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写字那些事儿


谢谢你的提问。台阁体馆阁体,都是皇家文档书法,只有时代不同没有本质不同。

台阁是明清翰林院的俗称,台阁体书法当然是明清官方文档书法了。在相对人工抄写成本最低的时代,采用馆阁体书法作为官方文档,这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历史的选择。

翰林院是明代鸿胪寺原址上,于正统七年(1442)建立的三进院。

地址就在今天北京长安街路南,是翰林院大学士的办场所和皇家者公署。

康熙年间重建翰林院,定为正三品衙门。在翰林院工作的,都是国家最高级公务员的储备人才。

清代雍正皇帝说过一句话,非常有代表性。他说:翰林院是“培馆阁之才,储公辅之器”的地方。


这话一点没错。国家录取进士以后,都要在翰林院学习培训,具体就是做皇帝的智囊,或者负责完成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例如修史编书。

明代的浩大文化工程《永乐大典》清代规模空前的《四库全书》的编纂,都是由翰林院负责完成的。

作为国家文档生产机器,翰林院担任的书法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

例如,参与《永乐大典》抄写工作的文档书写者就达2169人。估计翰林院是没有这么多人。但是,主要工作者和负责人,应该都是翰林院大学士。

《永乐大典》的浩大文化工程,也是馆阁体书法的的样板工程。


明代永乐、正统年间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先后入翰林院和文渊阁,他们抄写的大量制诰碑版等皇家文档,以姿媚匀整号称“博大昌明之体”,这就是馆阁体了。

就书法而言,这种字体平平正正,亮丽清爽,作为阅读文档字,确实给人以悦目之感。这是没有商量的。

事实上,把馆阁体看作是明清产物,这是不太合理也不公平的。早在唐代宋代,就已经存在馆阁体了。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有个官本位称号叫做“李翰林”,李白就是唐玄宗时代的翰林。

那么,李白的书法书法会不会是馆阁体吗?当然不会。

据说,李白为唐玄宗起草过很多诏书,事实上,李白还没有资格给唐玄宗起草诏书。他只是翰林院的一个供奉,官位很低。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对,即使李白起草了诏书,那么,抄写诏书的仍然不可能是李白。皇帝诏书有一定的书法礼仪要求,是由专门负责书法的官员来誊写的,包括皇帝自己起草的文件,也会由专门负责书法的官员誊抄。

例如晚唐笔记作家段式成在《酉阳杂俎》中提到的“官楷手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提到的“三馆楷书”都是馆阁体书法的祖师了。

因为,唐代是一个书法统一的时代,书法也全面进入了楷书为官方标准字体的新时代。在唐代以前不是这样一个局面,因为书法还没有完全统一,例如,晋代的《三国志》用隶书抄写,而不同的文档,书法的差别都比较大。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书法文化统一的传统,皇家文档书法当然也是“三馆”楷书了。


北宋著名科学家,美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馆阁体”书法评价说:“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精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

后面我们再详细评价沈括这一段话。首先,沈括对馆阁体是赞赏的,只是不以为经得起书法欣赏的推敲而已。

事实上,馆阁体书法本来就不是为了欣赏书法而写的字。

国家文档需要这种字体,应该说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更没有必要以书法的标准去欣赏。

我们很难想象国家文档书法,是个性很强的“书法”作品,事实上,作为纯粹的文档阅读读物,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书法”,而需要的是这种馆阁体文档书法。


因为在印刷技术没有普及的时代,印刷文字的文档成本是是非常高昂的。

比如说,皇帝要发布一个诏令,明天就要实施了,如果人工写,一夜之间以人力资源,写一千个都没有问题,然后快马送达各地官府。如果雕版印刷,根本不可能一夜完成。所以,馆阁体书法,也可以用人工印刷体来形容了。

馆阁体书法,也是科举制度的需要。

例如,在唐宋时代,都发生过考生给主考官示意自己的字体特征,来贿赂阅卷官的事件。这种越演越烈的社会风气,当然对科举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一种挑战,也是科举制度环节上的一个很大的漏洞。

因此,馆阁体像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二沈”(沈度沈粲)书法出现以后,大量学子纷纷模仿,这是因为,第一,科举考试的试卷本来就要求“工整”,而不是“书法”,到底怎样才算工整?人人心理没谱,既然大学士的书法受到皇帝的亲睐,那就以大学士为准了。这样社会上也自然兴起了一股“馆阁体”书法的热。


到了明代中期的成化弘治年间,馆阁体书法,也越来越僵化,书法家们非常不满这种浅显浮躁的书风。

例如文征明就因为书法问题,没有考上国家公务员,气得文征明老子不考了!一心学习书法绘画了。

清代当然会沿袭明代的科举书法,把字写得平平正正,姿媚匀整,也非常符合科举制度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文牍文档流传的需要。

我们看明清时代,的文牍文档,再也没有像汉简那样潦草的文牍,这说明也是社会在文牍文档方面的进步。

但是,晚清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对手工抄录文档,以及文化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推动。

馆阁体书法的在文档中的地位也明显下降了。

所以,晚清批评馆阁体书法的呼声也高涨起来了。

可以说,自古对“馆阁体”书法的好评,仅仅限于在文牍文档的范围。出了这个范围,馆阁体书法,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前面我们举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批评“三馆楷书”“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馆阁体书法,如果认真欣赏他,(一篇作品)从头到尾,也找不到一笔像样子的笔法。

这就是说,馆阁体书法,根本没有令人玩味无穷的那种味道,是经不起书法美学推敲的。

八九百年前沈括的一席话,与我的感受完全相同。

前几天,有个非常欣赏馆阁体的书法爱好者,给我发了几幅《永乐大典》的字,说,这是不是艺术?

我气得哈哈大笑了,我说,就你这样的欣赏水平谈艺术,太可笑了。你就不看看,这些字认真分析一下,哪里有一笔经得起推敲?

为什么当代突然有人提出为所谓的“馆阁体”书法正名呢!

为什么有人大肆鼓吹“馆阁体”也是书法?

这是因为,现代已经没有书法了,我们也非常缺失书法艺术欣赏的教育,所以,对工工整整的书法,感觉就是真正的毛笔字是真正的书法。

因为我们普通大众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平平正正漂漂亮亮的书法。


对于书法没有过高的要求,我们一些书法教育工作者,也为了最快速度,产生所谓的“教学”成果,就大力学习那种生搬硬套的书法,这种书法的趣味,与馆阁体书法不谋而合,所以,就要为所谓的“馆阁体”书法正名。

事实上,馆阁体就是文档写字,与书法没有关系。

馆阁体书法,只能写个楷书,而且是小楷。

现在的馆阁体书法家,小楷也不写了,写的是大字,但是,写得跟印刷体一样,为真正懂书法的不齿。

那么,书法到底应该是写馆阁体,还是书法艺术?

本来,这二者之间是不应该有什么冲突的,但是,某些人就是要操弄这么余个议题,来为自己的书法地位辩护。但是,历史不会倒退,也不会腐朽。

馆阁体已经被认为是毫无出息的书法,我们为什么要继续毫无出席下去呢?

再说,如果已经有馆阁体书法的基础,只要不是僵化地认为馆阁体就是书法的高峰,那么,继续深造书法,仍然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成就的。


所以,馆阁体书法也不是绝路上的书法,但是,一味坚持书法的僵化思维,那就是书法的灾难了。

明清时代的书法成就,总的来说,没有元代宋代的书法成就高。

原因就在于师法单一,取法平庸。

我们所谓的“法乎其上”。不仅仅是学习最好的经典大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经典的超越精神。

学习经典的样式是“法乎其上”的选择问题。但是,选择不能决定精神。

自古书法批评有学习王羲之甚众而的王羲之精髓甚微的感叹。

例如,黄庭坚题杨凝式《韭花帖》一诗说: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对此。我们应该清楚书法的精髓,不仅仅是临帖,而是要深入精神。

黄庭坚所谓“世人尽学兰亭面”就是法乎其上的,但是没有“欲换凡骨”精神,还不是真正的法乎其上。

我们通过学习经典,不是要一个“兰亭面”而是要“换凡骨”,就是要与大师的精神境界在同一个层面,这就叫“换凡骨”。

一代又一代的“换凡骨”精神,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乌丝拦”书法。

如果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反而以为自命不凡,这是典型的文化愚昧了。


千千千里马


馆阁体是一种书体的名称,在北宋时期就有了,那时称之为“院体”,到了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到了清代的时候被称作“馆阁体”。

馆阁体和台阁体的特征

它们的显著特征就是: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康有为曾经这样评价馆阁体:

“虽导源于古人,实别开体制。......其配制均停,调和安协,修短和度,轻重中衡。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径;引笔著墨,浓淡合乎珠玉之彩。”

馆阁体的形成离不开古代的科举制度,特别是殿试着重书法,因此考生的书法工拙成了能否胜出的一项标准。

馆阁体规范严整,实用价值非常的突出,受到大众的接受与喜爱。从艺术上讲,馆阁体法度严谨的特点,同样被许多的书家称许。要想把这种书体写好并不容易,没有深厚的楷书功底是写不好的。

馆阁体为什么会被很多书家反对

我们纵观历史知道,唐楷是中国书法楷书的发展高峰,以尚法为特色,技法完备,同时也限定了后世楷书的发展。而馆阁体继承了唐楷的传统,把技法和规则进一步完善,再加上官方的提倡,于是就发展了起来。

但是这种楷书,因为过于苛求点画,经营结构,所以显得拘谨呆板、千人一面、缺乏生气而被贬斥。宋代沈括《笔谈》中云:

“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

清代的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云:

“今楷书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

“自帖括之习成,字法遂别为一体,土龙木偶,毫无意趣。”

所以馆阁体的称呼有一定的贬义。法度森严是馆阁体的特点,但这种过于严谨的特点,导致书写缺乏生动和灵气,因此缺乏艺术感染力,这是人们反对它的根本原因。

如何避免馆阁体的形成呢

书法之所以称之为书法,在法度的基础上还要讲求神采、气韵和情感的表现。防止馆阁体的形成,首先要取法正确,以质朴、古雅为特点的古代法帖为目标,例如魏晋书风。


二是在学好一家的基础之上要扩大学习面,多读临不同时代的各家碑帖,扩大视野。

三是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的能力,增加各方面的学识和修养。

对待馆阁体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要学习其法度森严的优点,也要避免其过于呆板的缺点,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它。


翰墨今香


馆阁体和台阁体应从两方面来叙述,。

一为字体,二为文体。

在字体上,馆阁体和台阁体其实叙述的是一种字体,在明朝,科举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对考试使用的字体要求:方正、光洁、乌黑、大小齐平。以明永乐年间沈度为代表的书写字体为特点。

它讲究的是楷书的共性,而不讲究楷书的个性。

后在清代,发扬光大,成为流行书体。


老康聊国学


馆阁体与台阁体,先说馆阁体明清时期科举取士而用的一种字体,特征为墨色乌黑光洁,字体大小一律,方正整齐,其名源自馆阁和翰林所倡导,故馆阁体。而今把字写的拘谨而刻板机械,常以馆阁体喻之。然而,要写成其馆阁书体实属不容易,必须下一番硬功夫,当然书究姿态变化,即是楷字也有姿态之韵。现在好多学书者,学习复苏这种小楷书体,

台阁体乃明代朱棣时期,因字体圆熟平正,非常漂亮,朱棣皇帝定为正统书体,于是明代盛行台阁体,其也是因馆阁而名之。此书体所占很长时间,禁锢了书法艺术发展。也属于单一清一色之面貌,后来到清代渐渐被各种书体所替代。但是在浮躁的当代,很少能够写出如此漂亮姿态了。古人读书用功,可敬佩也。




狂喜淡墨a


都在目光短浅的人云亦云的骂馆阁体。其实台阁体是一种规范的具有普世审美价值的高级艺术品。中国文化向外宣传靠书籍。书籍靠文字。印刷体就是的具备馆阁体特点的文字。几千年来文字发展为什么篆,隶,草,行没有在书籍上得到应用。就是因为他美,他有艺术价值,他反应了中国方块字的特点。古代书家都是傻子吗?都是美盲吗?非也。乌是中国墨的特点体现,方是中国字的特点总结,光也是一种美感。这三只恰恰是美的体现。只是现代人老接触印刷体。印刷体接近馆阁体。人们出现。年美疲劳。加上有些人写不好楷书。就贬低。要正确的看待馆阁体。让这种端庄的艺术样式和草行隶篆并肩。


过客12591


馆阁体其实真的很好,能写得这么端庄大气,优雅秀丽实在需要功力,古人博取功名,字就是敲门砖,虽然清末民初文人出于反科举反满清的需要而迁怒于馆阁体,但真的要写得一手好字还是很难很难


qinchayib


馆阁体才是楷书之正统


青山游客3


这个无严格定义,“二田”楷字就是当今的典型的“馆阁体”。


zbz63


馆阁体有两种解释1.是指的文体名.说的是流行于馆阁中的力求典雅庄重的文体.馆阁指的古代的图书馆和编著滚史的地方.2书体名指的是流行于馆阁和科考的书写风格。明代馆阁,清代叫台阁。


橘子水晶七天汉庭


比如说我们都是人类,国家不同名字不同唯一相同的大家都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