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普洱教父白水清:靜心品茶,禪茶相通,好茶都有這個特徵

“吃茶去,從心來。茶和禪一樣,喝茶也要靜心。身心都靜下來,才能品嚐到一杯茶的滋味。

我們在煩躁的時候,也可以靜下心衝杯茶,將茶湯含在嘴裡細細品味它的變化,這樣能使我們抑制內心的衝動情緒,感到心平氣和,這也是和禪相通的一個境界”。白水清在茶會上這樣說!

專訪普洱教父白水清:靜心品茶,禪茶相通,好茶都有這個特徵

▲白水清先生

普洱藏家創始人、旗艦店“普洱藏家”掌櫃魯文鋒先生,曾專訪師父“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請教關於如何品鑑普洱茶。

白水清為香港普洱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永久榮譽會長,歷年來收藏了清末向質卿、宋聘、紅印、88青餅等眾多普洱老茶,對普洱茶的研究非常有經驗。如今,還攜手弟子魯文鋒,把歷年研究老茶心得,分享在微信公眾號“普洱藏家”,與茶友分享。

專訪普洱教父白水清:靜心品茶,禪茶相通,好茶都有這個特徵

▲普洱藏家總店

以下為白水清先生對品鑑普洱茶的經驗分享。

一、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

品茶,先要學會聞香,如果只是品嚐茶湯,不會聞香味的話,那未免也太可惜了。一杯好茶,必定是色香味俱全的,學會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才不算辜負了一杯好茶。

聞茶的多糖含量,可以聞茶底,可以聞出茶葉裡面的味道,甚至可以聞出來是否是在一天之內曬菁的。

專訪普洱教父白水清:靜心品茶,禪茶相通,好茶都有這個特徵

▲魯文鋒在和師父白水清探討學習

聞新茶葉底有香氣時,如果像綠茶一樣有輕微的花香,就代表溫度偏高,如果葉底有紅片、發酵不足,就說明採摘時間過長,或者是回來之後堆在一起時間長,發酵不夠。

好的茶應該是香氣純正,不會有腥味、臭菁味等不好的味道。

看葉底是否肥碩、勻稱,顏色是否統一,這是判斷鮮葉之後的加工工藝是否到位的標準。普洱茶鮮葉的曬菁應該是攤在竹片上面曬菁,而不能為了省事直接放在水泥地上曬菁,這樣溫度也會過高。

專訪普洱教父白水清:靜心品茶,禪茶相通,好茶都有這個特徵

▲普洱茶曬青

二、“喝”茶與“品”茶不一樣

中華漢字文化裡,“喝”就一個口,而“品”有三個口。

喝茶和品茶不一樣,喝茶是用來解渴,用來助消化,大口喝下茶湯沒有在口腔裡停留,品茶是要少量的茶湯含在嘴裡來體會。

我們的舌頭分五種部位,離舌尖半寸的地方有兩個穴位對鹹淡最敏感。舌頭中部有三個穴位是對苦、澀、酸敏感,品一小口茶含在嘴裡,能夠體會到這個茶的稠度、強度以及它的穿透力。

專訪普洱教父白水清:靜心品茶,禪茶相通,好茶都有這個特徵

▲白水清在茶會現場分享

然後從吞下茶湯那一吋開始,如果最短時間以五秒為基點,苦澀感能化開,苦能回甜、澀能散開,那麼就能說明這個茶的價值是不錯的。

三、“苦回甜”是好茶的象徵

在品茶時很多茶友會有一個誤區,在衡量澀感時,留在舌面上能散得開的不叫澀,茶湯吞下之後留在上顎半分鐘都化不開的刺激感才叫澀。

專訪普洱教父白水清:靜心品茶,禪茶相通,好茶都有這個特徵

▲15年宋聘號·白水清親制

而苦是在舌面上,吞下茶湯之後短時間化開轉而回甜的,那是一款好茶的一個象徵。

在評判茶的價值時,喝起來口感很飽滿、厚重,有苦味、澀味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這個苦味在最短時間內能回甜的,那就是好茶,同年份的茶,從苦味化開到回甜的時間越長,這個茶的價值就相對越低。

專訪普洱教父白水清:靜心品茶,禪茶相通,好茶都有這個特徵

▲15年宋聘號茶湯·白水清親制

我們在品茶時,入口後默數五秒…發現剛剛入口的苦味隨著茶湯嚥下去之後,慢慢的散開了,轉而覺得舌底和兩頰不斷地在冒口水,口腔裡都是茶的回味。

這個口腔裡不斷生津的感覺就是“茶聖”陸羽所說的“舌底鳴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