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不平等條約為什麼是李鴻章簽訂的?不能由其他大臣來籤嗎?

皛淼焱


一般人談到晚清名臣時,民族英雄左宗棠,對應的就是賣國賊李鴻章就來了,這裡先替李鴻章說幾句,李左之爭不是李鴻章不要新疆,而是兩人一個堅持疆防,一個堅持海防,都有道理。而說到賣國賊,是因為晚清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在李鴻章手裡簽訂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當年有左宗棠老帥抬棺入疆,抬的是皇帝賜他的金絲楠木棺材,而李鴻章簽約,明知要背千古罵名,但還是挺身入局,抬的是自己打造的黑棺材,內心的酸楚無人能體會。

圖為1879年,美國總統格蘭特訪問中國,和李鴻章在天津合影。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領袖,在署理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時,發展近代工業,經常跟洋人打交道,他的三個兒子,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都有留學出洋經歷,後來都是駐外大使,國際關係熟絡。李鴻章的外交理念又是“外須和戎”,一副老好人的態度,所以需要有外交溝通談判事宜時,先是外國人都希望派李鴻章來,跟英國的《煙臺條約》,跟日本的《臺事條約》,跟法國的《越南條約》,跟沙俄的《中俄密約》等等,甚至一個千里迢迢而來的秘魯小國想通商,都是找李鴻章籤的。

1896年,俾斯麥陪同李鴻章檢閱德國武裝部隊。

正因為有海外的關係,李鴻章想振興大清,於是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北洋海軍,也是曾經的亞洲第一,但因清廷腐敗、政治鬥爭之下,北洋海軍連炮彈都配備不齊,李鴻章無法獨撐危局,最終覆沒。其實甲午戰爭以後的條約,李鴻章完全可以不籤的,因為那時候他已經離職了,不是主政大臣了,完全不用他籤,但最後還是要李鴻章去籤,原因是皇上慈禧肯定不會籤的,朝廷必須找個替罪羊,其它大臣不籤,尤其是那個翁同龢,說自己不懂洋務,去了沒用,日本人也要求派李鴻章來,因為老李頭用慣了,李鴻章寫下“大將不辭刀頭死”憤然前往,臉上還捱了一槍,少賠一個億,讓全國老百姓少掉幾層皮,就憑此點,這老頭不耐。

李鴻章墓於50年代,因要辦鐵廠給掘了,現為重修的。

後來的《辛丑條約》也是,誰都知道簽了這個子孫罵、千古罵名的,誰都不願去,李鴻章也退休好幾年了,輪不到李鴻章去了。但1896年李鴻章搞了一次歐洲遊,受到各國隆重接待,關係非常融洽,在外國人看來,李鴻章就是東方俾斯麥,舉足輕重的人物,有事了點名李鴻章來。清廷這邊呢,這個條約本來是讓翁同龢去的,這老頭請病假撂挑子,其它人耍賴皮,只能讓李鴻章出場,這老頭完全是去赴死的,那時身體已經不行了,令人打造了一口黑棺材,僕人抬著棺材一起去北京籤的,簽完5個月死了,李鴻章離別之際,告訴子孫就一句話:下輩子別再做官了。


圖文繪歷史


李鴻章位高權重,列強信得過

李鴻章一輩子,爭議很大,尤其是簽訂的各種賣國條約更是人們對其進行抨擊的重要“罪證”。

據不完全統計,李鴻章一生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大約有30多條,為官不過四十載,竟然簽訂如此多的條約,簡直令人咋舌。

有些條約是你不想籤都不想的,比如最出名,也是最讓人詬病的《馬關條約》是其一生的汙點,但是這個條約,也不是李鴻章想去籤的。

1895年初,清政府派遣到日本馬關前去參加議和的人是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

然而當這兩個人到達馬關後,卻吃了閉門羹,日本人拒絕與他們二人和談的理由是,這麼大一場戰爭就派這兩個人來,明顯規格不夠,有敷衍的嫌疑,必須要找能夠代表大清國最高權力的人來參加談判。

當時伊藤博文對中國代表表示,希望中國“任命有正當資格之全權使臣”到日本來參加談判。

就差直接點名讓李鴻章前去簽約了,伊藤博文還特意留口信:“轉致我對李中堂最誠實之口信”,可見其對李鴻章前去馬關簽約的殷切期盼。

當時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清廷地位最高、最開明的人士,一向被稱為東方俾斯麥。

清流不出頭,只能是“汙流”李鴻章去“賣國”了

李鴻章如果不去,就沒有人能去了嗎?還真就沒有!

清廷的清流很多,能辦事的很少,尤其是這樣的“背鍋”的事更沒有人願意去做,中國知識分子一向是嘴硬身子軟,唯獨晚清的清流,那真是脖子比嘴還硬,你就是砍了我的頭,我也要跟你較真到底,保住自己的名譽。

縱橫在看資料講譚嗣同被砍的時候,脖子是真硬啊,劊子手用鈍刀砍了好幾十刀,才把他給砍了,可以看當時的清流是什麼樣。

估計清廷的清流,就是刀架脖子上也不會同意去簽約,大部分的清流也都是主戰派,並不同意議和,在他們看來:言和就是賣國!這不能夠啊!

主戰的清流不辦事,只能是主和的“汙流”代表李鴻章去“賣國”了。

當然,日本製定要李鴻章去簽約,清流推搡李鴻章去簽約,慈禧信任李鴻章去簽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們看來,甲午戰爭跟李鴻章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畢竟,甲午戰爭是一場北洋與日本的戰爭,無論是陸地上淮軍還是水上的北洋水師,都是李鴻章的嫡系,慈禧認為只有李鴻章有這個本事能擺平日本,清流認為,甲午戰爭失敗是北洋打輸的。

慈禧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挪用海軍經費對北洋水師的影響有多大,清流從來不會承認,他們在甲午戰前鼓吹的海防無用論有多厲害。

於情於理於公於私,李鴻章都是簽訂《馬關條約》的最佳人選。

晚清非外交出身的外交家

當然,最終會選擇李鴻章,還是因為李鴻章晚清時期重要的“外交家”,李鴻章以科舉出身,以戰功晉升,並沒有學過外交,但是李鴻章最終卻成為成天跟洋人打交道的“外交家”則源於李鴻章興辦的洋務運動。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就聯合洋人一塊剿殺太平天國,當時李鴻章就見識了洋人的厲害,因此主張搞洋務運動。

所謂的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說白了就是從西方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器械,李鴻章是最早的大買辦,因此跟洋人打的交道就更多了。

1870年清政府將北洋通商大臣歸屬直隸總督經營,整個北方的海關、海防、關稅等等事務都由直隸總督來管,當時正是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的年份。

由此可見,很多外交事務讓北洋通商大臣去辦的話,也很合規。


史論縱橫


晚清與列強的許多不平等條約中,大都是有李鴻章來簽訂的。比如:《中日臺事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日天津條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等。算起來,前後有三十來個。

李鴻章因為和列強簽訂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因而飽受詬病,招致全國人民的一致聲討。而他自己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最終氣得吐血而死。

(李鴻章畫像)

那麼,既然簽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李鴻章自己也很不愉快,那為什麼晚清的那麼多不平等條約,卻總是李鴻章來簽訂的呢?

第一,李鴻章在晚清的地位十分重要。

清末的時候,漢人大臣超越滿蒙大臣,成為朝廷中最重要的大臣。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是慈禧當政,為了一直掌控權力,慈禧有意削減皇室成員的權力,因此漢人大臣有了機會。二是在抗擊太平天國及抵禦列強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強勢崛起。三是滿清執政內外的失敗,讓漢人知識分子的民族意識強烈抬頭。

到了晚清時期,曾國藩和左宗棠等人相繼去世,李鴻章成為碩果僅存的那一個。中堂大人李鴻章,在朝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涉及到與列強關於土地和財產交涉的重大問題。都要由李中堂出面來解決。

(慈禧畫像)

第二,李鴻章深得慈禧太后信任。

李鴻章去和外國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大都是慈禧讓他去的。慈禧為什麼會很信任李鴻章?因為李鴻章對慈禧很忠心。

其實,外國列強不僅僅想在中國攫取利益,他們還想有利於和清朝的互通,用自己的價值觀影響清朝。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甚至覺得讓光緒來主政,比讓慈禧來主政更好。畢竟慈禧很頑固,很保守。而李鴻章在和列強談判的時候,能夠維護慈禧的利益,會努力保住慈禧的地位。因此慈禧對李鴻章很信任,在和列強談判的時候,都會讓李鴻章去。

(與列強談判)

第三,列強想要李鴻章參與談判。

列強之所以要讓李鴻章參與談判,並不是說李鴻章一味地妥協投降,列強要什麼,李鴻章就給什麼。並不是這樣的。而是李鴻章的辦事風格,列強很熟悉。李鴻章的底線在哪裡,列強也很熟悉。

李鴻章在和列強談判的時候,也常常表達反對意見,不會那麼痛快地簽字。但是,列強知道,最終他是會簽字的。問題還不僅僅在這裡,還在於他答應簽字後,慈禧不會不滿意,王公大臣有意見,全國人民有意見,也不會鬧到哪兒去,不會讓國家失控。這一點,是列強最滿意李鴻章的地方。

所以,無論如何,列強都要讓李鴻章出面簽約。馬關條約簽訂時,李鴻章在日本遇刺,日本嚇得不輕。因為他們害怕李鴻章一死,條約就搞不定了。簽訂《辛丑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已經病入膏肓。列強為了搶在李鴻章活著的時候把事情搞定,因此答應降價。這些都是證明。

第四,李鴻章具有和洋人打交道的經驗。

沒有人比李鴻章更熟悉洋人,更瞭解洋人。李鴻章知道列強的訴求在哪裡,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有什麼樣的程序等等。所以,每次遇到這種外交談判的事情,雙方都是一拍即合,都希望李鴻章出面。

李鴻章固然因為簽訂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成為歷史的罪人。但是,也因為實在是國力太弱,軍隊太弱,打不贏。弱國無外交。所以,很多時候,李鴻章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01年,李鴻章正式簽完《辛丑條約》,回家後便大口大口的吐血,此後“痰咳不支,飲食不進”,終於在11月7日病逝。

1900年,英國《笨拙》所繪的諷刺漫畫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軍一路潰敗。頭腦發熱的慈禧這才意識到:必須和談才能結束這次危機。於是在6月8日,召喚李鴻章進京。李已是暮年,意識到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為國分憂,無論和談好壞與否,都會在青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所以在沒看清局勢之前,他遲遲未從廣州啟程。7月8日,他被委以直隸總督,兼職北洋通商大臣。這時李鴻章才乘船前往上海,但是到了7月21日,他看到清廷並無悔過之心,反倒在偏袒造亂者,於是拒絕北上。兩江總督劉坤一很是焦急,向李鴻章發急電說:宗社安危,全在中堂一人,中堂不到京,不能會議”。

朝中大臣急,慈禧更急,於是在8月7日,又任命他為全權議和大臣全面負責對外和談一事,李鴻章不是想借此向朝廷索求高官俸祿,而是他沒看到清政府的決心,要實現這次和平,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措施,這措施就包括鎮壓拳民和保護滯京的外國人。最後他發現:列強並未向中國宣戰,只是為了鎮壓叛亂才派出了遠征軍,於是才答應繼續北上。

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敗後,清政府原先是派張蔭桓和邵復前去和談,結果談崩了,最後只得派李鴻章出面。停留日本馬關期間,李鴻章不幸被日本狂徒打傷一隻眼睛。有意思的是:在1896年6月,李鴻章藉著出訪德國的機會,專門做了一次腦部X光檢查。

跟列強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是滿族貴族耆英,隨後他又跟美國人簽訂《望廈條約》;跟法國人簽訂《黃埔條約》。後來朝廷發現他在跟英人籤合約時,隱瞞實情,只“報喜”不報憂。犯欺君之罪,被咸豐處死。籤《南京條約》時,李鴻章還在老家安徽,沉浸在高中秀才的喜悅中。

晚年李鴻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北京跟各列強簽約的是恭王奕訢,那時的李鴻章正在江西,離京數千裡。因他要力保逃兵李元度,跟老師曾國藩鬧僵,轉而離開湘軍大營安慶。


民國不曉生


李鴻章是晚清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人,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也有人說他是一心為國的忠臣。但不論怎麼說,李鴻章個人還是非常有能力的。他作為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還是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又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師。李鴻章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一路升遷坐上了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隸總督的位置,在整個朝廷上也是地位極高。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地外,李鴻章才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那這些不平等條約為什麼一定要李鴻章來籤呢?

首先李鴻章主導了洋務運動,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制度等比較熟悉,而且李鴻章擔任北洋通商大臣時日已久,與洋人打交道了很多年。別小看這個北洋通商大臣,這可是個權力極大的官,主管通商、洋務、外交、海防、關稅等事情。這麼一個又有能力,地位又高的人自然是要擔當為國談判的責任,慈禧也是十分信任李鴻章的。

簽訂條約這件事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需要雙方進行談判,最後談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條款才能簽字。那些列強也得看清朝派出的談判人是誰,如果地位低不能代表朝廷做決定那就沒有談的必要了。而李鴻章位極人臣地位極高,常年與洋人打交道見多識廣,深得清朝當權者寵信自然也有資格代表朝廷,所以那些列強也樂於跟李鴻章談。事實證明李鴻章確實是有能力之人,就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說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也稱李鴻章為“東方俾斯麥”。假設清朝派出的不是李鴻章,那可能還得簽訂更多的不平等條款吧。

因為李鴻章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我們都就將他視為賣國賊是不對的,殊不知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下,清朝哪有資格跟列強討價還價,李鴻章就是有心救國,也無能為力。


風塵講歷史


“歐洲有鐵血宰相俾斯麥,亞洲有中興名臣李鴻章”李鴻章在晚清時代曾一度被侵略中國的外國列強稱為“東方的俾斯麥”,可見外國列強對李鴻章能力與地位的肯定,由此也可見,李鴻章為何獨獨成為“晚清第一人臣”“近代中國的代表人”。



可以這樣說吧,如果李鴻章死了,那可以由其他大臣代晚清政府來簽訂。但是沒有如果,恰恰是因為有李鴻章在,所以晚清政府與外國列強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差不多都由其經手。但是從根本上來看,之所以說滿清滿清,眾所周知,清朝是由滿族人所建立的,像簽訂條約、割地賠款這種事關國家利益的大事理應都是由滿清人來出面,到為何偏偏讓一個漢人臣子替滿清出面呢?

第一,李鴻章長袖善舞,在外交上有過人之處。李鴻章是“大清國唯一敢與洋人爭長短之人”。在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與外國列強所簽訂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大大小小二十多個條約中,幾乎都是由滿清皇族奕山和奢英代表談判簽訂,這二人,不懂爭辯,也不敢爭論,只得在一次次得被外國人恐嚇和威逼利誘下,簽訂了那麼多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亡國之約定”!通過二人如此的懦弱談判,致使江河日下的晚清更加風雨飄搖。這時候李鴻章的能力也就凸現出來,從《馬關條約》可見,李鴻章冒死談判,在被陰險的日本人偷襲槍擊之後,這其實也就是在恐嚇逼迫李鴻章,但是李鴻章卻仰天長笑“何不在給我兩槍”,於是針對這次事件,迫使伊藤博文在三億兩白銀上做了退步。



第二,晚清政府統治腐朽沒落,近代以來,清朝的中央集權快速轉移,尤其在咸豐帝駕崩熱河,慈禧太后當權上臺、垂簾聽政以來,中央集權便大為分散到地方,其中便尤以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的地方權力過於勢強力大。後來接連隨著曾國藩、左宗棠的去世,李鴻章的地位也就愈發突出,所以在晚清後來的條約簽訂中,清政府(慈禧)便指名道姓要求李鴻章去代表清政府出面談判。

第三,甲午中日戰爭清廷戰敗後,李鴻章被清政府指責為“清朝的罪人”並且將其革職查辦,但是在《馬關條約》簽訂前,伊藤博文說得很清楚,問為什麼不是李鴻章與他們簽約?由此可見,列強這時面對整個晚清,只信任李鴻章一人,李鴻章說算才算。這其實也源自於李鴻章的能力,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大搞軍事,建工廠,設學堂,學習西方,海外參觀等一系列與近代接軌的事兒,李鴻章是晚清大臣中對西方、對世界最為了解的一個人,所以列強繼日本之後頻頻要求李鴻章去簽訂條約,第一是因為李鴻章在晚清位高權重。第二則是李鴻章對外國有所瞭解,他們之間可以交流。



總得來說,李鴻章在晚清最後三十年的時代裡,用他那風燭殘年的身軀為風雨飄搖的晚清簽訂了大大小小二三十個條約,據理力爭了三十年,“裱糊匠”的他最終倒在了最後《辛丑條約》簽訂的過程中,死前還被貪婪的外國人強行逼迫著“簽字畫押”!


小鎮月明


拋個小故事:

甲午戰敗後,中日和談,小日本想要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北洋大臣李鴻章按照以往“以夷制夷”的老套路,跟俄國佬談了筆買賣。臨去日本馬關前,李鴻章開始挨個會見各國使館大臣,其中對中國領土最為感興趣的俄國公使喀希尼跟李鴻章約定:俄國盡全力阻止日本佔領中國領地,保全中國疆土,但中國必須以本國軍防和鐵路交通作為報酬。之後,李鴻章便友好的與俄國定了密約。果然,後來的馬關條約中國割讓日本遼東半島的要求,被俄德法三國聯合干涉駁回。清政府拿了三千萬兩白銀支付日本,作為贖回遼東的補償。

不久後,俄使便把之前與李鴻章的密約寫成公文,呈給皇帝光緒,要求清政府信守承諾,把該還的債清一清,中俄還是好朋友。甲午失敗,激進派光緒本就看李鴻章不順眼,前天的屁股還沒擦乾淨,今天又欠了一屁股饑荒。光緒大怒,罷了李鴻章的官職,擱置密約,打算日後再議。可沒想到,緊接著俄國皇帝加冕,各國派使臣出使俄國時,代表清政府的使臣王之春還沒出發,就受到俄使喀希尼的阻攔。其原因是,俄皇加冕屬於俄國最重大的事情,參加的各國公使也必須是本國最著名且聲譽冠絕中西的名人。王之春人微言輕,不配。李鴻章才是最好的人選。後來,李鴻章赴俄,剛到莫斯科便在密約上籤了字,畫了押。讓俄國佬開心的不能自持。

俄使為什麼會非李鴻章出俄不行?難道真是王之春不夠檔次,代表不了清政府?

分明是因為,李鴻章是密約的發起者也是同意者,雙方熟悉秉性套路,打起交道來,快刀斬亂麻,不費功夫罷了。非李不行,證明俄國早有準備。比如:俄使賄賂慈禧,要求慈禧把簽訂密約的事情全權交給李鴻章負責。

類似俄國欽點李鴻章作為不平等條約的簽字方,談判方的事情,晚清常有發生。李鴻章能成為近代中國外交史炙手可熱的人物,跑不過兩點。

1、李鴻章外交水平高。

例如,在辛丑條約裡,清政府已經跟十一國宣戰,最後經過李鴻章之手把交戰國變為受害國,把八國聯軍侵華說成了進京助清政府平亂。要知道,假如交戰國戰敗的話,必然會被割地(鴉片戰爭失敗後的北京條約割讓香港九龍)。而辛丑條約中,清政府所付出的代價沒有一條是割地的。

2、以夷制夷,拿列強牽制列強是晚清時期的外交主流。

例如,馬關條約時。張之洞便有”如果把賄賂日本的利益改為賄賂俄國,所付出的代價還不足一半”的意見。

以此看來,拆東牆補西牆一直是當時中國的精英當政分子所倡導的。至於理由,不過就是經過歷次的中外戰爭,中國就沒有一次揚眉吐氣的經歷。打又打不過,國與國之間沒有道義只有利益。清政府想多活幾年,只能在吃點虧的前提下合縱連橫了。

而在數次的和談中,作為外交大家的李鴻章,又不屬於激進派。所以走以夷制夷的老路是他必然會用的手段。清政府裡李鴻章外交搞得最好,且還慣用以夷制夷和談。中方不得不用李鴻章,西方則巴不得李鴻章來和談。既然和談用李鴻章,簽字當然也是李鴻章了。

有道是,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當然,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喜歡李鴻章作為和談的代表,庚子之變中,法國對李鴻章的態度就非常冷漠。


王老先僧


因為權力和執行是分開的。

俗語:皇帝一張嘴,太監跑斷腿。這幾句包含了權力及權力如何執行的原理。

清政府的權力無疑來源於皇權,但是,權力的執行是依靠大臣!大臣在執行命令的時候,可以自行斟酌。這就有了一個詢價的空間了。腐敗往往發生在權力的執行上。

李鴻章的是誰?李鴻章清政府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他可以做那些事情?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執行皇權的命令。

慈禧每次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都會問詢大臣,收集意見和建議。而李鴻章的態度和意見非常重要。畢竟很多東西都要他去執行。

為什麼李鴻章簽訂了很多條約?因為,需要他去做條約的事情。

以馬關條約為例,李鴻章到日本馬關,和日本談判。這個時候李鴻章代表的是清政府。這並不能隨隨便便派個人去,級別必須夠大,不然簽完不認怎麼搞?

談完簽字,李鴻章簽下他的字,然後把正本副本帶回北京,讓光緒簽字蓋章,這合約才正式生效。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李鴻章確實為了保護中國利益盡心盡力,在外交上貢獻很大。

但是作為一個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在內政的作為不行。

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主題是救亡圖存,只要沒有達成這個目的,基本上都是負面評價。

最後



林曉東2020


如題,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

首先,晚清的不平等條約為什麼是李鴻章而不是皇帝簽訂的?原因無非一句話,他是清廷皇室的替罪羊。

清朝前期還是很強大的,西敗準格爾大小金川,北擊沙俄,東收臺灣,南勝緬甸,好不威風,據說施琅收復臺灣後曾請命康熙帝,跨過琉球拿下日本,可以康熙不允,否則哪有後來日本的甲午猖狂。不管如何,這個時期也是能夠保衛中華領土完整,然而乾隆之後,清廷閉關鎖國,變得是積貧積弱,實力與西方差距愈來愈大,鴉片戰爭被人家幾千英軍打得節節敗退,導致了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以籤不平等條約的原因是皇帝無能,戰敗這才派出代表談判,簽訂不平等條約。

然而自詡天子的皇帝怎麼能簽訂不平等條約呢?他又不傻,知道這種條約一旦寫上自己的名字那就妥妥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作為天下至尊的的皇上自然不願意了,而且當時各國與清朝簽訂條約時,各國元首基本上也不署名,為了維護自己的僅剩的尊嚴和麵子,滿清皇族肯定是找一個替罪羊的。

那麼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是李鴻章呢?

其實晚清的不平等條約並不都是李鴻章簽訂的,比如第一個南京條約,就是耆英、伊里布簽訂的。

只是後來李鴻章出道後,大多數的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種差事才落到他的頭上。究其原因,大概因為李鴻章既知東,又知西;既有政治智慧,又有外交手腕,他曾奉命出使西方多國,與許多西方大臣如德國首相俾斯麥有著不錯的私誼,是晚清時期少有睜眼看世界的官員,他與列強談判能最大限度的止損。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最關鍵當時清王朝已經無人可用了,晚清名臣中,曾國藩死得早,左宗棠又是主戰派,袁世凱當時還不夠格,所以選李鴻章既是最好的選擇,也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電視劇裡看歷史


賣國的事沒有人願意幹,誰幹了誰就得遺臭萬年。

至於為什麼是李鴻章,要怪只能怪他的命不好,運氣也不好。

籤《馬關條約》的時候,伊藤博文明確表示,大清國只有兩個人有資格和他談判。一個是恭親王奕訢,另一個就是李鴻章啦。可是慈禧她老人家根本就信不過奕訢,所以就只能讓李鴻章去咯。

其實在李鴻章之前,大清國已經派了兩撥人去和日本談判了,可是伊藤博文認為他們都不夠格,全都給轟了回來。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時候,慈禧她老人家又跑得沒煙了。留下李鴻章給她擦屁股。這次又為什麼選李鴻章呢?主要還是能力問題,大清國內從談判能力,國際法的瞭解程度,還是個人威望,沒有人比李鴻章更適合了。再加上李鴻章有操作相同項目的經驗,談判的時候不至於被坑。

事實也證明了,李中堂的確是談判的好手。本來列強想要殺了慈禧洩憤的,可是李鴻章還是談下來了,列強取消了這一條,本來是賠款十億兩白銀的,最後變成了4.5億兩白銀,一人一兩以示侮辱。

這一次李鴻章碰上了一個夠兄弟的哥們,亦劻。

簽字的時候,亦劻曾說:要不這個字還是我來籤吧。

本來可以把這個賣國條約給亦劻籤的,但李鴻章並沒有這麼做,還是自己簽了。

他不怕賣國了嗎?怕,當然怕,誰又不怕呢?只是自己的前程已經毀了,要是亦劻簽了這賣國條約,那麼亦劻這輩子也搭上去了。

在和列強談判時,李鴻章曾多次吐血,身體早就不行了,亦劻也是因此才提出籤《辛丑條約》的,最後把字簽完時,李中堂吐了一口紫黑色的血塊,後來醫生診斷說是,胃血管破裂。

唉,簽完了《辛丑條約》,李鴻章的生命也走到了頭。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李鴻章其實在和列強談判的時候也在和慈禧通電。商討變法改革的事,所以後來大清又搞了一次“洋務運動”,有的學者稱之為慈李新政。算是最後的瘋狂吧,應該是掙扎才對,最後大清也是毀在了自己一手打造的新軍上。

弱國無外交,弱國無外交,弱國無外交啊。

拳頭不硬,誰和你講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