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前一陣香港美食家蔡瀾在綜藝節目《天天向上》裡,被問及“想讓哪道菜消失”,蔡生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炮轟幾可稱作國民美食的火鍋,認為其只不過是把切好的東西扔進去煮熟,是

“最沒有文化的料理方式”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原本這場風波過去數月,已幾乎塵埃落定,沒想到最近又再起波瀾。3月28日,重慶火鍋協會會長何永智對蔡瀾發出挑戰信,表示蔡瀾的言論對重慶火鍋造成巨大的傷害,並誓要把重慶火鍋開到香港,讓香港人也愛上重慶火鍋。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為反駁關於“火鍋沒文化”的觀點,何會長提出三點:

  1. 現代飲食百花齊放,兼容幷包,沒有好壞之分。
  2. 重慶火鍋經百年發展,風靡全球。
  3. 重慶火鍋是藥膳,配料複雜,“製作工藝及用心程度遠比中餐中的任何一道菜”。

前兩點無非是表示“火鍋好吃,又受歡迎”。好吃與否是個人口味,不必探討;火鍋的廣大受眾想必無人會否認,蔡瀾亦沒有質疑這一點。

那麼最主要的爭議點,就在於“火鍋的技術含量”。蔡瀾認為吃火鍋無非就是“切一切,煮一煮”,何會長則花大篇幅來宣傳火鍋底料的製作之精細複雜。但火鍋吃法簡單也好,調配複雜也罷,終歸都是製作技術難度的層面。


火鍋沒文化,但到底什麼是“文化”?

我們需要回到這個問題: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那麼到底什麼是“文化”?《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意即“萬物皆文化”

經史子集、龍肝鳳髓固然是文化,雞毛蒜皮、柴米油鹽亦是文化。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文化更是百花齊放,沒有高低之分。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從這個層面來說,“火鍋沒文化”肯定是個偽命題。例如,一桌好友共同圍爐夜話,吃得熱火朝天,酣暢淋漓,這便是火鍋文化的魅力之一。何會長說火鍋“風靡全球”,則體現了火鍋極強勢的流行性與傳播性,流行文化當然也是文化。

不過,如果停留在“萬物皆文化”的宏觀範疇,那麼也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蔡瀾批評火鍋是“最沒有文化的料理方式”,實則說的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料理方式”。


說火鍋沒技術含量,可不是蔡瀾首創的

其實,蔡瀾並非第一個質疑火鍋的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的《戒單》一章中,將“火鍋”同“苟且”、“暴殄”、“縱酒”等並列,視為飲食陋習之一。

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於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袁枚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袁枚以為,火鍋有兩大缺點:

  1. 太過喧鬧;
  2. 忽視食材特性與火候變化,烹調粗糙。

必須說的是,袁枚乃江南人士,他所批判的江南火鍋通常為清水鍋,稍好些也就放些菊花瓣之類,圖個清雅。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事實上,除卻底料配製繁瑣複雜的重慶火鍋,其它各類火鍋亦各有門道。如梁實秋等京城故老說起涮羊肉,無不稱道東來順、正陽樓的片羊肉技術;潮汕牛肉火鍋的賣點,從來都是“庖丁解牛”,能把牛分解得細緻入微。

但無論如何,以上終究都屬於底料或刀功範疇,皆是關於食材的預處理,依舊沒有解決“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的火候管理問題。


涮肉是種“殘缺美”

於是這就一清二楚了,蔡瀾所指責的“沒文化”,與其說針對火鍋,不如說是針對“涮”這項烹調技法。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要炮製出一道完美的菜餚,除先期的食材甄別、後期的擺盤之外,中程的烹飪加工環節可分為

“刀功、火功、調味”這三大位面

中餐“四大菜系”尤其具有代表性:魯菜奠定中華烹飪技術體系的基礎,淮揚菜精於刀功,粵菜長於火功,川菜以調味見長。縱觀全球其他成功的菜系,亦跳脫不開這“三位一體”。

但亦有少數菜色,是欠缺這三項中的一項或兩項的,如日本的刺身。中式火鍋亦然,廚師所能把握的,僅有切配和鍋底環節,剩餘部分盡皆交給食客自行定奪:肉是生了還是老了,概不負責;麻醬蘸得太厚,韭菜花加多了太齁,概不負責;即使考究如重慶火鍋,也有食材煮入味了太辣、牛油沒瀝乾淨太膩之類的潛在可能。


重慶火鍋的“原罪”

重慶火鍋已成功申請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毋庸置疑是有豐富文化底蘊和傳承的食物。不過,正因為火鍋的巨大成功,卻在此消彼長的餐飲市場中,不斷搶佔其他菜系的生存空間。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從口味上講,辣味其實是一種刺激神經的痛覺,在這輕微的疼痛過程中,身體會產生讓人愉悅的內啡肽。吃辣會讓人開心,卻也會讓人上癮。

而且習慣辣味之後,味蕾對於辣味的耐受度提升,卻也同時降低了味覺的敏感度。這就是為什麼吃慣辣的人,再吃其它食物會覺得淡而無味、難以下嚥。身邊就曾經有四川人吐槽離開了四川,別的吃著都像shi…….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基於這些原因,辣味食物具有極強的傳播性與統治力。人們尋求味覺刺激,尋求酣暢淋漓的感受,所以以辛辣為賣點的川湘菜與火鍋大行其道,人人莫不為辣痴狂。

我前幾年去到揚州,這座淮揚菜的大本營已然被火鍋攻陷,昔日的望月路美食街儼然成了火鍋一條街,比重慶還重慶。縱使在國外留學期間,中國同學聚會亦首選麻辣火鍋,須知座上可都是被認為“不能吃辣”的華東、華南的朋友。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您可能會說:“適者生存,這恰好證明了火鍋好吃啊”。毫無疑問,火鍋能風靡全國乃至全球,那是火鍋的本事,何罪之有?

火鍋不僅受眾廣大,更因省去了廚師開支,而得以迅速降低成本(姑且不論重口味可覆蓋劣等食材)。對照其它餐館,有著雙重的競爭優勢,因而在餐飲市場上無往不利。長此以往,資本嚴重傾斜,中國的餐飲市場,尤其中低端市場會單一化、畸形化。

蔡瀾說火鍋沒有文化,竟招來了火鍋協會會長的挑戰書!

當廚師無法為食物帶來增值,沒廚師的店反而生意更好,何其諷刺?資本的逐利性,使其永遠傾向於那些高客流、低成本的企業;餐企老闆也更情願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變現能力更強的營銷環節。這個年代,真的還需要廚師技術嗎?

真的不希望有朝一日,當我們給外籍友人介紹中餐時,就只拿得出火鍋。如果真到那時,我們還能驕傲地說出“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