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殺安德海,丁寶楨為什麼敢在慈禧太后頭上動土呢?

睿兒媽有話說


這是東太后慈安、同治皇帝和恭親王奕訢借丁寶楨之手誅殺安德海,目的是削弱西太后的勢力和權力。清朝規定,太監總管歸內務府管轄,最高五品官,且不能出宮,否則可按律就地處斬。山東巡撫丁寶楨作為大清封疆大吏,奉旨按律處決安德海,慈禧雖然很憤怒,但也是無可奈何。

清朝對宦官的規定

清朝吸取明朝宦官專權的教訓,對宦官的制度進行了改革,立下了不許任何宦官出京的戒律,且在宮中也有很多限制。然而宦官身處皇上身邊而不接觸朝政,實難辦到。乾隆朝就發生軍機大臣于敏中與宦官勾結打聽硃批的事。

乾隆震怒,賜于敏中陀羅經被,不久于敏中命歸黃泉。清朝宦官最活躍的時期是從慈掌管政務禧開始的,慈禧最寵愛的宦官安德海,依仗慈禧寵信,平日無惡不作。安德海死後,李蓮英以此為鑑,決不獨自出京。從清廷的祖制來看,安德海顯然是以身試法,丁寶楨是有法可依的。

安德海為慈禧立下功勞

安德海入宮時,是咸豐皇帝的侍讀小太監,咸豐登基後,安德海被升為太監總管,安德海為了獲取更多權力,與慈禧相勾結,討取其歡心。咸豐病死後,命八大臣輔佐同治皇帝。慈禧當時力量並不足以抗衡八大臣,於是她想到了與奕訢聯手。

慈禧當時身處熱河,無法與北京的奕訢取得聯繫,安德海便獻上苦肉計,被打的遍體鱗傷,以攆回京為名,暗通信息。通過安德海的聯絡,慈禧與奕訢串通一氣,成功發動了政變。在這場政變中,安德海無疑是居功至偉,這也算安德海滅亡的開始。

安德海得罪同治與奕訢

慈禧掌權後,恭親王奕訢被加封為議政王,統領軍機處。不久後,慈禧便與奕訢爭權奪利,安德海又無事生非,多次在慈禧面前詆譭奕訢,最終慈禧免去了奕訢議政王的職務,安德海成功的得罪了恭親王奕訢。這是安德海滅亡的第一步。

慈禧很少關心同治皇帝,同治只能與一些小太監鬼混。善於察言觀色的安德海認為同治不如慈禧有權,便公然挑撥慈禧與同治的關係。由於慈禧的寵信,安德海不敬畏同治,甚至公開干預朝政,同治對其恨之入骨。這是安德海滅亡的第二步。

安德海公然挑戰清廷的祖制

同治八年,安德海為了獻媚慈禧和結交一批地方官員,便請求到南方為慈禧採辦龍衣織料。安德海這明顯是自己找死,挑戰清廷不許太監出京的紅線。安德海也曾有過顧慮,但慈禧並不以為然,認為已經隻手遮天,便同意了安德海的請求。

安德海便離開京師,沿大運河一路招搖過市南下。安德海的船頭上挑著“龍鳳旗”,左有“奉旨欽差”的條幅,右有“採辦龍袍”的條幅。一路上,安德海假借欽差之名,到處大收賄賂,結交朋黨,地方官員百般巴結,安德海不可一世。

不久安德海進入山東境內的德州,德州是直隸、山東交界的重鎮,安德海為顯示威風,決定在此逗留一天。安德海的船剛剛停泊,德州知府趙新就收到了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密令:“太監安德海擅自離京,一旦進入山東,要嚴密監視並彙報。”

丁寶楨手持諭令處決安德海

原來,同治皇帝得知此消息後,便想乘機除掉安德海,就密令丁寶楨發現後立即逮捕,就地正法。此時的德州知府趙新猶豫不決,既害怕丁寶楨怪罪,又害怕安德海報復。權衡利弊後,還是以便條報告了丁寶楨。

丁寶楨接報後,急忙上奏朝廷。這時慈禧正在生病,東太后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為了除掉安德海,削弱慈禧的權力,便請同治傳諭按家法將安德海就地正法。這一建議正合同治帝之意。於是丁寶楨有東太后慈安、同治帝和奕訢等人的支持,也就無所畏懼了。

丁寶楨下令捉拿安德海,東昌府的程繩武追了三日未敢動手。就在安德海即將離開山東之際,丁寶楨又令總兵王正起在泰安將安德海捕獲。捉拿安德海時,他認為是慈禧心腹,公然拒捕,聲稱誰敢阻攔,便是違抗慈禧旨意。

第一個被嚇住的是泰安知縣何毓福,他跪下請丁寶楨三思,丁寶楨卻說:“太監私自離開京師,違背祖制,我並未接到朝廷的命令,所以這人必然是假的。”然後下令將安德海處死,其隨從黨羽二十餘人一起被處死。

慈禧知道安德海被殺後,怒斥同治皇帝,同治卻說殺一個太監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奕訢等親王和大臣都支持處死安德海。丁寶楨誅殺安德海,使得朝野上下大快人心。慈禧雖然惱怒但也是無計可施。後來丁寶楨還被光緒授予太子少保,並出任四川總督。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件事,讓老梁來看,這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放眼整個朝堂,就沒有一個願意讓這小安子活著的人(包括慈禧本人),所以誅殺安德海這事,那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談不上啥動土不動土的。

那麼老梁為啥要這麼說呢?這根子上的毛病就是沒頭腦的安德海,自己找死往死裡作。

所以這事,老梁就從安德海的身上給大夥嘮嘮,大傢伙瞅瞅老梁說的對不對。

安德海其人

安德海這傻小子從頭到尾就活到了二十六歲。滿清後期那個年月,大傢伙都知道,尋常百姓能每天能餬口飽飯就不錯了。可這安德海家裡條件不行,沒得辦法蹲在家裡長到八九歲的時候,這就把自己個割了,走了門路這就進了紫禁城。

這人年齡雖然小,但那倆大眼珠子咕嚕嚕的亂轉,瞅著就知道是個機靈鬼。蹲腦殼上哪主子,想喝口茶水,不用您張嘴,立馬端到您眼前,您一試這茶水的溫度剛剛好;吐口老痰,這老痰剛到嘴跟前,得,人家已經腦殼上頂著一痰盂,蹲到您眼跟前;您要是想踹個人,試試這鞋合不合腳,這就撅著屁股湊眼跟前:“你使勁踹!”

您說就這眼力勁,他走到哪裡都不吃虧啊。掌管人事調配的太監,覺得這小子不錯,一腳就踹到了咸豐的眼跟前伺候去了。

咋說呢,蹲在皇帝的眼跟前伺候,這差事是美,但您得打著十二分小心,一不小心杵到皇帝的眼皮子上,分分鐘鍾就給你填了井,保證你連吼一嗓子的機會都沒有。

可誰讓人家運氣好,這事就沒有攤上過,憑著這機靈勁,全須全尾的活到了咸豐崩了以後,這還不算,還走到了慈禧的眼皮子底下,成了慈禧眼跟前的大紅人。

好了,到這就出了安德海必須死的第一件事。

第一件

話說咸豐在崩了之前,就整了這麼一件破事。因為繼位的同治年齡小,所以就整了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

扯到這裡估計有哪些個喜歡較真的朋友就要問了:“咋就整了八個呢?這麼多?是不是為了討個吉利發發的意思!”

您還六六呢?這咸豐是害怕滿清皇室的權利被這顧命大臣給奪了去,所以整的人就多了,這人一多前後被牽制的就多,不可能讓一個人獨大。即使最終一個人真的能夠獨大,這也是需要時間的,有這點子時間,這同治就已經長大成人了,學一把康熙智擒鰲拜,應該是沒啥問題的。

當然,當皇帝的人不可能就留這麼一道保險,所以又整了第二道保險,將披紅蓋大印的權利交給了兩宮太后慈安和慈禧。

您這八個大腦袋商量通過的事,沒這兩位的首肯,您這形成的決議是不能執行的。

好吧,這朝局就直接形成了,兩個勢力爭鬥的局面。

大傢伙都知道,慈禧這輩子最喜歡什麼?權利!這眼瞅著到手的權利,就這麼被分了,她能樂意嗎?不能啊!您想想,這天天的眼皮子都沒睜開,八個大腦袋擠在門口:“快醒醒!快醒醒!上班了哎!上班了哎!”

整個策劃出來,您不同意,他們八個人還不高興,耷拉個臉蛋子不知道給誰看!

於是慈禧就想了個辦法:“咱搞個垂簾聽政咋樣?大傢伙都輕鬆!”

八個人可不是傻子,您這搞垂簾聽政,下一步要幹啥呀?所以八個人腦袋搖的想撥浪鼓似的。

“弄死他們!把權利奪回來!”一來二去的慈禧就黑了心。

趕巧了,恭親王奕訢(咸豐的弟弟)北京和英法聯軍搞議和的事。慈禧一腳就把安德海這機靈鬼踹出去,讓他把自己這根線,往奕訢的腦門上搭。

這麼一拉線,奕訢知道了慈禧想要奪權,而奕訢這人人稱鬼子六,腦袋瓜子好使的很,比哪咸豐強了不止一點,如果不是道光走了眼,那皇位就是他的了,所以他也想弄點權利耍耍。

得了,這倆人一拍即合。咱在這裡說的是輕巧,但中間拉線的安德海,把兩條大長腿都跑細了這才敲定這事的。

於是奕訢拿著蓋著大印的密詔,打著奔喪的小旗子這就往承德行宮溜達。

到了地經過安德海的再次拉線,奕訢才見到了兩宮太后,這就發動了辛酉政變,一傢伙下去八個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奕訢得到了他想要的權利,議政王的大帽子就扣在他的腦袋上了。

而安德海由於在這件事上立了大功勞,這就蹲在了總管大太監的位置上了。

第二件事

咱剛才不是說了嗎?慈禧這輩子最喜歡的就是權利,這到手的權利是比之前多了一點,能夠垂簾聽政了,但在朝堂上卻冒出個奕訢,頂著個大腦殼處處說事。

慈禧就看著奕訢太討厭了,於是又想除掉奕訢。這不就一腳又將安德海踢了出去,去拉線。這頓線拉的很是辛苦,漸漸的朝堂上的趨勢對奕訢越來越不利,慈禧藉著一個彈劾奕訢的摺子,一腳就把個奕訢給踹出了朝堂。

最後整了個罪名“雖無實據,但事出必有因”就這麼個莫須有的罪名,奕訢丟了所有的差事,哭著回家自己個耍去了。

接著慈禧又玩了一出,給你一棒子,再丟你個甜棗吃的戲碼,拿出個軍機大臣的帽子丟給了奕訢。就這麼一棒子一甜棗的,奕訢最重要的議政王的帽子沒了。

這一出中安德海,那叫個舉足輕重啊。奕訢拿慈禧沒辦法,但轉眼就恨上了安德海。

第三件事

安德海就是個作死的料,仗著慈禧的寵愛,連小皇帝同治都不放在眼裡,沒事就在慈禧眼前給同治上眼藥水。把個同治坑的不要不要的,同治氣的做了個小人,沒事就扎:“扎死你個安德海!”

好吧,這事被慈安知道了。大傢伙都知道這慈安是同治的養母,平時就寶貝的不得了,既然自己兒子恨安德海,那麼理所當然的慈安也恨安德海。

這兩幫人都恨上了他,這貨還不自知的上躥下跳的,撩完這個撩那個的,就連有人想要見見慈禧的面,這貨都會吃拿卡要的好不得意啊。

那麼慈禧的態度是啥呢?首先老梁說一件事,大傢伙判斷一下。

這時間點到了同治七年的時候。這貨作為一個太監,居然結婚了!結婚了!這還不算,蹲在北京城最大的酒樓裡開席,那燈籠掛的老大了,那花轎抬老氣派了,那小喇叭吹的震動整個北京城啊。

咱說了,這太監娶媳婦不稀罕,但這明目張膽的這可是頭一個啊,那禮收的嘩嘩的,就連慈禧都賞了一千兩白銀,一百匹綢緞。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了:“這是慈禧寵愛安德海!”

老梁就要呵呵了,這是捧殺,捧到你該殺的地步。那為啥慈禧要殺安德海呢?很簡單他知道的太多了,慈禧一步步拿到滿清最高權力,這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安德海知道的內幕實在是太多了點,而且這個還是一個極度炫耀不安分的主。慈禧就算是在不要臉,但基本的臉面還是要得,而安德海不僅是慈禧不要臉的實證,還是拿著她最大把柄的人,所以安德海不死,這事都過不去哦!

安德海自己找死。

咱說,慈禧要殺安德海這還得有個由頭,起碼這由頭得正,不然以後跟著慈禧的人都會害怕,她的根基就不穩當了。

這時間點就卡在了同治八年的時候,一直蹲在紫禁城裡了的安德海,腦子抽了抽,這就想要出宮玩玩,這藉口同治大婚的由頭,要到江南置辦龍袍之類的傢伙事,其實他就是想要出宮溜達溜達。

慈禧太后表示支持,這安德海好不得意,這就帶著一幫人吆五喝六的出宮了。

在這裡老梁插一句,這滿清有一個規定,如果不是宮裡差遣,太監是不能夠隨意出宮的。要想出宮,您得帶上公文才成,而且軍機處還得先一步發了公文到各地,你這才能出發。

大傢伙記著,安德海出宮沒有帶公文的,而且軍機處也沒有下發公文。大傢伙覺的奇怪不,按理說依照慈禧當時的位置,搞這麼個東西很簡單的,但安德海偏偏就沒有。

好了,安德海這作死的節奏就開始了,每到一個地就刷臉,這頓刷,銀子票子古董是耍了一筐又一筐,您這地方官如果伺候不好,他能拿著大腳丫子踹死你。

這找死的貨,這就竄到了山東的境內,當地接待的一個知州發現不正常,這小子一沒公文,二沒有工作證,吆五喝六的啥玩意?

請大家記住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是沒有網絡的,您刷個臉,這得讓人家認識你才成,不認識您刷個臉,人家還以為您是江湖騙子不是,在說冒充太監到處騙吃騙喝的事,這大清朝發生過好多次。所以這知州就報到了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案頭上。

“呦吼!到了!”丁寶楨是知道這事的,他早就想收拾這混蛋了,您掉他手裡能有個好嗎?

“抓!”命令下了,但例行公事丁寶楨還是將這件事上報了。

咋說呢?這知州慫了,不敢抓。接著安德海這不要命的貨,還山東的地界上竄,丁寶楨讓一個知府去抓,這小子也是個慫貨,不敢。

丁寶楨真的怒了,把總兵王正給踹了出去:“抓不到,你就把自己個腦袋剁了,送回來。”

“啥玩意?用我的命換他的命,不幹!”到底是當兵的,拿著破刀片子就把安德海攔下了,捎帶著一根繩子就帶到了濟南,讓丁寶楨驗貨。

這安德海也是個不知道死的貨,一路上罵罵咧咧的,見了丁寶楨罵的更厲害了。丁寶楨倆眼珠子一瞪,他就不灌這貨這毛病,拿著一個令牌“啪啪啪”就是一頓抽。

抽的安德海大門牙都掉了,說話都漏風。

“大清太監不許出門,出門者斬!”揍完了,丁寶楨這擼起袖子就要弄死安德海。這個時候,一幫子大老爺們,腦袋上扣這官帽子的傢伙們竄出來求情。

結果丁寶楨根本就不理會,大片刀子掄起來就把個安德海給剁了。

在這個節骨眼上,慈禧居然病了一段時間,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當安德海這事出了之後,慈禧也跑了跑退,但事是已經定下來了。俺覺得這就是做個樣子而已。

如果慈禧真的寵愛安德海,老梁覺得丁寶楨就不會在六十六歲的時候在四川都督的位置上過世,還入了賢良祠。要知道慈禧可不是個心胸開闊的人。

好了,今天就寫到種類,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丁寶楨為什麼敢殺安德海?因為背後有人撐腰。誰給他撐腰?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忻。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為什麼要給丁寶楨撐腰?因為政治鬥爭,他們要壓制慈禧太后。

安德海是誰?大太監李蓮英之前,最受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頭子,他甚至於敢仗著慈禧太后的權勢,狐假虎威,干涉朝政,跟恭親王奕忻對著幹。

丁寶楨是誰?時任山東巡撫,一方封疆大吏,曾參與平定山東的捻軍起義,彈劾過淮軍首領李鴻章,也是不好惹的主。

這兩個人,本來應該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因為一個是清宮內監,一個是封疆大吏。

按照清朝祖制,太監不得干政。所以,他們針鋒相對到一起,必然是有一方犯了大錯。

犯錯的當然是安德海,因為他在慈禧太后的指示下,多次干預國政,並且驕橫跋扈,不但得罪了慈安太后,恭親王奕忻和滿清勳貴,還得罪了滿朝文武,不容於天下。

丁寶楨殺安德海的罪名是,安德海私自出宮,違反滿清祖制。

按說,以安德海的身份,還有他的主子慈禧太后的權勢,丁寶楨不敢輕易對安德海下手。

所以,丁寶楨抓到安德海以後,先是把他關押到濟南,接著立即向朝廷裡掌握部分實權的慈安太后和控制軍機處的恭親王奕忻密報。

由於恭親王跟慈禧太后此時已經從盟友變成了政敵,而安德海曾經跟恭親王對著幹過,恭親王奕忻對安德海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所以慈安太后和恭親王跟軍機處裡的大臣商議以後,數日之內就給了丁寶楨一道旨意:立即處死安德海。

安德海從在山東泰安被捕,到命喪丁寶楨手裡,前後不過短短五六日。

安德海被殺以後,朝野上下一片歡騰。

安德海究竟做了什麼,導致恭親王和滿朝文武對他恨之入骨?

安德海跟恭親王奕忻淵源頗深。

咸豐帝駕崩以後,顧命八大臣欺負同治皇帝年幼,肅順等人有意把持朝政。這令慈禧太后難以忍受。

於是,慈禧太后跟慈安太后商議,要垂簾聽政,當然遭到顧命八大臣的強烈反對。

兩宮皇太后無法,只能尋找外援。

他們瞄準了兩個人,一個是醇親王,一個是恭親王。醇親王就是光緒帝的老爸,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兼妹夫,掌握一定兵權。

恭親王奕忻,當時號稱鬼子六,善於跟洋人打交道,是洋務運動在朝廷和滿清王爺裡的最大支持者。有了鬼子六,兩宮太后就可以獲得洋人的支持。

但是,此時兩宮太后還在熱河,被顧命八大臣監視。為了拉攏北京的外援恭親王奕忻,慈禧太后要派密使去跟恭親王協商,這個密使就是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頭子安德海。

安德海乾涉內政,從此受到朝野百官的牴觸。

本來,此時恭親王和慈禧太后是盟友的關係。兩宮皇太后在恭親王的幫助下,迅速扳倒了顧命八大臣,順利地垂簾聽政了,而且恭親王在朝廷裡也掌握了一定實權,成為議政王大臣,控制了軍機處。

可是,恭親王也是有野心的人,他想學多爾袞,做攝政王,這就跟想靠垂簾聽政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產生了衝突。於是,慈禧太后就開始打壓恭親王奕忻,在慈禧太后打壓恭親王的過程中,也有安德海的參與。因此,安德海得罪了恭親王奕忻。

慈禧太后總共兩次打壓恭親王,第一次就有安德海的參與。

慈禧太后本來找了個藉口,解除了恭親王所有的職務,但是,由於恭親王已經控制了朝廷多日,突然把這個處理朝廷日常事務的人搞掉,朝廷就亂套了,而且恭親王背後是洋人,慈禧太后還要利用他跟洋人打交道。

於是,過了沒多久,慈禧太后認為他打壓、懲戒恭親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便恢復了恭親王一部分的職務,讓他繼續做跟洋人打交道的總理衙門大臣。接著又恢復了他軍機大臣的職務。

但是,議政王大臣這一重要職務,還是沒有恢復。

關於議政王大臣一職,慈禧太后沒有給恭親王恢復,據說背後就有安德海的參與。因此恭親王對安德海恨之入骨。

而慈安太后呢?她本來是後宮正主,這時候慈禧太后這個偏房卻自以為是同治帝生母,大權獨攬,令慈安太后很不爽,她對慈禧太后縱容安德海乾涉朝政也是強烈不滿。

於是,1869年,安德海私自出宮,二人都想借此機會,打壓一下慈禧太后的氣焰。因而二人商議以後,迅速下旨到丁寶楨那裡,讓他迅速處死了安德海。歸根結底,安德海的死,仍然是滿清內部的權力鬥爭導致的。

丁寶楨手除大太監安德海,贏得滿朝文武的喝彩,也只能說是適逢其會。

如果背後沒有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支持,丁寶楨絕不敢這麼快就處死安德海。


西堤君


史上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慈禧太后的貼身太監安德海,可謂是在宮內翻雲覆雨,隻手遮天。

儘管安德海只是小小宦官,可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在慈禧太后近前伺候,不僅深得慈禧寵愛,也是朝臣巴結的對象。

可就是這樣一位炙手可熱的大太監,最後卻被山東巡撫丁寶楨就地正法。為何丁寶楨不惜得罪慈禧太后,誅殺安德海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丁寶楨剛正不阿,誅殺安德海有理有據,慈禧也無二話。

清代祖訓有云:宦臣無皇帝聖諭,不得出宮。

平時威風凜凜,屢犯宮規都安然無恙的安德海偏偏不信邪。

趁著同治皇帝即將大婚,安德海懇請慈禧太后放他出宮,去江南置辦婚禮所用之物。

徵得慈禧太后同意後,安德海大張旗鼓地出宮了。他一路所到之處,草木皆兵。地方官府都好酒好菜,盛情款待,唯恐招呼不周惹來殺身之禍。

唯到山東之後,卻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沒有皇帝聖諭私自出宮為由,逮個正著,後來就地正法了。

安德海明知道每次犯宮規,人人都因他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忌憚他三分,所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可他不知收斂,我行我素。

如今,卻碰到了山東巡撫丁寶楨。丁寶楨為官清廉,治水患,立書院,深得民心。

剛正不阿的丁寶楨可不管你的靠山是誰,對就要賞,錯就要罰。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是證據確鑿的,他確實是未經同治皇帝同意便私自出宮的,所以即使慈禧太后知道安德海被殺也不好為他辯駁,只能吃啞巴虧了。

二、丁寶楨徵得了慈安太后的首肯誅殺安德海。

當然,丁寶楨雖是證據確鑿抓的安德海,但也不會完全不顧慈禧太后的顏面,畢竟慈禧太后也是不好惹的主。

但丁寶楨之所以敢就地處決安德海,沒有厲害人物指使也是不行的,不然以後很可能會被慈禧太后抓住小辮子不放。

指使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的人正是慈禧太后的勁敵慈安太后。

眾所周知,慈安是咸豐帝的皇后,慈禧是貴妃,所以,咸豐駕崩後,慈安為東宮太后,而慈禧也是西宮太后,地位明顯低於於慈安。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宮太后各自為政,明爭暗鬥,都想置對方於死地。

安德海平時囂張跋扈,慈安太后在宮中肯定早有耳聞。如今,安德海被抓,慈安太后肯定會新帳舊帳一起算,一來滅了安德海的氣焰,二來斷了慈禧的左膀右臂,一箭雙鵰。

既然慈安太后要取安德海性命,那麼丁寶楨誅殺安德海勢在必行。慈禧太后地位低於慈安太后,即便對丁寶楨恨之入骨,奈何是慈安的旨意,也只能打碎牙和血吞了。

因為比慈禧地位高的慈安太后下令要殺安德海,丁寶楨有了慈安的撐腰,才敢不惜得罪慈禧,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三、同治皇帝也授意丁寶楨誅殺安德海。

當然,對安德海平時囂張的做派忍無可忍的除了慈安太后,還有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

安德海本是太監,不能娶妻傳宗接代,所以娶妻一般都是秘密進行。可安德海卻在京城大擺宴席娶妙齡女子,一時間,此事鬧得沸沸揚揚。當時已滿15歲卻尚未娶妻的同治皇帝實在心裡不好想。

加之安德海又經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詆譭同治皇帝,導致同治皇帝常受母親責難,母子關係緊張。

同治深知導致慈禧討厭自己的罪魁禍首是安德海,因此,對安德海日漸不滿。

如今丁寶楨狀告安德海私自出宮,這不是給了同治皇帝懲治安德海的絕佳機會嗎?如果不誅殺他,難洩同治皇帝的心頭之恨。

況且,前朝但凡太監私自出宮的都被處以極刑,現在就算誅殺安德海也不過分。

所以,丁寶楨有了同治皇帝的授意,誅殺了犯罪的安德海,即使慈禧發難,也只能找同治而不是丁寶楨了。

安德海狐假虎威,在宮中鶴立雞群,加之侍寵生驕,以致成為眾矢之的,最後枉送了卿卿性命。如若他老老實實,安守本分,想必也不會死於非命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安德海是直隸青縣人,十四歲時入宮,他非常聰明,沒幾年時間,就被提拔到當時的四阿哥身邊伺候,而且積極幫助咸豐爭奪皇位,很快便升到了御前太監。

安德海是怎麼上位的呢?

第一:在皇上身邊辦事,接觸後宮的機會就多了,安德海很聰明,很快就認識到未來誰能成為後宮的主宰,於是不久就和當時的蘭貴人後來慈禧太后結成了緊密同盟。

第二:“辛酉政變”時,咸豐皇帝在承德暴斃,危急關頭,是安德海擔任信使,捨命奔赴京城,日夜疾馳,終於趕在阻止恭親王奕訢承德奔喪的聖旨前,到達了京城,並見到了奕訢。這為抓捕八大顧命大臣扭轉政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日後慈禧上位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件事讓安德海被破格提為四品藍翎大總管。

安德海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呢?

第一:他在得意的時候,太過張狂,可以說背靠慈禧太后這棵大樹,安德海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斤兩了。不到幾年的時間裡,把該惹的人和不該惹的人都得罪了,最重要的是他得罪了恭親王奕訢,這為他日後帶來了殺身之禍。

第二:安德海非常愛財,為了斂財,他開始利用出入宮廷之便,夾帶宮中珍品出宮變賣,收入頗豐。

不久,他又利用同治皇帝大婚的契機,以採辦衣料為名,向慈禧太后請求出宮,實際上,安德海的意圖是在富庶地區變賣古玩,大撈一筆。

第三:清朝的祖制“太監不準出京”,就算出宮為皇帝辦事不得超過3個月,安德海在出宮的過程中不僅不低調,還打著欽差的旗號,大張旗鼓地坐龍舟順運河南下,一路上尋歡作樂,向地方官員索賄,一時風光無限。

安德海不知道是的此時風光的他,已經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此時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已經授山東巡撫丁寶楨密旨,讓他釘了安德海。而丁寶楨是一個剛正不阿,做事剛毅果斷的人。

丁寶楨親自帶兵將安德海擒獲後,儘管慈禧想救他,但是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和滿朝大臣都以祖制不可違,要將安德海處死,只得下旨殺了安德海,而丁寶楨並未等待慈禧的旨意到來,就直接將安德海殺頭了,還將安德海的屍體掛城牆示眾3日。

安德海上位是因為他的聰明,跟對了人,而且能在機會來的時候抓住,對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這是走向職場成功的必然,但是他敗在得志之後不懂收斂,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太張狂而讓自己走向了死亡。


浩瀚文史


1869年,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山東巡撫丁寶楨殺了太監安德海。

安德海可不是一般的太監,他是慈禧太后最寵信的太監。

(安德海劇照)

安德海早年在咸豐帝身邊做御前太監,由於他聰明伶俐,辦事機敏,很快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喜歡。

1861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太平天國叛亂未平,面對內憂外患,一向體弱多病的咸豐帝,在焦急憂懼中撒手人寰。

當時以肅順為首的顧命8大臣亦有輔政之權,這讓素來權力慾望極強的慈禧很不滿意。於是暗中和在北京處理事務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而負責在慈禧和奕訢之間秘密傳話的人,就是安德海。

奪取政權後,慈禧和慈安太后在養心殿開始垂簾聽政。

安德海亦因有功,被晉升為六品藍翎太監,任職總管大太監。

同治皇帝雖是慈禧的親兒子,但由於慈禧對他管束極嚴厲,他頗懼怕慈禧,反與一向對他慈愛的慈安太后關係要近一些。

安德海知道慈禧不喜歡同治與慈安親近,所以常常在慈禧面前挑撥同治和慈安的關係。由於安德海的緣故,同治沒少被慈禧訓斥。有時,慈禧還命安德海代為訓斥,而安德海亦得了雞毛當令箭,把同治訓斥得體無完膚,根本就不把他當皇帝看。

(同治帝畫像)

不光如此,安德海在前朝也風光無限。

由於慈禧是女流之輩,為避嫌疑,她和大臣之間議事,都由安德海負責上傳下達。

安德海既然是慈禧身邊的紅人,大臣們自然不敢開罪他,甚至一些想升官進爵的大臣,還對他極力拉攏,向他行賄。

由於安德海把慈禧伺候得滿意,他在前朝後宮的胡作非為,慈禧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約束他。

安德海只是在宮裡風光,覺得就如錦衣夜行,不夠快意,一心想出宮去,到地方上去耀武揚威。

正好,慈禧給同治定下了婚期。安德海便以要為同治大婚採買龍袍為由,請求慈禧讓他出宮。

得到慈禧的應允後,安德海叫了一眾隨從,浩浩蕩蕩出宮了。

安德海在宮裡橫慣了,以為出了宮,那些地方官見了自己,亦要禮讓三分。所以他雖自稱為欽差,但並未攜帶欽差公文。

安德海這一路極為威風張揚。所過州縣,由於知他是慈禧身邊的紅人,亦都對他客氣有加,臨走還送些銀兩,以期他能在慈禧面前美言幾句。

不過,當安德海到山東德州境內時,德州知州趙新聞卻很納悶,因為按例欽差大臣過州縣時,會外發公文,這樣沿途官員才好按禮迎送。另外,安德海的僕役也沒有“傳牌勘合”。

(丁寶楨劇照)

趙新聞是個謹慎人,他擔心此事有詐,於是上報給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聽聞安德海惡名,立刻寫了份密摺上呈現軍機處,在密摺中痛斥安德海種種不法行徑,並列舉清廷“太監不許與外人交接,不得擅出皇城”等罪行。

密摺發出後,丁寶楨便將安德海等人拘捕審問。

三日後,軍機處便發出密諭,說安德海擅離遠出,並做出種種不法之事,已違反祖制,理當就地正法。

丁寶楨看了密諭,知道事不宜遲,於是遵照諭旨,把安德海就地正法。

事情發生後,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一時丁寶楨名聲在外,許多人稱他為“丁青天”。曾國藩也非常欣賞他的魄力,把他稱為“豪傑士”。

可是,丁保楨這殺的是慈禧的心腹啊,都說打狗還要看主人,慈禧能放過他嗎?

慈禧心裡還真不想放過丁保楨。

不過,丁保楨在殺了安德海後,把安德海的屍體裸露於菜鬧口,供來往百姓圍觀。

大家一看,咦!安德海還真是個太監呀。

(慈禧太后劇照)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呢?

原來,安德海在京城裡,曾大操大辦地娶了一房媳婦。當時鬧得滿城風雨,都沒聽說過太監娶媳婦,於是有傳言說安德海是個假太監。慈禧之所以一刻也離不得他,就是因為他和慈禧有不能言說的事情。

現在,丁寶楨曝屍安德海,大家一看,也就破了謠言,還了慈禧一個清白。

另外,殺安德海的諭旨是慈安、同治和軍機處商量後做的決定,憑的是祖制中明文規定:太監不許出宮,不許結交外官,否則就地正法。

丁保楨這事辦得滴水不漏,讓慈禧想尋不是都沒辦法。再加上他又還了慈禧清白。慈禧是個心機深重的人,權衡再三後,她說:“這安德海太無法無天了,丁寶楨殺得好。”

此後,慈禧見丁寶楨在任上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又把丁寶楨提拔為四川總督。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慈禧太后總攬大權,能廢立皇帝,把一班大老爺們玩弄於股掌之間,是“甲申易樞”之後的事情(公元1884年之後)。而丁寶楨處死安德海時,是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當時慈禧還沒有大權獨攬,她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恭親王奕訢和慈安太后的掣肘。

並且,處死安德海是慈安太后、奕訢和同治皇帝共同的決定!丁寶楨認真按照朝廷的旨意辦事,慈禧也不能說什麼。



安德海受寵的原因

安德海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在他17歲的那一年,恰好碰上了一件改變了他命運的大事件——辛酉政變

咸豐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死在承德行宮。遺命皇長子載淳繼承皇帝位,但鑑於載淳太小,咸豐帝將皇帝的披紅和蓋印大權交由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

同時咸豐為了避免後宮干政的問題,他還委任了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以制約兩宮太后。

沒過多久,肅順等於便與慈禧和慈安爆發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怒之下,慈安和慈禧打算暗中和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政變,殺掉肅順等人,奪取大權。

可是,當時恭親王奕訢不在承德,他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商討和談的事宜。慈禧和慈安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讓太監安德海偷偷的潛回北京城,去到恭王府,將奪權陰謀告訴給奕訢。

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就匆匆別去。他這次去北京,身上帶了慈禧的密詔,並且還蓋上了“御賞”和“同道堂”的印章。奕訢接到了密詔後,立即動身,打著奔喪的旗號,於八月初一日來到承德行宮。

之後,奕訢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與慈禧和慈安私下會面,商討奪權的陰謀。最後成功地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此後,慈禧開始了垂簾聽政。



因此,辛酉政變能成功,安德海的功勞非常之大。正是因為他充當了兩宮皇太后和奕訢之間的秘密聯繫人,後宮和藩王才能如此順利的搭上線。否則在那個年代,如果肅順派人把後宮和奕訢盯死了。後宮和奕訢搭不上線,政變肯定成功不了。

事後,慈禧鑑於安德海立下了汗馬功勞,晉升他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當時的安德海還不到20歲!

辛酉政變之後,慈禧和慈安與奕訢又爆發了矛盾(奕訢取代了肅順的工作,典型的皇權與相權矛盾)。

慈禧認為奕訢的威脅比當年的肅順更大,便與慈安商量搞倒奕訢,兩人一拍即合,沒過多久便制定了搞倒奕訢的計劃。而這個計劃的執行人自然還是已經升為總管大太監的安德海了。

同治四年三月,在安德海的密謀下,慈禧借用一個御史彈劾奕訢的機會,突然發動政治上的襲擊。她親手寫詔書,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訢的議政王和一切差使,不準干預一切公事。

一個月後,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頗知愧悔”為由(知道錯了),下令讓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

慈禧在這一貶一捧之間,既輕而易舉地革去了奕訢“議政王”的名位和權力,又繼續使用了奕訢,掃除了他對自己的威脅。

安德海在這次事件後,更受慈禧信任,一時間風光得意,忘乎所以。不過,他幫助慈禧搞倒奕訢,必然也會遭到奕訢的報復。這也為後來他被丁寶楨打死,奕訢乘機火上澆油弄死他,埋下了一個伏筆。

安德海的作死過程

安德海備受慈禧寵幸之後,他開始有點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同治七年冬天,他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得迎娶年僅19歲的徽班名角馬賽花為妻。慈禧太后為了表示對安德海的寵愛,特地賞賜了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

太監都能明目張膽的娶妻,這在當時的北京四九城絕對是個大新聞。飛快的就在大街小巷傳播開來了。

當然了,安德海娶妻生子,這本身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只是有點囂張而已。有慈禧替他在後撐腰,他有這個囂張的資本。

但是,他居然敢挑撥慈禧與同治皇帝的母子關係,這就讓很多人不能忍了!尤其是同治皇帝本人。

據一些檔案記載,安德海恃寵而驕,雖然他只是六品的藍翎太監,卻居然把同治皇帝不放在眼裡。他經常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關係,使得同治常被慈禧太后訓斥。一次兩次也就罷了,經常這麼目無皇帝,越權胡為,同治皇帝對他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同治皇帝當時非常想除掉安德海,只是苦於沒有機會。不過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並且還是安德海自己作死,主動送給同治的。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久在宮闈的安德海不知道怎麼想的,他居然想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便藉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再三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雖然慈禧也知道這有違祖制,但最終還是許可了安德海的請求。

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安德海便置大清不許太監擅出宮禁的祖制於不顧,帶領著一班隨從出京了。

出宮就出宮吧,有慈禧支持,安德海偷偷的去江南,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關鍵就在於安德海太嘚瑟,他不想偷偷的進村,偏要大搖大擺,前呼後擁的進城。

更要命的是,安德海雖然號稱欽差,但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在清朝,欽差大臣出巡也是有一套制度的。軍機處要先外發公文,沿途地方官員接到公文後,要按禮迎送,以避免假欽差渾水摸魚。也就是說,哪怕是欽差出巡,也要提前知會沿途官府衙門的,否則這就是不遵守朝廷制度。沿途的地方官員是可以根據大清律歷進行彈劾的!(微服私訪屬於電視劇戲說,不能當真)

果然,安德海在途經山東德州境內時,就被德州知州趙新發現了不正常的情況:既是欽差過境,德州府卻為何沒有提前接到軍機處下發的公文?並且安德海的僕役下船購買物品時,也未出示“傳牌勘合”。(相當於工作證件,憑這個證件可以在途經各地時,不用花自己的錢買東西)

為了謹慎起見,德州知府趙新立即將此事上報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希望在丁寶楨那裡打聽一下這個罕見情況的虛實。

丁寶楨在受到奏報後,很快就明白了這是安德海在作死。他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感到不滿意了,非常想收拾他。只不過安德海在皇宮裡,平時不是他能接觸得到的。但現在安德海居然敢跑到自己地盤上來,這正是收拾安德海的大好時機。



於是丁寶楨立擬密摺,痛陳安德海在山東的種種不法行徑,並強調自己是山東巡撫,列出了六條捉拿安德海的理由,請求朝廷准許他將安德海逮捕。

這六條理由如下:

第一、大清祖制規定宦官不準結交外臣,從順治皇帝到現在將近兩百年,從未有一例這種情況。而安德海居然敢破這個例,實在是大逆不道之舉。

第二、安德海聲稱要為同治皇帝準備大婚用的龍袍。但是龍袍是御用之衣,自有江南織造負責,不用宮裡的太監遠涉靡費。並且皇太后和皇上都崇尚節儉,怎麼會派宮裡的太監大搖大擺的外出採購?

第三、就算真的是皇太后的意思,讓安德海出宮來山東採辦,也應該有明降諭旨,並提前下發文件傳給我知道。可是我什麼正式文件都沒有見著。

第四、太監出宮辦差,按例出宮和回宮往返應該有傳牌勘合,也就是要有一個出宮辦差的時間表。辦差就專心辦差,哪有像安德海這樣一邊走,一邊玩的情況。

第五、安德海只是一個六品宦官,他居然敢打皇帝專用的龍鳳旗幟。這是死罪!

第六、安德海此次來山東,在他的船上居然發現有女眷!太監和女人一起出宮遊山玩水,這成何體統?丟的是皇家的臉面。

將以上六條捋成一條來說就是:安德海大搖大擺的打著龍旗,帶著女人遊山玩水。並且他還自稱是欽差,但他又沒有任何能證明自己是欽差的文件。現在我懷疑他是假的,請求皇帝准許我抓捕他。



安德海之死

丁寶楨的密摺呈送上去後,批覆很快就以軍機處的名義送達下來——抓!

得到了朝廷的指示後,八月二日,泰安知縣何毓福將安德海一行人抓獲。隨即安德海就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被先行押往濟南,由丁寶楨親自審訊。

又過了四天,即八月六日,丁寶楨接連收到了由軍機處寄發的二份密諭。這兩份密諭要求丁寶楨直接處死安德海。如果他跑了,就拿你丁寶楨是問。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於是在八月七日,丁寶楨親自查驗了安德海的身份後,遵旨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過五天。

這樣一說,丁寶楨處死安德海的情況就很明白了。他最早並沒有搞死安德海的想法,因為殺宮裡的奴才,他的級別不夠。但是後來軍機處的密諭要求他就地殺掉安德海!並且還特意強調,如果讓安德海跑了就拿他丁寶楨是問。丁寶楨接到密諭後,他就算不想殺也是不行了。

那麼,到底是誰指示軍機處下密諭讓丁寶楨殺掉安德海呢?從很多資料來看,同治皇帝和恭親王奕訢都有參與到了其中。但最終拍板的人是慈安太后。是她批准了誅殺安德海的請求。


因為,清朝從上呈密摺,到下發密諭的流程是這樣的:

首先,大臣上呈密摺,只有皇帝才能看。然而當時的皇帝是誰?就是恨安德海恨得牙癢癢的同治皇帝。

第二,同治還小,他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像這種事情要給兩宮皇太后先看,兩宮太后都看完之後,再交軍機處草擬解決方案。然而軍機處的負責人是誰?就是當年被安德海給坑過,恨安德海恨得牙癢癢的恭親王奕訢。

第三,軍機處草擬方案後,要送回給皇帝披紅和蓋印。由於同治帝還小,披紅和蓋印的權力掌握在慈安和慈禧手上。如果慈禧不披紅和蓋印,那麼軍機處的草擬就無效。密諭最終就發不下去。

但是,軍機處的密諭最終下發了,這就說明有人披紅和蓋印了。這個人有可能是慈禧嗎?顯然不大可能啊!所以,披紅和蓋印的人就只有可能是慈安。

至於慈禧太后,她當年就是個馬前卒,實際地位要低於慈安太后。慈安堅持要殺掉她的心肝寶貝安德海,她也只能附和慈安。



不過,當慈安後來暴斃而亡後。慈禧也就再沒什麼掣肘了。

她先是通過“甲申易樞”徹底搞倒奕訢,提拔醇親王奕譞一黨。接著打壓奕譞,把醇親王直接給嚇死了。等到老人們都一一被她打倒後,她也就無所畏懼。像什麼囚禁皇帝、試圖廢立皇帝、向十一國宣戰等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她都幹了。


Mer86


1854年,清朝的淨事房如同往常那樣又迎來了一位因吃不起飯想通過淨身入宮做太監的小孩子。但是我想誰都不知道,他會在日後成為權傾一時的權宦官。沒錯,這個小孩子就是日後“臭名遠揚”的慈禧的寵宦安德海。



安德海入宮後因懂得左右逢源,所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調到了咸豐的身邊做了御前太監。而在咸豐的身邊 ,安德海也因聰明伶俐,再加上辦事也靠譜,也就深受咸豐和當時還是貴妃的慈禧的喜愛。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而作為宦官的安德海並也投靠了當時準備繼任皇位的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而在熱河的這段時間,慈禧就是依靠安德海才能和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進行政變的先期謀劃。



最終慈禧也才能成功的發動“辛酉政變”,並順利的奪取了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位輔政大臣的權力,然後造就了之後的兩宮“垂簾聽政”的事實,並也讓慈禧太后最終掌控了清朝的最高權力。可以說慈禧會有日後的成就,安德海這位宦官絕對是功不可沒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慈禧垂簾聽政後,安德海的權勢日益如日中天。之後由於安德海更是協助慈禧搞垮了之前“辛酉政變”最大的功臣恭親王奕訢,他的權勢開始變得越來越大。甚至在當時他還是六品藍翎太監的時候,他就在慈禧的縱容下公然的違法了清朝自順治帝所定下的“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的鐵律。


1869年安德海不但違反律法在沒有差遣的情況下擅自出紫禁城,而後甚至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年方19歲的馬賽花為妻。按理說這樣的安德海本該被處死,但是安德海非但沒有受到的任何的處罰,慈禧甚至還在他結婚的時候特地賞賜了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

可想而知此時的安德海是有多受慈禧的寵愛,而也正是因為慈禧毫無節制的寵愛。安德海開始越發的囂張跋扈,不過在當時因為慈禧的寵愛,所以京城上下的官員都不敢對安德海有任何的行動,只能任由他胡作非為。而此時大清另外一個掌權者慈安太后也因各種原因並不想過多的干預,所以最終造成了安德海的目中無人,甚至最後連小皇帝都不放在眼裡。



但是正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安德海的目中無人最終遭到了現世報。此時娶妻不到數月的安德海又不甘於寂寞,他不甘於只是在北京作威作福,他想出去,想走出北京去外面的花花世界看下。所以他藉口替同治帝準備大婚用品,再三請求慈禧太后希望他能讓他去江南採辦龍袍等用品。

最終慈禧拗不過他,只得答應讓他前去江南採辦。但是在臨走之前慈禧再三告誡去地方上要收斂行事,不要到處招搖過市。畢竟清朝的祖制就是“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而在當時安德海並未得到當今皇帝任何的旨意,同時也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就這樣安德海出了皇城。



而出了皇城的安德海就如一頭脫了僵的野馬,他並未把慈禧臨走時的話放在心思。安德海自以為全天下的人都怕他,都怕他背後的主子慈禧。更甚者安德海還在沒有任何公文的情況下就擅稱自己為欽差,然後到各地方到處大肆索賄,而地方上大多數的官員都敢怒不敢言,民間也被安德海弄得是怨聲載道。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人敢動他。當安德海來到山東德州的時候,德州知府趙新就起了疑心,他想到安德海自稱欽差,為何他沒有接到“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按例如果朝廷向地方派遣欽差,軍機處是會發文的,但是他並沒有收到任何的公文。所以趙新並上奏山東巡撫丁寶楨,詢問他該如何處置。



而丁寶楨在得知此時後,並立刻向朝廷上奏,在奏摺當中他詳述了安德海的罪行,其大概得意思就是安德海的欽差身份是假冒的,他是擅自出宮的,而且居然敢用龍鳳旗幟等御用之物實乃大逆不道。軍機處在收到這份奏摺後,奕訢並帶著一幫軍機大臣拿著奏摺趕緊向慈安、慈禧這兩位太后彙報,請示她們該如何處置。

慈安這位本就對安德海禍亂朝廷,挑撥後宮關係的太監本就深惡痛絕,在接到這份奏摺後,她覺得是時候殺了他了。於是她並藉著這個由頭,召集了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等朝中重臣一起商議該如何處置安德海。而這些朝廷重臣本就對往日安德海這位太監騎在他們頭上的事情,那是咬牙切齒。現在有了慈安這位老大牽頭,他們怎麼會不落井下石呢?



而慈禧雖然一心想保住安德海,但無奈孤掌難鳴,先是比她地位更高的慈安的決定,再加上奕訢等一幫朝中重臣的支持,安德海她註定保不住了。最終朝中重臣和慈安一致決定“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

在8月6日丁寶楨接到了軍機處所發的“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的密諭後,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



從以上的記載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丁寶楨敢在慈禧的頭上動土的原因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慈安和朝中的那些重臣想讓安德海死,而有了這些人的支持,丁寶楨殺安德海就不再是他個人行為,而就成為了朝廷的行為。是朝廷想讓安德海死,而不是他丁寶楨想讓安德海死。

其實這就是丁寶楨的聰明之處。當年他在看到德州知府上報的關於安德海身份問題的公文的時候,他早知道這肯定是慈禧授意的,但是他偏偏裝做不知道,因為丁寶楨痛恨這樣胡作非為,禍害百姓的奸宦。當然他沒有就因為痛恨就直接將安德海就地正法,雖然他自己清楚他完全可以以“宦官私自出宮”的藉口將安德海誅殺,但是如果他這樣做,恐怕日後慈禧不會放過他的。



所以他裝糊塗的向朝廷彙報,請示朝廷該如何處置。因為他知道朝中的那些重臣早就想殺了安德海,而那位慈安太后也早就想除掉這位慈禧太后在宮中絕對的心腹。丁寶楨上奏的目的就是想讓朝廷下令他去殺掉安德海,最終他等到了。在軍機處發下誅殺安德海的旨意後,丁寶楨就立刻將安德海捉拿到案,然後在不到數小時內就將其正法於濟南。

可以說從軍機處下令誅殺安德海,再到安德海被捉拿,然後被處死,只是不到一天的時間。可想而知其實丁寶楨早就知道朝廷一定就下令他殺掉安德海,而安德海也早已被事先控制,丁寶楨在做的就是等待朝廷要誅殺安德海密旨的到來。



就這樣安德海就殺,而丁寶楨卻似乎已經置身事外。因為丁寶楨殺安德海不是他自己私自做的,而是他上報朝廷之後,朝廷讓他這麼做的。就這樣即使以後慈禧要拿他開刀,恐怕也不行了,因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殺安德海的是慈安和那些重臣,而不是他丁寶楨。他丁寶楨只是依旨行事,只是聽從朝廷的命令罷了。



當然向朝廷彙報其實這也有丁寶楨的私心,當他在得到德州知府的密報後,即使他再痛恨安德海,他也並沒有直接將他捉拿在案,而是秘密的將它監視起來,這樣如果朝廷不願意殺他安德海,丁寶楨也不至於徹底的得罪安德海背後的主子慈禧。


澳古說歷史


同治八年,1869年,農曆八月初二深夜,山東巡撫丁寶楨和山東按察使潘霨在濟南的歷城縣監獄請王命旗牌,將內務府總管太監安德海和隨行六人就地正法,旋即轟動了整個朝野,正在天津被教案弄的焦頭爛額的直隸總督曾國藩驚訝不已,慚愧自責。

曾國藩當時對幕僚說,稚璜乃豪傑之士也。(丁寶楨字稚璜)。

今天的人們回顧這件事,大都從丁寶楨個人的性格去總結,像曾國藩那樣把丁寶楨想象成一個打抱不平的熱血青年,因此丁寶楨殺安德海也就成了引刀逞一快的俠義之舉,尤其是看到後來慈禧太后並沒有因此報復丁寶楨,大家都覺得丁寶楨很英勇,也很僥倖。

其實不然。

丁寶楨殺安德海絕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它其實是慈安太后,加上以恭親王奕訢和瓜爾佳文祥為首的整個文官集團在向慈禧太后示威,慈禧不能也不敢進一步處罰或報復丁寶楨。同時,丁寶楨處理此事的手腕極其高明,充分彰顯了一個成熟、幹練又充滿智慧的政治家品質,不僅讓慈禧太后一點把柄都沒有抓到,事後還要承丁寶楨的人情。

安德海被誅是咎由自取

安德海當時剛過二十五歲生日,還很年輕。他是直隸南皮人,十歲進宮,辛酉政變時,他曾與慈安身邊的宮女聯手,行苦肉計從熱河進京為兩宮太后給恭親王奕訢送信,自此以為立了大功,開始嬌縱不法,除了慈禧太后,誰都不放在眼裡。

首先他沒把小皇帝載淳當回事。小皇帝載淳極聰明,也極淘氣。他和大公主榮安一起在慈安宮裡長大,慈安太后對他們姐弟很寵溺,因此上房揭瓦、捉弄宮女太監、欺負姐姐榮安公主、與宮女早戀,甚至逃課,在課堂上惹師傅生氣之類的,隔三差五他要不犯點事皮就會發癢。

但他每天都要去慈禧宮裡請安,一天還不止一次。其間慈禧過問他的起居和功課時,安德海往往裝作不經意,把他的種種不堪故意洩露給慈禧,令慈禧大為光火,經常加重了慈禧對他的責罰。

據說,每次小皇帝捱打就在心裡喊,殺安德海 ! 挨一下打喊一句,有一次不小心竟然喊出了聲。久而久之,殺安德海成了小皇帝最大的心願。

有一次小皇帝過生日,有官員想討他歡心,請教內務府總管大臣明善,皇帝有什麼心願可以幫他去了一下? 明善半開玩笑地說,你去把安德海殺了,等皇帝親政我保你進軍機。

安德海也是找死。他利用慈禧的寵幸,與內務府官員沆瀣一氣,聯繫各省駐京的提塘官,公然說和官司,替人開復處分,從中收取大筆賄賂。安德海膽子特別大,有一次竟以太后的名義找到一個總督,直接交代他辦某件事,該總督覺得事關重大,不敢怠慢,遂向軍機處求證,安德海東窗事發。

當時的內務府總管大臣是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索綽羅寶鋆,奕訢正是安德海的頂頭上司,他把安德海送到慎刑司,一頓皮巴掌打的安德海掉了好幾顆牙。安德海就此恨上了奕訢,處心積慮地在慈禧面前挑撥,日子久了,慈禧太后開始對奕訢心生嫌隙。

同治二年,御史蔡壽祺為勝保打抱不平,上折彈劾恭親王奕訢,說他貪墨、攬權,但查無實據。慈禧借力打力,褫奪恭親王奕訢議政王頭銜和賞食親王雙俸,辛酉政變達成的“太后垂簾、親王秉政”的朝局被打破。

風波過後,朝中的漢大臣,尤其是翰林院出身的言官、御史和各省督撫,普遍為恭親王奕訢報不平,認為慈禧不講信用,明面上是收走了恭親王奕訢的權力,實際上是打擊整個文官體系。

當時京中名士們的飯局和花酒很多,正好藉機傳播小道消息,漸漸地大家都瞭解了內情,許多人開始惦記上了安德海,丁寶楨就是其中之一。

慈安太后的態度不容忽視

小皇帝載淳那一年十四歲,雖然還沒到親政的年齡,但已經不能把他當做懵懂少年了。

小皇帝的性格與他爹咸豐皇帝不大一樣。咸豐皇帝是文靜平和一路的,書讀的好,文采斐然,但不喜歡舞刀弄槍。小皇帝相反,好動,喜歡熱鬧,沒有他爹那樣的定力。當然,他繼承了他爹的文采,書讀的還不錯,這主要得益於他的師傅比他爹的師傅強的太多。

小皇帝想殺安德海不是一天兩天了,宮裡上到慈安太后,下到身邊的小太監都知道,唯獨瞞著慈禧和安德海。在這件事上,小皇帝是有幫手的,而且還很強大,宮裡的一個是慈安太后,宮外是內務府總管大臣明善。其實他更強大的後臺是他的師傅們,只是那個時候他還太小,這種事還不敢讓師傅們知道。

殺安德海,慈安太后的態度是耐人尋味的。

她素來不喜歡安德海,知道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的紅人,她犯不上為了一個太監得罪慈禧。但她是小皇帝的娘,舐犢情深,兒子多年的心願她不能不考慮。更何況,小皇帝眼看就要大婚和親政,安德海不除,會成為兒子將來的心腹大患。為此,她覺得即便是為此得罪慈禧也很值。

還有一層意思,是她對小叔子奕訢的深深歉疚。辛酉政變,事先商量好的,是兩宮太后垂簾,她的小叔子以親王之尊秉政。什麼是親王秉政?那是說,她的小叔子與她和慈禧三個人一起分享君上的權力,而不是像後來那樣把他貶成一個臣子。

更何況,她眼看著在奕訢的謀劃下,平定洪楊,克復江寧,剿捻,消弭滿漢畛域,辦洋務,一個嶄新的中興局面出現在面前。她們孤兒寡母,居然把丈夫留下的殘破河山整理得有模有樣,有朝一日她見了大行皇帝,終於可以說一句不負所托了。

所以,她對慈禧的攬權和整治小叔子的行為頗多不滿。在奕訢面前她的心態與慈禧完全不一樣。奕訢對於慈禧就是臣屬,他們是朝堂上的工作關係,而慈安則是自比長嫂,看奕訢是家人,是一個非常能幹還常受委屈的弟弟,慈安對奕訢多有不忍。

竟然連恭親王奕訢都敢碰,簡直是在太歲頭上動土,慈安太后越發覺得安德海是一大禍患,要趁他羽翼未豐儘早除掉他。

安德海出京

安德海出京,實際上是得到慈禧太后的允許的,只不過,慈禧擔心被愛管閒事的言官和御史知道,沒有讓安德海辦理正式的手續。

所謂正式的手續是,先到內務府登記在冊,然後由內務府行文知會兵部,再由兵部頒發出京的許可,俗稱“勘合”,是一塊類似令牌的東西,拿著這個勘合,出京以後所有的供應,都由兵部驛站提供,地方官也有招待的義務。

但這樣一來,安德海就變成了欽差。大清早有家法,太監不經皇帝差遣,連紫禁城都不能出去,更何況是出京。給安德海一個欽差的身份,慈禧太后想都不用想,根本行不通,連內務府那一關都過不去。

於是安德海耍小聰明,以小皇帝大婚,需要到江南瞭解採辦物品的行情為由,說動了慈禧。慈禧雖然也覺得不妥,但自從罷黜了恭親王,她的權威漸漸豎立起來了,朝堂上往往一言九鼎,這讓她比剛垂簾時自信多了,派一個太監出京,就像安德海說的那樣,諒那些言官也不敢不知趣。

於是安德海出京了。他很高調,帶著他從徽班娶的姓馬的旦角媳婦和他的親叔叔,還有一個大車隊,拉著他從宮裡偷出來的細軟和準備販到江南的東西,浩浩蕩蕩,迤邐出京。

安德海走之前,小皇帝有點沉不住氣。但明善老奸巨猾,給安德海挖了一個大坑。

安德海本來應該先到內務府請假,徵得明善的允許,才可以走。這個時候明善的態度就很重要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以安德海的人緣,不出京則已,一出京必死無疑。但這對明善來說是個大麻煩,安德海請假,明善如果不準,得罪的是慈禧太后,準了安德海的假,日後追究起來就有責任了,至少明善會撤職。

所以明善一點也不敢馬虎,生怕行錯一步。所幸安德海很倨傲,他平時是不怎麼把明善放在眼裡的。明善是他的頂頭上司,論輩分明善的兒子文錫都比安德海大十幾歲,可安德海平時見了明善只行平輩之禮。他大咧咧地對明善說,他奉了懿旨要出京,來與明善打個招呼。

明善早就料到他會如此,也非常希望他能如此。旋即裝聾作啞,熱情招呼,奉茶讓座,對他要出京一事不置一詞。安德海一走,立即命蘇拉記檔,寫上某月某日安德海到內務府傳懿旨,說他要出京。反正安德海也沒說讓他知會兵部,蘇拉記下的是真實情況,安德海來傳懿旨,他如果不準假豈不是抗旨?

明善生怕安德海知道內情不走了,那樣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費了。在明善看來,安德海不出京則已,一出京就是死罪,皇帝甚至可以直接下旨把他抓回來。不過那個時候皇帝還小,哪容他下什麼旨意,所以明善把希望寄託在曾國藩身上。

明善叮囑小皇帝,三五天內務必留意順天府和直隸總督的奏報。這是因為,順天府在北京城牆以外的地界,是直隸總督的轄地,由順天府和直隸總督共管。太監出京那麼大的事,即便順天府不上報,直隸總督曾國藩也一定會上報。

小皇帝那時正在慈禧太后的指導下學習看奏摺,每天放學以後,他都要到慈禧太后住的長春宮,把內奏事處送來的摺子都看一遍,有不懂的地方問慈禧太后。慈禧也很有耐心,他認為看摺子是皇帝必備技能,她看得很緊,小皇帝稍不專心就是一頓申飭。

正巧慈禧太后那兩天生病了,慈安太后建議,為了讓慈禧安心養病,小皇帝看摺子由她指導,並且將地點改在皇帝專屬的養心殿。慈禧哪知道他們娘倆的彎彎繞,不假思索地同意了。於是,慈安太后鄭重其事地給軍機處下懿旨,皇帝放學以後到養心殿看摺子,有可能找軍機處諮商不懂的地方,軍機處要隨時待命。

這是慈安太后深沉的地方。

處置安德海不能有一絲紕漏,時間是個關鍵因素。一旦皇帝看到曾國藩的摺子,必須馬上找軍機大臣吩咐下去,這樣恭親王奕訢和軍機處就必須隨時待命。如果到了九轉丹成的一刻找不到人,或者臨時現到恭親王奕訢的家裡去找他進宮,慈禧馬上就會知道,那樣就麻煩了。

現在,總算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慈安太后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可是,雖然曾國藩的摺子天天有,但根本不提安德海,讓小皇帝坐立不安,每天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丁寶楨的處置方式

曾國藩不是不知道安德海出京,而是根本不想管。

安德海出京第二天,在通州張家灣運河碼頭上僱船,就有專人向曾國藩報告,連僱了誰家的船,花了多少銀子都一清二楚。

曾國藩那時是怕了。天津教案裡,他先是被崇厚所誤,接著又對法國公使豐大業過於軟弱,以至於天津百姓動了公憤,朝中言官和御史罵聲一片。曾國藩自覺“外慚清議,內疚神明”,每天內心深處都有一萬匹草泥馬在奔騰,完全不想節外生枝。

就這樣,安德海順利沿運河南下,進了山東地界。

第一個發現安德海行蹤的是德州知府趙新。他手下的探馬向他報告,有安姓太監一行,自稱欽差,但一應供給均是自費,沒有騷擾百姓和地方的行為。

趙新比較持重,得報後他親自帶著親兵和辦刑名的師爺,化妝成百姓,一路尾隨安德海,就近觀察。這一觀察不要緊,趙新覺得非抓他不可了。

趙新是兩榜進士出身,腹笥極寬。他發現安德海的船上掛著一面旗幟,上面畫著一隻三隻腳的烏鴉。這分明是《淮南子》裡的典故,“日中有三足烏,為西王母取食”。安德海走的時候心血來潮,找了一個高人指點一番,掛上這樣一個幌子,暗示自己是為西太后辦事的。

而且,安德海在船上過生日,弄了一個龍袍掛出來,讓隨行的人給龍袍磕頭,說是替他盡孝心了,而他自己則大馬金刀地在一旁坐著。

趙新馬上給丁寶楨寫奏報,別的一概省略,只說這兩件事,連夜打發親兵快馬送省城。

丁寶楨得報,一刻也沒有停留。那時運河在臨清斷流,所有的船隻都需要上岸,在陸上走到濟寧才能繼續乘船。丁寶楨怕走岔了路,錯過安德海一行,他一面以巡撫衙門的名義行文山東各州、府、縣,發現安德行蹤立即逮捕,押解至省城。另一方面派他的愛將王心安帶著親兵小隊迎頭趕上,與趙新匯合。王心安不負所望,第四天就把安德海一行連人帶東西押解到了濟南。

丁寶楨親自審問,翻來覆去就問一件事,太監為什麼出京,出京的手續哪裡去了。

安德海說,他是奉了懿旨的,他與慈禧太后天天見面,私自出京還了得,太后第一個就饒不了他。可丁寶楨說,就是這話,既然太后派你出來,那手續哪去了?

丁寶楨審案極高明,他堅決不承認安德海出京以後的身份,甚至假裝不知道安德海是誰,更否認他是慈禧身邊的紅人,只是一味糾纏安德海出京的手續。

這下安德海的麻煩大了,沒有兵部的勘合就是坐實了私自出京,而就憑太監私自出京這一點,丁寶楨根本不用向皇帝報告就可以直接殺了他。不過丁寶楨沒有這麼做,這不是丁寶楨持重,而是他幕府裡有高人。

丁寶楨是真的想直接殺了安德海。他是巡撫,照例署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銜,手握民間所說的尚方寶劍,想殺誰根本不用向朝廷請示,更何況他能坐實安德海的罪。

可是他的幕僚薛福臣勸他,說可以把此事做得更圓滿一些,現在殺安德海的確很痛快,但安是慈禧太后的紅人,日後慈禧肯定會報復。退一萬步說,報到朝廷那裡,如果朝廷的旨意是讓押解回京,丁寶楨一樣也可以殺他,就說是怕路上出現意外,先殺了了事,而且是因為朝廷不想殺我才殺的,至少佔個理不虧。

丁寶楨深以為然,他親自動筆給皇帝寫奏摺,言明發現安姓太監一行,自稱欽差卻沒有兵部頒發的勘合,疑似招搖撞騙,特請旨辦理。丁寶楨老奸巨猾,他字裡行間不承認有安德海這樣一個人,殺了安德海上面如果真的追究,他可以推個乾淨,就說他也不知道那真的是安德海。

他把德州知府趙新給他的奏片附在後面。然後,連夜六百里加急送北京。

丁寶楨的高明之處

小皇帝第一個發現了丁寶楨的奏摺,他一刻也沒有耽擱,立即按照明善教給他的路數,召見恭親王奕訢。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沒有引起任何人懷疑,尤其是慈禧太后佈置在他身邊的眼線。恭親王奕訢是他六叔,他看奏摺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六叔指點。

叔侄倆心領神會,配合默契。奕訢第一次領教小侄子的“雷霆之怒”,心中發笑,但表面上不動聲色,坦然承受,並建議侄子馬上召見全班軍機和步軍統領榮祿。召見軍機是要軍機當面承旨,好給丁寶楨發廷寄,召見榮祿是為了抄安德海的家,並抓他的同黨。

軍機處的廷寄簡明扼要,驗明安德海正身,就地正法。而且嚴令兵部,六百里加急,火速送達山東巡撫衙門。於是,丁寶楨第三天夜裡就收到了。

收到軍機處的廷寄,丁寶楨熱淚盈眶,他沒想到兩宮太后的處置方式竟然如此簡潔明快,足見朝廷對他的信任和倚重。他遠在山東,根本不知道這些信任和倚重是出自不滿十四歲的小皇帝的聖意。於是他也毫不含糊,馬上動手。

按慣例,處決安德海這樣的欽命要犯,應該首先由巡撫衙門給臬司衙門行文,再由臬司衙門出告示,第二天午時三刻法場行刑。但丁寶楨怕朝廷變卦,安德海是太后的寵監,也許會有後文,於是一切從簡,半夜就直接升堂,一刀砍了安德海的腦袋。

丁寶楨處理善後也很高明。

安德海隨身攜帶很多行李,絕大多數是他從宮裡偷出來的東西,也有部分是其他太監委託安德海處置的贓物。丁寶楨沒有按規定的程序,把這些交給刑部或大理寺,而是原封不動,直接送到長春宮,讓慈禧太后自己處理。這是一種變相的賄賂,安德海固然拿了慈禧的東西,但更多的是別人的,現在全部變成慈禧的私房。

安德海隨身攜帶一些信件,大部分都是他結交外官的證據,還有一些京裡大小官員請託的事項,如果這些文件交上去,不知連累多少吃瓜群眾和大領導,那將又是一起風浪。丁寶楨只想殺安德海,不想得罪同僚,更不想給恭親王奕訢找麻煩。他當著幕僚的面,把這些文件全部燒燬,誰也不給看。

剩下的,就全都是小皇帝的麻煩了,因為他要面對慈禧的責問。這就看出丁寶楨奏報的高明之處了。

關於怎麼向慈禧太后交代,恭親王奕訢已經替小皇帝想好了,只是以他長輩的身份,不好挑唆侄子去糊弄他嫂子。他把想好的話告訴內務府總管大臣明善,由明善當成自己的主意教給小皇帝。

於是,當慈禧在病榻上青筋暴起,怒斥小皇帝自作主張時,小皇帝跪在地上一味磕頭,直到把自己磕得要發昏,然後才說,兒子這麼做是為母親分謗,安德海必須死。

他為慈禧詳細解說《淮南子》日中三足烏的典故,言明如果不殺安德海,那就等於承認是慈禧太后派安德海出去打秋風,搜刮民脂民膏的。三足烏的典故很淺,隨便一個參加鄉試的舉子都能看的懂,特別容易讓天下人誤會。他還講了安德海讓隨行的人向龍袍磕頭的事,慈禧驚出一身冷汗,連龍袍都敢偷,安德海莫非想造反不成?

慈禧無話可說了,不得不認可這個結果。不僅如此,她索性讓內務府大肆整頓一番,把安德海在京的所有親戚,以及宮裡面的嘍囉一併抓起來,打的打,殺的殺。

更深層次的背景

與大家想象的不同,慈禧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大權在握的。

辛酉政變時,朝政的格局是三足鼎立,即“太后垂簾、親王秉政”,在上的皇權由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三人共同分享。其中奕訢的角色是雙重的,即一方面他是皇權的代表,另一方面他是整個文官集團的核心領導人。

這樣一來,慈禧的權力非常有限,理論上她只擁有三分之一的皇權,而且,某種程度上,她要看慈安太后和奕訢的臉色行事,因為那個時候她對朝政的運作方式還不熟悉,經驗和資源遠遠不及恭親王奕訢。

所以,在同治二年以前,皇帝實際上是奕訢在做,他承上啟下,掌管著整個文官體系,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同治中興。

但同治二年蔡壽祺事件中,慈禧藉機收回奕訢的權力,把他貶為臣下,三駕馬車體制崩塌,恭親王奕訢精心構築的文官體系開始解體。加上慈禧越來越熟悉政務,提拔和經營自己的人脈,並卓有小成,她越來越排擠奕訢和原來的文官集團核心,從而引起了公憤。

安德海被誅就是整個文官集團,尤其是朝中漢大臣對她的示威和發洩,也包括慈安太后藉此表達不滿,這一點,慈禧心知肚明。

那個時候,慈禧的政治生涯仍處在起步階段,她根基未穩,還不能像她晚年那樣為所欲為,她要做的不是發洩怒火,報復丁寶楨,而是安撫整個文官集團,收斂一點,向恭親王奕訢和慈安太后適當地妥協,適當地讓步。

就這樣,慈禧太后不僅沒有報復丁寶楨,反而在不久以後,提拔他任四川總督,讓他去整頓被吳棠敗壞了的四川吏治。


國史館


安德海就算再紅,無非也就是一個太監而已。一個奴才殺了就算了,沒有什麼大不了。慈禧做為晚清政壇女強人,哪頭輕哪頭重她能不明白。她並不是一個是非不分,專橫跋扈的人。否則的話她也不可能縱橫晚清政壇近半個世紀立於不敗之地。
由於慈禧老公咸豐皇帝年僅31歲就駕崩了。年僅6歲的獨子載淳繼位。這個小安子仗著自己是慈禧的心腹,驕縱狂妄,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經常找小皇帝的毛病欺負他。同治雖小,但心裡清楚的很,雖然敢怒不敢言,但在他幼小的的內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次同治和慈禧聊天,安德海目無尊卑,居然敢插話,你也不撒泡尿照一下自己,你無非是一個狗奴才,人家母子在講話有你什麼事?為此同治大怒,當著太后的面賜了小安子一百個嘴巴。由此可見,殺小安子應該是同治和他六叔恭親王奕訢密謀的結果,而丁寶楨只是實際執行者。


殺安德海有可能是慈禧故意而為之,安德海目中無人,狂妄自大,樹敵太多。另外他和慈禧的關係曖昧,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慈禧怕朝中的人都知道了,將來日子不好過,畢竟此時的慈禧權利還不是太大。估計她心裡一盤算不能留著安德海了,於是打發他出宮辦事。清朝皇帝吸取明朝太監禍亂朝政的教訓,為了防止太監專權,祖訓規定嚴禁太監隨意出宮,違者殺無赦。如果有特殊情況必須出宮的話,必須以聖旨為憑證。安德海出宮並沒有請到聖旨,而是奉慈禧的懿旨。如果說不是慈禧故意想除掉他的話,怎麼可能不給他請一道聖旨呢?
所以當丁寶楨將安德海抓住之後就地處決,慈禧根本就沒有表示反對。殺安德海有制可循,有法可依,安德海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大張旗鼓擅自出宮,違反了祖制,依律當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