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中國古代“四大賢母”的教子觀

日前,小編寫了一篇《中國古代“四大賢母”的教子觀的啟示》一文,發在了我的百家號上。我的一位朋友看了,曾評價說,這四大賢母,確實很有代表性,孟母和歐母重學習,陶母和岳母重品德,一半對一半。看來,古人在教子觀上也是有分歧的。朋友的一席話引起了我的深思,但對朋友的觀點,我不敢苟同,所以,再寫一篇短文,對自己的觀點再做闡述。

再談中國古代“四大賢母”的教子觀

第一,“四大賢母”秉承了中華文化的一貫重視品德修養的傳統,她們在教子方面,都無一例外地重視孩子精神品德的塑造。孟母三遷,表面看起來是孟母是為了讓孩子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但孟母實質上是為了尋求一個有利於孩子精神成長的健康環境。健康成長是終極目標,學習引導孩子走向成人的正確道路而已。歐母畫荻的故事告訴我們,歐陽修的母親識文斷字,她是歐陽修的啟蒙老師。歐陽修最初所學,都是母親教會的。家境貧寒,上不起學,買不起紙筆,歐母只好克服困難,用蘆葦杆在地上畫,一筆一劃地教會歐陽修識字。歐母通過教會孩子認字,實際上也是在教會兒子,困難面前不低頭,要努力創造條件,努力向上。所以,通過戰勝困難,學習知識,獲得精神上的成長。另外兩位偉大的母親,陶母和岳母,更是直接給自己的兒子提出了精神上的高標準,陶母諄諄教導自己的兒子一定要清正廉潔,連一罈醃魚都要退回去;岳母更是教導兒子要“精忠報國”。所以,“四大賢母”在家教理念上依然把教導孩子學做人放在首位。

再談中國古代“四大賢母”的教子觀

第二,“四大賢母”都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孟母、陶母、岳母、歐母這“四大賢母”,都是女中豪傑。“四大賢母”都是在丈夫英年早逝的情況下,既要擔當起掙錢養家的責任,又要擔負起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的擔子,可以說,是在極端貧困、拮据的生活狀態下,既要面對眼前的“苟且”,還能追求“詩和遠方”。她們都堅守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豁達胸襟,不但自己不向生活低頭屈服,同時還要教育孩子要追求高貴的精神品格及淵博的學識本領。正是由於這些偉大母親的堅守,才讓這幾個年幼的孩子,從懂事起,他們的胸懷和格局就不同於一般的少年郎。

第三,“四大賢母”都善於因材施教。她們都會透過孩子的點滴小事發現自己孩子成長還需要哪些指點和矯正,哪怕是他們已經漸漸長大甚至做官了,都要及時點撥,甚至會出狠招,但絕不姑息遷就。

孟母在孟子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孟子比較貪玩,而且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所以,她就毅然決然地搬了三次家,直到搬到學堂邊,孟子開始學習聖賢詩書,孟母才放心了;陶母雖然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但窮得有志氣。當她收到兒子託人帶來的她最喜歡吃的醃魚時,得知這是兒子收受別人的禮物,她毅然退回,並寫了一封信,教育兒子要清白做人,清廉為官;歐母在家境清貧,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還要克服困難,以蘆葦杆代替筆,以沙土代替紙,教歐陽修識文斷字,最終成就了一代大文豪;岳母更是為了能讓岳飛遠離損友,堅定報國之志,更是煞費苦心,忍痛在兒子的背上用針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再談中國古代“四大賢母”的教子觀

孟母 銅像

由於有著偉大母親的細心呵護,精心教育,孟子、陶侃、歐陽修及岳飛才成為一代英豪,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