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翻越栏杆跳下高架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

4月17日晚,一位女司机在上海的卢浦大桥东向西主桥段上停车。

女子先是下车走到左后座的窗外,仿佛想与车内人员对话,但是车内的人员并未打开车门。然后她返回驾驶座位,关闭车门,但是并未启动离开。

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这辆车在原地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发生了惊人的一幕:左后侧车门突然打开,冲下来一名男孩,往桥边冲去。

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女子紧随其后,想要抓住冲动的男孩,但是男孩的动作太快,直接跨上桥边的护栏,一头栽了下去。

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这位女子一下瘫软下来,跪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据悉,男孩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女子是他的妈妈。

男孩妈妈称,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他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跳桥。

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120到场后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

有人说孩子的行为过激,心灵太脆弱,也有人说这个妈妈会一辈子活在自责中,太痛苦了……

但更多人想到了自己的经历,认为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她不知道,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都发生过了什么。

“我的孩子不完美”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对父母孝敬感恩,对亲友慷慨大方。”

但在屏幕最底下,有个回答令我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为什么所有父母都希望有个出息的孩子,却从来没有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出息的父母呢?”

是啊,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父母和孩子分别给对方打分,结果竟是惊人的相似。

所有妈妈给孩子打出的分数,最高是8分、7分,基本都是不及格。

妈妈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完美,爱哭爱闹,挑食不讲卫生,种种小毛病一一细数。

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可是当妈妈们,听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瞬间就哭了:

在孩子眼里,妈妈是这样的:

“妈妈很漂亮”

“妈妈很辛苦”

“妈妈变老了,我会很伤心”

“妈妈不陪我,我会想妈妈”

总之,在孩子眼里,妈妈是满分,没有缺点,完美得无可挑剔。

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看到这一幕,妈妈们说,自己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惭愧。

17岁男孩冲下车跳桥: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原来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孩子考高分,不是孩子能挣多少钱,而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能够感受到自己不白来人间一趟。

支撑起这一切的,从来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爱的滋养。

每个父母都应该告诉自己,更应该告诉孩子:

“我爱你,与你的成绩无关”

“我爱你,与你有无出息无关”

“我爱你,与你结不结婚无关”……

因为你的孩子,从来不会这样嫌弃你。

教育批评孩子的时间点

如果孩子犯了错,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

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 一是早上出门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 二是一起吃饭时

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

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

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清人陈继儒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家长正确批评孩子的方法

✔ 低声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 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 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 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

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

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 适时适度

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孩子更是如此。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