

李世民是李淵的二兒子,能力強於長子李建成,這一點從李世民的戰功赫赫就能看出。李淵曾允諾唐朝建立之後就封李世民為太子,但事後並未兌現承諾,反倒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對於這件事李世民也沒有追問,李淵便不再提起,李建成的不成器,讓李淵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稱帝,是偶然還是必然?

但可能每個皇帝都有一個通病吧,就是疑心重,此時的李淵唯恐李世民功高蓋主,再加上當時後宮嬪妃的讒言,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兒子再重要也沒有皇位重要吧!因為這一舉動讓朝廷的勢力一分為二,擁護李建成的太子黨和擁護李世民的秦王黨,兩個黨派之間明爭暗鬥,蠢蠢欲動,猶如埋在朝中的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四、導火索——突厥侵犯邊境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稱帝,是偶然還是必然?

突厥侵犯邊境,李建成為控制李世民的兵權,便向李淵建議讓李元吉帶兵出征。實則是想借此控制秦王李世民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伏殺秦王。不成想當時李世民已經買通了在太子東宮擔任率更丞職位的王晊,讓他得知了這個消息。於是他決定先發制人,這次突厥侵犯邊境,成為了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加速了戰爭的爆發。

五、無毒不丈夫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稱帝,是偶然還是必然?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心狠手辣,技高一籌。兩個黨派之間一直明爭暗鬥,由於李淵對李世民的堤防,使得李建成略勝一籌。為了挽回局面,李世民不得不放手一搏,在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皇室之爭,手足殘殺,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有舍才有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