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看素食

李宇銘博士:中醫如何看素食? 本欄目是大公健康《國醫》,最近您的朋友圈是不是也悄悄流行起了素食的話題,朋友們有沒有躍躍欲試想要加入素食的行列。當然我們現在很多素食的相關知識都是來自西方的營養學,那麼中國傳統的中醫對於素食又有什麼樣的看法?我們很榮幸的邀請到了香港註冊中醫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李宇銘博士,來給我們講一講中醫和素食的相關話題。☉ 大公健康:李博士我知道您自己已經吃素十餘年了,現在是香港素食會的主席,您可以給我們講一下全球素食的一些大概的情況,當然我們著重想了解的是香港,還有臺灣,以及我們內地的一些情況。☉ 李宇銘:全世界素食都(已經)變成一種很潮流的文化,比如說西方的國家,美國跟英國,現在有一些調查發現,大概已經有10%的人是吃素的,這個比例在最近十年來攀升的非常高,非常快。歐美的國家,很多地方都非常推崇素食,我知道在德國那邊開的都是一些全素食的超市,超市裡面只賣素食的東西,非常厲害。印度是一個素食的大國,它裡面大概有50%-60%的人是吃素的,可能加起來可能有五六億的人吃素。假如說我們比較靠近的,在亞洲地區,最好的地方應該是臺灣,臺灣吃素的人口也有10%以上,我們經常說臺灣是一個素食天堂。而中國大陸好像目前還沒有一個非常嚴謹的統計,據說有5000萬的人口吃素,現在已經開始流行起來了。其實香港素食的人還不是很多,據我們這麼多年統計,大概有3%左右的人口,不過我們現在的情況是由於現在推廣,一種叫做彈性素食的做法,就是一星期裡面某一天是吃素的,比如說星期一吃素,這種文化推廣起來了,可以說現在彈性素食的人口非常多,大概有一些調查,起碼12%的人,就堅持每星期總有一兩天吃素的。☉大公健康:您作為一箇中醫師,(從中醫的觀點出發)對素食的看法是什麼樣的?☉ 李宇銘:我首先是中醫師比較支持素食的,但其實應該這樣說,中醫也沒有反對人不可以吃肉,總體來說,吃素,素食方面的食物對身體健康比較好一點。從我個人的體會還有我對中醫傳統文化的研究來看,我覺得首先中醫師植根於中國傳統中國文化,因為自古以來的中國人都是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可能我們現在在大城市裡面很多人都開始比較喜歡吃肉,這個主要是受了西方的文化影響。就好像我們在香港,香港有一些調查統計顯示,香港是世界上吃肉消費最多的一個地區,比那些歐美國家還要厲害,這主要是受了西方文化影響。但是在傳統中國人裡面,古代的大部分人主要吃素為主,他們通常都是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夠有機會吃肉,並且自從唐代以後,因為受了佛的思想影響以後,中國大部分人都是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從我自己對於中醫的研究角度來看,尤其是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裡面,它基本上是非常推崇素食的。它裡面就說有四大類的食物應該要吃,包括叫谷肉果菜,五穀雜糧、肉、水果、蔬菜,從這四大類裡面,我們可能看到肉類最多隻是佔1/4,不是很多。從整個《黃帝內經》裡面的鋪排,它裡面就談到了很多吃肉帶來身體健康的影響,裡面就說一些疾病跟吃肉有關。比如說,身體突然暈倒,或者是身體非常虛弱,或者是身體半身不遂,半邊身子酷掉,另外一些病叫做哮咳,有一些病叫氣喘,氣力哮喘這些病。那些病的記載,其實跟我們現在的文明病非常相近,我們說那些三高病,血壓高,高血糖,或者是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那些的文明病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已經有,那時候那些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飲食“膏粱厚味”,主要是跟兩方面有關,一個是吃太多的肉類,另一方面是吃細糧太多。那時候就說那些叫富貴人的病,那個時候其實已經有現在那種文明病了,可能那時候患文明病的人不太多。不過從我們現在人來說,其實我們現在人的飲食,每一個人都很像一個皇帝的飲食方式,所以我們現在得的那種病情,在古代的時候,2000多年前已經有,那時已經很清楚,是吃肉太多,或吃精細的飲食太多所導致的。反過來,假如說素食類的食物,那些剛才說蔬菜水果五穀雜糧,在《黃帝內經》裡面幾乎沒有說太多這方面的病,就是說你吃那些東西很多都沒有大問題,所以我可以這樣說,中醫是比較支持吃素的飲食方式。☉ 大公健康:現在又有很多,特別是老人家還比較遵循,說吃什麼補什麼。扭了腳,人家就覺得燉個豬蹄就好的比較快,您覺得這是怎麼一回事?☉ 李宇銘:就是以形補形,以髒補髒這個說法。其實我分兩個角度去說,這個說法以形補形,這個主要是民間的一個說法,在中醫上不是這樣理解的。因為,這種以形補形,特別是用動物的一些部分補身體,比如說吃豬肝就補人的肝,吃豬腳就補人的腳,那種肉類補身體的想法主要是民間的一些想法。在中醫裡面,在古代基本上不太提倡這種說法。從另外一種角度,中醫本身有這種以形補形,但是那種說法不是單純侷限在肉類,它是講,植物類上面有這種講法。中藥裡面,可以用到那些植物的花或者是葉的部分,那些東西在植物比較表面的地方,比較高的地方就可以找到藥性,找到身體比較表面的地方,我們就說那些節點。比如說,植物的根部在植物的下面,所以它就可以進入到身體裡面比較低的地方,通常我們說一些補肝腎的藥物,它都是植物的根部,我們吃一些植物的根部的食物,胡蘿蔔,或者是芋頭、山藥,中醫說那都是相對偏於補的東西。所以的確在素食裡面,有這種以形補形的說法,只不過這個說法不是單純指肉類,我想在民間的人有這種以形補形的說法,同時間也是因為他們過去的生活比較少吃肉,他們就很珍愛吃肉的機會,說這裡面的東西比較特別補。實際上很多過去的人,就完全以素食的生活方式來過活,身體都很健康的。李宇銘博士:中醫如何看素食 吃素不缺營養素☉ 大公健康:他們還是因為物資和經濟的狀況,對肉類的滋補功能可能有所誇大。那麼您剛才也提到,吃肉會導致一些比如說您說的富貴病,三高等等這樣的一些疾病。但是有研究顯示,長期食素,也會導致血管硬化,不知道這個您是怎麼看的?☉ 李宇銘:其實這類的研究我聽過很多,都是對素食批評的研究,除了批評血管硬化,其實很多病都會說,首先有一個觀點我必須指出來,這一類的研究,過去主要都是研究那些患病的素食者,因為很多人選擇吃素,都是因為自己身體健康不好,他就想要變得健康更加好,所以那些病人變成吃素了,他本身身體有病,所以研究出來有這樣結果很正常。另外有一類說法,大家特別講的導致血管硬化,有一個道理,他認為,因為肉類裡面特別含有一種叫維生素B12,那種是能夠幫助血管硬化的一種維生素。所以在素食裡面就可能要缺乏這個東西,所以有一些人就容易患這種病。但是,這個說法我其實是比較質疑的,因為我也看過不少的研究,有一些研究就發現,吃素的人就更加容易不得這些病,就是現代文明病,長期吃素的人通常都沒有得這個病,所以這些研究其實本身有一個很矛盾的說法。我也看過另外一個研究,就是說,素食者是不是真的缺乏維生素B12。有一些調查發現,總體來說,吃素的人身體裡面B12的營養,總的是比非素食吃肉的人更多一些,為什麼這樣?因為吃素的人更加特別關注這個問題,他們就經常吃那些食物裡面特別含有這方面營養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不在於飲食方式,因為就算是吃肉,也不代表你那個飲食方式一定健康,吃素也不一定代表你不健康。所以怎麼能夠吃素,吃的對,吃的足夠營養,吃的均衡,這個才是一個更加重要關鍵的問題。☉ 大公健康:李博士就跟我們聊一聊,如果加入素食行列,從中醫方面看怎麼吃素,才會對我們身體比較好?☉ 李宇銘:首先說,我們要懂得怎麼均衡的吃素。首先通常說有幾大類食物要吃,一般在《黃帝內經》裡面說的四大類食物,谷肉果菜,把肉變成豆類,因為豆類其實也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五穀雜糧,豆類,水果、蔬菜,這四大類食物都吃,身體就應該已經有足夠的營養。中醫有一個觀點叫做“三因制宜”,就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這三個說法是我們選擇食物的時候特別注意的。比如說因時,就是要按照不同的四季不同的當季食物,選擇當季的食物來吃,因為當季的食物對身體比較好。比如夏天吃西瓜,冬天就不要吃西瓜,冬天的時候就可以吃橘子,吃梨子。另外一個是因地制宜,看當地出產的食物。儘量是當地出產,因為我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就少吃一些外來的食物。比如說空運在外國,美國、英國來得食物就少吃一些。第三就是因人制宜,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比如中醫寒熱虛實,身體比較寒的人可能就不太能吃一些寒涼的食物,所以還是要按自己身體的情況選擇不同的食物。這方面怎麼做,首先可能(的話)找到一些比較好的中醫師諮詢一下,自己的體制怎麼樣。假如不一定找到中醫師,就自己嘗一嘗吧。因為自己嘗的食物,覺得那個食物好吃,那就應該對身體對你比較好,吃下去身體不舒服的,那應該都是不太好的。所以“三因制宜”也是一種基本方式。☉ 大公健康:也就是說,根據自己的直覺是在健康食物的範圍之內。☉ 李宇銘:是。還有一些其他角度,按比較自然的方式選擇食物,比如我們吃食物的時候儘量吃整全(不加工)的食物,儘量少加工。比如我們說吃細糧,精細的飲食不太好。儘量吃粗糧,什麼叫粗糧,比如說吃米飯,假如我們說吃白米飯,那就不是糙米,糙米是那個米,它含有一個外面的殼,還有一個胚芽,那個比較粗糙的,吃米吃糙米比較好。假如是經過加工的白米,再把白米再磨成粉,變成米粉,要做成麵條,做成糕點,那就變成細糧了。所以吃食物儘量吃整全的,吃粗糧是對身體最好的。吃的時候有一些所謂細節的小技巧,比如我們吃的時候的狀態。吃的時候應該安靜的吃,應該要享受食物,應該要在嘴裡面慢慢咬它,吃的時候一口一口的感覺到口裡的味道。又比如說,吃的時候內心要平靜,開心的吃。發脾氣的時候不要吃食物,有情緒的時候不吃,因為人的情緒狀態影響消化吸收。☉ 大公健康:現在有很多的素食餐廳,有很多做出來的,比如說用豆腐做出牛肉的味道,它都是以這個方法來吸引消費者的,中醫所謂的齋口不齋心,你覺得這樣一個情況,跟素食本來的意義有沒有一些區別?☉ 李宇銘:通常這種餐廳做仿葷菜,或者是叫這些菜為素肉。我有幾個看法,首先這種所謂齋口不齋心,這是廣東話那邊說的,這種思想是中國文化裡面特有的對素食的批評。其實在西方文化裡面沒有的,因為在中國人裡面為什麼這麼說,是覺得你吃素,你應該是內心清靜,對肉類沒有慾望。但是,為什麼你吃那個東西?他就覺得你內心真的很想吃肉,是對素食者的一種批評。實際上在外國人,他們推廣的叫素食主義,他們是沒有這個想法,他們就覺得素肉沒問題。因為他本身的思想是吃素為了健康,為了保護動物,他就覺得我享受肉的口感,我也是沒有殺生沒有殺害動物,所以他就沒問題的。而這種想法,在中國人上面,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菜式出來,是為了方便一些人,尤其是他可能本身吃肉,(因某些特殊原因)可能要吃素,有一些替代品,就能夠讓他慢慢過渡吃素了。或者是有一些人,剛開始吃素,他心裡面卻還想吃一些肉的,就找一些代替品,讓他容易(從食肉到食素)過渡。☉ 大公健康:我們想進入素食的隊伍,循序漸進的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可以引領我們嗎?☉ 李宇銘:我已經吃素了十幾年了,心裡面真的對肉類沒什麼慾望了,完全不存在齋口不齋心的說法。假如通常要剛剛嘗試變成一個素食者,通常我們都說要進入一個修行的過程,慢慢逐漸的轉變,這個轉變首先從一些不健康的肉類慢慢戒掉開始。先戒紅肉,後來就戒白肉,後來就連那些海鮮類的食物都不吃。假如這幾類都不吃,基本上就叫吃素了。☉ 大公健康:其實我個人還蠻好奇的,雞蛋屬於葷嗎?☉ 李宇銘:雞蛋屬於葷,就看你對素食的定義,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信佛的人就覺得,雞蛋可以吃,因為他沒有殺生。其實,作為一個嚴格的素食者就不相同了,我大概四年了,都沒有吃雞蛋跟牛奶了。因為一方面,我覺得這些東西,對健康其實都沒有很大好處,它可能有一些好處,但裡面的壞處更多。☉ 大公健康:那蛋白質從何而來?因為我們知道植物再怎麼(營養)也不能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如何解決蛋白質的缺失?☉ 李宇銘:傳統的飲食習慣是一個低蛋白的飲食習慣,高蛋白是現在西方提倡的一種飲食方式,這種飲食方式是導致我們現在這麼多文明病的一個原因。所以現在要提倡低蛋白飲食,相對來說不是非常低,就是不要那麼高。其實一個人,一天需要蛋白質不需要很多,尤其是動物蛋白跟植物蛋白差異還是很大的,吃植物蛋白就算吃太多,也會有問題。比如說,吃豆類,豆類的食物裡面含蛋白質比較多,但是在傳統,在《黃帝內經》裡面也有這樣說,吃豆類的食品不應該吃太多,適量即可。我想吃雞蛋跟吃牛奶,在我們傳統的中國飲食方式來說,基本上都沒有吃這個東西。唐代有一個很偉大的醫家,叫做孫思邈,當時我們叫一個大醫,他就說雞蛋這個東西,是非要大病要疾的時候用這個東西,它就把雞蛋當作藥物來用的。實際在傳統的中醫學,有一本經典叫《傷寒論》,它確實把雞蛋當作藥品。現在我們人差不多每天都吃雞蛋,可是我們的中醫經常會反問一個問題,你是不是真的有病?我們以前的人是有病才吃雞蛋的,沒有病天天吃這個東西,那就會太過補了。☉ 大公健康:也就是說雞蛋在古代都屬於補品?☉ 李宇銘:對,雞蛋跟牛奶都是一種補益的東西,就是真的生病的時候才吃。假如補的太過,對身體也會有問題的。雞蛋跟牛奶在中醫來說都是養陰的東西,當你經常吃下去,脾胃的陰氣就比較多,反過來,它就會傷害脾胃的陽氣。當脾胃的陽氣受傷的時候,身體就容易消化吸收的能力就下降了,之後就容易整體出現問題。比如說有一些現在的敏感病情,比如說哮喘病,或者是敏感症,或者是腸胃病。很多人就是,假如他把雞蛋和牛奶戒掉以後,身體就自然能夠恢復健康,就是吃那個東西太多導致的。所以我覺得,其實本身就不存在不吃雞蛋牛奶就不足蛋白質的問題。反而我們現在是吃蛋白質太多,怎麼能夠戒掉那種依賴性,才是我們現在主要關注的問題。素食為何屬「情志養生」?好些人吃素的原因是為了身體健康,我認為,吃素雖然對身體有很多益處,但是它的益處最厲害的地方不是對腸胃、營養有幫助,而是一種情志養生,屬於精神調養、神補的高級養生方法。 首先,素食的這個素字,強調的就是樸素,就是簡單自然的生活模式。飲食如何才能夠簡單啊?四個字:知足常樂。吃最簡單的食物,最便宜而容易找到的食物,在食物鏈最低級的食物,最保護地球環境的食物,最不用殺生的食物,最不用烹調而又好吃的食物,這種簡單的想法,就是一種素。 素本身就是白色的意思,也指潔淨,素食一方面是指食物本身是簡單潔淨的,而更重要的是,素食吃下去人體之後,也讓人體潔淨、內心清淨。 素食是相對於葷食。屬於葷的食物,除了是肉類以外,更包括了五辛,即蔥蒜韭菜之類,為何這些屬於植物的東西也叫葷菜?所謂五辛令人煩,就是說吃了蔥蒜這些食物,會讓人煩惱不斷,所以這些屬於葷。從這個角度來看,素食的定義不在於是否植物,而是在於食物是否讓人煩、心不靜。素食所強調的是心,吃素能夠不煩、使心靜,那麼素食顯然是一種情志養生了。 這個素食是調養情志的益處,對非素食者來說是很難體會的。我吃素10多年了,到後來才逐漸感受得到這個益處,是一開始所沒有想過的。我可以用一個比喻,就好像你上了一輛充滿塑料氣味的旅遊車上,一開始覺得不適應,但是過一會就習慣了,不覺得它的存在。 實際上,我們大部份凡夫俗子,頭腦天天充滿思慮,雜念自己跳出來控制不住,可是我們都沒有察覺這些念頭,隨波逐流的跟著雜念走。吃素之後,由於沒有了葷的煩,內心逐漸變得平靜,於是就容易察覺自己的雜念了。 這就是為甚麼素食者對食物的味覺比較靈敏,例如我現在吃了蔥蒜韭菜以後就會覺得人很煩躁、睡不好,但是以前不是吃素的時候就沒有這種感覺;別以為酒是植物做的就是素食,現在只是喝一點點啤酒,人就會覺得焦躁不安,這是以前沒有的。這就是人內心潔淨了,素食幫助人能夠清心,心無雜念,那就容易察覺自己在雜念裡頭,察覺到問題所在,才能夠跳出問題、解決問題。 吃素的人能夠做到我行我素,順心而行,不拘束於世俗的看法,而獨行己路又不害怕。不是這樣嘛,素食者在現代的社會中還是佔少數,但是他們仍然能夠堅持吃素,就知道他們具有強大的內心,足以抵抗誘惑、輿論等外在的影響。這就是逆流而上,不隨波逐流了,假如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雜念,內心完全能夠收到控制,那樣也必然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行,達致心想事成,想甚麼就做甚麼的表裡合一狀態,能夠如此順心而行,不是人生的最高層次嘛?吃素並非理性的決定?選擇吃素的人,多會認為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吃素有著各種理由:宗教、環保、健康、動物保護、慈悲等等,其實,吃素總是一個感性的決定。應該更客觀一點講,大部分決定都是感性的。心理學或者消費者行為學上有一句話,叫「Every decision is emotional」,人們決定選擇購買一樣東西,大都是憑感覺來決定的;人們選擇伴侶,好感肯定比分析重要;面試決定聘用人材,聽他說話、看他履歷還是次要,從他肢體語言、聲線,以及履歷上的整體感覺,才是決定性的原因。選擇吃素,肯定是感性先行。各種支持素食的原因,在理性主義者來看,總是可以找到反對、繼續吃肉的理由。例如吃素可以不殺生,但理性的人總會說:「吃植物也有生命啊!你為何這麼殘忍?」吃素可以減少碳排放,減少動物排放溫室氣體,保護環境,但是也有人說:「吃肉可以減少動物繁衍啊!吃素也減少了植物,那麼也減少了吸收二氧化碳啊!」當然,理性是否等於思考正確、能夠符合邏輯事實,那就另說了。就算是吃肉,也從不是一種「理性選擇」。更準確的講,吃肉從來不是一種「選擇」,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自出生就給人強迫吃肉,沒多少人是真正自己「選擇」吃肉的。除非你身處一個素食社會,吃肉會受到社會歧視,但你仍然堅持吃肉,那樣才叫做「選擇」。不少人喜歡吃肉,從來不是因為健康等理性原因,而只是一種習慣。吃素可以有理性的原因支撐,但從來也是以感性為根本原因。例如對健康有幫助,這不是紙上談兵的,看到某些研究報告、學者講座的理性介紹,而是你嘗試過,自己健康感覺到變化,才會堅持下去。曾有一位朋友選擇吃素,有一次家中的溝渠堵塞了,他拿工具「通渠彈弓」去清除淤塞,拉出來之後發覺裡面骯髒非常,他卻突然頓悟,吃肉多年之後,身體內的血管也是這種狀態!體悟到吃素對身體的重要影響。很多人未能吃素,原因正是自己未能夠「感受」得到素食的樂趣、意義。例如慈悲心,如果從未親身殺過一頭動物、從未見過豬牛被屠宰的情景,你就感受不到素食「不殺生」的意義。當自己能夠親身感覺得到,各種吃素的意義,就能夠「放下屠刀,立地吃素」!跳動的心- END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並深表敬意,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妥善處理,歡迎投稿,請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合作聯繫微信:veg520com 素食這麼好!我想逛一逛!▼點擊“閱讀原文”豐富又美好的素食等你來閱讀原文 閱讀 7883 58精選留言寫留言 琥珀 置頂 不知道怎麼吃素的 請關注徐嘉博士的公眾號:xujiaboshi 小編請讓我上牆 讓更多人加入素食隊伍,減少地球的傷害。 3珍珍 我也基本吃素,一週大概吃一到兩餐肉或者魚蝦,我不知道吃素對健康有什麼好處,但是我是從小不愛吃肉肉,愛吃素食是我的本能 1蕊安 堅持了一段時間不吃肉了,但是沒有戒掉雞蛋,慢慢減下來吧,以後多喝豆漿!不吃肉覺得排便比以前順暢了!身體也輕便了,再繼續下去!女孩子可以喝一些紅糖嗎? 朱金蓮 素食三年多了,感覺素食清淨,不過有時候身體會疲勞,不過我屬於工作學習壓力比較大的那種。吃素後雖然沒感覺思維比過去更加敏捷,但是肯定沒有倒退 大貓 已經吃素五年了吧,記不得了,總之感覺順應內心的自然之舉。味覺變得靈敏。感覺身體清新,氣息清爽。今天讀完本文讓我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是我讀到的關於素食解釋最好最實用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文章!


中醫如何看素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