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房價還會上漲嗎?

樓市政策的的作用

樓市政策,尤其是調控政策,很多時候我們理解存在誤會。調控的初衷本意是穩定樓市,使其健康。它對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我們看到它發揮作用,其實只是一個“障眼把戲”。它只是把所要發生的事情,往後延遲。比如強力控制房價的政策,表面是按住房價,如果市場的購買力沒有釋放完畢,其實市場內部仍是“暗流湧動”,說不準未來某個時候就會發生一次“價格噴湧”。

對樓市的理解

大概2016年的時候,有一份國外的分析報告說,中國的土地供應存在嚴重的錯配,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太少,而三四線城市又過剩。這個結論對不對?答案是不全對!

如果是出於平抑房價的目的,放開二線城市的土地供應,當然是有利於穩定平抑房價,供需決定價格,供應變多,上漲的價格當然會收斂。一線城市也是同樣的道理。一線可以讓土地大量的上市麼,只要土地存量允許,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忘了,有的一線城市比如北京有控制人口的目的,放棄攤大餅似的外擴發展模式。本質上說,只要北京不繼續把行政區劃擴大,完全放開土地的供應,對控制房價放到長遠看,也是無效的,因為人口在向大城市聚集的趨勢全世界都一樣,而土地再多,總有賣完的那一天,而財富還在增長,貨幣仍舊超發,城市化也在強力推進,那些真正影響房價的因素一個都沒有改變。所以放開一線的土地供應,也只能緩解一段的時期,最後隨著土地供應的逐漸枯竭,價格的大幅上漲不足為奇。

以三四城市為例,如果以平抑價格為目的,加大土地供應是沒有錯的,出現庫存不是政策供應的過錯,而是市場中很多的房企拿地過多造成的。“自負盈虧,優勝略汰”本是市場的淘汰機制,犯了錯誤就要自己承擔結果,正常來說,倒掉一些房企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就會讓更多的資本去滿足人們更為迫切的需求,進入其它的行業。樓市的庫存也不用擔心,由於開發商發現住宅根本賣不掉,因此就會十分謹慎的拿地,甚至不會拿地,隨著供應的減少,市場中的需求還大量存在,慢慢的庫存會越來越少,然後供需失衡,價格上漲,庫存加速消化。接下來,有的開發商發現仍是有利可圖,會繼續進入市場,週而復始。市場自己真正調節起來,不會太劇烈。可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現實真實的情況是,政策介入了,高舉去庫存的大旗,拯救了那些本來應該死掉的房企,讓市場裡的開發商繼續做出誤判,產生幻覺,肆無忌憚地拿地,它們覺得反正政府會兜底,因此房企誤判拿地才是造成三四城市出現大量庫存的根本原因。這個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掉。不過政策目前也有所改變,不再一個都不能少的均衡地發展中小城市了,允許城市收縮,這是尊重市場的正確決定。

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

政策出於穩定房價的目的,它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比如有這樣一個政策:

地級以上城市、地州盟所在地和百萬人口以上縣(縣級市)調整確定2019年住宅用地供應“五類”(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調控目標。其中,消化週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36~18個月的,要適當減少供地;18~12個月的,維持供地持平水平;12~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要顯著增加並加快供地。

關於去化週期,我們單獨寫了一篇文章,這個指標其實有些雞肋,以它完全作為參考很有可能會犯錯。它設定了人們的歷史平均購買力是勻速的,以及庫存在一定時期內是固定不變的,不會增加。真實的世界不是這樣的,所以它一定會犯錯。

簡單的說一種情況,比如有36個月以上庫存的城市,停止供地了。人們的購買行為是無法準確預知和預測的,當樓市趨勢來了,哪怕是36個月以上的去化週期,也有可能用很短的時間就銷售一空,而供地早就停止了,這會造成嚴重的供需失衡。本來是想解決供需的平衡,是出於好意,結果卻讓人失望。

房價還會上漲嗎?怎麼個漲法?

為什麼分析了半天政策?過去我們對它過於迷信了,其實真正的決定力量還是市場。調控政策,本質上改變不了:有效的城市房價長期註定上漲的這個未來必然結果。因為⑴經濟增長⑵貨幣超發⑶城市化決定房價上漲的這三個關鍵因素沒有撼動。

政策干預打亂了市場的自動調節,它改變不了房價長期上漲的結局,但是會作為一定時期內影響房價的一個因素,使房價呈現不同的上漲方式:小漲、中漲、大漲、以及會和橫盤與降價在時間順序上有非常多的排列組合的可能。這些都是擾亂我們投資決策的干擾因素,當你關注它們的時候,就會被漲漲跌跌的組合狀態和反反覆覆的政策收緊放鬆迷住雙眸,在看漲與看跌的兩種無休止的糾纏中,伴隨著猶豫、觀望、和迷失;三五年就這樣過去了,再回看房價,已經漲了一大截!用這麼長的時間換來的教訓,代價太大了!

後續精彩,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美房網上海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