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精彩影视大全每天更新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陆逊生于183年,比孙权仅小一岁。

陆逊辅佐孙权40多年,掌控吴国军政大权20余载。陆逊处事高瞻远瞩、深谋远略;为人忠心诚实、正直纯厚;当官文武双全、出将入相。被孙权视为“社稷之臣”。

深受孙权赏识:封将拜相,总领三公事务

203年,20岁的陆逊进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出任浙江海宁屯田都尉、兼任海宁县令。

孙权看中陆逊的才能,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孙茹许配给他。

219年,陆逊利用关羽性格特点,采用麻痹战术,将蜀军打得大败。关羽从麦城突围逃亡,被陆逊部将逮住并诛杀。

221年,刘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

陆逊采取诱敌深入、寻机消灭的战术,找到蜀军破绽,火烧连营40多个军寨。蜀汉惨败,东吴取得夷陵之战完美胜利。

228年8月,孙权进驻安徽怀宁,拜封陆逊为大都督,统领全部吴军。孙权亲自手拿指挥鞭,命令所有官员向陆逊下跪。

为了表彰陆逊业绩,孙权特地设立上大将军职位,位于三公之上,并册封陆逊为上大将军。

孙权已经把自己能想到的办法,都用来赏赐陆逊了。

244年,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并下诏指示:孙权总管三公事务,教导所有文臣武将。

陆逊已经真正出将入相,统领东吴了。可以看见,孙权多么重用陆逊。那么,后来孙权为什么残忍对待陆逊呢?

干预皇室事务:孙权疑惧,陆逊忧国身亡

如果孙权残忍对待陆逊,那是由陆逊干预皇室事务引起的。

鲁王孙霸希望夺取孙和的太子宝座,朝中官员基本上都分列站队了。

全琮把情况告诉远在外地的陆逊。

陆逊认为两宫势力拉帮结派,互相倾轧,这时最大的忌讳。陆逊竟然建议全琮把次子全寄杀死,因为他支持孙霸。

全琮非常恼火,从此对陆逊怀恨在心,想方设法陷害陆逊或者陆逊的亲信。

太子孙和派人藏到父亲床肚下面,监听到父亲与大臣谈论改立孙霸为太子的事情。

孙和派人到武昌,请求陆逊出面为自己说情。陆逊几次上疏嫡长子的地位不可动摇,并且请求面见孙权。

孙权发觉自己与大臣在宫中的谈话内容竟然泄漏了,非常愤怒。

孙权把相关大臣缉拿审讯;写信责备陆逊随意探听皇宫机密。

在押的大臣招供出陆逊20条罪状。孙权公布陆逊的20条罪状,并下旨停止陆逊职务。

陆逊被冤受压,气恨交加,忧虑忡忡,不久,离开人世,享年62岁。

纵观陆逊一生,孙权这样对待陆逊,主要以下原因:

第一、怨恨

孙权父子不和的事情,远在武昌的陆逊竟然知道,孙权实在不能接受。

孙权感到羞耻,自古家丑不可外扬,普通百姓都是这样,何况帝王之家。

由羞耻产生怨恨。陆逊是孙家大臣,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干涉皇家事务已经超出职权范围。

皇帝怨恨的事、怨恨的人,会有好的结局吗?比起其他帝王,孙权对陆逊算是很仁慈的。

第二、担心

陆逊是重臣,东吴军国大事都有管理权,现在干涉皇帝父子之间的内部事务,而且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孙权当然很担心。

陆逊支持太子孙和,太子从心理上、实力上都会膨胀起来,就会更加努力争取保住太子的宝座;陆逊支持孙和,就是怂恿他、放纵他,说不定会发生更大的皇权争斗事件。

已经有了担心,孙权当然不会让陆逊继续平平安安活下去。

第三、恐惧

孙权活着,陆逊就胆敢依仗自己功劳、干预皇家内部事务,那么,孙权去世后,陆逊一定更加放肆,什么事都有可能干出来的。

陆逊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皇家重大事项,包括立储、继位这样的大事;

再进一步推想,陆逊也能找个理由把孙权的子孙换成孙策的后代,甚至可以换成陆家后代。陆逊的后代也是孙策的后代啊。

如果让陆逊继续发展下去,孙权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江山,就会更换主人;孙家几代人苦心经营的业绩,也就变成别人家的资本。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孙权将会子孙不保、断子绝孙。

孙权怎么能不恐惧?恐惧的孙权能不对陆逊采取措施吗?

你怎么看待孙权对待陆逊?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孙权虽是三国分立的一位君主,却与历史上大一统的皇帝并无二样,早年朝气蓬勃,晚年昏庸无道,特别在立储上反复无常,多少大臣因此而下水落马,陆逊之死,直接诱因是介入储君之争。六十四岁的孙权逼死六十三岁的陆逊,究其根底,与江东形势及孙权晚年残忍忌刻,防患于未然有关。


三国魏汉吴,曹操刘备出身寒族,一据益州地,一据全国大部份,虽一生是对手死敌,政汉上采用的都是压制儒家豪族的措施,曹操的“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和诸葛亮制定蜀科“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二人异曲同工,都以法术绳治豪族世家,威之以刑,限之以爵来加强统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曹操更进一步,以三道求贤令唯才是举突破世家豪族对大政的操纵,让低下层的寒门能够进入中枢,淡化儒家豪族的影响。而江东孙家则不然,孙坚出身并非寒族,孙家在江东的立足也有赖于当地豪族世家的支持,特别是江东四大家族张朱陆顾的支撑。


其中四大家族的陆就是陆逊所在的陆家,陆逊二十一岁就进入孙权幕府,从小官做起,平定吴郡、会稽、丹阳山越而崭露头角,孙权作主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关羽北伐谋夺荆州,陆逊是幕后功臣,他与吕蒙定策,让吕蒙以病引退,荐他以代都督,上任后卑词贬低自己,刻意吹捧关羽,让关羽去尽戒心,大调荆州兵北上,才让东吴有偷袭的良机,最大的功劳在于刘备伐吴时,统帅吴军在夷陵大破刘备,威震三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此后孙权陆逊关系进入蜜月期,吴蜀再联盟,诸葛亮亲作手书,孙权都让陆逊过目,有时还让他直接修改回信,陆逊劝孙权推广开辟农田,广施恩德,减轻刑罚,放宽田赋等政策,孙权一一听从,毫不犹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石亭破曹休后陆逊进入东宫,辅助教导孙权诸子侄,恩威毕至,内外无不凛然,丞相顾雍死后陆逊代相,之后开始介入皇储之争。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宫并立,大臣分成两派,互相倾轧,陆逊持身守正,多次进言“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又陷入偷听孙权密语的风波,开始受到孙权的猜忌,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孙权下令彻查有人在其房内窃听之事,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等大臣收监审问,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孙权多次派出使者责备其不安臣位,打听宫中机密,“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身为江东大族,军中威望素著,又陷入储君之争,孙权的猜忌提防也并非空穴来风,何况陆逊还是孙策女婿,逼死方免后患,另一个狡兔死良弓藏事例。


南方鹏


出将入相的陆逊是三国后期的一个猛人,奇袭荆州,夷陵破蜀,石亭御魏,屡立奇功,深得孙权的信赖。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在陆逊63岁的时候,被孙权活生生的给逼死了。那么,孙权之前对陆逊是言听计从,为何最后非要逼死陆逊呢?这并非是孙权老糊涂,这是孙权下的一盘大棋而已,只是最后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遗患无穷。



陆逊,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东名门望族。在孙策死后,孙权掌权,21岁的陆逊投靠孙权,成为了孙权的幕僚。他不仅帮助孙权管理内政,而且还对内平叛,征讨山越,屡立战功。因此,他成为了孙权的近臣,经常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并且孙权还将自己的侄女许配于陆逊。也就是从此时开始,陆逊才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传奇。

公元219年,孙权与关羽就归还荆州之事闹掰了,孙权决定武力收回。于是乎,孙权在关羽北伐之时,任用新人陆逊为前线总指挥,麻痹关羽。同时,陆逊替换吕蒙后,直接写信吹捧关羽,令关羽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将后方防范东吴的兵力抽调到北伐前线,给了吕蒙和陆逊可乘之机,大意失荆州,并且陆逊对关羽围追堵截,最后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



随后,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率领蜀国精锐进攻东吴,为关羽报仇。前期,虽然蜀军来势汹汹,势如破竹,但是最后还是被陆逊看准时机,采用火攻,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差一点就丢了老命。紧接着,陆逊又带领吴国大军石亭御魏,大败曹军。陆逊屡立奇功,深得孙权的信赖,成为孙权的社稷之臣。



公元244年,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至此陆逊达到了人生巅峰。然而,祸福相依,万万没想到第二年陆逊就被孙权给逼死。关于陆逊之死的起因是陆逊在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因太子孙和的役使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以孙霸为储之事。孙和害怕,就请陆逊出马劝谏。孙权一看自己的私密之言,竟然被陆逊得知了,大为吃惊,于是着手调查,将相关人员收监问罪。陆逊虽然没有被收监,但是不仅被孙权责备,而且涉事人员反咬一口,向陆逊头上扣屎盆子,给他罗列了二十条罪证。对此,已经63岁高龄的陆逊不胜愤忿而卒。



可以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给逼死的,这并非是孙权老糊涂了,而是他下的一盘大棋。孙权一家虽然掌管江东,但是老孙家是外来人口,并非是江东的土著。而陆逊恰恰就是江东的土著,并且他所在的陆家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特别是陆逊成为丞相后,陆家更是成为江东的一股强大的势力。所谓功高盖主,孙权担心自己死后,陆家等土著作乱。于是乎,他小题大做,借机逼死了陆逊。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陆逊虽然死后了,东吴的朝局更是不稳定了,相互倾轧,此消彼长,最后东吴也被魏国灭掉。


密探零零发


陆逊作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吕蒙死后,陆逊成为当时东吴最为倚重的军事干才。注意一点,是军事干才,而政治方面,孙权并没像对待周瑜、鲁肃那样放权。陆逊虽替代顾雍成为东吴丞相,但孙权“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致陆逊“愤恚致卒”。那么孙权为何要这样对待东吴的大功臣呢?

“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孙权《三国志》

功高震主

陆逊前期并不是很突出,以县令的身份步入仕途,但治理有方,并因平定鄱阳山贼暴乱而得军职定威校尉,后屯兵利浦。孙权也是在此时看出陆逊的潜力,将孙策之女许配,并开始召陆逊为智囊,多以世事问计陆逊,后纳为帐下右部督。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陆逊以书信赞关羽神勇,麻痹关羽,配合吕蒙夺取荆州故地,后又以南线西进收取数郡,俘获万人,因功被拜镇西将军,进娄侯。刘备随后发动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为东吴大都督率众抗敌,并取得大劫,在此战中,陆逊不仅仅是取得的了一场胜利,更是赢得了孙策时期东吴旧将的一致认可和追捧,从此在军中的地位堪比吕蒙,孙权也因此功拜陆逊为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侯。

黄武七年,曹休举众攻皖,陆逊又受命假黄钺,拜大都督据曹休得胜,“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这样的待遇其实已经不正常了,孙权这样有试探陆逊野心的嫌疑。本身就是代行王令得胜,而后的赏赐过于恩宠,从历史各朝代的君主赏赐臣下来看,这里都显得有所阴谋。

孙权的担心是有根据的,随后陆逊的强势,应该是孙权动杀念的开始,当孙权欲征公孙渊时,陆逊阻碍并在谏言里说“陛下以神武之资,诞膺期运,破曹乌林,败备西陵,擒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众所周知,破曹的是周瑜,破刘的是陆逊,破关羽的是吕蒙,陆逊以此言阻碍孙权北伐,是赞扬孙权还是话里有话讽刺孙权呢?

嘉禾五年,孙权北征襄阳,孙权亲信韩扁被擒获,诸葛瑾书与陆逊告知孙权已退,应当退军,但陆逊却按兵不动,等待战机,虽后得胜,但战果不佳,连累无辜百姓,且在行动上与孙权已开始有所间隙,在这一点上,陈寿的评价最为客观,即“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此时的陆逊已经居功至伟,临阵自作主张,这是挑战孙权的权威,也是对其统治的威胁。

臣强子弱

陆逊是“世江东大族”,陆康、陆绩,陆瑁,陆凯、陆胤等本族成员官高则太守,官低也及校尉。丞相顾雍之子顾邵为陆绩外甥,任豫章太守,顾邵之子顾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车都尉。顾谭之弟顾承,官至奋威将军。陆逊还有个外甥姚信,官拜太常。顾家也为江东大族,陆逊这等家族关系网络都已经是涵盖了东吴权利体系的上中下三层,不得不引起孙家这个外来户的忌惮。


吕蒙死后,陆逊接任大都督,与武将体系的关系处理的极佳,无论前主旧臣韩当、周泰、潘璋、徐盛,还是后起之秀凌统、朱然、朱桓,都与陆逊相交甚好。陆逊镇守武昌时,声望颇高。东吴从太子登,到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都与陆逊关系很好,文武群臣都,与手握大权的重臣关系如此亲密,君主孙权能不有所忌惮吗?

“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陆逊上疏孙权《三国志》

陆逊身为朝臣,与太子交好,但鲁王亦受孙权厚爱,二宫势均力敌,当有言论传太子不安之时,陆逊挺身而出,为其辩护,这就给孙权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陆逊与太子结党,而且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与太子关系亲密,这就更加使孙权断定陆逊没安好心,而太子孙和为人倒是有圣人之风,但相对陆逊这等权谋家来讲,还是嫩了很多,一旦孙权去世,陆逊辅助孙和即位,不敢保证陆逊是否会居拥立之功而把持朝政,这一点对于孙权来说,孙氏三代人打下的基业很有可能葬送在陆逊手上,这一点上陆逊是必须至于死地的。并且陆逊的党羽也一并得置于死地,后来孙权也确是如此做的。



孙权虽然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后,辅政大臣选择了资望较浅、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的诸葛恪,说明孙权对于陆、顾这样的江东大族确实是不放心的。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自己知道,不是孙权不大度,四任大都督全权代理军事管制已经说明了孙权的气量,倘若陆逊有诸葛亮那样的为臣之道,即使儿子连阿斗都不如,也是敢托付重任的。

正统心结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陈寿《三国志.孙策传》



这里并不是说孙权不是正统,而孙策的血脉才是最应提领江东的一脉,孙策顾大局,将江东托付于孙权,世人称赞孙策的气量时也给孙权心中留下心结,而孙权对待孙策之子的做法又显得小人之心,孙权之子皆封王,孙策之子以侯而终,孙盛辩护到此为“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所谓解释就是掩饰,正名定本之言并没有底气,江东基业成型于孙策,正名也应为孙策,孙权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很在意却不能说。

“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三国志.吴主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病重之时,令太子祭拜其兄孙策,而非其父孙坚,显得心虚而理亏,因此孙权内心应该非常在意“正统”的问题,而且也觉得对待孙策之后有些不公,故而临死之前令儿子向孙策祭拜。在这个问题上陆逊成为另外一个心结,那就是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为妻,那么陆逊之后亦为孙策之后,虽已然成为陆家人,但血脉里流淌着“小霸王”的忠肝义胆,那么是否会造成陆逊日后作乱的名义或者动机,不得而知,也不得不防。

因此,孙权逼死陆逊是东吴政权基础和结构的根本体现,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的矛盾一直伴随着东吴政权的起始和结束。东吴集团内部矛盾与分化是其国家走向衰落的根本,陆逊被逼至死的表层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棍哥观史


孙权对待江东的柱石陆逊算不上题主说的残忍,也就是所有帝王对待赫赫功臣的常规操作而已。

陆逊算是孙吴时期除周瑜外,最令孙氏倚重的重臣了,这与陆逊的身份又一定的关系。陆逊出生江东显赫的陆氏家族,孙吴政权能够在江东席霸一方,主要的依靠就是江东的贵族支持,而四大贵族就有陆逊出生的陆氏家族。

陆逊不但出生显赫,更与孙家有裙带关系。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哥哥的位置,巩固了江东的基业,为了能更加的加强四大贵族的关系,孙权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了陆逊,这样陆逊不但是江东政权的基石,更成为了孙氏家族的女婿,这样的关系对孙、路两家来说都是利好的。

但是正因为陆逊具有了这两重的关系,导致了孙权后期对陆逊的猜疑和防范。

陆逊在东吴政坛上展露头角要从关羽大意失荆州说起,当时东吴的大都督是周瑜死后荐的鲁肃,鲁肃死后推荐的吕蒙。陆逊此时在吕蒙帐下做幕僚,也就是参谋长之类的职务。

吕蒙通过麻痹、讨好蜀国荆州守将关羽,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夜袭荆州,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东吴一举收复了三国要害之地荆州。而这样的策略制定基本都是陆逊参与制定的。后来,刘备起兵七十万东征孙吴,吕蒙暴病而亡的时候,孙权启用了陆逊接替大都督位,率领大军抵御刘备。

孙、刘两家爆发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夷陵之战”,此战让陆逊一战成名,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自此,陆逊从一介书生挤入了中国古代名将的行列。

陆逊的名声大震除了在夷陵之战灭了蜀国几十万大军,打得刘备仓皇逃回蜀地,最终死于白帝城,而且陆逊在北面抗击曹魏的战争更是屡战屡胜。

可以说,三国鼎立的局面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全靠了陆逊当大都督时期,西胜刘备,北抗曹魏取得的战果而奠定的。陆逊的不世功劳在整个江东政权是无人可比的。

但是陆逊在东吴政权大权在握的时期并不长,这也是所有王朝都会遇到的问题,一个重臣功劳太盛,难免会受到主上的猜忌,陆逊也不例外,此时的孙权对功高盖主的陆逊从绝对的信任转变成了略有猜忌。

真正令陆逊和孙权关系破裂的其实是两件事情:

一是陆逊卷入了孙权的家事,太子位之争

由于孙权原立的太子孙登没有孙权命长,死后就要重立太子,孙和与孙霸哥俩就争夺起太子位,其中孙和胜出,但是孙霸不死心,总想着翻盘。孙和没有办法,希望当时威望最高的陆逊出面进谏孙权,保住自己的太子位,陆逊的出面让孙权非常的恼怒。

因为陆逊另外一个身份让孙权十分的忌惮,陆逊是孙策的女婿,而此时孙策的儿子还没死呢,虽然没有权势和实力,但只要人没死,就有复辟自己老子位置的可能。孙权的心思是很微妙的,陆逊既能参与到太子之争上,保不齐会利用自己江东威望(四大贵族之一)重立孙策之子为江东之主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以陆逊当时的威望和权重是可以办到的。

孙权自此就颇为忌惮陆逊,并刻意的打压陆逊,有意的防范他。

二是陆逊牵扯进了泄密事件

此时其实都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套路,孙权与陆逊的书信往来内容不知怎么的被其他的朝中重臣得知,孙权大为恼火,这种私人之间的政事信件内容外泄,让帝王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孙权确认为陆逊泄露,虽然治了其他大臣的罪,给了陆逊足够的尊严,只是写信责问他而已,但是陆逊看得很清楚,这是孙权对自己的百般的不放心。

陆逊经历此事后,郁郁寡欢,不多久就死了。

总体来说,陆逊为孙吴政权做出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他对东吴政权更是忠心耿耿,但是自古以来帝王心术里,只有忠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权力的掌控欲望足以湮灭一切功劳和忠诚。


沉墨I方之城


陆逊和孙权是有国恨家仇的。

陆逊是东吴本地士族,出身于吴郡陆氏。而孙氏政权建立东吴时,手上就沾满了东吴本地士族的鲜血,孙策本人死于本地士族的暗杀。孙权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都曾经是袁术手下。很长时间内,当时人们认为孙策的江东政权是归属于袁术的,而袁术的名声很不好。袁术曾经命令孙策攻取庐江,时任庐江太守叫做陆康,是陆逊的从祖父。孙策攻取庐江两年,陆康连气带病挂掉,陆氏宗族一百多人,死了将近一半。所以孙权把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完全就是在挑事。

孙权政权前期,虽然都认为陆逊很有才华,但都不敢委以重任。最明显的就是吕蒙,天天夸陆逊有本事,没事就咨询他针对关羽的建议,但临终前给孙权写信,推荐的接班人是朱然。朱然是跟随孙氏父子的老人了,显然比陆逊要让主子放心的多。

但是到了夷陵之战就不一样了。刘备倾国来攻,不得不启用陆逊。这是政权能不能保得住的问题,啥国恨家仇都得一边去。

问题在于,陆逊打了大胜仗,这下麻烦了。更麻烦在于,陆逊还和太子不清不楚,而北边的高平陵之变也惊醒了孙权,司马氏和陆氏一样,都是士族,陆逊会不会也。。。。这就是陆逊杯具的根源。吴国后期的二宫相争,实质就是孙权借两个儿子的命,干掉东吴本地的大士族,防止魏国高平陵之变的重演。

正确吗?个人意见,未必不正确。有人说司马懿奸诈,陆逊忠诚,陆逊不会的。那柴荣时期,潞州之战的赵匡胤忠诚么?人是会变的,人的野心是随着地位的上升而增长的,何况等你到了天下第二的位置,你的手下自然而然就会推着你上去,谋取一个拥立之功。陆逊最大的错误在于,他成了东吴本地士族的领袖,而且很有本事


笨笨熊QIQILIULIU


公元245年,在孙权的多番指责之下,陆逊抑郁成疾,走向了人生的尽头。身为孙吴的柱国之臣,吴主孙权为什么非要逼死陆逊呢?真是老迈昏庸了?也不尽其然,在逼死陆逊这个问题上,绝非孙权的一时冲动,而是由来已久。

孙权逼死陆逊的五大原因

其一,陆逊作为江东世家大族,是孙权猜忌陆逊的重要原因。

根据《三国志》记载:“陆,朱,张,顾时称吴郡四姓。”,易中天先生在《逆流而上》中也提到了所谓的“江东四大家族”,即虞,魏,顾,陆。其中“陆”家即江东陆逊家族。陆逊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曾任九江(今安徽寿县)都尉。反观孙权,本来就是外来人员,又没有像袁绍、刘备等诸侯那样的显赫背景,虽为东吴之主,但心里总还是有落差,存在顾忌的。

其二,作为江东世家大族,陆逊及其家族姻亲在东吴担任要职,特别是陆逊自己,就被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这成为其功高震主,被孙权猜忌的原因之一。当然,对于孙权来说,也不是一开始就防备着陆逊。但是,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大臣相继病逝后,陆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而且和东吴的太子孙登,将领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交好。而这,显然是一个让孙权感到不安的情况。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亡”,勾践诛文种,吕后斩韩信,历史上这类功臣惨遭杀害的例子举不胜举。陆逊一生,东征西讨,屡败强敌,功勋卓著,声望显赫,又在荆州镇守多年,手握重兵,权柄日重,不但享有极高的威望,就是魏、蜀两国也很忌惮陆逊,这些都令孙权感到潜在的威胁。所以,尽管陆逊对吴国、对孙权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心,而且深自韬晦,但功高震主历来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封建君主的心病,孙权也不能例外。

其三:步入晚年后,孙权性格中多疑、好杀的一面就显露出来。当时,吴国的文武官员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守边将士的家属,要留在都城作人质。孙权对陆逊的猜疑也不是一朝一夕,自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凭吴国的国力,北上固然不足,隔江自守则有余,这时的孙权就渐渐不希望看见威望极高的陆逊在身边了。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家的格局日渐稳定后,孙权最终选择逼死了陆逊。

其四:孙权逼死陆逊,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孙权在东吴的主公地位,是来自于其兄长孙策。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也即当时自己的儿子年龄太小,很可能孙权不会成为东吴的主公。由此,对于孙权来说,对于孙策的儿子一直有所防备。比如孙策的长子孙绍,仅仅是侯爵的待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作为孙策的女婿,显然很难得到孙权的完全信任。

最后:为了确保东吴江山的安稳继承,也是孙权要逼死陆逊的原因之一。因为陆逊的位高权重,孙权一直受制于历任大都督,同时孙权也担心储君登基以后无法掌控这些大臣,所以陆逊不得不死。而后来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挑选的大臣是非江东本土士族的诸葛恪也正是这个原因,就是为了有助于之后的东吴君主能顺利掌握权力。

综合这五大原因,一代“社稷之臣”终难逃悲惨的结局。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陆逊也能称之为是东吴时期的一大人才。在最初之时,孙权十分的信任陆逊,不仅给了他极高的权力,还让他辅导了皇子们。甚至孙权还将自己的印信都放到了陆逊的府中,这第一是信任陆逊,第二则是让他方便行使权力。



但两者这么好的关系,却随着孙权的年老而导致破灭。晚年时候的孙权比较的具有猜忌心,也许是年龄大了,就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无所畏惧。所以孙权后来变得极为容易猜忌,他开始渐渐地不放心这位手上握有大权的陆逊了。以至于他最后逼死了陆逊。当然,孙权后期会对他这么残忍,不仅仅是因为猜忌的关系,也有下面这几点原因。



第一,陆逊是支持太子的人。当时的朝廷当中,内部大臣们分了两派站立,有人是支持身为太子的孙和,另一派人则是力挺鲁王孙霸。而这其中陆逊就支持正统,曾经好几次陆逊都上书给了孙权,不停地说着孙和的好话。他这样的行为让最为帝王的孙权不满意了。开始怀疑,他如此力挺太子,将来会不会威胁到自己呢?



第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孙策就是孙权的哥哥,当初若不是孙策死得早,这孙吴的江山还不知道是谁的呢?更何况陆逊的儿子比孙权的儿子们都要出色,他儿子陆抗又属于孙策的嫡亲外孙,再加上孙逊手握大权,若日后他们推翻了他,让陆抗上位,也还是有可能的。

在种种的考虑之后,孙策觉得越来越不放心陆逊,为了保证在他去世之后,新帝不会有功高震主的大臣作为阻碍。因此最后才对他痛下杀手。


漠外孤舟


陆逊是《三国志》中除了孙权以外,吴国唯一一位单独立传的人(孙坚和孙策列在一起)。整部《三国志》除了君主外,排除陆逊,单独列传的就只剩下诸葛亮了。事迹之多,人物之重要,大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袁术和陆康有仇,陆康和孙策有仇,孙策对袁术有仇

这就要追溯到孙策时期。当时孙策因孙坚丧,隶属于袁术手下。袁术的嘴脸大家都知道,本不是个受人欢迎的人,再加上行为不检点,大肆享乐,野心膨胀,不友好的人就更多。袁术对徐州一直虎视眈眈,借此由头向陆康借粮,陆康不借,袁术大怒,派孙策去打。

(《三国》影视剧中的孙权)

恰好孙策同陆康也有仇。孙策早些时候曾去拜见陆康,陆康没见他,派个主簿应付,孙策非常不悦。恰好有这机会,袁术再一糊弄:之前任用了一个错的人,现在确认过眼神,你才是对的人。

孙策攻下之后,袁术又失信,孙策非常失望。而陆康在不久后病死。

陆逊是孤儿,跟随从祖父陆康生活,他们的感情可见一二。

孙权给陆逊的“空盒子”

二十一岁,陆逊替孙权办事,此时吴地内忧外患不断,陆逊表现不俗,备受赏识。等到夷陵那场大火算是把陆逊烧红了半边天,天下闻名的陆逊从此一步一步的走向人生巅峰。

陆逊出将入相,收编刘备败后归附的少数民族。后来对魏国的战役中,大败曹休。往后的岁月陆逊都督荆州,掌握军国大事,同时辅佐太子,这才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

晚年的孙权相当猜忌,不仅对儿子们怀疑,对世家大族也明着暗着的打击。陆逊是旋涡的中心,各个势力交错到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政治旋涡,要死要活已经身不由己了。

(《三国》中的陆逊)

陆逊在储君的争斗中显得有些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比如全琮,全琮是孙鲁班的妻子,后者是孙权的女儿。这个女儿讨厌太子孙和。孙家的后宫剧比影视剧可精彩多了。

陆逊对孙权说让他正确的处理好儿子之间的关系,孙权不仅不听,还贬斥陆逊的身边人,后来直接变成了指责陆逊,这就像是曹操给荀彧的盒子。陆逊忧愤难当,死于疾病。

(《三国》影视剧中的陆逊)

孙权的打算

作为世家大族的陆家,根系发达,陆逊很有威望,孙权又独断专行,他们的矛盾一触即发。再加上早年他们两家的矛盾,即便多年以后,以孙权的性格也难保不耿耿于怀。

孙权称帝后,张昭敬酒庆贺,孙权就曾对张昭说:“要是按照你的办法,恐怕我就要当乞丐了。”可见一斑。


泊图泊途




可以说在前期孙权对陆逊还很是信任的,尤其在陆逊就任东吴大都督之后,孙权给了陆逊很大的权力,在夷陵之战爆发,陆逊领兵抵抗刘备时,由于陆逊坚守待机,曾引起部下不满,纷纷上书要求撤换陆逊,在此关节上,孙权给了陆逊很大支持,才使众人不复再言。最后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最终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之后,陆逊威望日盛,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吴大都督。

但后来,陆逊为何被孙权逼迫至死呢?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孙权的接班人问题,也就是立谁为太子?而这绝对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来说,太子事关国家的千秋大业,无论是谁都是十分慎重,并且咨询再三。但作为臣子,一般情况下得学会明哲之策,绝对不能使自己卷入太子之争的漩涡,否则很难全身而退。

曹魏集团里的杨修就是因为极力参与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并全力支持曹植而最终被曹操杀掉就是很好的明证。而同作为曹魏集团里的谋士贾诩就很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当曹操为世子一事问贾诩时,贾诩巧妙地以袁绍费长立幼来做了暗示,曹操最终决定立曹丕为世子。这就是贾诩的聪明之处。杨修被杀主要是因为他参与了世子之争,至于其他原因那都是其次的。

刘备在考虑接班人问题时也曾咨询过关羽,刘备当时就问关羽如果立刘封为太子你有何看法?关羽说国事怎可托付于外人?刘备遂绝了此念。关羽却因此得罪了刘封,导致关羽兵败麦城时,刘封拒不发兵相救,关羽也最终被东吴擒获并斩杀。



还有,南宋名将岳飞在给赵构上书时就曾提到让赵构赶紧立太子,被赵构狠批,还说这是你做大将该过问的事吗?并由此对岳飞动了杀心,并最终处死了岳飞。

同理,孙权在立太子问题上也要咨询臣下的意见,可是陆逊却和孙权意见相左,陆逊极力推荐孙和做太子,还讲了一大堆孙和做太子的优势和将来对东吴的发展大局,而孙权却心里选择了孙亮,因此二人在此问题上可以说是针锋相对,陆逊此时这就犯了大忌。

也可以说陆逊在军事上的能力绝对是统帅之才,但在政治上却很幼稚,这就是陆逊被孙权迫害至死的主要原因。

最后孙权立孙亮为太子,让诸葛恪辅佐之。为了东吴政权未来大局稳定,孙权也就必须把孙和一派进行打压,逼死陆逊就是很好的说明。这跟曹操为了曹魏未来立曹丕留下司马懿而弃曹植杀掉杨修是同一个道理,至于其他原因都是次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