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概況

信州區,為江西省上饒市下轄市轄區,為上饒市主城區,是中共上饒市委、市政府駐地。全市政治、經濟、商業、科教、文化、交通中心。

信州區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屬亞熱帶溼潤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約288天,年平均氣溫18.3℃ ,年降雨量1954.8毫米,年日照時數1621.7小時。

信州區轄5街道辦(東市、西市、北門、水南、茅家嶺)2鎮(沙溪、靈溪)2鄉(秦峰、朝陽),68個村(居)委會、54個社區居委會。土地面積339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為43.36萬人[1],其中城區人口28.1萬,農村人口13.5萬。

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概況

境內地貌類型以丘陵、河谷平原為主,屬丘陵地區。北東丘陵屬懷玉山脈,有將軍山、飯甑山、牛頭山、黃尖山,青尖山、睦州山等,一般海拔150—200米,以黃尖山最高,海拔594.3米。西南、西北為低丘及崗地,一般海拔50—100米。流經境內的河流有信江、玉山水、豐溪、饒北河、櫧溪、黃家溪等6條,皆為客境水。主要河流是信江及其主支流玉山水和豐溪,境內河道長度分別為3.8千米、27.5千米、8.5千米。

地境內地層主要為白堊系上饒圭峰組地層,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紅壤等4種,沿江信州區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適宜亞熱帶作物生長。歷年平均氣溫17.8℃。1月份平均氣溫6.2℃,極端最低氣溫-9.7℃(1991年12月29日),7月份平均氣溫28.8℃,極端最高氣溫值為40.5℃(1990年8月5日)。年均降水量為1954.0毫米,系贛東北地區的多雨區。

雨季集中在上半年尤其是4—6月,3個月的降水量佔全年的一半。歷年平均有霜日數為20.6天。最多有霜日數為32天(1986—1987年),最少有霜日數為9天(1993—1994年)。歷年平均無霜期日數為271.7天,最長無霜期為304天(1997—1998年),最短無霜日為247天(1987—1988年)。河谷平原區、東南部低丘陵紅壤區、南部低丘陵紅壤區分佈。

1999年,對森林資源的二類調查統計:森林面積9973公頃,疏林面積132公頃,灌木林地1440公頃。

境內變質岩和岩漿較為發育,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磷、煤、石灰石、滑石、花崗岩、黑滑石、大理石等。磷礦位於朝陽鄉境內,礦層分佈面積約25平方公里,已探明磷儲量居華東六省之首。其中磷礦主要蘊藏於朝陽鄉境內,已勘探查明礦體東西長約7000米,南北寬約1550米,最大垂深460米,地質儲量10703萬噸,為華東地區最大磷礦床。礦藏以黑滑石、高嶺土為主。黑滑石礦床約1平方公里,礦儲量約千萬噸左右,表面覆蓋層約5米,開採成本低,該礦品位高,含鎂量27.78%,高嶺土礦儲量超過億噸以上,面積達300畝。

陸羽泉位於上饒市區茶山寺(今上饒一中校內),史載,唐代“茶神”陸羽曾在此築山舍隱居。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雞應寺銅鐘,銅鐘成型於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為吳順義三年(923年)信州剌史周本所鑄,初重2400餘斤。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會首劉能等重鑄,增至萬餘斤。最初懸掛於天寧寺(今上饒茶廠以東),以後多次搬遷,直至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移至城南雞應寺(原名鳴山寺,在信江書院東隅),故名“雞應寺銅鐘”,也有人稱“天寧寺銅鐘”。

銅鐘高283釐米、直徑170釐米、鐘壁厚12釐米,重4.12噸,形狀為圓桶狀,頂部飾雙龍掛首,下部外撇,底沿呈倒蓮花瓣形。

1957年,雞應寺銅鐘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在東嶽廟。

東嶽廟(東嶽護國寺)宋代古寺:坐落在上饒市南郊的琅琊山,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所處的琅琊山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太子廟位於今信州區信江中路247號,始建於元。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