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四川恩陽古鎮!

譚守學 巴中文藝

從學生時代起,恩陽古鎮的“小橋流水打魚船,河邊搗衣棒槌喧”,以及吊腳樓的玄妙、青石小巷的幽深,“紅梅仙子”的善美,“提糖麻餅”的酥香甜脆…都給我留下了詩意般的記憶。

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四川恩陽古鎮!

跨過富有美麗傳說的“起鳳橋”,沿吊腳樓下鋪著青石臺階的小巷而入,走進古鎮,那街巷就與眾不同,分佈在高低不一的地形之上,順勢而建,能直則直,宜彎則彎,能方則方,可圓則圓,曲折幽深而又寬窄不一,所有街道院落,各具格式,絕無雷同,混雜中見協調,街巷互通,梯坎相連,高低錯落,參差中有規整,自然天成,盡顯古樸本真與活態智慧。

古鎮人的生活仍具有原生態,“走樓”外晾起的五顏六色的衣被,與灰白相間的“水墨式房舍”形成鮮明對比,成為一道特有的風景,不可複製;提籃買菜的張婆婆,不緊不慢,穿街繞巷,一路和老姐們招呼問候,收穫了滿滿的愉悅心境,回到院子,打理院子角落的瓜果,絲瓜藤順著牆柱爬到了“天井”外面的“曬樓”,鴿子們的“小木屋”被覆蓋了,一朵朵黃色小花分外別緻,時不時有鴿子從藤葉間探出頭來,隨著一陣陣“鴿哨”聲由近及遠,從頭頂劃過,再由遠及近,盤旋而至,生機與情趣便油然而生。

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四川恩陽古鎮!

午後的王家小院,老爺子斜躺在竹板椅上,伴著院子邊黃葛樹上的蟬鳴小憩一會兒後,再去茶館和三五老友喝杯“蓋碗茶”,先擺一擺“五子登科”、“紅梅仙女”、“回龍繞護”的古老龍門陣,再聽聽“蒲道官斬巴蛇”的川劇坐唱,最愜意的日子就這樣在傳奇的故事與鼓樂聲中度過了。

心情好的時候,下街的李老太就拆卸幾張木板房的板子,往門前的板凳上一放,便成了零售小攤,賣點“老鷹茶”和特色小吃,收點零花錢,是其休閒而充實生活的小插曲。

這裡沒有太濃的商業氣息,人們就那麼一如既往地、悠閒地、自在地生活著,打理著古鎮的朝朝暮暮,塑造著古鎮的歲歲年年,構成了古鎮的“眾生圖騰”。

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四川恩陽古鎮!

走進大客棧,裡面的陳設及氛圍,讓人一下子穿越到了明清時代,透過二樓斜開的木格窗,瞭望恩陽河兩岸的萬家燈火,霓虹閃爍,你會感嘆古鎮快速發展的現代氣息,俯瞰河面上若隱若現的“江楓漁火”,會勾起你對“水碼頭”曾經繁華的記憶與聯想,讓你回味起“船工號子”的蒼涼豪邁與蕩氣迴腸,萬古不息的“琵琶三灘”,隱隱飄來“琵琶仙女”彈奏的悠悠古韻,那些即將下重慶、“闖江東”的船伕們的身影彷彿就在眼前,那爽朗的豪笑聲,么店子女店老闆尖利的吆喝聲,那“登科寺”的“晨鐘暮鼓”猶在耳邊迴響,此刻,那曾經的輝煌與傳奇好像都復活了。

美麗的傳說,神奇的故事並未隨“琵琶灘”的流水遠去,別樣的詩情畫意正在崛起的新城中不斷蛻變演繹。

他們讓古鎮“古韻”悠遠,“活態”長存。

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四川恩陽古鎮!

一路探訪,來到傳承了幾百年的“提糖麻餅”鋪子時,你會感覺到,“提糖麻餅”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那些工序,那些簡單實用的工具,那份代代相傳的技藝,那盆燒了幾百年經久不息的“鏊子火”,尤其是那“輕薄圓鼓”的外形,“酥香脆甜”的味道與感覺,始終沒變;變化的是店裡一代又一代的手藝傳承人,一代又一代的街坊鄰居,南來北往的匆匆過客,還有那增長了數十倍的營銷量和聞名遐邇的古老品牌。

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四川恩陽古鎮!

新朋故交相聚,吃個“十大碗”,點個“巴魚兒”下小酒,那叫一個“巴適”。

巴中文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