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诸“尸”——形天

虽然《山海经》之《海外西经》中所述之“形天”并未有“形天之尸”之名,但此“形天”亦现于《淮南子·地形训》,而此时已被人称之为“形残之尸”。故而对此“形天”,亦当看做《山海经》中之“尸”为宜。再看“形天”之事迹,亦符合上文所述“尸神”之定义。亦可能是“形天”之后人,在祭祀其祖先时,进行的一种“尸祭”性质的舞蹈,则此“尸”当为“神主”之意。类似这种未有明确的“尸”之名,而具有“尸神”之实的“尸”,亦常见于《山海经》众“尸”之中。

经中诸“尸”——形天

形天,是我国上古神话人物中非常著名的一位,其事迹亦是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形天与帝争战,勇猛异常,斗志昂扬,死犹未矣。故而陶渊明《读山海经》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诗句,以赞扬形天虽然失败,却仍然战斗不已的抗争精神。

经中诸“尸”——形天

形天,在其他众文献中,亦记作刑天、形残、形残之尸、形夭、邢天、刑夭等。对于此众名,袁珂在其著作中有比较详细的研究,在此略作叙述:

经中诸“尸”——形天

经中诸“尸”——形天

袁珂考证认为:与形天战斗的这位“帝”是黄帝,而形天、夸父及蚩尤皆是炎帝之臣。如此可见,则形天之神话,亦应是炎黄二帝之争的一部分。 形天传说的历史实影,当是炎帝部落主体败于黄帝部落后,炎帝部落中的一些联盟部落或势力不甘心失败,纷纷起兵反对黄帝部落。若为此,则其“尸”字当是通“氏”、“人”及“夷”字,即“形天之夷”、“形天氏”之意。形天势力反对黄帝部落,但其结局仍是败于黄帝部落,其部众或是归降或是逃散,但形天(族)武士们昂扬的斗志及惨烈的战斗,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故而有了其战士死后仍在挥舞着兵器的传说。类似的关于经历过激烈战斗的古战场,后世仍有“英灵”活动的传说,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例如云南省陆良县“惊马槽“的“阴兵过路”即是较为著名的一个。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形天断首舞干戚”这个景象是绘制于现已失传之“古山海图”中,而《海外西经》所述,只是对此图象的文字描写。形天“断首”代表其已身死或失败,而“舞干戚”则代表其死于战斗或生前极其勇猛。其身死之后,仍能舞动,大约是指其大部失败后,残部仍有活动。

经中诸“尸”——形天

另外,形天所葬地“常羊之山”,亦有学者认为是传说中炎帝所降生之地。且从《海外西经》的下文所述,常羊山之北,历经数地之后,便是轩辕国。这些地方都是炎黄二帝的活动区域。以上亦是形天传说与炎黄二帝之争有所关联的重要证据。亦有学者认为“形天”即是“夏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