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Ju-87“斯图卡”这样落后、脆弱的战机制造了如此大的伤害。甚至在1939年时,德国空军便对其有所不满。但因为战争的需要,“斯图卡”得以继续服役:1939年9月,它们投下了二战的第1颗炸弹;1945年,改进版的“斯图卡”依然不时出现在东线。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斯图卡”其貌不扬,它的机首和起落架都异常夸张,座舱盖就像是丑陋的驼背。但美观不等于一切——正是这些设计保证了“斯图卡”的实用性、降低了成本,还阴差阳错地带来了一种威慑力。另外,它们在俯冲时的噪音还强化了公众心中的恐惧,让他们认为“斯图卡”是一种可怕的杀戮武器。

这种情况从“斯图卡”参加的第一场战争——西班牙内战中就开始了。事实上,因为德军试图保密,当年被运往西班牙的“斯图卡”只有几十架,它们的使用范围同样相当有限。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西班牙内战期间的“斯图卡”

但由于特征鲜明和后来的抢眼表现,人们很快将一些事情张冠李戴。其中一个例子是1937年对格尔尼卡的轰炸,它后来成了毕加索的灵感来源。但在当时,执行任务的实际是德国和意大利空军的水平轰炸机。事实上,在西班牙内战中,“斯图卡”基本不会被用于轰炸居民点。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其取材于1937年4月德国-意大利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同名城市的轰炸,但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斯图卡”并没有参加这次行动

但“斯图卡”绝不是一种“仁慈”的飞机,在前线,它们的主要任务是轰炸军事目标,比如桥梁、仓库和炮兵阵地——换言之,虽然它们没有将格尔尼卡夷为平地,但在绞杀西班牙共和政府时,“斯图卡”同样不遗余力。

由于共和政府没有足够的战斗机、防空体系也非常落后,“斯图卡”在西班牙如入无人之境——他们的炸弹经常落在离目标不到30米内,而老练的飞行员则可以将这一误差缩小到15米——这也意味着,一旦它们俯冲而下,目标便注定难逃一劫。

诞生

俯冲轰炸不是德国人的发明。在一战期间,英国人便进行过类似的实验,随后20年,不少国家都对这种战术表现出了兴趣,但其中只有少数像德国一样把它发展到了极限。

Ju-87的故事与一位空战王牌不无关系——他就是恩斯特·乌德特。这位王牌曾在一战中击落了62架战机。由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乌德特退出现役,成了一名特技飞行员。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一战时的恩斯特·乌德特,“斯图卡”的列装离不开他的大力推动,他后来在二战初期因精神崩溃而开枪自杀

1935年,在美国的一次航展上,他注意到了柯蒂斯F11C-2“苍鹰(Goshawk)”战斗轰炸机。不久,乌德特回到德国,成了纳粹空军中的一名高级官员。

上任之后,乌德特立刻进口了2架“苍鹰”的外销版,并亲自驾驶这种飞机进行了俯冲轰炸演示,其结果让德国空军惊讶。同时,乌德特还注意到,自己原来根本不用求助美国,德国设计师们已经推出了类似的型号——其中一种由容克斯公司研发,它的代号是Ju-87。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斯图卡”的第一架原型机

虽然乌德特本人非常看好这种机型,但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在后者看来,Ju-87缓慢、笨重,而且会在俯冲时暴露在高射炮的打击之下,但幸运的是,乌德特在这个问题上有足够的发言权,他上任后,立刻动用一切手段为Ju-87开路。于是,襁褓中的“斯图卡”逃过一劫。

“斯图卡”这个绰号实际来自德语“俯冲作战飞机”——即Sturzkampfflugzeug的缩写。不过,真正让这个绰号驰名世界的却是飞机上安装的发声器。该发声器位于两个起落架上,一旦俯冲就会开始鸣响,声音既像救火车的警笛,也像被拉得很长的刹车声。对地面上的盟军士兵们来说,它意味着地狱之门即将开启。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斯图卡”上发声器的特写

虽然在1941年之后,该发声器便极少安装在“斯图卡”上,但在二战电影和游戏中,为增强表现效果,这种呼啸声还是经常出现。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使命召唤14:二战》就是一个例子,德军在1944年从未在西线投入过安装机炮吊舱的Ju-87G型,该机型上也从未安装发声器,但在游戏中,玩家仍然会听到标志性的呼啸

另外,“斯图卡”的诞生还要得益于瑞典人。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国一直严守中立,但在1920年代,为了引进航空技术,他们还是允许容克斯公司在国内建立工厂。

利用这家工厂为掩护,容克斯开始秘密为德国开发军用飞机。其中一个型号被称为K.47,这是一种单翼攻击机,但针对俯冲性能进行了优化,不仅如此,设计者们还为其安装了方便俯冲和保障安全的特殊装置——这些装置后来都被移植到了Ju-87上。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容克斯K.47,利用该机型,德国人进行了早期的俯冲轰炸试验

俯冲轰炸

在K.47上,瑞典和德国的试飞员进行了数百次俯冲轰炸模拟,其结果让德国人对这种战术深信不疑。在这里,我们只需要举一个例子:如果把石子扔进碗里,哪种办法更准?是从远处扔,还是从碗上方投下去?——前者相当于传统的水平轰炸,其结果不仅依赖精密的计算,还要受到风速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俯冲轰炸简单得多——如果飞机能以垂直扑向目标,那么,其偏差将微乎其微。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水平轰炸原理示意图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俯冲轰炸原理示意图

而在俯冲轰炸方面,Ju-87又着显著优势。虽然在当时,其他国家也开发了俯冲轰炸机,但这些轰炸机的俯冲角度很难超过70度,如果大于它,飞机就会有可能解体。但在Ju-87上,硕大的发动机散热器、夸张的起落架和机翼上的减速挡板制造了巨大的阻力,可以保证该机的俯冲时速不会超过780公里——这就杜绝了它在俯冲时化作零件的可能性。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艺术画:进行俯冲轰炸的“斯图卡”

在俯冲时,一些Ju-87飞行员会直接抵达目标上空,然后一个侧翻冲向目标。这也是Ju-87最危险的阶段,其中之一是高射炮火,另一个是俯冲时巨大的加速度和重力——它们会把飞行员紧紧按在椅背上,让后者无法用操纵杆将飞机拉起。

事实上,它也令Ju-87一度备受质疑。但一种简单的液压装置却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旦投弹完成,该装置就会自动强行拉起飞机——在抗压服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它给了更多飞行员上手“斯图卡”的可能性。

但在“斯图卡”拉起之后,危险还没有结束。在这个阶段,存留的动能会消失,让“斯图卡”变得异常迟钝。此时,虽然飞机没有了负重,但依旧会成为理想的目标,并让它们被苏军和盟军的战斗机轻松撕碎。

这也意味着,在行动时,“斯图卡”极为依赖战斗机的掩护:其中一个例子发生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中,由于德军战斗机无法在英国上空逗留太久,因此,被派去轰炸的“斯图卡”损失惨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非,在当地,德军战斗机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不时面临燃料短缺。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参与不列颠空战的“斯图卡”

但即使如此,“斯图卡”依旧给盟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与“斯图卡”类似的产品。正如英国战地记者艾伦·莫尔海德(Alan Moorehead)所说:“除了一些改装过的战斗机之外,我军根本没有俯冲轰炸机。军事战略家们也许会说,‘斯图卡’很慢、很脆弱,完全没有用。但前线不这么认为,只要它们出现,就重创我军的士气。”

虽然“斯图卡”损失巨大,但它们制造的破坏远大于此。在二战爆发后,“斯图卡”摧毁的车辆、坦克和地面目标不计其数。仅仅是排名前40位的“斯图卡”王牌飞行员,其宣称击毁的坦克就超过了2000辆之多。

不仅如此,“斯图卡”也是一种优秀的反舰武器。按照一些飞行员的习惯,他们会从后方进入目标上空,然后以45度角俯冲而下。此时,机首机枪的弹着点,就是炸弹的最终落点。正如一名飞行员的回忆:“如果机首机枪能打到船头前方的水面,那么,投弹的时候就到了。”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在“斯图卡”轰炸下进行规避的一艘英军巡洋舰

在这种战术的攻击下,很少有商船能幸免于难。至于军舰虽然更为灵活,而且有高射炮火的保护,但在地中海和北海,它们依旧损伤惨重。其中一个例子是英国海军的“光辉”号航空母舰,它被“斯图卡”多次重创,只是因为装甲厚重才逃过一劫。另外,在1940年,“斯图卡”还将英国海军完全赶出了挪威海域。

另外,德国军队对联合作战的重视也是“斯图卡”威力的倍增器,一些部队中,他们设置了前进引导员,并利用高频无线电直接联络Ju-87,引导后者对高价值目标发起进攻。

改进型

问世后,工程师们也在对“斯图卡”进行改进。其中最经典的版本被称为Ju-87B,它能携带一颗500千克的炸弹,也正是这种战机,支援德军击败了波兰和法国。

另一个改进型被称为Ju-87D,它也被飞行员们称为“多拉”。与B型相比,它安装了更强劲的引擎,机身也更为顺滑,携带的炸弹也较B型更多。这让它可以轻松对付重型混凝土工事。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Ju-87D

此外,还有一些型号从来没有装备部队,其中之一是Ju-87C,这种型号安装了可以折叠的机翼。该型号专门为德国海军的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设计,但这艘航空母舰从来没有服役。

除了折叠式的机翼,Ju-87C上还有另一个不寻常的特征——可以抛弃的起落架。这种做法方便了飞机在海面上的迫降,否则,起落架就会插入水中,进而让整个飞机倒扣在海面上。另外,Ju-87C的机身内还安装了4个可以充气的应急气囊,其机身中有2个、左右机翼中各有1个——在打开之后,它们可以保证飞机在海面上漂浮至少3天。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机翼折叠的Ju-87C和“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

另一个相对罕见的版本被称为Ju-87R,与Ju-87B相比,它的航程有了显著提升。最初,德军计划依靠这种机型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但后来,它们中的大部分被改装成了滑翔机牵引机,有时,连接滑翔机的并不是普通的钢索,而是一根沉重的金属杆——因为钢索很容易在巨大的作用力下崩断。

还有一种版本被称为Ju-87G,但它并不属于俯冲轰炸机,甚至极少携带重磅炸弹。相反,这种机型在每个机翼下方各自安装了一个火炮吊舱,每个吊舱中都有1门37毫米反坦克炮和12发特制炮弹。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Ju-87G:出自游戏《战争雷霆》——这种游戏的飞行模拟效果非常出色,不过属于相对小众的作品

这种型号的Ju-87也被称为“大炮鸟”,专门用于猎杀苏联坦克。驾驶它的最著名飞行员莫过于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上校(Hans-Ulrich Rudel)。鲁德尔早年驾驶的是轰炸版的Ju-87,曾在列宁格勒重创了一艘苏联战列舰,后来,他专门驾驶Ju-87G,连同战争初期取得的战果,鲁德尔宣称共击毁了519辆苏联坦克。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鲁德尔上校和“斯图卡”,关于他的战绩今天仍存在许多争议,但无可否认,他是二战中最出色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

虽然“斯图卡”威力巨大、廉价耐用,但在1942年之后,这种机型仍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淘汰——另外,随着战争进行,德国空军也彻底失去了制空权。

按照估算,在二战爆发时,一架“斯图卡”的平均作战寿命大约为10个半月,而到1941年,这一数字便下降到了5-6个月左右,而在1943年后,大部分“斯图卡”都不会在前线生存超过6周。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1943年,苏军在检查一架坠毁的“斯图卡”

1945年时,“斯图卡”只装备了3类前线部队:即使用G型的“坦克杀手”分队、滑翔机牵引分队和夜间袭扰分队。其中,后者就和苏联空军的做法一样,会在晚上偷偷出动,让对手无法安眠。

结语

虽然在战争期间生产了超过6000架,但保存至今的“斯图卡”数量极少。在后来拍摄空战电影时,制片方要么只能借助模型,要么只能用其它机型客串。一个例子是1960年代末、拍摄电影《不列颠之战》时:剧组改装了3架英国产的教练机,但导演们发现,在改头换面之后,这些教练机的操纵性能非常恶劣,甚至根本无法保证飞行员的安全。也正是因此,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Ju-87都是3D建模或缩比模型,其中之一是电影《敦刻尔克》,虽然其中的喷火式战斗机是实机,但“斯图卡”却是用模型替代的。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敦刻尔克》拍摄现场的Ju-87模型,由于导演诺兰拒绝在电影中使用3D特效,因此便选用了这种复古的拍摄手段

也许是命中注定,世界上幸存的“斯图卡”都是被它们的敌人保存下来的。其中一架由盟军缴获于北非战役期间,而另一架在战争末期落到了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手中。战后,捷克空军曾用该机训练飞行员,颇为讽刺的是,这些飞行员未来的任务又是和苏军并肩作战。

二战斯图卡:德国的“闪电战轰炸机” 如今仅存2架

现存的“斯图卡”,摄于芝加哥的一座博物馆内,这是一架R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