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要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

郑祎晗


因为选择的不是溥仪,而是溥仪的父亲载沣,晚清动荡的局势下荣禄已经不能被使用,满重臣之中有能力的人已经很少,并且能够信任的人更少,所以选择一个年龄很小的皇帝,利用他的父亲成为摄政王来形成对朝廷的管理是一个选择。


不过从辛丑条约失败后,清朝内部的所有的向心力都已经支离破碎,最终瓦解只是时间问题,所以选择溥仪实质上是害了这个孩子,这个人在卷入历史的洪流中,最终以帝王之身出现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离世可以说是历史最大的讽刺,但也恰恰形成了一个相对体面和妥善的结局,起码不像法国国王和俄国沙皇那样结果。


真的很博通专栏


尽管慈禧黑点极多,但是就立溥仪这一点来说,没什么太大毛病,于公于私都是很符合宗法的。

溥仪的父亲是载沣,也就是醇亲王。但他不是醇亲王一代目,他的父亲醇贤亲王才是初代醇王。老醇王是道光帝的皇七子,咸丰帝的七弟,是地地道道的皇子。

而在咸丰的独子同治去世以后,承继大统的就变成了醇王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这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排行老四实际上却是长子(道光的前三个儿子全部夭折)的咸丰帝这一支绝后以后,就必须从近支亲贵里面找人承继大统。而他的五弟惇亲王已经出继为别人的儿子,这一支不能算;六弟恭王只有一个独子,也不能出继;自然而然的,就只有老七家的孩子可以来继承皇位了。

同样的道理,没有子嗣的光绪驾崩以后,他的亲弟弟载沣的儿子给他做儿子、给大清做皇帝是非常合适的。这既保证了血统的纯粹,也满足了慈禧的私心。

无论是载湉还是溥仪,都是小孩子,这对于叶赫那拉太后(慈禧和隆裕)来说都是好事,因为这样她们就可以轻松地控制住皇帝,以掌握大权。

另外,载湉不仅仅是咸丰的亲侄子,还是慈禧的亲外甥(其母是慈禧的妹妹)。至于溥仪,其外祖父荣禄据说和慈禧有不明不白的关系,其母甚至都有人怀疑是慈禧的私生女。这样一层关系,使得选择溥仪变得更加合理了。



青言论史


这个有那么一部分是受当时的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大一部分则是为了服众。

你想啊,光绪崩了,慈禧不能完全不念旧情,毕竟这事确实也关乎着祖国的千秋大业,我们都知道溥仪是光绪弟弟的孩子,慈禧选择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就是为了能服众。

那后来,溥仪为什么又退位了呢?当时的清廷可以说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宣统二年,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最后是以失败告终,后来革命党的汪精卫等人又筹划着要暗杀载丰,最后也没有成功,于是就背负入狱。溥仪的皇帝之位本就是一个虚位,“被”退位其实也是迟早的事,毕竟根本就没什么实权。

那时南北战争爆发,华南的许多省份都宣布脱离清朝挂下袁世凯便胁迫溥仪退位,开出了许多极具诱惑的条件,最后通过南北合议,达成了对待清廷的一致条款。溥仪的一生算是比较悲惨的,他拥有所谓的江山,但却没有掌控的权利,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此时他手下的人也跟自己的命运一样不受控制,可以说是潦倒一生,但绝对不是穷困。

说那么多再回归到问题本身,慈禧才是清末年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生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生,至少在现在看来是这样的。慈禧的手下不知道有多少的冤魂,她的“天下”不知道有多少苍生在怒视着她,作为那个时代一个强权的女性,慈禧虽然一个人撑着风雨飘摇的晚清走过了风风雨雨,但她短浅的目光和她的委曲求全最终还是把中国送上了一条不归路,中国近代的落后归根结底就是慈禧造成的。

慈禧统治的时期总共经历了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和宣统,这三个皇帝能上位都是慈禧决定的。同治是慈禧的儿子,幼年就顺利登基;同治死后并没有孩子,慈禧就是在这个时候正式掌权的,她又选择了还没成年的光绪登基,当然,光绪登基也只是虚位而已,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直接把光绪囚禁起来了,最后连光绪的死都变成一团历史疑云;第三个才是我们现在要说的溥仪,慈禧选择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是为了让她自己能当上太皇太后,但可笑的是,她还没有熬到溥仪登基就已经驾鹤西去了。

总结:从三个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就是慈禧选皇帝只考虑年龄,只要能垂帘听政就可以,说不好听就是自私自利,也正是因为她的自私让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进程中饱受屈辱,毫不客气地说,慈禧是中国史上一个大罪人。


HK林佳佳


背景:戊戌变法使得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

1、初意欲溥儁

此后慈禧其实一直想立她弟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的儿子爱新觉罗·溥儁为储君而废黜光绪,以此将权力永远掌控在叶赫氏手中,但是此举遭到了满朝文武及外国使臣的举家反对,没办法啊大家都反对,此时年老多衰时日不久,她也只能作罢。

2、后便宜溥仪

其实此时溥仪的弟弟载沣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奈何慈禧认为如果载沣为帝,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则无法像她一样优秀的把持朝政,那么选谁呢,三岁的溥仪落入了年老色衰的慈禧眼中,溥仪—自己喜爱的大臣荣禄外孙也是载沣之子,以此不仅名正言顺而且以隆裕垂帘听政,同时由载沣入摄政王也可平衡二者,叶赫氏亦可永葆万世太平无忧。

谋之拙见,寥寥数语,欢迎讨论。




泛海小书僮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和慈禧是在两天时间内先继去世的,光绪皇帝的死因是否跟慈禧有关我们不得而知,慈禧还在光绪死后选了三岁的溥仪继位。

当时很多大臣都反对慈禧的做法,由于清朝末年皇帝大多是幼年登基,女人当权,这对国家的管理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有人提议立一位成年皇帝,慈禧听后勃然大怒,坚决不同意。

为什么慈禧对这么排斥让成年人当接班人呢?慈禧已经掌握大权多年,不想让自己的权利就这么被剥夺,立成年的皇帝会威胁到自己,尽管慈禧在光绪死后第二天也去世了,但这可能都是慈禧意料之外的事情。

再着,光绪无后,只能从血亲中选一人,溥仪是光绪的亲弟弟载沣的儿子,是光绪的亲侄子,再合适不过。当时太监告诉光绪这一消息的时候,光绪皇帝也是很满意的。





历史在我心中223


中国传统政治是讲规矩的,但规矩是为现实需要服务的。慈禧本身也是一个善于权谋的人。让醇亲王上台是因为他是光绪的亲弟弟,在布局问题上可以拉拢亲光绪,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倾向改革的朝野和外国力量,安排隆裕垂帘,又可以让保守的亲贵势力,特别是光绪末年快速崛起的少壮派放心。在这种布局下,如果皇帝有主见,或者像光绪那样明显倾向于某一派,可能会打破两派势力平衡,引发更为激烈的统治集团内斗,而这是老谋深算的慈禧不愿意看到的。换言之,光宣交接的政治主基调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再也不要折腾”。因此,安排一个可以随意塑造的儿皇帝,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送光绪上路,也是为这个主基调服务的。只是慈禧聪明一辈子,最后错在高估了隆裕载沣两人的智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溥仪的父母,其母是自己亲信荣禄的女儿,也算是自己这边的人,起码以后溥仪不能清算自己,因为清算自己就是清算他姥爷他妈。其父亲载沣也算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载沣从2岁到18岁一路册封,封顶人臣极致也是慈禧一手促成的。

综合各种因素,溥仪的父亲是被慈禧看好的。为了维护大清国的统治,又能和祖先有个交代,光绪就是同治的弟弟了,不能再让弟弟做皇帝,不然就三代平辈了。把载沣的儿子过继给光绪,然后父死子承,载沣当摄政王,就是实际的执行者,溥仪才三岁嘛。

当然具体情况就很复杂了,各种势力各种因素都有影响,说明白了估计得写本书。但这个最重要的原因已经能回答题主的疑问了,慈禧并不是为了自己还能活多久掌握大权,也不是为了卖国什么的,她就是为了大清国江山社稷和自己死后的名誉地位。载沣被看好了,不行!平辈了!但是有个儿子,儿子名誉上的皇帝,还是自己亲信的外甥,靠谱。溥仪父亲执政,也就他合适了,慈禧只能信他。当然后来证明不咋样,可慈禧当时是看好他的。


圊云戈


清末之事,实在不忍提及,给我们的留下的耻辱太多了。

慈禧这个人,有两大“能事”,她一生并未被封后,却有着超越皇后的地位和权势:她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称帝,却把数个皇帝轻松玩弄于股掌之间。

慈禧临死前立了年仅三岁的溥仪(宣统皇帝)这样一个孩子做皇帝,难道是因为清朝没人了吗?《国闻备乘》中有过记载,创造汉阳兵工厂的老臣张之洞曾给她建议:“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张之洞的意思很明确了,你立载沣吧(就是溥仪的爹),载沣当年才26岁,正当壮年,这样对国家社稷才最有利。

我们现在看来,张之洞确实说的没毛病,同治皇帝6岁即位,光绪皇帝4岁即位,两人都是“低龄生”啊,你现在又整个三岁的玩呢?这个国家已经风雨飘摇了,再整个孩子当皇帝,还怎么稳住江山社稷?

然而慈禧还是力排众议,坚持立三岁的溥仪,为什么呢?因为她已经习惯了独断专行,她的权利欲太强了,而且垂帘听政的日子确实很美好,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三岁的孩子也太好控制。她都垂帘听政将近半个世纪了,控制了两位清朝皇帝,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坐上瘾了!这是其一。

其二呢,最合适的人选光绪的兄弟——载沣,他不好控制,万一再像光绪那样不听话,撺掇下边闹个什么“变法”,再变了“老佛爷“的天,得不偿失,都没地后悔去。

所以站在慈禧角度,想要继续垂帘听政,必须立一个任由她随意摆布的弱势傀儡皇帝,以前的是同治,光绪,现在终于轮到了他——三岁的宣统溥仪。


清末,中国遭受了外敌无尽的羞辱,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吧,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加油!


誉隆路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候商周......开书!跟我一起听评书。

首先来回答您的问题,为什么慈禧为什么要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

首先来说,慈禧和光绪这对母子。虽然说慈禧是光绪的后妈,可是其实在光绪亲政之后,慈禧呢就放开了让光绪干,意思是你整吧,但是有个前提千万别过分,注意一下咱们这个国家经不起大规模的折腾了,而且你要是折腾也不能折腾到我头上来,你要是敢折腾到老娘我的头上,我就是跟你没完,但是慈禧想了想八成不会的,所以没做啥防备。

您说巧不巧,这个光绪放到现在一定是一个创业积极分子,喜欢创新,喜欢改革,而且他知道必须要改革,这个国家如果不改革一定就完蛋了,尤其是那个老女人。

有人劝过光绪要注意方式方法,光绪也知道不能操之过急。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来了,谁啊?大忽悠康有为,梁启超等。

呼啦啦一大帮人,这顿说,把光绪说的,干!就这么一个字,一定干!

无奈啊!光绪偏偏不信这个邪,与其说听信了康有为等人画的大饼,不如说早都想收拾这个烂摊子,收拾一下这个所谓的“母亲”了吧!

但是凡事就是这样,功利心太强,欲速则不达,光绪要是慢慢来,不一定不行!但是快刀上,再加上身边这几位,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光绪盲目对当时国情复杂的中国进行改革,导致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慈禧说:“我TM说啥来着,你折腾我不管,你别惹我,你偏不!是不是不相信我这个老娘们的能力和手腕啊?”挽起袖子,抄起菜刀的慈禧,盛怒之下把可怜的光绪幽禁在瀛台。

对于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把责任怪罪到了慈禧和光绪两个人的身上,其实您这么想想可能也是一个道理,当然我说的对与不对,您不必挂怀!我个人认为这是清末皇帝派和慈禧派政治斗争的结果。

慈禧做事真绝,人家有人家的打算,直接给光绪绝后了,光绪有一个非常喜爱的女人叫做珍妃,两人十分恩爱如胶似漆,甜的齁嗓子,恩爱有加!

珍妃怀孕了有孩子了,被慈禧让人给流了,慈禧甚至都想把这个光绪做了!后来要不是列强的干涉,她早就立溥俊为新皇帝了。光绪没后这是一个问题了昂,敲击黑板!

可以知道慈禧是不打算让这个光绪和他的后代在执政了,那么就要寻思光绪之后谁来做新皇帝了呢?

首先,慈禧晚上关好门,就琢磨!首先首先我认为一定得是一个小孩,而且这个孩子还要和自己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要是找个孩子当皇帝的话,对于自己政权那就是一个巩固啊,我能继续管理,插手!好主意,慈禧开心的不得了,这是自己想出来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点就是这个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了,对于慈禧害怕啊!想起来后脖子都冒冷气,这对于慈禧来说是一场噩梦,一定不能再有这个事情发生了!一定要避免!

慈禧综合了两个方面综合了一下,嗯!很好,小皇帝必须要小,最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就不怕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煽动了,而且我也能把持这个孩子,我的政权还能巩固。退一步讲,万一自己挂了,年幼的皇帝不能做出决定,一切都还得听自己培植起来的势力。

好了,我们的宣统皇帝优势是不已经出来了!

第一个首先这个宣统和光绪没关系,干干净净的,第二个,岁数足够小,溥仪太小了,还不知道皇帝是个什么东西呢?屁啊!人家就知道奶好喝,皇帝对他没概念。


梧桐评书茶馆


先梳理一下清末几位皇帝的关系吧,清朝第八位皇帝道光于1850年去世,传位于第四子咸丰皇帝奕詝(zhu),第六子为恭亲王奕訢,第七子为醇亲王奕譞。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皇后为晚清实际掌权人慈禧,1861年31岁的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以及恭亲王,醇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消灭了八位顾命大臣,其子载淳继位后,慈禧改元同治,意为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从此开启了慈禧太后长达五十年把持朝政的局面,同治十三年,19岁的载淳皇帝驾崩,由于同治皇帝没有子嗣,失去儿子的慈禧太后只能从咸丰皇帝的侄子里挑选一个,为了自己继续把持朝政,慈禧亲点醇亲王奕譞次子四岁的载湉即位,是为光绪皇帝,除了考虑到载湉年幼,便于控制,还有就是载湉生母为慈禧太后亲妹妹,血缘关系比较近,事实也如此,光绪皇帝一生都活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后经过戊戌变法的动荡,被慈禧太后幽禁于中南海瀛台,从此光绪皇帝彻底失去了权力,直到去世。至于光绪皇帝死后,慈禧要立溥仪为皇帝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光绪皇帝没有子嗣,只能从侄子里挑选,溥仪年幼,立为皇帝便于自己控制,好继续垂帘听政。

二:溥仪生母为慈禧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瓜尔佳兰氏,慈禧非常喜欢,从小被收养在宫中,后嫁于载沣,和自己比较亲近。

三:溥仪生父载沣优柔寡断、懦弱无能,对自己没有威胁。

不管怎样,晚清三位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大权旁落,此时的清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风雨飘摇,回天无力了。








博古论今00


我是历史品鉴君,欢迎一起了解不同时空下的“小人儿”都干了啥。

自古后戚把持朝政的一个最大共同点是:皇帝死得早。

汉朝如是,在汉朝的26位皇帝中,有完整生卒年份记载的只有21位,平均寿命31岁,要知道这可是一国之君,享受的都是强汉最好的待遇。

所以,汉朝这二十多代皇帝的背后,都是有外戚干政的身影,刘邦的皇后吕雉,在刘邦死后疯狂任命吕氏家族为朝廷要职,要不是刘邦生前提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话语,汉朝姓吕还是刘都不一定。

晚清诸如是,一个能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老太太,对于自己利益将多么看重?维新变法的失败,洋务运动被甲午战争击溃,军舰年久失修,军费都拿去为她做寿,这样的人对于权欲是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也就不难理解会立一个3岁的幼儿为皇帝,因为他更好被控制,而慈禧,才是名副其实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