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下令砸毁魏征墓碑?

茗茗之中-徐瑞


说李世民忌恨魏征多次谏言屡屡顶撞他,所以才秋后算账的,大概是真的小看李世民这位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明君了。

李世民,唐太祖李渊第二子,西魏“八柱国”李虎之后,出身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战国末期秦国陇西侯李信,西汉汉武时期的飞将军李广,魏晋时期西凉王李暠……这个氏族一直都是非富即贵。

隋末,李渊趁乱而起晋阳起兵,短短七年便震寰宇内一统山河,这其中和他的儿子李世民的能征善战是分不开的。李世民的威望很高,太子李建成忌惮不已,再加上李渊的优柔寡断,方方面面的原因交错在一起,最后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韪武力夺权,发动玄武门之变,手起刀落灭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过后不久便逼迫刘渊退位,登上了九五之尊。倘若李世民登基以后毫无作为,没有灭东突厥灭薛延陀被西域诸国尊称为“天可汗”,也没有下马治天下,贞观盛世,那他史书上也不过是一个杀兄弑弟逼宫造反的乱臣贼子而已。

但是,李世民终究还是对得起他这个名字的,济世安民。

所以,我特别喜欢《琅琊榜2》中,萧元启造反失败后,说的那句话:

倘若我开创了大梁的百年盛世繁华,又有谁敢说我今天错了?

所以,现在没有人敢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真的错了,反而被尊为何秦皇汉武比肩的赫赫明君。

但是,玄武门之变对于李唐来说还是影响极大的,因为他严重的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就算自己不是嫡长子,也可以通过武力夺权可以获取,这样武力夺权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血雨腥风,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李唐王朝。

其次,还有一点就是,李世民野心勃勃争来皇位,夙兴夜寐励精图治,除了想要让他李家王朝可以延续下去除了想要这至尊权力之外,那剩余的,就是史书的那点名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中,多次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将他自己设定为被迫的一方,又比如对待那位丢了天下也丢了性命的表叔杨广的抹黑,不都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待这个名声有多看重吗?

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确实非常重要,不仅听闻魏征病逝后,说出魏征是他的镜子这样的话,更是痛哭流涕,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可为何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便翻脸无情,不仅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而且还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解除了。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他可以容忍魏征是李建成的人,不仅是因为重用魏征可以彰显自己礼贤下士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更是因为魏征是个治国好手,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也可以容忍魏征多次出言直谏,毫无顾忌的以下犯上的顶撞他,因为这不仅仅可以彰显他为君大度,更是因为魏征的直谏,言之有理。

但是,他不能容忍,魏征将陈奏事宜等送给了史官褚遂良看,为自己谋的一个青史留名。在这一点上,马周就是另一种选择。马周,到现在声名不显,其实他也曾在唐太宗时期多次谏言,但是此人临死前就将曾经谏言的奏本等物全部烧掉,逝世之后,陪葬昭陵,李世民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很想念马周,也因此福荫子孙。

其次,魏征生前曾极力向李世民推荐的中书侍郎杜正伦,以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侯君集以大逆罪被杀,杜正伦被罢黜。而这两人恰恰都是魏征举荐的,所以李世民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虽然他魏征多次谏言无所畏惧,但是有为子孙谋后路的嫌疑。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容忍的,还有就是李世民内心对待这位名臣的失望。

最后,魏征去世的时候是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而唐太宗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去世的。众所周知,唐太宗虽然贤明,但是在老年还是有些昏庸以及好大喜功,所以在唐太宗怒而推倒魏征的墓碑这种事,如果是在壮年时应该是不会做出来的,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算不上是那个英明神武济世安民的天策上将了。

论迹不论心,魏征死后李世民推了墓碑,难免会有人说他睚眦必报,所以无论是抱着及时止损还是抱着认错的态度又或者是爱惜羽毛,李世民还是自己找了个台阶,为自己这次“任性”的行为买了单。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失败后,总结教训的他感叹因为没有魏征,所以才犯次大错,所以修复了魏征的墓碑。


木剑温不胜


魏征在隋朝的时候,是武阳郡的一名官吏,武阳郡的郡丞叫元宝藏,响应瓦岗寨,所有的书信都是魏征所写。此时的瓦岗寨的头领叫李密,他看这个书信写得特别有水平,就召见了李密。

大业十四年,王世充多次被李密打败,但是魏征却很清楚,虽然李密多次打败了王世充,但是最后肯定会被王世充所打败。

果然,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将李密打败,魏征就随李密投奔了唐李渊。九月,魏征被窦建德所俘虏。武德四年,李世民打败王世充,魏征再次投奔了李唐,这次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但他素知道魏征的能力的,不计前嫌,赦免并且起用了魏征。

贞观元年,李世民称帝,魏征成为尚书左丞,他经常召见魏征讨论得失,魏征经常劝诫李世民,而李世民基本都接受了。

贞观七年,魏征成为侍中,掌管门下省,侍中是宰相。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说,贞观以前,跟我征战天下的是房玄龄,贞观以后,以国事为重,劝谏、顶撞我,纠正我的人只有魏征一个人,这两个是名臣,李世民还把随身的佩刀送给他们。

贞观十三年,魏征向李世民上《十渐不克终疏》,提出李世民的十条过错,李世民很诚恳的接受,然后赠魏征十两黄金和两匹马。

贞观十六年,因为李世民宠幸魏王李泰,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李世民会废掉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就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打消天下人的疑虑。魏征推说有病,李世民跟他说,没事,不影响。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死,李世民废朝五日,并且下令厚葬魏征,并且亲手给魏征写了碑文,李世民说:魏征是他的的一面镜子,如今这个镜子没了。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排在第三位。

后来,太子李承乾与侯君集造反,杜正伦也受到牵连,而魏征以前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与杜正伦这两人当宰相,李世民就怀疑魏征与侯君集有牵连,其实这个也好理解,毕竟魏征也做过李承乾的太子太师。

李世民之前是诏将女儿衡山公主(长孙皇后之女),嫁给魏征的长子,而如今,李世民直接将这个婚约给取消了,而且将魏征的碑文给砸了。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高句丽,回师的时候,他又想起了魏征,叹息说:如果魏征在,肯定会劝我不要征高句丽的,于是又重新给魏征立了碑文。

由此可见,李世民砸了魏征的碑文还是跟李承乾、侯君集有关,他觉得李侯两人的造反,魏征脱不了干系,又想起,自己称帝十几年来,魏征对自己的劝谏,李世民越想越气,就把魏征的碑文给推了。


历史简单说


向敬之

魏徵作为李世民作为秦王时的政敌、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近臣,能在玄武门之变后,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和重用,封公拜相,辅政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是极度信任,是分不开的。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还亲制为其刻书碑文。此外,太宗还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将魏徵位列第四,还在一代名相房玄龄的前面。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大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

与其说李世民的度量成就了魏徵的镜鉴之能,不如说是魏徵的不怕死成全了李世民的明君之名。司马光在主编《资治通鉴》时,专门谈及“李世民畏魏徵”之事。

作为一个成熟的帝王,尤其是有着不少人格污点的帝王,李世民要的是臣下对他的绝对忠诚。然而,魏徵生前向李世民极力推荐,说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死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太子左庶子杜正伦以罪被黜免,侯君集唆使太子谋反被以叛逆受诛。

一些人因为李世民对魏徵生前身后所给予的特殊礼遇与尊宠,很是妒忌,于是拿着杜正伦、侯君集说事,指摘魏徵有朋党;又扬言魏徵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遂取消了爱女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自己为魏徵书写的纪念碑。


以礼观书


要我杨角风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唐太宗砸了魏征墓碑这件事,其实不必去史书找原因,我们只需翻阅西游记里,就能窥得二人之间的矛盾。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太宗给魏征的评价是极高的,能有这样的地位,也不是浪得虚名。魏征作为一代谏臣,多次劝谏太宗,为唐初的贞观之治,起到了推动作用。

所谓言多必失,有些事情,在魏征活着的时候显现不出来,在魏征死后,便逐渐漏出水面。世人都纷纷说道魏征推荐了小人,而且还私通了史官,这让太宗勃然大怒。

愤怒的太宗皇帝,在魏征死后几个月里,对魏征的态度急转直下,并最终砸了魏征的墓碑。事情的真相,真的如世人所说的那样吗?

在西游记里,魏征一共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梦斩泾河龙王,一次是促使太宗还魂。而这两次事件,都与太宗有关。这两件事的解决,让太宗欠了魏征一个天大的人情。

这是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的看法,其实呢?这两件事本无太宗屁事,完全是魏征与泾河龙王的个人恩怨。

泾河龙王为什么要找太宗呢?袁守城推荐的。

泾河龙王找太宗是什么事呢?请太宗帮忙的。

泾河龙王找太宗帮什么忙呢?让太宗求魏征。

泾河龙王求魏征有什么事呢?希望魏征饶他。

那么魏征最后饶了龙王了吗?一刀砍死他了。

太宗皇帝在第一件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完全就是一个电灯泡嘛!你俩有仇,那是你俩的事,跟电灯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第一阶段,太宗吃了大亏了。

太宗为什么要去地府一日游?死龙王给闹的。

谁把太宗直接送到地府的呢?是人曹官魏征。

魏征如何把太宗送进地府的?给崔判官写信。

太宗通过魏征写的信活了吗?不仅活了,还多活了二十年。

活过来的太宗,肯定对魏征感恩戴德,封赏有加。可没过几年,魏征就嗝屁了。太宗皇帝就纳闷了?魏征能耐那么大,怎么就没想办法给自己续命呢?

太宗晚上躺床上是越想越不对劲,奶奶个熊的,自己完全就是无辜的嘛!怎么就平白欠了魏征那么多人情?

可太宗毕竟是见识魏征的厉害,丫乃是上界人曹官,搞死自己那还不是易如反掌。气急了的太宗,生生是把这口恶气给憋回去了。

贞观十七年,魏征不小心死了,可太宗仍然不敢把魏征怎么着了。毕竟人死后七七之内,魂魄仍在。

魏征去世几个月之后,李世民大概觉得魏征翻不起什么浪了,就拿魏征的墓碑撒了这口恶气。当天晚上,魏征就请李世民喝了一杯茶。

这杯茶把太宗给吓的,屁都不敢放一个。第二天早上,就立马派人安抚了魏征的家人,并修复了他的墓碑。

你道是太宗这样做就算躲过去了?其实未必,太宗当年砸了多少锤,大唐就能存在多少年。二百六十年后,唐朝灭亡。

当然,这些都是从西游记中推断的原因,在真实的历史中,镜子固然重要,可是每次都把我照的这么丑?

还是这个美颜镜子好,越看越美,这个破镜子,砸了它……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魏徵\t,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t唐太宗\t共同创建“\t贞观之治\t”的大业,被后人称为“\t一代名相\t”。

因为父亲去世比较早,魏徵少年时的生活一直很困苦,但是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他虽然身陷窘境,却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颇有名气的文人。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魏徵为了避乱,出家做了道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攻占河南大部分地区后,把魏徵请去,让他主管全军的文书。李密失败后,魏徵也随他一起归顺了唐朝,被李渊任命为秘书丞。在魏徵被派往山东劝服李密旧部归降时,被另一支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俘虏,还被任命为起居舍人。不久,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魏徵再次投降唐朝,不被重用。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徵很有才干,就招他做太子洗马。失意之时得到太子知遇,魏徵感激不尽,从此对李建成忠心耿耿。

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李建成虽有太子身份,却没有多少功绩,太子之位很不稳固。这时,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起兵反唐,魏徵就建议太子主动请战。622年,魏徵随李建成征讨刘黑闼。李建成采纳魏徵建议,运用攻心战术,瓦解了刘黑闼的队伍。在太子与秦王的斗争中,魏徵一直为李建成出谋划策。

玄武门之变后,当上太子的李世民非常赏识他,不计前嫌,任命他为詹事主簿,掌管文书。李世民即位后,又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后来又兼任尚书右丞。唐太宗事事都要向他垂询,有时甚至把他召到卧室里,单独征求他的意见。魏徵非常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尽心竭力地辅佐太宗。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魏徵多次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吸取隋亡的教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和《谏太宗十不克终疏》。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列举了知足自戒、谦虚谨慎、虚心纳谏等十个问题,请太宗三思而后行。在《谏太宗十不克终疏》中,他指出太宗不能善始善终的十个方面,提醒太宗警惕,劝他保持贞观初年那种节俭、谨慎、朴实的作风。唐太宗看过后,不但承认自己的过失,还把魏徵的奏疏放在身边,以便随时提醒自己。

魏徵直言进谏,唐太宗对他非常敬畏。有人进贡给唐太宗一只鹞子,唐太宗非常喜爱,没事就逗鹞子玩儿。有一天,唐太宗正在把玩鹞子时,魏徵来了,唐太宗怕被魏徵批评,急忙把鹞子藏在怀里,等到魏徵奏完事离开,那只鹞子早已经被闷死了。还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好车驾想出去游玩,可是忽然又放弃了。魏徵问:“陛下,怎么突然又不去了?”唐太宗笑道:“本来想去,可是怕惹你生气。”

魏徵病死后,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t同年二月,李世民命\t阎立本\t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魏徵有胆有识,敢于直言进谏,指责皇帝和朝廷的错误过失。从贞观初年到十七年病故,魏徵先后进谏200多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皇帝私生活等各个方面,魏徵“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堪称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王浩田1


唐太宗在魏徵去世后因为对他不满做的有两件事,史称『停婚仆碑』,又称『毁婚仆碑』,『停婚』是解除自己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婚约,『仆碑』是推倒了魏徵墓碑,并且磨灭了碑上文字。

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魏徵生前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犯了事,唐太宗认为满嘴大道理的魏徵自己也不免结党营私;另外就是魏徵曾把劝谏太宗的内容另外录了副本给史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徵沽名钓誉,不惜贬低皇上来博取清正的名声。

从太宗激烈的反应看,他内心对魏徵不符合自己原先心目中的形象非常失望。

直到太宗远征高句丽遭遇巨大的战争损失,太宗才感叹: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下旨赐劳魏徵妻子,并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新立起纪念碑。

然而,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并没有恢复,现在我们看到的魏徵墓碑也没有文字,这提示着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李世民对魏徵真正的看法确实改变了,只是因为魏徵是配合自己共同塑造明君直臣形象的重要人物,唐太宗不想有一个凶终隙末的结局让臣民和后世笑话,所以把面子上的事圆了过去,但是心中还是有芥蒂的。


谈古论金


魏征的仕途比较坎坷,隋朝末年四处动荡不安,魏征一直是跟随李密东奔西跑。后来李密投降于唐,他并没有得到重用。


魏征不甘心如此下去,主动前往黎阳劝降李密曾经的手下徐世绩。然而还没有回来复命,窦建德的大军就打下了黎阳,魏征做了俘虏。

直到窦建德失败,魏征才得以回朝。回来之后就被太子李建成挖走,当时李世民最有机会与李建成一争高下。

魏征曾经还给李建成出过主意,希望他早日下手除去李世民,以绝后患。但是李建成一直是举棋不定,反而被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宣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曾经责怪魏征为何离间两人关系。魏征不仅没认错,还称如果太子听我的话,早就没有此事。

李世民不仅未怪罪其以下犯上,还将其收入帐下,魏征也是从此走上巅峰。作为谏官,只要是李世民稍有不对,魏征定然不顾情面的指出其错误。起初李世民也有点生气,但是时间长了,倒是发现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魏征。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悲痛不已,还亲自前去吊唁。如此下去,按理说是光宗耀祖之事。但是一切的转折点,在于生前的一本奏折。

魏征生前曾经举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过两人,称赞其是宰相之能。但是魏征死后,两人相继获罪。因此李世民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除此之外,魏征还拿着自己谏言的批书,四处炫耀,让李世民感觉脸面无光。在这之后,李世民打消了准备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的主意。后来是越想越生气,直接让人将其墓碑打碎。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只看正面,至于这些阴暗面还是了解下就算了。诸如此类前后差异较大的,历来都很多,比如说孔融让梨,后来的孔融……


史之策


据说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将魏征当做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以后,唐太宗“废朝五日”,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可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的婚姻,甚至一度之下砸毁了那块他亲自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唐太宗这些不同寻常的行为,其实很正常。皇帝和皇帝之间最大的区别并不是永不犯错,而是能够及时止损。因为唐太宗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比如唐太宗在武德九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兄弟李元吉;后来又诛杀了子侄十余日,威逼父亲李渊退位,夺得了皇位。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李世民做得都是不太好的。但是,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并没有接着做类似的事情,而是勤于国政,文治武功,千古留名。

再回到魏征这里来。魏征本是东宫太子的人,李世民用他确实有意在表明自己采取怀柔政策,重用人才。同时魏征这个人不仅是东宫的重要谋士,早年还参加过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以后,他们降唐以后都成为了庶族地主。同时,在东宫的时候,他就曾经充当山东庶族的联络人,所以他是能够代表当时山东庶族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世民杀掉魏征,会导致东宫残余势力以及山东庶族的反对。

唐朝初年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动荡的。南北朝以来各民族矛盾突出,东北地区高丽虎视眈眈,西北更是有突厥不断入侵。特别是突厥一度攻到长安,颉利可汗在渭水桥和李世民订立盟约,这对李世民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羞辱。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是需要稳定内部的。所以李世民早期非常礼贤下士,有时候甚至不惜委屈自己。

当然,魏征也不傻,他也知道李世民虚心纳谏、重用人才背后所隐藏的忍耐和残忍。毕竟李世民需要在万民面前修饰自己,掩饰自己犯下的过错。所以李世民是非常注意自己形象的,也是非常关注史书上对自己的记载,甚至一度到了要亲自御览的地步。

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可考的谏奏达到了200多次,甚至李世民的私生活有时候他都要管。其实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多次大骂魏征,不过好在长孙皇后都及时劝住了。等魏征去世以后,自然各种容易遭到谗言,加上唐太宗本身就受了魏征很多气,自然得找个机会出出,所以便有了“悔婚砸墓”的事情。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李世民还是个明君,知道及时止损。当他一意孤行攻打高丽受挫以后,便想起了魏征的好来,于是便有派人重新树立了魏征的墓碑,并赏赐了魏征的家属。


历史是什么


魏征一生颠沛流离,几易其主。先是保元宝藏,后保李密,再保窦建德,再保李建成,最后保了李世民。三国的吕布是三姓家奴,魏征五易其主,可以说是五姓家奴了。魏征是保谁给谁出好主意,但并不是哪位主公都愿意听他的逆耳忠言。如果李建成听了魏征的话,玄武门之变鹿死谁手,就很难料定了。

魏征最后主公李世民,是他五位主公中最英明神武的君主,善于纳谏的天子。李世民没有因为魏征曾经是自己的敌人而疏远他,而是亲近他,包容他,听取他的谏言,且几乎全部采用。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魏征一生向李世民提了二百多余合理化建议。因为有了魏征的谏和李世民的听,才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国泰民安。李世民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不过,魏征死后,李世民却生了魏征的气,甚至砸了他的墓碑,为什么呢?因为魏征生前,曾经向他推荐了两个人才,一个叫杜正伦,一个叫侯军集。而杜正伦却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有染,侯军集屡立战功,最后竟也因谋反被杀。李世民怀疑魏征生前与这二人结私营党。再者,魏征生前曾将自己的谏言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想以此博得清名,沽名钓誉。所以一下之下砸了他的墓碑。不过事后李世民很快后悔,令人重立魏征墓碑,并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他。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据史料记载 ,李世民之所以砸坏魏征的碑,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李世民怀疑魏征结党营私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露,其党羽也全部浮出水面。其中就有凌烟阁功臣侯君集。早些年,魏征曾向李世民举荐过侯君集,说其有宰相之才,并且建议把京师防卫部队都交给侯君集掌管。



除举荐侯君集外,魏征还举荐一个人,也犯了点事。这人叫杜正伦,魏征也说他有宰相才。后来,李世民命派杜正伦辅佐太子李承乾,并让其暗中监察,如果太子实在不可教,就上报。

杜正伦去后,见李承乾胡作非为,又拿他没办法,索性就搬出李世民吓唬李承乾,把李世民说的话一股脑儿说了,希望其改过自新。

然而李承乾不信邪,非要上表与杜正伦对质。李世民知道杜正伦所作所为后很生气,贬其为州刺史。李承乾事发,李世民又贬其为交州都督。



因侯君集,杜正伦都牵扯到李承乾的事,李世民开始怀疑起魏征的人品来。显然魏征结党营私不可能为自己,但是难保他不为子孙考虑。

其二,李世民认为魏征泄露了自己的某些秘密

因为李承乾的事,李世民对魏征已经非常不满,但是还在忍耐的限度里。然而,有人为了逢迎李世民,在这关口举报魏征把前前后后劝谏李世民的书辞都拿给起居郎褚遂良看了。褚遂良是负责记史的,魏征这样做有彰君之恶,以取美名的嫌疑。

李世民年纪大了,在晚年尤其在乎自己的名声。自古以来,皇帝皆不得看史官所记。然而李世民却不顾这种帝王禁忌,执意要看,劝都劝不住。由此可见,李世民有多么害怕史官会记不不该记的历史。



再者,魏征不同于别人,他先前可是李建成的部下。因此,必然知道许多关于李世民的秘密。这是李世民不得不在意的。

所以当有人检举魏征这种行为时,李世民心态彻底爆炸。新仇旧恨涌上心头,这才砸了魏征的碑。而且这碑文还是李世民亲自撰写的,“并为书石”。可见,李世民对魏征爱之深,而恨之切。

不过,李世民最终重新为魏征立了碑。那时李世民亲征完高丽,很不如意,才想到了魏征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