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四川恩阳古镇!

谭守学 巴中文艺

从学生时代起,恩阳古镇的“小桥流水打鱼船,河边捣衣棒槌喧”,以及吊脚楼的玄妙、青石小巷的幽深,“红梅仙子”的善美,“提糖麻饼”的酥香甜脆…都给我留下了诗意般的记忆。

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四川恩阳古镇!

跨过富有美丽传说的“起凤桥”,沿吊脚楼下铺着青石台阶的小巷而入,走进古镇,那街巷就与众不同,分布在高低不一的地形之上,顺势而建,能直则直,宜弯则弯,能方则方,可圆则圆,曲折幽深而又宽窄不一,所有街道院落,各具格式,绝无雷同,混杂中见协调,街巷互通,梯坎相连,高低错落,参差中有规整,自然天成,尽显古朴本真与活态智慧。

古镇人的生活仍具有原生态,“走楼”外晾起的五颜六色的衣被,与灰白相间的“水墨式房舍”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一道特有的风景,不可复制;提篮买菜的张婆婆,不紧不慢,穿街绕巷,一路和老姐们招呼问候,收获了满满的愉悦心境,回到院子,打理院子角落的瓜果,丝瓜藤顺着墙柱爬到了“天井”外面的“晒楼”,鸽子们的“小木屋”被覆盖了,一朵朵黄色小花分外别致,时不时有鸽子从藤叶间探出头来,随着一阵阵“鸽哨”声由近及远,从头顶划过,再由远及近,盘旋而至,生机与情趣便油然而生。

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四川恩阳古镇!

午后的王家小院,老爷子斜躺在竹板椅上,伴着院子边黄葛树上的蝉鸣小憩一会儿后,再去茶馆和三五老友喝杯“盖碗茶”,先摆一摆“五子登科”、“红梅仙女”、“回龙绕护”的古老龙门阵,再听听“蒲道官斩巴蛇”的川剧坐唱,最惬意的日子就这样在传奇的故事与鼓乐声中度过了。

心情好的时候,下街的李老太就拆卸几张木板房的板子,往门前的板凳上一放,便成了零售小摊,卖点“老鹰茶”和特色小吃,收点零花钱,是其休闲而充实生活的小插曲。

这里没有太浓的商业气息,人们就那么一如既往地、悠闲地、自在地生活着,打理着古镇的朝朝暮暮,塑造着古镇的岁岁年年,构成了古镇的“众生图腾”。

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四川恩阳古镇!

走进大客栈,里面的陈设及氛围,让人一下子穿越到了明清时代,透过二楼斜开的木格窗,瞭望恩阳河两岸的万家灯火,霓虹闪烁,你会感叹古镇快速发展的现代气息,俯瞰河面上若隐若现的“江枫渔火”,会勾起你对“水码头”曾经繁华的记忆与联想,让你回味起“船工号子”的苍凉豪迈与荡气回肠,万古不息的“琵琶三滩”,隐隐飘来“琵琶仙女”弹奏的悠悠古韵,那些即将下重庆、“闯江东”的船夫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那爽朗的豪笑声,幺店子女店老板尖利的吆喝声,那“登科寺”的“晨钟暮鼓”犹在耳边回响,此刻,那曾经的辉煌与传奇好像都复活了。

美丽的传说,神奇的故事并未随“琵琶滩”的流水远去,别样的诗情画意正在崛起的新城中不断蜕变演绎。

他们让古镇“古韵”悠远,“活态”长存。

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四川恩阳古镇!

一路探访,来到传承了几百年的“提糖麻饼”铺子时,你会感觉到,“提糖麻饼”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那些工序,那些简单实用的工具,那份代代相传的技艺,那盆烧了几百年经久不息的“鏊子火”,尤其是那“轻薄圆鼓”的外形,“酥香脆甜”的味道与感觉,始终没变;变化的是店里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传承人,一代又一代的街坊邻居,南来北往的匆匆过客,还有那增长了数十倍的营销量和闻名遐迩的古老品牌。

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四川恩阳古镇!

新朋故交相聚,吃个“十大碗”,点个“巴鱼儿”下小酒,那叫一个“巴适”。

巴中文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