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等是什麼


守陵人守的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清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工資肯定都是清政府發放。那麼清朝滅亡之後,為何仍然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給發?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後,準備帶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墳。

沒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擊不說,甚至還出現了白起還魂的情況。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

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在關內還沒有陵墓,只有關外的三個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別是太祖、太宗和四個遠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個遠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清朝,不過他們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業。主要是由愛新覺羅氏來擔任,一直傳到清朝入關之後,變成了守衛三個陵墓的工作。

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並不僅僅是看守陵墓,畢竟當時清政府地位在那裡,也很少有哪個不開眼的賊會去盜墓。主要是負責另外兩項工作——祭祀和運轉。


因為古人認為祖先有靈,後世子孫希望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於是在每年的特定季節,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員提前準備,所以說規模最大的時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間,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總理衙門。而且官職設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確,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後來關內也有了陵墓,比如清東陵這些地區也多了守陵人的職業。

不過相對於關外的守陵人,關內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們當成一種工作。因為關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襲,對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榮耀。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資誰來發?

當然在清朝的時候,守陵人的工資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發放。不僅僅是工資上面有優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錯。

比如說自從清西陵建立之後,清政府就在此地設置了七八個不同分工的衙門。小到每一個點,都有著對應的工人。比如說面匠、糖匠、酒匠等等無比瑣碎的東西,都會有專門的衙門特殊管理。



基本上這個人幹什麼工作,一輩子都是這個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後代,都會延續這種工作。而且搬過來的守陵人,都會被分到一處三分三的小院(寬×長),這也是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而且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設立了學校。除了和正常滿族私塾一樣的滿漢雙文,他們平時還需要學習有關於祭祀的很多東西。畢竟他們成年之後,需要接任祖輩的工作。

由於他們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時工作也不多,因此養出來了一大批的懶漢。除了祭祀的時候之外,平時都是非常清閒。這些人沒事遛遛鳥、喝喝茶,可謂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這些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戶口。因為上了戶口之後,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現在的正處級。有了戶口之後,就要享受國家的各種補貼。

後來清政府滅亡之後,有關於守陵人的管理越來越混亂。不過仍然留下來了一批人,負責守陵工作。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原先清政府的很多開支,都是由民國政府來買單。

所以這個時候的守陵人,他們的工資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不過相對於清朝沒有滅亡之前,工資則是要少得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這種工作。

後來他們為了生計,有一段時間給溥儀寫過信,希望可以開發一部分的陵墓地,當然不是挖墳,就是在上面種地。再過分一點的,竟然監守自盜,倒賣陪葬品。

雖然不是非常珍貴的陪葬品,畢竟比較珍貴的都在裡面,不過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盜墓賊。到了孫殿英偷盜清東陵的時候,守陵人只有幾十人。

據說如今竟然還有守陵人,不過也只剩下了幾戶人家。他們的工資沒有人會給他們發放,支撐他們的也只不過是一種信念。


史之策


清代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樣重視陵寢的管理,專門在東陵境內設立了“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並派出宗室王公看守皇陵,以此來體現“敬天法祖”。

東陵承辦事務衙門是皇陵守護者辦理公務的機構,最高行政長官為守護大臣,掌管整座陵園的所有事務,其下設立管理和保衛等兩大類機構,共有五個部門。

第一。

內務府。內務府的主要職責是:保管、取送金銀器皿;製作祭品,啟閉門戶,打掃陵園內外、殿內外地面;燃熄燈火,請送神牌,擺放桌張,陳列祭品等。 皇陵內務府的最高長官是郎中,以下依次設員外郎、主事、尚膳正、尚茶正、內管領、筆帖式、拜唐阿、領催、掃院人、樹戶等。皇陵的內務府大約有12人左右,皇后即妃園寢的人數相對相對較少,大約在30人左右。整個陵園的的總管內務府大臣有馬蘭鎮總兵兼任。

第二。

禮部。陵寢的禮部也叫“封祀禮部”,主要職責是:生產和供應制作祭品的各種原材料;主持祭祀禮儀,焚化祝文,宰殺牛羊等。 皇陵的禮部最高長官是郎中,以下分別設員外郎、主事、贊禮郎、讀祝官、牛吏、擠奶人、打果人、割草人、掃院人以及各種製作祭品的工匠等,每陵大約有140人。皇后,妃園寢的人數大約為50人。

第三。

工部。工部的主要職責是:對陵寢進行一般性的維修;製作部分金銀器皿和供器;製作清明節的各種祭品以及陵寢內所需的各種用品。工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及各種工匠等。

第四。

八旗。八旗指的就是八旗兵,重要負責各陵寢的安全守衛,直接進駐各陵,晝夜巡邏。平日配合內務府、禮部管理金銀器皿庫。皇陵的八旗最高長官為總管,以下依次設翼長、驍騎尉、領催、披甲人、養育兵,每陵大約180人。皇后陵的八旗不設總管、翼長,其餘人員與皇陵設置相同。妃園寢的八旗設置約為皇后陵一半。

第五。

綠營。綠營是由漢人組成的軍隊。皇陵的綠營兵主要負責陵區地面的安全及防火、保護樹木、防盜;保護謁陵人員的安全;保護、維護施工工地的安全和秩序。東陵的綠營最高長官是馬蘭鎮總兵,下設中軍遊擊、守備、千總、把總等。 上面所說的五個部門中,內務府、禮部、工部為管理機構,八旗和綠營為保衛機構。工部的管理範圍非常廣,屬於整個陵區的職能機構,綠營負責整個陵區外圍的安全保護和防火。而內務府、禮部和八旗則是按照陵寢分別設置,每座陵寢都有這三套班子,以維持陵寢祭祀活動的正常進行。

清 朝還曾設立過一套非常完整的守陵人制度。守陵人秉承的是父死子繼的制度,因此不少的守陵人都是世襲制的。也就是說,父親是守陵人。那麼他的兒子也會成為新的守陵人。 在清朝覆滅以後。事實上,保留陵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陵墓護衛不能與外界接觸,與世界隔絕。陵墓區不準放火,他們不得不以貢品的變化為食。清政府也知道這些警衛非常困難,並給予他們良好的待遇。他們的工資很高,家庭不需要納稅或服務。當他們有了孩子,孩子也可以得到金錢和食物的補充。在清朝滅亡之前,衛兵的薪水當然是宮廷的責任。 我們知道,1912年,清朝皇帝宣佈撤退,南京臨時政府代表同意“對清算室給予優惠待遇”。“特惠條件”第七條規定:“大帝辭職後,皇族廟、陵墓、永久地,共和國選擇設防衛兵。”是指清朝皇陵仍保留,衛兵由新政府選定保護。然而,由於新成立的北洋政府一直在努力爭取時間和精力來管理和保護清朝的皇陵,因此清朝皇陵的管理和保護不得不落在皇室後裔身上。但是,清朝“鐵糧”倒臺後,皇室後裔的境況惡化,無法管理和保護清朝的皇陵。他們只籌到了錢,只僱了有限的幾個人看守黃陵。在軍閥猖獗、盜匪猖獗的時代,警衛幾乎是指象徵性的角色。只要有風和草,這些衛兵部隊就能長治久安.因此,當軍閥孫殿英在1928年偷走清東陵時,他並沒有遇到衛兵的抵抗。

“關外三陵”的情況稍好一些。關外遠離政治漩渦,受清朝滅亡的影響較小。同時,“關外三陵”的護陵衛隊形成了父死子繼的機制,一代代人以守陵為職業。他們忠於職守,讓“關外三陵”受到了很好的保護,陵寢的祭祀活動也照常進行。因此,在後期,守陵人的工資幾乎是沒有的, 清朝滅亡後還有人在守陵,靠著是守陵人世世代代的傳承,而很多守陵人心中有一份信仰。這是他們可以世世代代地皇陵守下去。但是清朝的皇陵現在已經很少有守陵人了。這是因為新時代開放後。


sorry959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種職業,而且世代相傳,一輩一輩傳下來。就算大清滅亡了以後,他們也是在遵守著祖訓,守衛著皇陵。

他們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孫後代,也沒有人給俸祿。但是後期也沒什麼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厲害,也抗不過槍桿子。

國民政府也曾經保護過皇陵,但是時局動盪不安,連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還有精力去保護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後來東陵被盜,把無數珍寶當陪葬品的老佛爺也被孫殿英拉出來,當成了一具普通屍體,甚至還有人侮辱屍體。





是阿史啊


古代富人在陵墓處多置地,蓋房,給守陵人生活,衣食無憂。不然誰會去給他人盡義務。甚至幾代人付出。那還不如守自己家墳墓呢。


海邊揀玉


都是晚清的忠誠衛士,他們不需要金錢,


QHR1993


電視裡的少年王就是守墓人,武功高強忠誠


陳慶文18674861093


這都是晚清遺老的忠實奴僕,大多都是報答主人在世時對他們優厚,所以投桃報禮的一種表現,可以說是自願行為,無須工資。


小開洪二爺


這個不關係到工資,那時候的人注重的是忠義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