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1.

去了一趟热河文庙,发现里面供奉的孔子是帝王装扮。

头戴十二毓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全身涂金,一如帝王礼像。

与曲阜的孔庙一样,孔子的两侧为四配,

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子思),

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

都是圣人。

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

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都是儒家大师。

作为万世之师、帝王之师的孔子,一生仕途不顺,周游列国,传播他的知识,始终“慌慌如丧家之犬”,怎么会有帝王装束呢?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2.

乾隆四十一年(1776)夏天,乾隆皇帝在承德暑期办公,看承德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俨然是一个都会了。于是就采纳随驾的礼部尚书曹秀先的建议,在承德设立学宫,同时,在城隍庙之东,建立文庙。

乾隆四十四年五月,热河文庙落成,里面的设置均按太学标准。

乾隆皇帝亲自参加了落成庆典仪式,并作诗留念:

......

承德建州癸丑始,丙申升府继先蘉。(这个字念忙,勤勉的意思)

因之择地立文庙,遂起育贤起学庠。

信是百年兴礼乐,欣其比户富农桑。

......

从此,热河文庙成了承德的文化教育中心。

可惜,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以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热河文庙建筑大部被毁,大成殿毁于文革后期,仅存部分建筑。

2006年之前,这里还是承德八中。

现在看到的是几年前新修复的热河文庙,

还有新雕塑的着帝王装的孔子塑像。

没有找到乾隆四十四年文庙落成时孔子塑像的图案,不知道是布衣孔子还是帝王孔子。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3.

孔子长什么样?

孔子死后,学生子贡守孝六年,为了纪念老师,他刻了上面的木像。

原件已经没有了,现在看到的这个是南宋时的复制品。

这应该是现存孔子最早的雕塑。

最早关于孔子相貌的描述,也是来自他的学生的记录。

《史记.孔子世家》里这样写孔子的外貌:

孔子来到郑国,与弟子们失散,一个人站在城东门。子贡去寻找,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自腰以下比禹差三寸,那种憔悴颓丧的样子如同没有了家的狗。”

子贡将这些话如实告诉孔子,孔子不禁笑了,说:“形象,在其次。

而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如此! 确实如此!”

孔老师长得不好看,却还要周游列国,也是在是有些对不起观众了。

在中国画连环画的画家中,贺友直和顾炳鑫是两位大家,他们的作品到现在也是收藏界的热门。

1974年,二人和著名作家萧甘合作,受命出版了一本小人书《孔老二的罪恶一生》,里面的孔子是这样的: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平心而论,贺友直和顾炳鑫画的这个孔子挺帅的。

政治是政治,艺术是艺术。

而同时期的另外一本儿小人书《揭开孔圣人的画皮》,编者、绘者都是“本社”,绘者不敢署名的作品,都有缘故了。

这里面画的孔子就和司马迁写的有些相像了,但丑化的更夸张。

尤其是那两颗门牙。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司马迁在《史记》上记载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头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

脑袋顶上有个洼地,下雨会不会存水。

孔子的相貌,在曲阜民间有“七出”之说。

所谓“七出”,是指孔子牙齿暴露在唇外,鼻孔朝天,耳朵奇大,眼睛突出,加起来就是七窍突出的意思。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4.

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就封孔子为“尼父”。

这是孔子的第一个职称。

胡适先生在讲孔子学说为什么为统治者所喜欢时,讲了两个大的历史背景。

一个字,就是“乱”。

一个背景是,所谓的春秋无义战。

那个时候,除了国家之间每天打着玩儿以外,国家内部、皇族内部每天也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经常发生。

春秋二百四十年,共有杀君三十六次,其中很多是儿子杀爹。

另一个背景就是社会上的歪理邪说盛行。

胡适讲课时列举了几个,一个是老子,他鼓吹“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去智,民利百倍”。

皇帝最怕老百姓知道税收太重的事。

另一个是被孔子杀掉的少正卯,“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混肴是非”。

还有一个人叫邓析,在当时,他和老子、孔子齐名。

邓析的书都没有流传下来。

列子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

拿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哲学家,懂点儿辩证法。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皇上说的是对的,老百姓就不要瞎议论。

所以,孔子深得各朝皇帝喜欢。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6.

于是,凡是想长治久安的皇帝,都把孔子抬举的高高的,

民国时大师辈出,国学大师柳诒徵上课时引用《文献通考》里的话:

盖自汉以来,虽已举国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庙奉祀,近于宗教性质者,乃由人心渐演渐深,踵事增华只故。初非孔子欲创立一教,亦仅非一二帝王或学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

西汉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东汉汉和帝封孔子为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这是第一次到“圣人”级别。

包括唐高宗、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等,都给孔子封号。

......

真正的把孔子给予皇帝待遇的是西夏,

1146年,西夏仁宗皇帝封孔子为

大周明宗宣皇帝

元朝时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明朝,张璁认为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明世宗就给改成“至圣先师”。到顺治十四年,李若琳提请恢复元朝时的封谥,经过礼部开会研究决定,确定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应该是孔子最后最高的职称了。

因为接下来就是各种砸烂孔家店了。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7.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孔子。

两千多年来,这个世界上留下来或消失了无数种孔子的画像。

民国大师陈师曾讲课时,讲到梁武帝崇饰佛寺,命画家僧繇画像。

在江陵天皇寺,僧繇画了佛像和仲尼十哲。

皇帝觉得很奇怪,就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

僧繇说:后当赖此耳。

意思是以后全依靠他呢。

不久,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庙,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

孔子之德,竟庇护一次释迦牟尼。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8.

明朝是一个奇葩皇帝比较多的朝代。

因为皇帝有故事,所以《明朝那些事儿》就好玩儿。

孔庙内奉祀孔子塑像据传早在西汉时就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记载:‘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后,改南向坐,衣为王者衮冕之服,以后历代袭之。

嘉靖九年,嘉靖皇帝睡醒了,说,“孔子虽是至圣,但毕竟为人臣,不宜称王。”

于是诏令全国“去塑像,设木主,罢封爵”,

全国所有文庙的塑像均由一块木制的牌位所取代。

这个简单,天地君亲师一块木牌搞定。

有人还说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机、打印机,各地庙宇塑出来的孔子像也不一样,艺术家做出来的是作品,泥瓦匠做出来的就不伦不类,有的就显着不严肃。

如此原因,取消塑像,也有道理。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9.

时光如水,转瞬到了清朝。

崇德元年,皇太极四月定国号为大清,八月即派官员去祭孔子。

以后,无论是顺治、还是康熙、雍正、乾隆等等,都把修孔庙、祭孔子作为国家大事来办。

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恭敬甚至是有些讨好之意圣心可鉴。

再想近三百年后隆裕皇太后泪流满面,读清帝退位诏书,

何必呢!

雍正皇帝还下令,全天下避讳“丘”这个字,过去所有的姓氏和地名,都由“丘”字改成“邱”,河北的任丘,就多次改名,由任丘改成任邱,现在又改回来了。

1860年4月,意大利人费利斯.比托作为英国军队的战地摄影师,跟随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来到中国,在广东拍了一组孔庙照片,其中的孔子塑像是上面这样。

同样是清朝,广东的孔子和山东的孔子不一样。

清雍正二年,山东曲阜孔庙毁于战火,孔子塑像被焚,雍正八年重塑。

1938年,日军占领曲阜。

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沃尔特.博萨德拍摄了一组日军占领下的曲阜照片,此时,孔子就是帝王像。


承德热河文庙的孔子为什么是帝王装扮?



10.

有开必先冠古今而垂教化,

无思不服合内外以振文章。

去热河文庙的时候,正是周末的中午,灿灿的阳光下,大成殿金光闪闪,院里除了我以外,没有一个人。

工作人员说,开学前还有人来,这几天已经开学了,基本就没有人来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两千多年就被总结出来的人性,现在还没变。

读书不能发财,连烧香的也不来。

两千年前,历史如果选择了老子、或者是那个有点儿哲学启蒙的邓析。

这个世界又会怎么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