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摘掉贫困帽 奢香故里涌春潮

勠力摘掉贫困帽 奢香故里涌春潮

大方县奢香古镇全景图 (吴贵荣 向庭太 摄)

勠力摘掉贫困帽 奢香故里涌春潮

采摘荷花

勠力摘掉贫困帽 奢香故里涌春潮

打理大棚蔬菜

勠力摘掉贫困帽 奢香故里涌春潮

恒大集团帮扶的养牛基地

勠力摘掉贫困帽 奢香故里涌春潮

货运列车缓缓驶进车站

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道真县、务川县、盘州市、六枝特区、镇宁县、普定县、大方县、石阡县、印江县、丹寨县、麻江县、施秉县、镇远县、三穗县、雷山县、贵定县、惠水县和安龙县18个县(区、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这对大方各族人民来说,是一件大事、喜事,大方从此步入了告别贫困、同步小康的新征程。

翻开历史,600多年前,彝族女英雄、政治家奢香夫人在大方书写了一段传颂至今的传奇佳话。今天,大方各族人民发扬奢香夫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苦干实干谋发展,大胆创新促转型。

大方人民见证了诸多领域取得的突破: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农业产业浓墨重彩,立体交通初步形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成效显著,文旅产业蒸蒸日上,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的日子真的幸福,各种收入加起来,一年也有五六万元,这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大方县八堡乡海龙村五组村民王继绵的脸上挂满笑容。

过去,王继绵一家五口人守着几亩土地过日子,靠天吃饭。2014年,王继绵家被纳入贫困系统。让王继绵一家实现命运转变的是天麻种植。2015年,王继绵依靠发展天麻产业,光荣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2016年,海龙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十里荷塘”,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每到荷花盛开或挖藕季节,王继绵就在荷田里采摘莲花和挖藕。王继绵说,在基地打工一天也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大方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乌蒙山片区特困县,这里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五年来,大方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功实现22.51万人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85%下降到2018年的1.85%,脱贫攻坚成就显著。

大方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腹地,是乌江、赤水河流域的分水岭,这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基础设施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为此,大方县加大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夯实脱贫基础,破除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按照“六个坚持”原则,大方县创新“四结合四靠近”模式,即易地移民搬迁与工业化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与新型城镇化结合、与旅游发展结合,靠近城区(乡镇中心区)、靠近工业园区、靠近旅游景区、靠近交通干道,科学选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30个乡镇建成42个安置点,在县城建成集中安置点奢香古镇,分批次完成2.47万名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

截至目前,已在安置点周边建成采摘园35个、观光基地13个、牛超市6个、牛集中饲养点18个,带动1.9万名搬迁群众参与发展,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人数7000余人,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结束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历史。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大方县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补齐教育短板,加大贫困家庭就读子女精准资助,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让教育雨露润泽每一位贫困学子。

五年来,大方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建设成效显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图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定。

从大方县城出发,沿着老清毕公路来到羊场镇穿岩村,在绿色中一路穿行,两旁的农舍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安静祥和。眼前这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方,过去却是出了名的穷山沟——“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植被破碎、石漠化严重。为了生存,村民毁林开荒,结果是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造成生态严重失调。

1984年,大方县出台了优惠政策,号召村民植树造林。2000年,大方县被列为全省退耕还林试点县,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穿岩村作为退耕还林试点村,把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修复了穿岩的生态,改善了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确立了生态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穿岩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吃上了“生态饭”。

格里河是“美酒河”赤水河的上游支流,不仅浇灌了山谷里的良田,也哺育了两岸的百姓。然而,格里河的生态环境也曾遭到严重破坏。这让大山乡光华村老支书罗光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并产生了联合本县流域内的7个乡镇23个村共同保护赤水河上游的想法。

在罗光贤的“游说”下,大家达成了保护格里河的共识。2013年,大家商议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格里河进行保护。为了形成管护长效机制,2014年通过“河长制”,将格里河的管护责任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大方境内80多公里的河段得到了有效管理。

穿岩人和光华人追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共同发展,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为现实,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成为大方县发展生态经济的生动样本。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大方县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2010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88.98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176万亩,治理石漠化72.43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8.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36.7%提高到2015年的45.98%。

同时,大方县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种植经果林12.83万亩、中药材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37.41万亩,覆盖贫困人口2.21万户7.32万人;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和休闲康养产业,发展农家乐352户,带动贫困群众1.61万人,实现生态改善和稳定脱贫双赢。

对江镇元宝村的村民们都渴望有一个致富产业,早日摆脱贫困。2017年,村民吴香贵成立了大方县贵惠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冬荪,合作社流转村民撂荒的土地,让村民有了一份收入,村民在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到150元不等的工资。

冬荪基地不仅带动24户80人增收,还带领有条件的村民种植冬荪,使冬荪成了村民的致富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在基地务工,每天可以拿到150块钱,日子比原来好多了。”村民黄明贵说。

产业是脱贫的关键。大方县结合实际,以“五个到村到户到人”为抓手,着力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

大方县按照“八要素”大力推动农村产业革命。每年稳定种植商品蔬菜10万亩、中药材12万亩、辣椒25万亩、烤烟14万亩、发展食用菌2.52亿棒。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0个、休闲农业园区9个、农村电商网点175个,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大方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农户”等模式,积极推广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财政资金转股等方式,全面盘活农村资源,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增加群众产业收入,2.46万贫困户9.85万人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四机制探索产业扶贫‘牛’路子”产业扶贫模式得到省领导签批肯定。

落实“3个15万元”扶持措施。发放“特惠贷”7.91亿元,惠及贫困户2.27万户,扶持贫困家庭创业1.3万户,发展微型企业2040户,带动就业5.52万人;开展技能培训4.66万人,吸纳贫困群众就业2.68万人;开发护路员、保洁员等“10+N”公益性岗位2万个,1.12万贫困户5.15万人通过稳定就业实现脱贫。

在兴隆乡狮子村的蔬菜基地,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几十名村民把采收好的蔬菜打包后装上大卡车,运往广东、云南等省销售。

该蔬菜基地2015年建立,每年付给销售蔬菜和在家门口务工群众的工资就有300多万元、土地流转费近20万元,带动了狮子村和周边上百户农民增收。“村里有了蔬菜基地,既照顾家里又能挣几个钱。老伴管孙子读书和做家务,我在蔬菜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一年下来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村民李文敏高兴地说。

一个个产业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有产业覆盖、人人有增收路径,为全县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合资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为此,大方县打通上下扶贫渠道、建立政企协作机制,充分用好中央和省市上级部门的倾力支持和农工党、天河区、恒大集团的帮扶力量外,同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万众一心、全民攻坚的宏伟场面。

农工党中央定点帮扶,安排28个省市农工党组织与大方28个乡镇结成帮扶对子,投入1.19亿元,引进投资2.55亿元,以实施“同心助医工程”等方式全面参与大方扶贫;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龙岗区投入1.07亿元,引进签约投资27.42亿元,实施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举措,助力大方脱贫攻坚。

自1994年国务院扶贫办正式批准把大方县确定为农工党中央的定点扶贫县以来,农工党中央郑重许下“大方不脱贫,农工党不脱钩;大方脱了贫,农工党不断线”的庄严承诺,与大方人民“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大方脱贫攻坚倾心尽力。

农工党中央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和联系面广的政治优势,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管理等优势与大方县的政策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等充分结合起来,助医惠民、智力支持、产业扶持……20多年深情携手,农工党中央发挥人才、智力及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医疗卫生、经济社会、职业教育等方面给予大方县倾力帮扶。

住了几十年茅草房的凤山乡联兴村村民彭德友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2016年国庆节前夕,彭德友一家搬到了恒大集团在凤山乡店子村援建的恒大二村,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配套了两个蔬菜大棚。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之举,改变了许多像彭德友一样的贫困群众的命运。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在全国政协的关心支持下,恒大集团怀着“民生为本、产业报国”的情怀,与大方县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恒大集团投入30.45亿元扶贫资金,派出661名精兵强将入驻大方开展精准扶贫,通过发展产业、易地搬迁、吸纳就业、教育资助、生活保障、创业扶持等一揽子措施,助力大方稳定脱贫。

帮扶三年多来,恒大集团与大方县各族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全面展开。恒大和大方,共同打造了社会扶贫的示范;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大方品牌,书写了同心共筑小康梦的崭新篇章。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大方县主动作为,锐意创新,凝心聚力,同心攻坚,为奢香故里谱写了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交上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