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原大战之前,三万桂军能打败十万湘军?

用户22866811073


这个说的应该是桂唐战争,不过桂唐战争指的是桂系控制下的国民政府对湘军唐生智的战争,并非只有桂军参战。

在412反革命政变以后,桂系借唐生智之手逼蒋介石下台,暂时控制了南京方面的军政大权,之后虽然宁汉合流,但是桂系和唐生智为了争夺权力,唐生智希望由自己控制国民政府,而桂系则希望夺取湖南地盘,双方互不相让,最终酿成了桂唐战争。

桂唐战争爆发以后,李宗仁除了派出了桂系的三万大军之外,还联络了湘军程潜、滇军朱培德等部协助作战,总兵力超过了七万。此外他此时有南京政府的名义在手,所以政治上还得到了西北军、粤军等支持。而唐生智是后来才加入北伐军序列,虽然政治上拉了汪精卫当旗号,毕竟根基太浅,政治上缺乏号召力。而且他从一个师长在一年时间里扩充到三个军的部队,对于部队的掌控也不是很可靠。

而非常糟糕的程潜也是出身湘军,加上湖南老牌的政客谭延闿,两个人在湖南的影响力远比唐生智这样一介武夫要强的多。程谭二人充分利用自己的关系,私下联络了唐生智部下何键、张国威等人,所以从战局一开始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唐生智所部迅速失去斗志,在各路大军的围攻下不得不下野,所部大多被桂系收编。应该说唐生智主要是输在了政治上,不过桂系也没笑到最后,蒋介石最后还是重新上台,把桂系再次整倒。


不沉的经远


这个提问有点耸人听闻之嫌了,李宗仁和白崇禧西征武汉唐生智一役,虽然唐部湘军主力超过10万人马,但是桂军却并非孤军作战,几乎就是国民党所有派系在联手围剿唐生智这个“刺头”。





白崇禧以新桂系两个军3万多人马为“西征军”基干,又以南京政府中央“军委会”的名义联合了程潜和谭延闿的另外二路湘军,本就是“湘桂联军”,同时统一指挥李济深的粤军、冯玉祥的西北军和朱培德的滇军,总兵力亦不下20余万大军,其中直接投入战场的近7万人马中,半数也为程潜湘军第六军系统的部队,简单地做“三万桂军打败十万湘军”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西征之战的结果,是唐生智兵败下野,所部基本被桂系收编参加二次北伐,桂系的势力达到顶峰。




国民革命军1926年誓师北伐时共有八个军,其中有三个军属于湘军系统,分别是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的第二军、程潜的第六军和唐生智的第八军。唐生智其实就是湘军军阀出身,北伐占领武汉三镇后夺取了汉阳兵工厂,并收编了大批直系败军,所部扩编为四个军加10个暂编师,号称“百团”,与张发奎的部队共同成为汪精卫与南京方面对峙的两大军事支柱,张发奎的主力追击南昌起义部队前往广东后,武汉地区呈现唐部湘军一家独大的局面,老唐的政治野心开始膨胀,但是政治能力却非常一般。

蒋介石宣布下野后国民党“宁汉合流”,决计在南京建立统一的国民政府,然而桂系凭借军事实力置于南京周边的优势,实际操纵并控制了南京政府,形成了“西山会议派”主政、桂系主军的政治局面,让一心想当领袖的汪精卫大为不爽,1927年9月宣布辞职离宁赴汉,拟以唐生智的军队为后盾争夺领导权,老唐也正想问鼎最高权力,双方一拍即合。李宗仁和白崇禧派出特使斡旋无果后,开始以南京政府的名义联络各派势力,准备西征讨唐,新军阀混战的特点就是:谈不拢就打。




此役从一开始桂系把持的“宁方”就已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财政上控制着江浙富庶地区,并已着手对武汉进行经济封锁,造成武汉地区物资奇缺、粮食困难和军心动摇;政治上李白以南京政府特别委员会的名义行使中央权力,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则以刚刚取得“龙潭大捷”的桂系第七军、第十九军和程潜的第六军、第四十四军为主力部队,士气正旺,补给充足,同时还可以指挥南京政府所辖的海军和空军,又得到了其他所有派系的军事支持,占尽优势。

反观唐生智的“汉方”部队,主力第八军军长李品仙是广西人,第十八军军长叶琪是白崇禧保定同窗,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与桂系眉来眼去,比较忠诚的只有第三十六军刘兴所部。武汉乃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老唐面临的形势是:东边是白崇禧任总指挥的南京“西征军”、东南是朱培德的滇军、西南是李济深的粤军和黄绍竑留守广西的桂军、西边是鲁涤平的湘军第二军和趁火打劫的川军杨森部队、北边是冯玉祥派来的国民军,老唐可谓“四面楚歌”。



客观地说,唐生智的政治能力实在太差,如此众多的派系,居然没有一个盟友,唯一暗中支持他的是已经下野的蒋介石,然而黄埔系军队的主力何应钦所部却被李宗仁布署在长江以北,负责防守孙传芳和张宗昌的北洋军阀反扑,并不能给予老唐实际的支援。

(插播:度度狼军史问答全部原创,抄袭必究)

战争自1927年10月18日正式开打,程潜第六军率先发动攻击,唐生智的湘军几乎是一触即溃,迅速放弃安徽撤回武汉附近,最激烈的战斗是在湘军刘兴的第三十六军和桂系胡宗铎的第十九军之间爆发的,在兰溪附近大战一昼夜,双方死伤不足千人,从此再无象样的战斗。11月11日,面对败局已定,唐生智接受老师蒋百里的意见通电下野,蒋百里的论断是:桂系跟蒋系早晚是要决裂的,孟潇(唐生智)离开部队则桂系再无攻击理由,保存部队实力,坐看蒋桂撕逼,再图东山再起。

咱得说,蒋百里确是军事谋略家,对后面的形势判断超乎寻常的准确。

(湘军大将,广西人李品仙)

1927年11月15日,西征军主力占领武汉,唐军余部撤往湖南。1928年1月,白崇禧亲率桂军主力第七军(夏威)和第十九军(胡宗铎)衔尾追击,准备一举解决唐生智的老本,开始西征军第二期作战。然而此时蒋介石已经复职,为防止桂系势力过度强大,开始密令各部捣乱,同时以二次北伐的名义要求李宗仁和白崇禧尽早结束战事,白崇禧无奈派人追着一路狂逃的李品仙部队要求谈判,成为新军阀混战史上的笑谈。

1928年3月初完成谈判,唐生智余部改编为第12路军(总指挥李品仙)开往长江以北参加北伐,下辖叶琪之第十二军和廖磊之第三十六军,唐生智唯一的心腹刘兴被赶跑,宁汉战争以唐生智湘军被收编宣告结束。

不到两年后,完成二次北伐的蒋介石就对桂系下手,唐生智果然得以回国重掌部队。


度度狼gg


其实这一战主要是策略的胜利。在1927年10月,李宗仁首先联合了湘系大佬程潜,还联系了朱培德和冯玉祥,兵分四路进攻盘踞在武汉的湘军唐生智。

湘系大佬程潜,谭延闿一起出马,进行策反活动,结果湘军各个部队纷纷临阵倒戈。唐生智只能把部队交给李品仙,刘兴和何健,自己宣布下野。实际上,桂唐战争,都基本没有实际交火就结束了。

同时也不是桂系一家作战,主要是湘系大佬程潜,谭延闿做了大量活动,导致湘军各个部队临阵倒戈。同时,朱培德,冯玉祥等部队也参加了四路大军序列。

结果,此战导致桂系实力暴涨,与蒋发生直接矛盾。很快,蒋桂战争爆发,湘军归附蒋阵营,在1929年3月27日,战争一爆发,桂系当中的何健等人就公开投降蒋。随后桂系主力,李明瑞和杨腾辉等人也宣布投降。

战斗立刻就变成,桂系匆忙从武汉撤军,一路败退,蒋军张发奎,朱绍良和夏斗寅等人一路追击。桂系军队一路撤离,一路投降,很快桂系大将胡宗泽,夏威等人宣布下野,所属部队听从蒋的改编。

5月,蒋系部队已经冲进广西,5月15日攻克桂林,随后,在5月12日,归附蒋的湘军夺取梧州。24日,桂系战败,白崇禧等人逃进越南。从3月27日到5月24日,近2个月时间,桂系从占据北平,数千里一路败退,到丢失广西,逃进越南。随后,在李宗仁等人活动下,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等人组成联军,与蒋在1930年进行了中原大战。最后经过激战,李白冯阎联军战败。


深度军事


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其实中国不分地域,都有好兵和孬兵,关键看将领!一个好的将领,军纪严明,能让士兵有士气,有信仰,服从命令,团结一致!一个熊将,底下的士兵也是拖拖拉拉,打仗怕死,当兵只为混日子,混饭吃,打起仗来自然是想着怎么活下来、怎么逃跑!如果说广西兵厉害湖南兵厉害,四川兵厉害,为什么解放这几个地方都不是什么难事?广西湖南四川属于南方,身形相对北方来说比较瘦小,身体矫健灵活,而且生活在山区,爬山游泳上树跨越障碍相对于北方的大个子来说简单得多,是出好兵源的地方,毕竟当兵不是去搬砖需要大力气。

所以说桂湘之战并不能说明广西兵比湖南兵厉害,而是由对方的将领决定,同时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一条内裤穿到烂


这个问题及其复杂,需要好好掰扯掰扯,并非一句话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所涉及的背景应该是在北伐过程中,国民革命中的新军阀矛盾,这里的桂军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第七军,湘军应该是指唐生智的第八军,其中绕不开的还是蒋介石。

蒋介石与唐生智争功

在北伐军北伐的出发的时候,老蒋以军事领袖的身份指挥北伐军作战,实际上老蒋的嫡系只有第一军,支持老蒋的主要是谭延闿的第二军和程潜的第六军。所以说,老蒋未必就是最后的赢家。

武汉能够打下来,那是当时认为自己可以取代老蒋的人,从广州一直排队排到了武汉,这种想法最激烈的人就是北伐中加入的第八军唐生智,桂系的李宗仁等等,尤其是这个唐生智,当时势头很盛,在北伐中国民革命军是兵分两路的,蒋介石率队进取江西,第四军和第七军到湖南去增援唐生智,我们看到的打吴佩孚的那些漂亮仗,铁四军,钢七军的,都跟老蒋没啥关系。

蒋介石在江西反而陷入危机,被孙传芳的部队反扑,南昌失守,第一师作为老蒋嫡系中的嫡系,在战斗中竟然溃逃,还其他北伐军支援的情况下才转危为安,老蒋也说这次失败是革命军最不荣誉的一件事,也是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相比之下,唐生智的声望则水涨船高,虽然唐生智是一个武人,在国民党内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但是唐生智拉拢了当时在海外的汪精卫回国主持大局,这个搭配其实和后来蒋介石+胡汉民差不多。

唐生智认为自己功劳很大,三天两头的去苏联代表那去上眼药水,说自己要是当北伐军总司令比老蒋干的好。

老蒋当时在南昌气的肝都炸了,甚至在日记里骂唐生智欺人太甚。

唐生智逼迫蒋介石下野

当时老蒋提议把国民政府从广州搬到武汉,希望用这套班子压着唐生智,结果广州政府迁都过去之后,连开会都不叫蒋介石了,这让老蒋异常痛恨,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蒋在南昌不动,希望武汉国民政府作出妥协,结果当时的宋子文直接掐断了老蒋的军费(当时还不是他的大舅哥),老蒋无奈之下只能北上。

老蒋认为自己一旦到了武汉,北伐军总司令的军衔可能就被拿了去,为了弯道超车,老蒋率军直取江浙一带,一江浙财阀为支撑,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也就是宁汉分流。

这个时候,唐生智势力最强,担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在汪精卫到达武汉后,唐生智更是如虎添翼,汪精卫摇旗呐喊,唐生智磨刀霍霍,就是要东征讨伐蒋介石,1927年8月率军东进,新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也不愿内部交战,因此劝老蒋退一步海阔天空,老蒋被迫通电下野。

在前几回合中,唐生智仰仗军事实力始终压着蒋介石一头,并且将老蒋赶下了台,实际上也让老蒋对新桂系心生怨恨。

新桂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群殴唐生智

蒋介石下野后,唐生智的个人野心也越来越大,总想着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军事领袖,实际上唐生智加入国民革命军的时间只有一年,讨伐吴佩孚中表现最佳的是第四军和第七军,唐生智不过是在混战中快速发展了自己,兵多却不精。

唐生智从一个师长一直做到手下拥有三个军的集团军总司令,做事难免专横跋扈,跟每一方面人都搞得很僵,尤其是对国民党内的大佬并不放在眼里,这就导致了唐生智在政治上走不远,就连最看好他的汪精卫都认为唐生智不可依仗。

宁汉合流后,实际上新桂系联合国民党内的西山会议派(国民党内一个资格挺老,前期一直被蒋汪胡排挤在核心外的小团体)成了新的话事人,汪精卫本以为撵走蒋介石他就可以当老大,事实上说明他想多了,在汪精卫的撺掇下,唐生智拒绝服从国民政府。

随后以新桂系为首联合一切反唐的势力组成西征军,兵力远不止三万,武汉形势特别危险,唐生智只能通电下野,那个曾经以为可以取代老蒋的唐生智,后来还是在老蒋的扶持下东山再起了几把,却再也未能恢复巅峰时的自己。


史论纵横


李宗仁的桂系军队和唐生智的湘系军队前身分别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序列中的第7军和第8军,在北伐战争的华中战场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同时部队也得到了扩大。

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长江以南后,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担任第1方面军总指挥的唐生智准备奉武汉国民政府之命东征讨伐南京国民政府。东征还没开始,原先拥护南京蒋介石的桂系突然逼迫其下野,促成南京与武汉合流。桂系以此实力大增进而谋求军政大权,而唐生智还依然顽固的坚持其推翻南京政府的主张,两派不免就要刀兵相见了。

于是南京政府以关停汉口中央银行为由,以桂军为主力讨伐唐生智。 唐生智兵力虽众,但是在战略受到桂军、西北军、黔军、粤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在桂军的攻击下,唐生智所属的第8、35、36军节节败退,桂军很快进围武汉。陷入四面楚歌、大势已去的唐生智通电下野并流亡日本,所属湘军部队大部分被桂系吞并。


大将军威武K


提这问题的就是脑残,请问哪场战役是正儿八经的桂军打湘军了?那时候哪里来的纯粹意义上的湘军,都是国名党的军队,湖南没有像广西李、白掌控一样的军阀部队!再说了那个时代的所谓的湘军是国名党的,湖南是出兵多,打仗也不要命,但并没有代表人物,都是蒋介石掌控的!不晓得这些人整天吹桂军打仗有多么多么厉害是什么用意?再怎么厉害还不是被共产党给收拾了!桂军打仗本来是不错的,但过度吹嘘就会引人不满了!


是男人就活出你的高傲49300374


当时的武汉在工商业方面是一个聚宝盆,得武汉基本就能得整个天下!国民政府的成立影响震动全国军阀投入蒋的怀抱!


博世926


越来越感觉桂吹有点高丽棒子的味道了!


大千世界215950901


中国人在家里斗绝对是杠杠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