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底款章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对紫砂壶文化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自己13227198816


紫砂壶的底款章的出现有必然原因,是中华文化书法发展的又高境界。明代文人饮茶风气,促进了紫砂壶艺的发展。由于商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风尚日渐浮华,在江浙一带表现尤为明显,城市中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沉迷于琴棋书画,斗茶,饮宴中。这种风雅的生活,到明代中期,在士大夫生活中发扬传承,宜兴紫砂壶也因此风行起来, 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因此为在紫砂壶身上提名落款打下良好的基础。宜兴紫砂壶从好古朴,而万历以后逐渐趋向精致文雅一路,表现为文人意趣,时大彬就开创在紫砂壶身上提名落款。书法是中国文人不可缺少的修养,紫砂工艺迎合文人士大夫生活,在壶上作书也成为紫砂壶艺的一种主要组成部分。

在壶艺界提倡书法,时发彬是首创者,在壶底外部首刻自己的名字,字体一般为魏碑体,然后影响到他的学生李仲芳,徐友泉亦擅长书法。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

大约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考古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壶底印章刻款,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仍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陈鸣远制的壶,“孟臣壶”一般是在诗词或吉利语章之下镌刻“惠孟臣”三字。

陈鸣远是最早把书法篆刻艺术发挥于壶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浑厚苍劲,行书款识“鸣远”二字时人赞其有晋唐风范。“鸣壶”一般是刻款与钤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钤印过渡时期的特点。壶底落款作为制作艺人佐证和文化欣赏角度发展延用至今。





紫砂郡主工作室


前几天写了一篇小文、复制给您。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自供春制壶,壶身已有款识,而且,供春壶的款识是刻款。各个朝代的款识都是不一样的。下面做个简单的介绍:

明代中晚期的紫砂壶,多数是用楷书刻款的,印款较少。

清代制壶人已经大多用印款,印记与刻款并存。

民国时期,一些艺人应邀在宜兴、上海等地专门为商号制壶或仿制古壶,所用印章常有商号,制壶者用小章钤在盖内或鋬下,表示是仿作。印章中还有花押,即只有图案而无文字。也有过英文字母的,还有满汉文在一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紫砂壶,大都有“中国宜兴”或“宜兴紫砂”四字方章。壶底或盖内钤上“狮灯”“梅桩”一类品名,而无作者暑款,一般都是大量供应的商品。

20世纪60年代,宜兴紫砂厂批量生产出口茶壶,底部有“中国宜兴”四字方印,而无作者款印。偶有少数艺人在壶底或鋬下用作者印款。

“文革”期间,由于特殊的政治因素,紫砂壶上不许作者暑款,又因为没有名字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究责任,于是便有了艺人的数字编号,后又用木质印章,这种壶就是我们说的“文革壶”。直到70年代末,一直只标“陶工”之类,不署个人名号。当时只有极少数艺人私下在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上,偷偷加盖个人印章。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宜兴紫砂行业渐渐恢复了传统的紫砂壶制作习惯,名人名作的经营意识开始确立,渐渐恢复个人名款,并逐步成为鉴赏的重要标志。

紫砂壶之所以在壶底刻字,是因为一件紫砂作品多为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在壶底刻字或者加盖印章,多用印记来表明是自己的作品或者出自哪个商号。这与历史上其他的陶瓷艺术品有所不同,而与中国古代书画十分相似。好比是书法用印章。底部刻款也是紫砂壶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使其看起来更加高雅大方,在壶底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的商号标识,或者是请名家刻印加盖印章,一是可以起到辨识的作用;二是也可以起到广告的效果;三是名家印章也是非常有观赏性和收藏性。名家印章与高手制壶更是相得益彰更加完美高雅!现在的名家的紫砂作品也是价格不菲了。名家刻印刻的字体也非常具有艺术观赏性,上面的字体常用的有楷书、篆书、隶书等,字体大气、洒脱也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加提高了紫砂壶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