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宮一藏傳佛教金剛,9頭34臂16腿,腳下14鳥32小人


北京 雍和宮,最早為清世宗胤禛作貝勒和親王時期的府邸、清高宗弘曆降生和成長之地,是雍、乾兩代帝王的“在潛之居”。中段升格清帝行宮。最終改為皇家寺院。王府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府晉為宮”時在雍正三年,稱雍和宮;乾隆九年“改宮為寺”,即藏傳佛教寺院,當時正值大清定都北京百年。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圖是雍和宮內班禪樓的指示牌,該班禪樓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系六世班禪大師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後休息的場所,現在改為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的文物展室。本圖文的佛教金剛塑像及收藏於此展室。

此圖是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文物展室內展出的釋迦牟尼佛鎏金塑像,佛像和中原佛像基本一致,可能存在細微之處的差別,比如眼睛開度略大,雙手放置的位置可能不同等。

此圖是藏傳佛教銅鎏金大威德怖畏金剛塑像,是清乾隆朝作品。大威德怖畏金剛又稱大威德金剛,是密宗本尊之一。密宗典籍中說:“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護善之功,謂之大德。”。

大威德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大威德就是文殊,文殊就是大威德。在整個密續中,大威德是最為重要的本尊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大威德無與倫比的威德神力,更是因為他與文殊菩薩的無二無別,代表著佛性智慧的一面。

資料介紹,大威德怖畏金剛塑像九頭、三十四臂、十六腿。粗略查了一下該塑像腳下有14只鳥和32個小人。這個金剛塑像和中原塑像差別很大,藏傳佛教的教義也是獨樹一幟,有別於中原佛教。

此圖是藏傳佛教的喇嘛塔【《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收藏、點贊、轉載鏈接,敬請“關注”並查看前期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