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司馬遷排除萬難鑄成史界鉅著

從古代開始,我們國家就有記載歷史的傳統。先不說從商周時期起源的甲骨文和鐘鼎文,因為它們大多隻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或者是某一件事情的記載,不能算的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史書。

要說史書真正的起點,應該是從春秋戰國這個時間段開始的。即使當時的記載相對後世的史書來說並不是很完善,但也是階段性的進步。那時的史書已經開始比較系統的記載某一個時間段或者某一個地域內的發生的事情,供後世傳閱。例如“春秋”、“左傳”、“世本”等等,都是當時有名的作品。從中我們可以看的出來,春秋時期到秦漢時期這一段時間之內,我國的史學方面無論是從理論,還是資料、技巧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程度的發展進步。

史學家司馬遷排除萬難鑄成史界鉅著

經歷了幾個朝代的變遷,一直到西漢時期,史學界出現了一部至今不朽的名作——“史記”,而他的作者司馬遷也因為這部經典為人敬仰。司馬遷在前人總結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多年專心研究的成果,最終使“史記”成為我國曆史學上的標杆。隨著“史記”的誕生,我國的歷史才真正的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門獨立學問,再之後的史學鉅著也是在“史記”的基礎之上才發展出來的。

史學家司馬遷排除萬難鑄成史界鉅著

司馬遷能夠寫出這樣的歷史著作並不是偶然,這與他本身的性格和生長環境都是分不開的。司馬遷出生在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父親也就是司馬談是漢武帝當政時期的一個史官,想把他也培養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司馬遷小的時候是在農村裡生活的,一直到他十歲的時候,司馬談帶著他去長安。為了培養司馬遷,司馬談要求他每天都要背誦古文,一開始就是十年。在這十年時間裡,司馬遷不僅僅是自己鑽研,他還跟隨當時很有名的大儒一起學習。就這樣,司馬遷在這十年時間裡不僅僅是積攢了大量的知識經驗,還有非常多的疑問。

史學家司馬遷排除萬難鑄成史界鉅著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十年,在司馬遷二十歲的時候,他暫停了這種一直學習的生活,帶著自己的疑問開始走向社會。長時間的遊歷經歷不僅讓司馬遷看到了祖國的山河秀麗廣闊,還了解了許多民情俗事。在探訪的過程中解決了不少他看書時產生的疑問,甚至影響到了他的思想,為他之後對“史記”的創作進行了鋪墊。

周遊結束再次回到長安之後,司馬遷正是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經多次跟著皇帝出遊,每到一個地方都細心的探訪當地的古蹟,瞭解民情,一步步的充實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他的父親成為了太史令,得到了機會翻閱皇家的藏書。這也使得他下定決心去繼承父親的志向修復史書。

史學家司馬遷排除萬難鑄成史界鉅著

成功的到來總是不會太過輕易,就當司馬遷準備將自己的所得寫下來的時候,他遭遇了人生的坎坷。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為兵敗的李陵說情,被暴怒的武帝判處了死刑。按照那時的刑法,司馬遷有兩種方法能夠免除被殺的命運,一種是上交大筆資金贖罪,另一種就是承擔腐刑代替死刑。

史學家司馬遷排除萬難鑄成史界鉅著

司馬遷的家庭並不富裕,自然是出不起贖金,而那些平時的好朋友們,也都紛紛躲起來不肯出面為他說情。就此選擇死亡雖然簡單,但是司馬遷不甘心自己的理想和父親的遺願不能被實現,就這麼死了實在是遺憾。於是再三思考之後,司馬遷最終選擇了第二種代罪方法,十分屈辱的接受了腐刑以換得自己的自由之身能夠寫作。出獄不久,司馬遷被任命為中書令,全身心的開始了他的創作。

史學家司馬遷排除萬難鑄成史界鉅著

作為司馬遷一生中唯一的一本著作,“史記”無疑是成功的,它在我國的歷史學上是相當於里程碑一樣的存在,開創了紀傳體的研究方法。司馬遷經歷了曲折寫出的“史記”對記載的手法進行創新,完成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步通史,更是開創了序、贊、論這樣的史論形式,在對史實進行記載的時候加入了自己的理論和觀點,真正的做到了“一家之言”。

司馬遷儘自己的畢生之力克服重重困難完成的“史記”,是一部真正的心血之作,它為我國無數的炎黃子孫們甚至是全世界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與此同時也成就了他自己,名流千古,成為集大成的偉大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