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如何佈置週末作業,既能保證學生正常放鬆,又能兼顧鞏固知識?

都問都答


這個問題確實給老師帶來難題,對每一位老師都提出了挑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控制好時間

週末一般都有兩天時間,在加週五晚上,相當於兩天半。老師佈置作業儘量留一天時間給學生休息,其他時間可以佈置作業。

二、把握好數量

兩天半時間,老師不能佈置太多作業,讓學生整天寫作業,過多佔用學生的休息時間,會引來家長的怨氣。儘量做到讓學生有半天的休息時間。

三、注重作業質量

老師佈置作業時一定要考慮哪些作業是重點,哪些作業可寫可不寫。一定要做到讓學生寫了後有收穫,達到訓練和鞏固的目的。

四、捨得放棄

有些老師對學生總是不放心,擔心這也練不好,那也做不好,總是多佈置作業,讓學生重複機械地做題,搞題海戰術,達到訓練的目的。這就增加了學生的作業量,佔用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引起學生的厭惡和家長的反感。老師要捨得放下,不要擔心過多。仔細閱讀課標,抓住主線,圍繞主線轉一般不會有太大偏差。

五、注重課堂訓練

課堂訓練對學生來說更有效。老師不能一天幾節課都包講,講得太多會讓學生思維受限,反應遲鈍,效果減退。因此,教師可以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訓練,一是隨時指出問題,及時糾正。二是,讓學生可以相互討論,相互借鑑。這樣也就解決了一些問題,家庭作業也就可以適當減少一些,不至於影響學生週末休息。

如果我的回答還行,你也不妨試試。謝謝閱讀!





高原歌者


你好!

你的問題很好,應該是許多老師,包括許多家長都想要的。

因為,一到週末,孩子們就像籠脫韁的野馬,放飛的小鳥,拼命的蹦躂,自由的飛翔,早把作業學習什麼的扔得遠遠的,忘得淨淨的,家長無論是從學習還是從安全的角度,都希望孩子能夠安安靜靜的呆在家裡!老師也希望學生星期天繼續學習,鞏固知識。

那麼,老師如何佈置週末作業,既保證學生正常放鬆,又能兼顧鞏固知識呢?這種一舉兩得的作業,其實很簡單——實踐性作業就能達到這個目的。

平時,老師的教學總是囿於教室,許多需要走出課堂,去實踐,操作,調查,訪談等課型都在教室裡說說過去了。如果是因為感覺課外實踐活動不好組織,又怕承擔許多風險的話。趁週末或節假日,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題目,既保證了學生的放鬆,又鞏固了知識,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實踐性作業很廣泛,各個年級各個學科都有。下面略舉幾例:

一,動手操作加計算的題目。

學生學習了圖形的周長和麵積以後,可以要求學生,週末回去,量一量家裡的餐桌周長是多少?算一算桌面面積是多少?量一量你的房間是多長多寬?地面面積是多少?如果一塊地板磚的面積是0.64平方米,鋪這間地板要多少塊這樣的地板磚?還有一些小製作,比如製作三角形△,看三邊的關係;製作長方體,測算它的表面積,體積;製作小棒,演算100以內的加減法等等。這樣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鞏固了所學知識。

二,調查,訪談,蒐集數據的題目。

1.調查,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基本能力,給他們佈置調查作業。比如,隨意調查十個人,說說當地最嚴重的汙染源是什麼?應該怎麼治理?

2.訪談,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訪談主題,然後人學生自己制訂訪談計劃以及各種準備。

3.蒐集數據,在學生學習了統計知識以後,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蒐集數據的題目。比如,讓學生自由結合成小組,做某一路段時間段的車輛統計。大貨車,小貨車,大客車,小車,電動三輪車,摩托車,電動車(兩輪)。一人負責列表,一人負責一種車型,然後彙總。根據彙總,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可以走出家門走出教室,接觸各色人等,瞭解生活了解社會。又培養了學生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就近參觀的題目。

在學生學習了《雞公山》《索溪峪的野》《灕江》《黃果樹瀑布》《人民大會堂》等課文以後,可以佈置讓家長帶著孩子參觀遊覽這些地方。








伯廷


這個問題看似矛盾,但確實有極大的可行性。本來週末是學生休息放鬆的時候,但卻有做不完的試卷和練習,好好的週末用來學習哪有時間放鬆呢?但個人認為這是一對假性矛盾,並非衝突不可調節的。在提出我的建議之前,需要先區分清楚一對概念。


深度思考與淺度思考

深度思考,需要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需要自己集中精力解決問題,比如做一套試卷、一道壓軸題;這裡的淺度思考並非指膚淺性的思考,而是不需要耗費太多腦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邊吃零食邊記憶單詞(當然不建議這樣做)。


學校的環境安靜,更適合進行深度學習,而家裡環境比較熱鬧,不容易集中精力,更適合做一些淺度思考的工作,那究竟什麼是淺度思考的工作內容呢?


我們知道大多數工作人員每一個月都會提交一份工作總結,裡面會描述本月的任務達標質量,下一個月的工作計劃,更詳細的內容還有完成質量、採用了哪些方法等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任務量比較重,而且大部分還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自己的可自由支配時間比較少。把假期交給學生,我們是否也可以借鑑工作的計劃與總結,讓學生完成自己學習中的份內事。


基於此,對於學生的淺度工作內容就浮出了水面:

  • 記憶型。古詩詞、文言文、單詞以及各個科目需要重點記憶的內容;

  • 總結型。總結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知識框架體系結構方面、習題總結-學習方法方面(時間限度可以是一個章節、一週或者一個月);

可以發現,淺度工作內容更加註重回憶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而不過多地學習新的知識。換句話說就是:溫故而知新。


而對於淺度工作的考核標準則可以是先分小組討論,之後推薦工作完成質量高的學生做全班的分享。


個人認為在週末安排淺度工作內容有三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總結、畫框架結構是學生反思自己的過程,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第二個是沒有了深度思考的工作內容,學生沒有了太大的心理負擔,週末才能更好地實現放鬆;第三個好處是潛移默化的,總結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學習方法是學生管理自己的一個不錯方式——適時地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哪反而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貝魚說


以物理學科為例,我發現大部分學校都是留很多張卷子,習題量很大,學生很難完成,同時也會產生排斥心裡。

我建議物理作業的習題選擇還是需要好好動腦筋設計的,畢竟物理是一個前後章節銜接性很強的學科,單單複習當前知識是不夠的,建議選擇一些小綜合的習題,比如一道關於圓周運動的動能定理問題,既複習了動能定理,也複習了圓周運動,一舉兩得,甚至一舉多得

所以老師在佈置作業時要清楚想讓學生複習鞏固哪些問題,進而蒐集相關習題,爭取少而精,少而全面。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我也在學習,希望互相探討。


抖音刷題貓


有人說這個問題是矛盾的,其實並不矛盾。關於週末佈置作業如何讓學生正常放鬆又兼顧鞏固知識的作用的問題,作為一名在職老師,我有很多的實踐經驗,並獲得了成功。

我的觀點如下:

一、佈置AB作業,分層次佈置作業。對知識點每個人掌握的程度是不同的,每個人在學校裡學習的所到達的高度是不同的,這樣就必然造成了學習的差異。自然而然的分為了,後進生和優等生。而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要優秀的佈置難一點的作業,學習後進的佈置簡單一點的作業。而不至於出現學習優秀的覺得作業簡單一會兒就做完,學習後進的學生不會做、做不完的問題。

二、佈置高效優質作業。作業在精不在多,我們不要一味的去追求鞏固知識點,佈置多而全的作業,這叫不僅讓學生得不到正常的放鬆,還會讓學生出現厭惡作業的情緒。在現實中有的老師一味的追求全面,殊不知這種做法違背了正常的教學規律。不僅得不到正常的學習效果,而且適得其反。學生做不完作業會出現抄襲作業,厭惡作業的情況,對學習百害而無一利。

三、佈置開放性、拓展性、趣味性作業。一些開放性拓展性有趣味的作業,能夠得到學生的喜歡,而且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喜歡做,往往能夠主動去做完,而且得到的效果也很棒。在如今教育行業快速發展的時代,一些傳統作業、死作業,已經不能夠勝任學生鞏固知識的任務。

四、緊跟課堂學習內容,合情合理。當天的作業要緊跟當天的學習內容,週末的作業儘量要跟隨本週學習的內容。佈置作業佈置得合情合理,不要佈置一些與學習內容無關的作業。


大鵬教數學


這是個兩難的問題哈。我想週末的作業的佈置,即保證放鬆又兼顧複習鞏固,就得把握好這樣幾點。

第一、從量上考慮,不能多。不然就擠佔休息放鬆的時間了。

第二、從質上考慮,要儘量佈置一些帶有規律性的重要知識點的作業。以點帶面起到了複習鞏固的作用。

第三、從趣味性、操作性上考慮,要佈置一些即引起孩子興趣又有實踐收穫的作業。比如佈置些體驗式的、動手能力培養類的、多感官參與類的作業。


心理學工作者張淑娟


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

唯有將學習融入生活經驗之中,從做中體會丶從玩中感悟丶從過程中反思。就像騎單車,想忘,也忘不了。


彭少康臺灣


首先,週末應以休息為主!休息不僅僅侷限於躺床睡大覺,也不是瘋狂起初玩耍,更不是沉迷於電玩,而應該是有節制的勞逸結合,適當的運動,尤其是戶外運動!

其次,學習為輔!保證每天四到六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為宜!


永春0728


精心選擇作業,明確作業要求。合理利用各種資源,作業要與實際緊密聯繫。


三頁先生55


1.教師要注意佈置作業的質量,力求少而精,千萬不搞題海戰術。2.教師可以佈置一些探究型或實踐型的作業,學生可以邀約幾位同學來一起進行共同探究和實踐,這樣既能鞏固知識,又能提高同學之間團結合作意識,也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