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什麼到康熙時,他就叛變了?

若只如初見9281


這個問題有點幼稚。雖然歷史事實證明:一個人的野心是伴隨實力的增長而逐漸凸顯的。但是鰲拜“叛變”從何說起?與其說“叛變”,不如說是權力的增長阻礙了一個新生代皇帝的集權之路。鰲拜與康熙之間關係的破裂,主要反應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

鰲拜的權力之路,要從他的起家史來看。


鰲拜身份顯貴,戰功赫赫。

鰲拜是滿族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其祖父索果爾是蘇完部落首領,在1583年率其子費英東前來歸附努爾哈赤,遠在”從龍入關”之前,因此瓜分勝利果實後所獲地位尊貴。鰲拜是費英東的侄子,費英東在滿人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至到晚清一些瓜爾佳氏後代對自己滿人身份進行認同時,也會以追溯到祖先費英東為榮。

可以說,費英東是其家族中最功勳卓著者,是努爾哈赤時期的“五大臣”之一。但鰲拜雖承蔭其祖先,本身也有膽識過人之處,在皇太極時期他就屢建戰功,被賜號“巴圖魯”。


崇德八年(1643),鰲拜隨從貝勒呵巴泰打敗了明守關將領,晉升三等昂幫章京。

明朝天啟年,遼東失陷後金,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與關外寧錦一線軍隊形成互為犄角之勢,以牽制後金兵力。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皮島一直是插在後金政權心裡的一根刺。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將十攻打皮島。碩託久攻不下,之後皇太極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徵軍中,在戰爭過程中,鰲拜拼死殺敵、英勇無畏,立下戰功。

順治三年(1646),鰲拜跟從肅親王豪格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先鋒軍。可見鰲拜一身為大清朝立下赫赫戰功,這是他後來成為四大輔政之首輔的資歷輔助的結果。


站對位,是政治成功的重要基石。

鰲拜最終權傾朝野,與皇太極去世後,在有關帝位繼承爭奪戰中的站位分不開。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駕崩,由於他身前並未酌定人選,死後釀成一場關於皇位的明爭暗鬥。爭奪皇位的幾個重要人選包括了禮親王代善、皇太極的七個兒子,以及代表兩白旗的多爾袞。最終,候選人焦點落在了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身上。

皇太極生前只掌握正黃、鑲黃與正藍三旗,自然是擁立作為子嗣的豪格。而鰲拜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與兩黃旗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清史稿》記載,在八月十四日這天,崇政殿上明爭暗鬥,形成劍拔弩張之勢。鰲拜首提立皇子,之後代善發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這樣豪格便作為首提的帝位繼承人,佔了先機。

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導致豪格最終落選,其後這成為鰲拜與多爾袞結怨的重要因素。

福臨繼位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手握軍政大權,開始對豪格一派打擊報復。在豪格率兵征討張獻忠過程中,多爾袞以豪格隨軍參領謊報軍功大做文章,拿鰲拜開刀,認為是鰲拜督管不力導致。之後又重提鰲拜密謀立豪格為帝一事,大逆不道,意圖治鰲拜死罪。

順治五年(1648),又有人檢舉鰲拜擅自調撥護軍給遏必隆守門,多爾袞欲治其死罪,得順治袒護,才撿回性命。隨後11月,鰲拜被驅逐出京城,往大同駐防。


多爾袞去世,成為鰲拜命運的轉折點。

親順治七年(1650),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病逝,福臨親政,追論多爾袞“逆謀”大罪,削爵沒籍,懲治黨羽。多爾袞生前與鄭親王濟爾哈朗為敵,迫使濟爾哈朗失去攝政之權,為此懷恨在心。多爾袞死後,作為被其多次打擊對象的鰲拜,成為濟爾哈朗擢拔對象。

因此,在順治皇帝親政後,鰲拜被授為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並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傅兼太子太傅。


鰲拜掌權與八旗制度亦有關。

1661年,順治駕崩,鰲拜與索尼(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同為四大輔政大臣,以輔佐僅六歲的康熙。鰲拜等人非為宗室,如何能執掌大權,主宰國家命運呢?

除了這幾位輔政大臣的個人資歷外,與八旗制度變化也有關係。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到皇太極、順治時已不同以往,皇帝親管“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這三旗地位尊貴,是下五旗無法與之抗衡的。

這四個輔政大臣,索尼雖有軍功,資格老,但是年事已高,常年沉珂纏身,沒有什麼作為(順治十八年,蘇尼輔政時已六十一歲)。遏必隆軍功較少,又沒什麼能力,遇事軟弱無能。而蘇克薩哈是以背叛原主獲得提升的新進之臣,根基不深,威望不高。只有鰲拜,有軍功、有資格、有人脈、有資源,因此實權其實落入鰲拜之手,孝莊對這一點是再清楚不過的。


鰲拜手握大權,是得到了孝莊太后支持。

鰲拜能走上人生最高峰,背後如果沒有孝莊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濟爾哈朗在給多爾袞定“謀逆”大罪後,將多爾袞母子並妻所得恩典悉數追回,並將其親信大臣何洛會、冷僧機等人斬殺,以致被株連革職、查殺之人數不勝數。

而濟爾哈朗一派則大都獲得提升,如索尼被從昭陵召回,升為議政大臣。遏必隆、鰲拜蘇克薩哈都被擢提為領侍衛內大臣。但濟爾哈朗也不久於人世,在順治十二年(1655)病死。此後順治於正值二十四歲的盛年時,轟然駕崩。

順治臨死前,想立次子福全,但孝莊文皇后力主玄燁,玄燁即位一切事宜,都是孝莊的安排;而任命鰲拜等四位為輔政大臣自然也是孝莊的主意。

孝莊的安排定然有自己的打算,既飽含反對多爾袞任意所為的深意,也有方便自己幕後操縱朝政的意圖。且這四個輔政大臣,無一宗室成員,不具備爭奪皇權的資格。而鰲拜在輔政期間,對於朝綱大計也唯孝莊是從,並無悖逆之處。


鰲拜與康熙關係的破裂,是在康熙長大之後。

事實證明,鰲拜在康熙親政前,並無違逆孝莊意願的地方,孝莊支持康熙除掉鰲拜,只能從玄燁欲加強君權獨裁的心理去探尋。

康熙六年,鰲拜等人奏請康熙親政。七月初七,康熙御駕太和殿,宣佈躬親大政。七月十三日,蘇克薩哈最早奏稱自己“才庸識淺”,請求退讓守陵。索尼前已因年邁沉珂,無保權野心。但鰲拜、遏必隆是不同想法,卻乘機誣陷、舉發蘇克薩哈,說蘇克薩哈不以皇帝親政為喜,甚至口出悖言。其實蘇克薩哈雖對康熙親政有所不滿,但只想急流勇退,沒有貪位爭權野心。然而鰲拜、遏必隆自個貪權,反使蘇克薩哈一族遭受滅頂之災,實屬用心險惡。


可見鰲拜被擒的主要原因,是他貪戀權力,對皇權形成了威脅。

另外康熙帝親政後,鰲拜也做了許多出格事,如康親王傑書說他非正直之臣,私自議定朝事然後再執行。並常傳喚部院啟奏官會同商議,使用康熙親政之前許多司空見慣的手法。這當然是長大後的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可以說除掉鰲拜是康熙與孝莊共同的決定,涉及到君權與相權之爭。

另外,鰲拜是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有人研究認為鰲拜在輔政期間延續太祖、太宗遺制,調整滿漢關係,並整頓吏治,是有一定作為的。也有人認為鰲拜繼承舊制,擾亂綱紀,倒行逆施,嚴重影響社會安定與發展。亦有人表明,鰲拜輔政期間,殘酷製造了一系列冤案,如因內大臣費揚古與鰲拜有間隙,他竟藉口費揚古之子倭赫擅乘御馬和用御弓射鹿,將倭赫等四名侍衛斬殺於市。


智擒鰲拜展現康熙少年膽識。

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燁召集索尼兒子,吏部右侍郎索額圖入宮,謀劃擒捉鰲拜之計,並組織、訓練了一支能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親信衛隊。一日,康熙單獨召見鰲拜,乘其不備,將其擒拿,送入大獄,交由議政王大臣嚴加勘問。金庸《鹿鼎記》中對擒拿鰲拜一事描述色生動形象,成為證明聖祖康熙帝膽略過人的膾炙人口的故事。


之後,議政王大臣擬結罪名十三條,將其革職,判處斬立決;其兄弟子侄一概獲斬,家產籍沒。然後康熙以仁心治天下,念及曾事太宗、世祖兩朝,不忍加誅,改為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不久,鰲拜即死於幽所,一代權臣就此殞命。


總之,一個歷史人物的命運與當時政治環境分不開,前半生權傾朝野,然而不思變化,成為君權羈絆,當然要除之而後快。

鰲拜只是權慾薰心,至於“叛變”一詞需謹慎使用。這也告訴我們,在政壇上識時務者方為俊傑!


莫山主說歷史


鰲拜(約1610年 —1669年)生年不可考。清初權臣,鰲拜前半生戰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盡心盡職的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晚年卻落了個叛賊的罪名,成為了歷史的反面教材。不禁令人唏噓。那麼問題來了,本可以青史留名的他,為什麼會做出造反的行為,僅僅是他覬覦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嗎?



功勳之臣

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時期,這個時期的鰲拜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不過十幾歲,鰲拜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此時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對付明朝,在其叔叔費英東的影響下,努爾哈赤應該是其心中的英雄。


皇太極(1592—1643)時期。年齡上看,皇太極應該比鰲拜年長小二十歲。在鰲拜成年的時候,皇太極已經戰功卓著,可以說整個國家都流傳著皇太極的神話,對於年少的鰲拜來說那就是偶像,鰲拜也在軍中奮勇殺敵,向這位偶像致敬和學習,並以為國盡忠作為自己的終生理想,併為之奮鬥終生。

廢立之際



順治(1638年—1661年)時期。這個時候鰲拜基本是而立之年,憑著在戰爭中的軍功,意氣風發。在皇太極駕崩之際(1643年),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這個時候鰲拜面前就有了一道選擇題:

1、取而代之。因為取代的不是偶像,偶像已經沒有了,心理包袱也就沒有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縱然他閃過這個念頭,但礙於目前自己的實力太過單薄,發動叛變無異於以卵擊石,還是乖乖的聽話。 滿人在入關之前其實已經漢化的很好了,儒家的忠君愛國的傳統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家天下的概念也是根深蒂固,這個皇位就是人家愛新覺羅家的,應該是壓根就沒想過要造反,還是跟著這艘大船過幸福的小日子為好。

2、支持誰。介於自己是皇太極的心腹,支持皇太極的後代繼位是明智的選擇,繼位者也會因為他的支持和皇太極的言傳身授,更加信任他。因此,在面臨多爾袞的強權下,鰲拜選擇維護著皇太極的血脈,冒著多次被多爾袞打壓的風險,將順治推向了帝位,這裡鰲拜的擁立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兔死狗烹或是懲奸除惡



康熙(1654年—1722年)時期。康熙八歲繼位(1662年),此時的鰲拜已經50多歲了,三朝的重臣,政治資源和政治閱歷已是極為豐富,加上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可謂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作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自此鰲拜可謂是權傾朝野,一家獨大。

年幼的皇帝形同虛設,鰲拜獨攬朝政,任意妄為,肆意專權。當時在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皇帝終究是要長大的,終究是要把朝政還回去的,自己終究還是要做回臣子的,可是他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積重難返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久久徘徊在頭腦中。可是轉而一想此時自己的實力,對於皇位是努力一把是可以得到的。此時他想起來另一位前輩的教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然後總結出來的中心思想就是:老子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絕不等死。贏則惠及子孫,敗則與可見的未來有什麼區別呢?只不過是多苟活幾天罷了。於是乎就走上了造反之路。

綜上所述,鰲拜侍奉三代君王未反,前期是沒想法,沒實力。後期則是被自己的慾望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造反的道路的。但此為依題主之問做答,實際上鰲拜是否有造反之心尚有很大爭議,主流說法是如果鰲拜想造反,憑藉自己的實力,早就反了,不必等到康熙帝親政之後。這種考慮是有道理的,因此康熙殺鰲拜的主要原因也應該是皇帝為了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但手段之下,就必須有名義,畢竟鰲拜一生為大清做出傑出貢獻,沒有一個造反的名義都不足夠殺掉這位大臣。


棍哥觀史


鰲拜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什麼到康熙時,他就叛變了?

  • 鰲拜,毫無疑問,是清朝戰功赫赫的一位將軍。被稱為是“滿洲第一勇士”,並且憑藉著真正的戰功封公爵。

可以說,鰲拜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勵志小說。

但是,鰲拜真的叛變了嗎?

沒有,鰲拜一直對清朝忠心耿耿啊!

  • 鰲拜作為真正的三朝元老,並且,康熙的父親福臨,能夠上位當皇帝,靠的,也全是鰲拜拼死效忠皇太極的子孫。

而且,多爾袞在戰功赫赫,具有完全優勢的情況下,沒有篡位稱帝,就是因為,鰲拜全心全意地聯合了一批臣子,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作對。

最終,才導致了多爾袞的妥協,並且扶立福臨上位,成為了歷史上的順治帝。

  • 鰲拜,也因為得罪了多爾袞,在多爾袞扶立福臨,掌權以後,遭到了多爾袞的殘酷打壓。

據記載,鰲拜在當時清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曾經先後三次取得大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多爾袞卻先後三次給鰲拜找茬,甚至多次想置鰲拜於死地。

多虧鰲拜命大,再加上確實戰功赫赫,一直熬到了多爾袞去世。

  • 多爾袞去世以後,順治帝親政,毫無疑問,鰲拜因為他的忠心耿耿,得到得到了順治的敬重,加官進爵,位高權重。

並且,在順治帝駕崩以後,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康熙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一的索尼,也是四朝元老,位高權重,但是年紀已經很大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力不從心,所以,只是名義上的老大。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二的蘇克薩哈,是多爾袞的屬下,一直是追隨多爾袞,在多爾袞死後,雖然立即告發多爾袞,得到了順治帝的信任,但是,毫無疑問,其他三位輔政大臣對他都是仇視的。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三的遏必隆,雖然也是出生名門,但是沒有真正拿的出手的戰績,而且,他和鰲拜都是出身鑲黃旗,毫無疑問是以戰功赫赫的鰲拜為首,凡事都是聽鰲拜的,只是一個傳聲筒。

  • 這就造成了,順治帝雖然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但是,真正能夠當家做主的,就是鰲拜,也就造成了鰲拜擅權的事實。

所以,在康熙親政以後,鰲拜就成了康熙需要剷除的對象。

並且,鰲拜終於忍不住,對他深恨的多爾袞的屬下,蘇克撒哈下手。在蘇克撒哈死後,鰲拜與康熙的矛盾徹底激化,成為了康熙心裡最大的威脅。

  • 但是,鰲拜真的沒有造反,一個想要造反的人,真的會放心的單身去皇宮,並且被一群小太監拿一下嗎?

我是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輕的福臨就去世了。

順治的死對於鰲拜來說則是進入了一個轉折期。由於順治在死前立下遺詔,愛新覺羅•玄燁繼承了皇位,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還有鰲拜成為了輔政大臣。


鰲拜是大清的三代元勳,其立下的汗馬功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不過,權力真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任你如何忠誠,終究也逃不過他的魔爪。從鰲拜開始掌握權力以後,鰲拜的功臣和忠臣的形象就開始慢慢的改變了,漸漸的他完全的喪失了在愛新覺羅•福臨時期的那種忠誠,對康熙皇帝也是日漸的輕視。

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其次是蘇克薩哈,他屬正白旗,原來是依附在多爾袞身邊的,第三的遏必隆也是出自名門,鰲拜只是屈居於四輔臣之末位。

其實說鰲拜叛變了也是不可靠的,充其量來說他就是一個危及了皇權的一位權臣。鰲拜是一介武夫,雖然說對大清忠誠,但前後確實不同,順治朝的時候他還能忠心耿耿的服侍,但是對年幼的康熙就不那麼看得入眼了。

他甚至在朝堂之上還常常當面頂撞這位小皇帝,呵斥大臣,絲毫不顧及皇家顏面。當然康熙也不是等閒之輩,鰲拜如此行事,自然會招惹到康熙。

後來索尼去世,再加上蘇克薩哈被殺,於是四大輔臣只剩下遏必隆和鰲拜了,而且遏必隆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沒有了威脅,所以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了。但是這個時候康熙已經親政,但鰲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並不想歸政於他。這個時候皇權與他的專權就產生了最直接的衝突了,康熙也到了不得不除掉鰲拜的地步。

縱觀鰲拜的一生,戰功顯赫,榮寵一時,歷事三朝,輔佐幼主,忠心耿耿。只可惜一時誤入歧途,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結局。


圍知歷史


首先這個問題已經有一些專門研究歷史的人回答了,但是在這裡老貓想搞事,整點不一樣的出來。

在你準備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請你換個角度想一想,你在一個公司還是地攤的時候就跟著第一代老闆混,好不容易地攤變門店,第一任老闆掛了,可是他有一個兒子啊,得咧,衝著咱兄弟一起打江山的情誼,也衝著小傢伙是咱看著長大的,跟咱兒子一樣,我繼續給你賣命。

可惜,好景不長,小傢伙好不容易長大了點兒,店面也變公司了,也有了幾家連鎖了,可惜這傢伙不務正業被情所困,連公司和老孃都不要了。咋整?不管了?開玩笑,幾十年下來,這個公司就等於自己搞出來的,而且馬上就要上市了,得,你不管我管!

好嘛,這不公司剛上市一切穩定,可老戰友的孫子蹦出來,要幹掉我這個頭號功臣。這就是現實版的鰲拜,請問你怎麼選?

這也就是在封建王朝,在傳統時代,如果是在現代集團,你看股東會怎麼選?他們是會選擇一個乳臭未乾充滿不確定性的孩子?還是會選擇一個熟悉集團一切並親手打下大半個集團老功臣?結果不言而喻!所以說如果是在現代哪裡還有康熙什麼事兒啊


華山老貓


鰲拜叛變?其實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康熙在位,他也一直是對大清忠心耿耿,並沒有叛變,也根本沒有能力叛變。

在清朝建立的初期,鰲拜憑藉個人能力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鰲拜成為了四個顧命大臣之一。康熙即位時只有8歲,朝政大權是掌握在四個顧命大臣手裡,隨著時間的推移,顧命大臣老的老死的死,大權集中到了鰲拜一人手中。此時,康熙逐漸成長,鰲拜手中權力雖然權傾朝野,但是也已經達到了頂峰,在清朝特有的政治制度下,鰲拜沒有能力能夠取代皇帝。

鰲拜代表著滿洲關外舊臣的勢力,長期把持著朝政;但隨著康熙皇帝日漸長大,圍繞在皇帝身邊,新的滿洲貴族也在不斷壯大,形成了以康熙帝為核心,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嶽樂、大學士明珠、索額圖等組成的新的勢力集團,他們並瞭解也不留戀關外的生活,一心想的就是統治全中國。兩個集團相爭的結果,就是皇權的勝利!

公元1669年,16歲的康熙發動了一場政變。這位年輕的皇帝囚禁了鰲拜,但是並沒有殺鰲拜。其實連康熙皇帝自己也明白,鰲拜沒有可能取代皇帝,最多就是跋扈一點。因此,康熙皇帝才沒有殺鰲拜。康熙皇帝是一個權力慾望相當重的人,他不允許別人觸碰自己的權力。他收拾鰲拜是為了爭奪權力,後來對付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是為了權力。

鰲拜被擒後,康熙給鰲拜列的罪狀包括結黨營私、不尊皇后、私買奴僕等,並沒有宣佈鰲拜反叛。可見,鰲拜最終獲罪的原因,還是他結黨營私、擅權專橫,阻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與君主的乾綱獨斷形成了強烈的矛盾,而不是他有叛逆篡位之嫌。


紅塵入世亦不閒


這麼說吧,鰲拜是被一代接一代的帝王將相帶出來的“造反派”。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皇太極到順治皇帝,鰲拜的官是越做越大,朝廷之上無非就是權力的遊戲。要說鰲拜到了康熙皇帝,就造反了,還真有點說不過去。

康熙尚未親政之時,鰲拜作為三大首輔大臣之一,但他卻早已將其他兩人的權力拿捏在自己手中,鰲拜得以權侵朝野。而且鰲拜似乎根本不在乎康熙關於朝廷之事的意見(親政之前),並在康熙年前毫無禮數,放肆得很。

康熙皇帝雖嘴上不說,但心裡已起警惕之心。待康熙皇帝親政之時,鰲拜霸道無禮的作風一點也沒改,康熙皇帝智謀,令一群精通摔跤之術的青壯年,在朝堂之上作打鬧樣,待鰲拜步中陣中時,便一舉將其拿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並沒有就此認定鰲拜有反叛之心,判罰他的十幾條罪狀之中,也沒有“造反罪”一說,所以,這造反之詞只通其表,不用其實。

鰲拜獨斷專橫,獨攬朝政大權,是他野心的膨脹。就此,康熙皇帝所為,是為為置皇權,清朝廷不義之風。而鰲拜這張“造反”之罪,也是他咎由自取,人心不足啊。

至於他為什麼到康熙皇帝時,才把這些表露出來,那是因為之前他都在密謀奪權之策啊,不從康熙這個小孩子身上下手,估計以後都沒機會了。



文史尋芳


這個問題有個毛病,那就是大家一直在講鰲拜叛變,但是從歷史上卻一直沒有找到他叛變的證據,就算被康熙拋出來的那些資源也沒有講明鰲拜就是有謀反之心,最多可以算的上鰲拜在言語上可能多少對康熙有所不敬。

尤其鰲拜從來沒有叛變過,也沒有謀反康熙之心,可是最後的結局卻是以鰲拜謀反被殺而告終,這其實難道有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鰲拜可以說從努爾哈赤的時代就開始輔佐大清了,雖說當時的鰲拜並不是什麼出名的大官員,但是也一名功臣,到了皇太極與順治的時代也一直屬於忠心耿耿之輩,最多就是眼睛有時候看不情形勢,站錯過幾次隊。

但是不管怎麼說到了康熙的時候已經成為四大輔命大臣之一,當時康熙剛剛才成為皇帝,年紀太小了才八歲而已,一個八歲的孩子你讓他去治理國家不是在搞笑嗎?

可以說在這期間鰲拜一直很用心的給康熙當助理,用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看著你長大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句話,所以在更多的時候小康熙並不是很聽話,所以鰲拜在給康熙講道理的時候總會帶上一副說教的口氣。

小的時候還無所謂,可是隨著年紀一點一點長大,小康熙不幹了,自己可是皇帝,怎麼能像鰲拜的一個孩子一樣被罵來罵去的,並且康熙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是感覺鰲拜等朝中的大臣有點太保守。

可是在朝堂之上經常會被年紀還小,不太懂事之類的話題給擋回來,當然了朝臣們的話可能會更加委婉一些,只是康熙並不傻,這些話的意思還是可以聽得出來。

其實說教最多的人就是鰲拜,雖然鰲拜一直以長輩的想法在輔佐康熙,但是在十六歲的時候終於開始暴發了,畢竟已經到了叛逆期的時候了。

再加上朝中的大臣們也有點看不起康熙,認為他就是一個毛頭小子,根本就不會處理朝政大事,於是心態有點不太平衡的康熙開始想辦法來提高一下自己的話語權。

可以說當時的朝中就是以鰲拜為主要的人員在當家作主,如果想讓這一群大臣們聽話,唯一的方法就是殺雞儆猴,只要把鰲拜這種大公雞給幹掉,那些朝中的猴子們就一定會聽自己的話。

於是就發生了一群小屁孩子直接幹倒了鰲拜這個輔命大臣的事件,說實話鰲拜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居然會成為康熙的絆腳石,他一直以來都是以著叔叔的身份在幫助這個孩子,可是沒想到叛逆期的孩子居然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康熙在對付了鰲拜之後,果斷在朝堂上拿出了鰲拜的三十條罪狀,說實話這些所謂的罪狀都是屬於可有可無的類型,並且以此直接清理掉一大批不聽自己的話的朝臣們,直接就是以鰲拜黨餘的辦法來解決的。

也正是這樣果斷的一個方法,直接就讓年紀才十六歲的少年成功的拿到了朝中的大權,其實鰲拜並沒有什麼錯,只是康熙想要自己當家作主,而鰲拜又是最好用的那隻殺雞儆猴的那隻大公雞,所以只能將鰲拜最後的一點利用價值給榨乾了。

只能說當時的情況並非是鰲拜要謀反,而是康熙感覺他擋了自己進行的道路,所以只能除掉他,當然了為了表示自己是一個明君,總要找一些理由來證明一下自己是對的,而鰲拜是錯的,於就出現了鰲拜叛變這樣的一個事件。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先聊到這裡了,小夥伴們記的點關注啊。


虎頭山小妖


向敬之

輔佐,意思是輔助佐理,是領導人身邊服務的重要人物。鰲拜出身將門,其叔父為太祖開國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鰲拜少壯投效軍中,建功立業,但是否談得上輔佐努爾哈赤,有點言過其實。

但是,皇太極征討察哈爾、朝鮮、皮島,打響松錦大戰,鰲拜都是衝鋒陷陣的大將,於崇德二年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五年後升為護軍統領,成為軍中高級武官,這也為他在皇太極去世後,作為兩黃旗主要代表,翊護皇子登基,對抗多爾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爾袞攝政時,鰲拜多立大功,卻對抗睿王,捍衛順治,屢受打擊,險些喪命。順治親政後,命其為領侍衛內大臣,並作為顧命大臣,受命為嗣皇帝康熙輔政。

鰲拜事康熙,談不上叛變,或背叛,只是爭權奪利,想繼續維持輔政的地位,而出現了與少年天子爭權的事實。索尼死後,鰲拜打壓蘇克薩哈,懾服遏必隆,權傾朝野,培植黨羽,威福自專,嚴重侵害皇權。但是,他並無篡奪皇位、代行皇權和另立皇帝的謀逆之舉,故而,康熙帝傾力智擒鰲拜後,為之議罪三十款,但只是處死陰謀篡位的皇堂伯班布爾善等人,卻只是將鰲拜拘禁幽所,甚至在康熙五十一年採取追封一等男、準後人襲爵的方式,肯定其功勞。雍正即位後,為之賜祭葬,復爵一等公,也算是對他平反。


以禮觀書


這個問題有點不太準,鰲拜從來沒想著造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一下鰲拜的30條罪狀,裡面是沒有造反的,而且鰲拜後來能保住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篡逆之心,所以只是被監禁。

鰲拜忠心的對象只有皇太極一個人,順治只是連帶著的一個。皇太極死了以後,豪格和多爾袞都想成為繼承者,並且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現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都寫多爾袞和孝莊怎樣怎樣,然後才擁立順治,這是真的扯。

因為鰲拜為首的的皇太極舊部激烈,多爾袞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是也是有要求的。豪格不能成為繼承者。所以就立了年齡最小的順治。但是隨著多爾袞南下,一路收玉米,權利逐漸擴大。皇太極舊部都遭到了清算,鰲拜被清算。但是多爾袞打獵不明不白的死了,順治開始掌權。為了感謝鰲拜的擁立之功和早期立下的軍功,所以鰲拜頗得信任,也算是權勢滔天。順治死了以後,他雖然是顧命大臣裡面座次最低的,但是實際上權利是最大的。所以就開始各種囂張,各種作死。

用康熙的的話來說就是:妄稱顧命,竊權自威。而且清代對鰲拜的所有描述裡,都沒有談及他有篡逆不臣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